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某、男、65歲,臺北人,原有慢性肝病約10年,近一年來有腹水形成,曾在國外數(shù)家醫(yī)院診治,腹水反復不退。
2023年7月23日在網(wǎng)上找到我求診:腹部脹滿有水,腹圍107厘米,身體消瘦,面色蒼黃,食欲差,有時嘔吐,體倦無力,臍周有青筋暴怒,下肢浮腫,最近兩月時有黑便,小便量少,每日約300ml,色黃赤,睡眠一般,舌紫暗苔白,脈搏100次/分。
西醫(yī)診斷:肝硬化腹水。
中醫(yī)辨證:氣虛氣滯,水濕壅阻,瘀血停滯。
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利水。
方組:西洋參、白術、生苡仁、豬苓、柴胡、制香附、三七末(另吞)、赤白芍、王不留行、黑白丑、生大黃(另包)、小茴香、片姜黃、仙鶴草。
上方煎服,若服后大便數(shù)超過每天3次,去大黃,如有不適,電告。
二診:2023年8月4日:服上方10劑,瀉下穢濁較多,小便量增加,每日約1200ml,腹脹有減,胸腹寬松,腹圍103厘米,仍體倦乏力。上方已奏效,然久病中氣疲憊,雖有扶正之品,不宜久攻,宜“衰其大半而止”,上方去二丑、生大黃、小茴香、仙鶴草,加建澤瀉、大腹皮、白茅根、雞內(nèi)金、桃仁各、以增強活血利水之功。
三診:2023年8月25日,由臺北乘飛機來鄭州,訴:服上方20劑,小便量增至每日2000ml,腹脹減輕明顯,精神好轉,唯感右脅下隱痛不舒,口干不和。
查體:消瘦貌,面色萎黃,胸頸部數(shù)處蜘蛛痣,頸靜脈怒張,腹水征(+),腹圍92厘米,腹壁靜脈充盈,下肢浮腫(+),舌質紅邊暗有瘀點,苔少有津,脈弦細數(shù)。
中醫(yī)辨證:其氣虛水停血瘀中又現(xiàn)陰虛之象,治宜益氣滋陰活血利水。
方組:西洋參、白術、麥冬、車前子草、生苡米、豬苓、益母草、鱉甲、杞子、赤白芍、桃仁、柴胡、知母、10劑。
四診:大便調(diào)順,小便量每日2200ml,腹圍減至88厘米,納馨眠佳,形體漸復,唯時有胃脘部脹滿,上方去知母加雞內(nèi)金10克,10劑。
五診:本次查肝功能已基本正常,腹圍83厘米,蜘蛛痣消失,面色潤,精神復。仍宗上法調(diào)服近1月后停藥,病情穩(wěn)定。
[解析]肝病腹水為中醫(yī)“水臌”之范疇,其病位在肝,其治在脾腎,病之性質為本虛標實。本虛,主要是脾氣不足,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后期可發(fā)展為陰陽俱虛。標實為氣滯、血瘀、水停。其治療大法不外扶正祛邪,但在治療過程中當本著“輕重緩急”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以攻逐為先,或以補益脾、肝、腎為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