“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薄獪@祖
一提到“江南”,我們腦中總會想起“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杭州、“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揚州、以及“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的皖南。
從地圖上來看,安徽地勢多為平原丘陵,地勢起伏小,長江、淮河從安徽境內橫穿而過,錢塘江也從安徽浩浩湯湯地向下游流去。獨特的地理和水文條件為安徽帶來了獨特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安徽典型的水鄉(xiāng)風情。
明清時期,徽商在全國頗有聲望,積攢了大批財富,富裕的商賈回鄉(xiāng)建設,建造了一批書院、祠堂、住宅,這些古建歷經(jīng)風雨,成為現(xiàn)在古村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領略百年前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情。
想用腳步丈量安徽的歷史遺跡,感受安徽的風俗文化,首先要了解安徽地表的文物古建是被怎樣的歷史造就的。
皖北地接中原,自古多戰(zhàn)亂;皖中地處平原,多受水患侵擾;而皖南處丘陵地帶,有大量民居古村落。不同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也使得安徽一省的國保呈現(xiàn)出三種截然不同的面貌。
因此,我們按照皖北、皖中、皖南進行劃分,選出了值得推薦的安徽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
接下來,跟著這份清單,去探索皖北、皖中和皖南不同的精彩吧!
皖北
01/ 蒙城萬佛塔 宋 第六批
地點:亳州市蒙城縣
圖源:在蒙城
蒙城磚塔,蒙城八景之一。該塔由地宮、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構成,每層八角皆有風鈴。
地宮四壁遍鑲石雕,內存北魏時期石碑一塊。塔身水磨青磚砌造,內外壁遍嵌赭、黃、綠三彩琉璃面磚,每塊磚上飾有三尊佛像,每層四面辟門(十二層以上無門),塔頂為鐵制塔剎。該塔工藝精巧,結構富于變化,保存完整,是我國南北方建筑技術融合的作品。
02/ 安豐塘(芍陂)春秋 第三批
地點:淮南市壽縣
安豐塘(芍陂)是由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古時有“天下第一塘”之譽。至今仍發(fā)揮著顯著的灌溉效益。
春秋時期楚莊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由孫叔敖創(chuàng)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東成湖,東漢至唐可灌田萬頃。隋唐時屬安豐縣境,后萎廢。1949年后經(jīng)過整治,現(xiàn)蓄水約73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公頃。
03/ 壽縣孔廟 明至清 第七批
地點:淮南市壽縣
圖源:壽縣熱門
壽縣孔廟修建于元代,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緒六年(1880年),先后維修、擴建42次,形成一規(guī)模宏大、體系完備的建筑群體。
孔廟現(xiàn)有泮宮、快睹、仰高三坊,以及泮池、戟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明倫堂、奎光閣等。原來壽縣孔廟里還有欞星門、文明坊和文筆亭,后來欞星門慘遭拆除,文明坊和文筆亭也在市政建設中被拆除。
04/ 花戲樓 清 第三批
地點: 亳州市譙城區(qū)
花戲樓始建于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為山西商人王璧、陜西商人朱孔領發(fā)起籌建,花戲樓主題建筑以大關帝廟構成,后經(jīng)康熙、乾隆共三朝百余年多次擴建,面積達3163平方米。
大關帝廟山門背面便是戲樓,戲樓上飾絢麗鮮艷的彩繪戲文和精美的磚雕、木雕藝術品,光彩奪目,后人遂以“花戲樓”之名傳呼至今。
花戲樓以其表現(xiàn)數(shù)十出戲文、掌故的精美磚雕、木雕、彩繪聞名于世,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05/ 南京巷錢莊 清 第七批
地點:亳州市譙城區(qū)
南京巷錢莊建于道光年間,是安徽省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錢莊建筑。
錢莊是一座兩層三進四合院建筑,四通八達,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布局嚴謹,自然合理,對研究古代商鋪建筑具有很大價值。
此外,錢莊內展示的密押詩,表面看起來像現(xiàn)在銀行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其實每個字都是錢莊內部的密碼。這套完備的金融管理制度曾經(jīng)讓很多西方管理專家嘆服,也為研究近代錢莊的歷史、發(fā)展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價值。
皖中
