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適宜】
慢性胃炎、胃及十指腸潰瘍瘍等屬脾胃氣虛者,均可用之。
【組成】
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
【功用】
益氣健脾。
【主治】
脾胃氣虛證。面色咣白,語音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方解】
本方證為脾胃氣虛,納谷與運(yùn)化乏力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故面色咣白,語音低微,氣短乏力。脾失健運(yùn),胃納不振,濕濁內(nèi)生,、故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虛弱,均為中焦脾胃氣虛之象?!夺t(yī)方考》說:“夫面色咣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如是則宜補(bǔ)氣?!敝我搜a(bǔ)益中焦脾胃之氣, 以恢復(fù)其運(yùn)化受納之功。
方中人參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為君藥。白術(shù)苦溫,健脾燥濕,加強(qiáng)益氣助運(yùn)之力,為臣藥。茯苓甘淡,健脾滲濕,為佐藥;苓、術(shù)合用,則健脾祛濕之功更顯。炙甘草甘溫,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效。
本方與溫里劑的理中丸比較,從組成藥物分析,僅一味之別,兩方均用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以補(bǔ)益中氣。其間不同點(diǎn):四君子湯配茯苓,功用以益氣健脾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證;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溫中祛寒為主,適用于中焦虛寒證。
【運(yùn)用】
1,本方是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常用方,亦是補(bǔ)氣劑的基本方,后世眾多補(bǔ)脾益氣的方劑均從此方衍化而來。以面色咣白,食少,氣短,四肢無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證治要點(diǎn)。
2.若嘔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可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棗仁以寧心安神;兼腎陽虛者,加附子以溫腎助陽。
【歌訣】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bǔ)益氣虛餌,
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氣滯使。
【來源】
《方劑學(xué)》 主編:段富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