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屆“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兼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名譽院長。他設計的深圳科學館、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享譽海內(nèi)外。
一座深圳科學館 開啟事業(yè)新征程
深圳科學館是最令何鏡堂驕傲的作品之一,因為它是何鏡堂回到廣州后第一個代表作。深圳科學館使何鏡堂開啟了事業(yè)的新征程。
1983年,何鏡堂全家從北京南下,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重新奮斗。那時的何鏡堂已經(jīng)45歲了。當時,深圳科學館作為深圳的八大文化設施之一,正在招標,何鏡堂覺得機會來了。他和夫人一起來到設計院的小樓里開始做方案。小樓里沒有空調(diào),點上蚊香還是無法避免蚊子叮咬。何鏡堂和夫人每天晚上在小樓加班,方案做了20天,最后一個晚上甚至熬了整整一個通宵。凝聚著何鏡堂夫婦心血的設計方案終于通過,這是何鏡堂人生中第一個大的作品。
一座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成就事業(yè)巔峰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投標、設計,將何鏡堂的事業(yè)推向了巔峰,也將何鏡堂只爭朝夕的干勁兒、合作共事的風范、與時俱進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2007年,上海世博會組委會開始向全球華人公開征集中國館設計方案。時年69歲,已經(jīng)做了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何鏡堂意識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來臨了。何鏡堂立刻組織自己的團隊來參加這個競賽。他們對中國館的定位是:中國特色、時代精神。
中國館的設計施工,凝聚著何鏡堂團隊的大量心血。僅僅為其披上合適的“紅外衣” 就耗費了足足十個月。中國館體量龐大,四面的光照隨時變化。究竟使用哪種紅色才能確保在不同的外部條件下,都收到賞心悅目的效果呢?
何鏡堂特意請來中國美術(shù)學院的顧問團隊一起研究顏色。通過不斷比較,不斷嘗試來調(diào)整方案。他們做了各種各樣的樣板,掛在主體建筑旁邊,供專家們研究、討論。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中國館的“紅”是由四種紅色組成的。
何鏡堂曾經(jīng)說過:作為一名中國建筑師,有責任把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向全世界做一次自信而友好的表達。通過中國館,他做到了。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彰顯場所精神
何鏡堂的很多建筑作品都強調(diào)場所精神的表達,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的設計,就是他這種建筑理念最為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
紀念館因地制宜,隨著地形的起伏設計出斷裂軍刀的造型;在新發(fā)現(xiàn)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骸骨的上方設計了“蒼天有眼”;紀念館尾廳設有獨特的12秒裝置,寓意每隔12秒,就有一個鮮活的生命慘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此外還有冥思廳、和平公園等一系列場所的設計,充分詮釋了何鏡堂的設計理念。
何鏡堂強調(diào)的場所精神比之空間這個詞又超越了一部分,這個概念不僅限于物理上理解的空間、大小、尺寸、長寬高,更強調(diào)了建筑本身的特質(zhì)和對人的精神上的感受。
盡管身體欠佳,年事已高,何鏡堂依然在砥礪前行。他曾說:學無止境,只要我還能動,我就會尋找各種機會去實地考察和研究建筑,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
《人物》欄目 《中國建筑設計大師 何鏡堂》(上)1月4日23:17播出
《中國建筑設計大師 何鏡堂》(下)1月5日23:17播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