01/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明中都城附屬建筑(合并)明 第二批
地點:滁州市鳳陽縣
中國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故鄉(xiāng)臨濠所建都城的宮城及父母陵墓前的石刻群,分別在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北隅和西南 7公里處。
六百余年來,中都建筑幾經(jīng)滄桑,然察其布局、遺址、遺物,仍十分壯觀?;食俏玳T、西華門和近1100米長的城墻至今保存完好。午門門券兩側及樓臺四周的須彌座上,連續(xù)不斷鑲嵌著龍、鳳、牡丹、芍藥、荷花、云朵、方勝等浮雕圖案,技藝精湛,華麗無比。
明中都在建筑布局上,上承宋、元傳統(tǒng),下啟明、清風格,對明北京城的規(guī)劃有深刻的影響。
02/ 滁州無梁殿 明 第八批
地點:滁州市瑯琊區(qū)
滁州無梁殿,始建于東晉,重修于明代,原名“玉皇殿”,俗稱無粱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qū)瑯琊山山腰,與瑯琊寺毗連,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56平方米。
該殿是供奉玉皇大帝的道教建筑遺存,現(xiàn)存無梁殿建筑明代早期重建,廊面闊五間,殿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是瑯琊山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院內還保留大量石構件等附屬文物。
滁州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殿內有磚柱14根,無一根木梁,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等圖案,殿式極古,建筑內部結構是類似西方教堂的拱券結構,堪稱一絕。
滁州無梁殿是安徽省內保留最完整的明代磚石拱券結構,且有西方建筑特征的建筑遺存。
03/ 振風塔 明 第六批
地點:安慶市迎江區(qū)
振風塔坐落于長江邊上,號稱是“萬里長江第一塔”。它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筑,建于明代隆慶二年,隆慶四年完工,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塔內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彌勒佛和五方佛,塔身嵌有磚雕佛像、歷史神話故事雕像1000余尊及碑刻54塊。
振風塔的造型和結構基本上是集我國歷代佛塔建筑藝術之大成,融合了我國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發(fā)展和提高。
04/ 太平塔 宋 第七批
地點:安慶市潛山市
太平塔始建于東晉咸和間(326-334年),先后歷經(jīng)五次修繕,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安徽境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久遠的古塔之一。
太平塔為七層八面磚木混合結構的樓閣式塔,塔壁為磚石砌體,簡式結構。這種樓梯設于壁內、樓層用板的空筒式結構,是中國古塔從塔內設木樓梯的空筒式結構,發(fā)展到“壁內折上”式結構,并采用大量磚發(fā)券、疊澀作樓層處理的中間形式,是在中國古塔建筑技術發(fā)展史上起承上啟下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
05/ 法云寺塔 明 第七批
地點:安慶市岳西縣
圖源:岳西縣法云寺
法云寺塔,被譽為“華東第一塔”。
清同治年間重修法云寺碑載:“潛北后山寺,又名法云寺,浮屠七級,建于晉咸和年間(326—334年)”。該塔形制古樸,對研究佛塔的發(fā)展和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法云寺塔為四方七層樓閣式磚塔,高20.6米。條石塔基,腰檐、斗拱十分規(guī)范,造型美觀。每層各面均設有十二個佛龕,每龕內供有一佛二弟子三尊佛像,體態(tài)豐腴,栩栩如生。塔內、外壁佛龕中有磚造佛像千余尊,故亦稱“千佛塔”。
06/ 桐城文廟 明至清 第七批
地點:安慶市桐城市
桐城文廟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始建于公元1314年,后在元末兵火中銷毀。明洪武初年,桐城文廟從城東郊外,移建于后來的廟址。整座建筑格局富麗堂皇,處處顯現(xiàn)出古樸、典雅、端莊、大氣。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shù)丶揽椎亩Y制性建筑群,文廟建筑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筑有門樓、宮墻、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成門、崇圣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占地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錯落有致,渾然一體。
主體建筑大成殿,面對月臺,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檐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通道。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建筑風格具明清特色,兼有遼金遺風,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貴立體資料。
07/ 李氏莊園 清 第六批
地點:六安市霍邱縣
圖源:旅游推廣大使 張巨江/攝
李氏莊園即“李家圩子”,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是全國四大地主莊園之一。
莊園四面環(huán)山,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所有大小房屋均有立柱,每根立柱下有石雕磉墩,上有木雕童墩,磉墩、童墩形狀各異,花紋圖案非常精美。屋內一律方磚鋪地,院內全是防滑方塊青石鋪成。
李氏莊園集中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地主莊園經(jīng)濟史,是過去地主階級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武裝、生活等的縮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皖南
01/ 黃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唐至民國 第七批
地點:黃山市黃山區(qū)
黃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位于黃山市黃山風景區(qū)。登山古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發(fā)展于民國,完善于當代。
歷代鋪筑磴道的同時,還在沿線修建了一批時代特色鮮明,與自然風光互為輝映的樓、臺、亭、橋等景觀建筑。
登山古道以天海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條主干道,輔以支道連接,形成貫通各景區(qū)景點的盤道網(wǎng)絡。四條登山古道總長約40千米,有石階2.6萬余級。民國期間有過整修,新中國成立后陸續(xù)對全山磴道進行過維護。
02/ 潛口民宅 明 第三批
地點:黃山市徽州區(qū)
潛口民宅,又名紫霞山莊,徽州明代傳統(tǒng)民居的徽派建筑群。
潛口民宅建筑群占地約1.7萬平方米,地形高差25 米,有民居6幢、祠堂1幢、路亭1座、石牌坊1座、單孔石橋1座,布局精巧,錯落有致,基本重現(xiàn)了明代徽州古村落的歷史文化風貌。
03/ 羅東舒祠 明 第四批
地點:黃山市徽州區(qū)
羅東舒祠,明代中后期磚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達3300平方米。羅東舒祠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是黃山羅氏其中一支的祠堂,屬于宗族祠堂的一類。
羅東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體,共四進四院,后寢寶綸閣高達13.6米,面闊11開間,規(guī)模宏大,營造精細,被譽為“江南第一名祠”。
羅東舒祠有著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壯觀的建筑規(guī)模,無論是從藝術學、美學的角度,還是歷史學、社會學的角度考察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祠堂的彩繪和精美的木雕,也極具文物價值。
04/ 老屋閣及綠繞亭 明 第四批
地點:黃山市徽州區(qū)
圖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老屋閣及綠繞亭,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經(jīng)典之作,西溪南村中明清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圖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老屋閣,又稱老屋角和吳息之宅,為明代中期的磚木結構。老屋閣樓下一層正中明間為鐵皮包鑲的大門,后進樓下明間為客廳,進深九檁,月梁式的雙步架結構,老屋閣二樓為徽派古建筑所獨有的“樓上廳”構造。老屋閣樓上廳建構洗練簡潔,體現(xiàn)出徽派民居建筑的魅力。
綠繞亭,位于老屋閣東南墻腳下池塘畔。亭平面近正方形,,結構與雕飾風格類老屋閣,惟月梁上繪有包袱錦彩繪圖案,典雅工麗,有元代彩繪遺韻。在亭中近可觀繁茂場圃,遠可眺綠茵田疇。明著名書畫家祝允明曾作《東疇綠繞》一詩贊詠。
05/ 呈坎村古建筑群 明、清 第五批
地點:黃山市徽州區(qū)
唐末,江西南昌府羅天真、羅天秩堂兄弟倆,舉家遷入歙縣,“擇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龍溪,改名呈坎”。目前呈坎古建筑群主要的建筑時代為明初至清末,也有部分宋、元時期的建筑。
由于歷史上交通閉塞,呈坎自古以來極少受到戰(zhàn)爭劫難。所以,這里的古建筑星羅棋布,不光有亭臺樓閣、祠堂民居,還有各種古樹、古匾等古物件。
該村至今仍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明代古村落的整體布局和街巷水系,有明清古民居建筑140處。呈坎古民建筑群系指村內代表性古民居建筑20處。
呈坎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有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且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建筑群體。
06/ 程氏三宅 明 第五批
地點:黃山市屯溪區(qū)
圖源@郭蔚嘉
程氏三宅的7號、8號樓相連,28號樓居東。三座樓結構相似,但各有其特點。
7號樓始建于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距現(xiàn)在有600多年,明代房主是唐伯虎的主考官禮部右侍郎程敏政的族家。
8號樓文化內涵最為豐富,有“滴水石穿”警示石,108塊圖景構成的大型木刻組畫展現(xiàn)了徽州木刻的精華。
28號樓是官商宅第,門罩獨特,為徽州石雕的代表。
圖源:話說古建筑
三宅均為封閉式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一脊兩堂,屋面蓋蝴蝶瓦,四周墻體封護,從天井采光,梁面上飾有圖案粉畫,樓上前檐垂蓮柱裝置飛來椅,具有獨特的明代建筑風格。五架梁面上均施有圖案彩畫,色彩有明代風格,為徽州明代漢族民居建筑中所罕見。
程氏三宅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建筑專家傅喜年教授譽為“明代民居之瑰寶”。
07/ 許國石坊 明 第三批
地點:黃山市歙縣
圖源:許氏家族網(wǎng)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因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俗稱“八腳牌樓”。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內陽和門東側,跨街而立。
由于許國石坊采用的兩種沖天柱式,石坊結構牢固,造型豐滿,加上許國本人當時在政治上的煊赫地位,使之成為當?shù)厮闹龢菦_天柱式石坊的模式,垂明清數(shù)百年,在石坊發(fā)展史上作出了特殊貢獻。
許國石坊是難得一見的雙重古牌坊,也是全國少見的明代大型石牌坊,綜合體現(xiàn)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
08/ 棠樾石牌坊群 明、清 第四批
地點:黃山市歙縣
圖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歙縣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現(xiàn)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牌坊群,也是中國古徽州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石刻古建筑。
牌坊群由七座巨型石牌坊組成,其中三座為明代所建,四座為清代所建。牌坊群中有碑亭,牌坊群進村一端有鮑氏宗祠,祠內有清乾隆帝“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xiāng)”的御書對聯(lián)。
圖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這七座牌坊以“忠、孝、節(jié)、義”的順序矗立于棠樾村前大道上,棠樾牌坊群雖歷明清兩代,但建筑風格渾然一體。明代三坊的結構、規(guī)制類似,均為4柱3間3樓。所不同的是前二坊為卷草型紋頭脊式,后一坊為沖天柱式。清代四坊則均為沖天柱式,高大巍峨。
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建筑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fā)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09/ 棠樾古民居 明至民國 第七批
地點:黃山市歙縣
棠樾古村落位于歙縣縣城西南6公里處。棠樾北依龍山,南臨徽州盆地,南宋建炎年間,在徽州任職的文官鮑榮看中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棠樾是一處理想的休閑造園之所,遂至此營造宅院定居,隨著時間的推移,棠樾逐漸形成鮑氏單姓聚族而居的集居形氏族村落。
牌坊群旁的三座祠堂之清懿堂 圖源:安徽文旅
鮑家花園 圖源:安徽文旅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里,袞繡江南第一鄉(xiāng)”。
10/ 宏村古建筑群 明、清 第五批
地點:黃山市黟縣
宏村三面環(huán)山,坐北朝南,現(xiàn)存有數(shù)量可觀的徽派建筑,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宏村古建筑群,為明、清、民國時期徽州民居建筑群,保護面積28萬平方米,明清建筑有103幢,民國時期建筑有34幢。
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有書院建筑、祠堂建筑和眾多的住宅建筑及其么家園林,是徽州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特別是以南湖書院為代表的書院建筑,以承志堂為代表的住宅建筑,以德義堂、碧園為代表的私家園林,反映了明、清時期徽州儒家文化的昌盛。
11/ 西遞村古建筑群 明、清 第五批
地點:黃山市黟縣
圖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西遞是一座古老的山莊,村莊因山川水勢,呈東北、西南走向。西遞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年。西遞村在北宋元豐年間始為胡姓居住,至明代中葉,村堂已具現(xiàn)在規(guī)模。清代中期后,隨著徽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居住建筑得到改觀。
圖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西遞古村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筑為木結構、磚墻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筑色調樸素淡雅,體現(xiàn)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huán)境營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被世人稱為明、清古建博物館。
12/ 南屏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第六批
地點:黃山市黟縣
圖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南屏村建村歷史悠久,已有1100多年歷史,現(xiàn)存主要為明清時期建筑。該村東臨碧陽鎮(zhèn),北至碧山鄉(xiāng),因村北有山勢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
南屏是皖南古村落以幽深街巷、祠堂群和古民居群等組合構成獨特建筑景觀的典型代表,至今仍較好地保存著8幢代表著宗族勢力的古祠堂。
圖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南屏古村明清時期聚居著葉、程、李諸姓家庭的上千號人口,三姓聚居,三姓之間既交融,又獨立的居住格局,造就了村落布局的典型性。
三姓雖然聚居在同一村落,但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宗法觀念,不同姓氏之間的居住空間通過街巷互相分割,這就形成了村落街巷的錯綜復雜、長短不一的模式,這也成為南屏獨特的個性所在。
13/ 許村古建筑群 明至民國 第六批
地點:黃山市歙縣
圖源@最遠的旅行V
唐末,許氏遷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許村依托著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徽安古道迅速繁榮,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發(fā)達,村落建設迅速發(fā)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100余座。
許村的傳統(tǒng)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結構為主,建筑外墻為空斗磚墻砌筑,牌坊、橋梁等公共建筑則以石料為主,在功能設計、平面布局、磚、牧、石雕飾、題匾碑刻等方面,反映著當?shù)氐慕?jīng)濟狀況、社會習俗及建筑審美觀,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許村的選址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理論,村落三面丘陵環(huán)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陽橋前匯成富資河,逶迤南向。同時,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著古人選址時所作“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tài)勢,是研究古代村文化遺產(chǎn)和民俗研究的重要資料。
14/ 鄭氏宗祠 明 第六批
地點:黃山市歙縣
圖源@我的晴空一鶴
鄭氏宗祠座落于歙縣鄭村鎮(zhèn)鄭村,是鄭氏的祖祠,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年間。是為紀念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鄭玉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空間層次豐富,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
圖源@我的晴空一鶴
祠堂規(guī)模宏大,在徽州古建中僅次于“羅東舒祠”。其三進兩明堂腰廊縵徊檐牙高琢,空間層次豐富,建筑古雅壯觀,極具獨特風味。
鄭氏宗祠中進享堂為典型的明代江南廳堂式建筑,其大木構架古樸典雅工藝精湛,且保留了眾多的宋元古老做法,如梭柱、叉手、楓拱、丁頭拱、平盤斗等是研究徽州古建筑歷史和宗族制度的標本,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技術的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15/ 長慶寺塔 宋 第七批
地點:黃山市歙縣
長慶寺塔,位于黃山市歙縣城西練江南岸西于山。該塔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距今已有近九百年歷史。
長慶寺塔為樓閣式塔,實心方形。塔身為磚砌,第一層較高,自下而上迭減。底層有木廊,石檐柱間寬4.33米。四面辟有券門,門內置石雕蓮瓣佛座。
第二層以上墻面中間均隱出窗券,各隅砌出半隱半露的方形角倚柱,墻面繪佛像彩色圖案。每層檐口用磚疊澀挑出,間以五層斜角牙子。疊澀磚上為木構腰檐,復以筒板瓦。飛檐翼角下,懸鐵制風鈴。
長慶寺塔為原西干山十寺三十四別院唯一存留的建筑,經(jīng)過幾個朝代的修繕,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征。
16/ 溪頭三槐堂 明 第六批
地點:黃山市休寧縣
溪頭三槐堂建在溪頭村中心,坐北朝南,該建筑為磚木結構,外觀呈高墻封護式,白墻黑瓦,莊重大方,由門前廣場、門屋、享堂、寢殿組成,后進寢殿已毀,現(xiàn)僅存門屋和享堂。
整個祠堂內部雕刻工藝精湛,技法細膩,尤以木雕著稱,為徽派祠堂建筑所少見,故在當?shù)赜直环Q作“金鑾殿”。該建筑在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內外部裝飾等多方面都反映了明代中期徽派祠堂建筑的特點,是研究當時徽派建筑風格、三雕工藝以及當?shù)刈诜ㄖ贫鹊闹匾獙嵨锸妨?,堪稱徽州祠堂建筑瑰寶。
17/黃村進士第 明 第七批
地點:黃山市休寧縣
圖源:安徽文旅
黃村進士第,位于休寧縣東洲鄉(xiāng)黃村,明嘉靖年間進士黃福所建,規(guī)模宏偉,氣勢壯觀,樓有七層斗拱。
該房門樓上嵌有木匾一塊,上書“進士第”三個大字。整座建筑有木柱102根,主柱圍粗1.6米,選料講究。橫梁上雕鏤龍、鳳、獅、虎等異禽猛獸,刀法細膩,形象生動。
圖源:安徽文旅
前后共四進,依次為門樓、門屋、享堂、寢樓,每進庭院兩側均有側廊相連。但門屋前增建有門樓,寢樓后又加一天井,并在后天井的垣墻上做假門樓,在縱軸線上形成進深為五進的格局。
黃村進士第是徽州典型的祠堂建筑,平面布局完整,結構用材碩大,建筑工藝精細,雕刻裝飾精美,是研究徽州古建筑的重要實物例證。
18/ 祁門古戲臺 明至清 第六批
地點:黃山市祁門縣
祁門古戲臺完整地保留有11座明清時期的古戲臺。祁門古戲臺是古祠堂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建于祠堂內部,與祠堂共外墻和屋頂,因此,從外部一般看不出里面有戲臺。
這些戲臺不僅富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被人稱奇,既體現(xiàn)了中國民間古樸的建筑風格,又體現(xiàn)了古徽州的鄉(xiāng)村文明與風土民俗。其獨特的形制為徽州僅有,在研究徽州古建筑類型學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9/ 廣教寺雙塔 宋 第三批
地點:宣城市宣州區(qū)
圖源:詩意宣城
廣教寺雙塔為一對并肩而立的方形古塔,矗立在廣教寺遺址上。雙塔東西對立,相距26.9米。形制相同,均為仿木樓閣式磚塔,七層。塔頂殘損。雙塔外觀挺秀,由下而上逐層遞減,輪廓微有收分。塔身底層三面開門, 二層以上均四面開門。塔內為空筒式。
形制相同的雙塔在我國佛教建筑遺物中留存甚少,現(xiàn)存宋代雙塔僅此一例。
20/ 查濟古建筑群 元至清 第五批
地點:宣城市涇縣
圖源:涇縣文化旅游
查濟(zhā jǐ)古建筑群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桃花潭,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目前為止,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
查濟村原有108座橋梁,108座祠堂、108 座廟宇?,F(xiàn)尚有古代建筑140余處。其中橋梁40余座,祠堂30座,廟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廳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層門樓,廳內前檐較低,檐柱楠木質,粗矮渾圓,柱礎為覆盤式,無雕琢,明代的“涌清堂”“進士門”,雕刻細膩,結構精致。
查濟村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清民居就坐落在查濟河兩岸,雕梁畫棟的古建筑與周邊保存完好的自然風景交相輝映,頗具江南水鄉(xiāng)風情。
21/ 龍川胡氏宗祠 明至清 第三批
地點:宣城市績溪縣
圖源:話說古建筑
龍川胡氏宗祠是一處建于明代嘉靖25年(1547年)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于安徽省績溪縣大坑口村。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
圖源:話說古建筑
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門樓、正廳落地窗門、梁勾梁托和后進窗門4大部份,均以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yōu)美境地等畫面為立意構圖,有“徽派木雕術寶庫”和“民族藝術殿堂”之稱。
22/ 上莊古建筑群 明至民國 第七批
地點:宣城市績溪縣
上莊古建筑群主要包括胡適故居、胡適私塾、胡傳舊居、胡壽基宅、敦履堂、胡開文舊居和胡開文紀念館等古建筑。
其中胡適故居建于清代,是胡適童年及青年返鄉(xiāng)完婚的住宅,胡適先生在故居內前后經(jīng)歷了11個春秋。這是一棟集建筑、審美、實用于一體的徽派建筑,被省內建筑界作為研究古建筑的原始標本。
23/ 江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第六批
地點:宣城市旌德縣
圖源:宣城文旅
江村枕山環(huán)水,布局形似一把敞開的太師椅,內有玉龍溪穿村而過,鳳溪繞村南,兩溪會合于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獨特的水文格局。村內每條老街巷的一側,各設有一條條水圳,涓涓細水均匯入村西南的“聚秀湖”。
隋唐開始,江氏家族就在這里生活,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處古跡。
24/ 旌德文廟 清 第七批
地點:宣城市旌德縣
旌德文廟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廟建筑群。其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布局勻稱,建筑優(yōu)美,造型獨特,規(guī)制完整,文化內涵豐厚。旌德文廟歷經(jīng)滄桑, 幾經(jīng)毀壞, 幾經(jīng)修復, 在劫難中得以幸存,現(xiàn)存建筑為清早期風貌。旌德文廟被譽為“南旌德,北桐城”。
旌德文廟是旌德縣城現(xiàn)存的古代建筑群,為旌陽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清一色的徽派外形儲存了大量的哲學、美學、宗教、民俗文化信息。
25/ 奕世尚書坊和胡炳衡宅 明至清 第七批
地點:宣城市績溪縣
奕世尚書坊,主體結構由4根柱、4根定盤枋和7根額枋組成,高10米,寬9米。系用花崗石和茶園石搭配鑿制而成,是徽派石雕的精品。
胡炳衡宅建于明代,院落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屋頂,封砌馬頭墻。坊頂為歇山式,用茶園石石板砍鑿而成,由斗拱支撐并挑檐。各正脊兩端,鰲魚對峙,明間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戧角翹然騰飛。宅院前后兩進,前廳后室,磚木結構,硬山屋頂,四周封砌馬頭墻,是一座典型的徽州傳統(tǒng)民居。整幢建筑保存完整,木構件、木門窗雕飾精美。
奕世尚書坊結構比例優(yōu)美,建筑技藝精湛;胡炳衡宅具有徽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裝飾純樸、雅致。二者是安徽重要的歷史人文景致。
26/ 黃金塔 宋 第七批
地點:蕪湖市無為縣
黃金塔始建于北宋初年,是安徽省現(xiàn)存最古老的塔。
清道光《無為州志》記載:“在太平鄉(xiāng)汰水南有古塔一座,宋咸平元年僧登公開建?!闭矫媪呅?,面闊3.4米,塔高35米,共9層,塔內設臺階,可盤旋而上,每層均設有不同方向的塔門,以便人們極目遠望。
無為縣西河在歷史上叫作汰水,是貫穿無為縣的一條主要河流。北宋早期,無為境內佛教繁盛、僧侶眾多,于是就在貫穿無為縣的汰水邊辟地建寺,名叫南汰寺。后來又在寺中建塔,即黃金塔。
由于時代變遷,戰(zhàn)爭毀壞,南汰寺與黃金塔也幾經(jīng)動亂,最后只剩下一座古塔,據(jù)文獻記載,明清以來曾整修數(shù)次,才使得古塔安然無恙。
27/ 青山李白墓 唐 第六批
地點:馬鞍山市當涂縣
圖源:北邙客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墓地,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唐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時為當涂縣令的李陽冰將他葬于城南龍山東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與時任當涂縣令諸葛縱合力遷葬于與龍山相對的青山。
青山李白墓經(jīng)歷千余年的風風雨雨,受到歷代詩人的祭拜,如白居易、賈島、杜荀鶴……直到清代的劉大櫆、姚鼐,都在此留下蹤跡。
現(xiàn)在的李白墓園,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閣、太白祠、李白墓、十詠亭、青蓮書院、盆景園等組成。其中,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現(xiàn)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筑風格,“宋碑”則詳細記載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詩歌成就,“太白碑林”鑲嵌著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李白各個時期經(jīng)典詩碑106方。
28/ 太平山房 明至清 第七批
地點:池州市青陽縣
安徽池州太平山房,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始為陳氏公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做學館,以方便鄰近諸郡生童赴金陵鄉(xiāng)試途宿,兼作義學。
完整版安徽國保清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