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天門300下 位置 兩眉中間至前發(fā)際成一直線。 手法:用兩只手的大拇指輕輕的自眉心交替直線推動至前發(fā)跡線,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功效:醒腦、鎮(zhèn)驚、安神。 如下 推坎宮300下 位置: 自眉頭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橫線 手法:推坎宮300下,用兩個大拇指的正面從印堂穴沿著眉毛向眉梢分推,以拇指側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功效:疏散解表、提精神 以下部分無圖 家長可以自己判斷一下 揉太陽 2分鐘 位置:眉梢與眼角延長線相交處,眉后按之凹陷處 手法:用中指指端輕輕按揉太陽穴,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環(huán)形運轉推動,稱運法。此法以順時針運為補,逆時針運為瀉。 功效: 開竅、醒神 擦鼻翼 手法:從上到下擦鼻翼兩側,用食指交替在鼻翼上來回擦拭至少300次,一定要熱透 要點:鼻涕特別多時,要擦到500-800次,甚至1000次,效果才好。 按摩迎香穴 2分鐘 手法:用中指或大拇指指端按揉位于鼻翼外緣中點的迎香穴。 要點:揉迎香穴100次。迎香穴在鼻翼兩側,鼻唇溝凹陷的地方。家長用雙手四指固定孩子頭部,雙手拇指按揉孩子的迎香穴。 擦脊背工字型 10分鐘 操作:用按摩油做介質,用掌根或者大小魚際在寶寶的脊背做快速來回“工字型”往返摩擦,擦熱脊柱,以熱透為度;再橫擦大椎及肩胛骨內(nèi)側的肺俞穴和肚臍正對面背部位置的腎俞,都是以熱透為度。 小兒流鼻涕隨證加減 清鼻涕:配合黃蜂入洞的手法 操作:以一手輕扶患兒頭部,使患兒頭部相對固定,另手食、中兩指的指端著力,緊貼在患兒兩鼻翼內(nèi)側下緣處(口禾髎),以腕關節(jié)為主動,帶動著力部分作反復不間斷揉動50-100次。 功效:用于治療外感風寒,發(fā)熱無汗,急慢性鼻炎,鼻塞流涕,呼吸不暢等病癥。 注意: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手法只適用于清鼻涕,不適用于其他鼻涕。 補充: 如果寶寶是清白鼻涕,可以在基礎手法基礎上,增加:推三關300次、清肺經(jīng)300次、按揉大椎2分鐘、按揉足三里2分鐘; 如果寶寶是黃膿鼻涕,則需要在基礎手法基礎上增加:清肺經(jīng)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按揉風府、曲池各1分鐘、按揉涌泉1分鐘。 如果鼻涕特別多,也可以用溫熱毛巾熱敷鼻子。1歲以上的寶寶還可以艾灸百會,這個方法對止鼻涕特別有效。1歲以下的寶寶可以洗澡的時候用熱毛巾輕輕地敷一下百會。 在鼻涕變少時,要及時的進行補脾,具體手法為:補脾經(jīng)300次、補肺經(jīng)300次、補腎經(jīng)300次、捏脊10次、按揉足三里1分鐘、按揉涌泉1分鐘 流鼻涕咳嗽小偏方 白蘿卜湯 做法: 把白蘿卜切片之后加適量的水進行煎煮,然后趁熱服用就可。 功效: 白蘿卜具有去火的作用,雖說對咳嗽、痰多、流鼻涕等沒有效果,但是其卻可以幫助補充水分,以減少感冒引起的不適感。 米醋蘿卜菜 做法: 把洗好的干凈切成片然后放到米醋中浸泡幾個小時,然后吃的時候當下飯菜吃就可以了。 功效: 米醋蘿卜菜不僅有減少感冒引起的流鼻涕等不適感,同時其還有一定的消食作用。 蔥白煮水 除了要適當喝多點白開水補充水分外,爸媽可以試試蔥白煮水。 做法: 將帶須的小蔥蔥白洗干凈,切段,放在小鍋里煮,一天喝300毫升,專治不發(fā)燒的初期傷風感冒。 如果寶寶不喝,可以加點紅糖,紅糖能調(diào)味,也有驅寒的效果。
如下
小兒推拿大全一
小兒推拿
1、一般感冒治療
①平肝10分鐘,從小兒食指指根推到指尖。
平肝能夠發(fā)散外邪。感冒,中醫(yī)認為是風寒或風熱邪氣侵襲體表皮膚,通過推拿這個穴位,能夠將入侵身體的風寒、風熱邪氣發(fā)散出體外以治愈疾病。
①平肝10分鐘,從小兒食指指根推到指尖。
平肝能夠發(fā)散外邪。感冒,中醫(yī)認為是風寒或風熱邪氣侵襲體表皮膚,通過推拿這個穴位,能夠將入侵身體的風寒、風熱邪氣發(fā)散出體外以治愈疾病。
② 清肺10分鐘,從小兒無名指指根推到指尖。
中醫(yī)認為肺合皮毛,外邪侵襲皮膚,肺部就 會受到影響進而積熱,用清肺的方法就能清除肺熱,防止感冒咳嗽,并 且能促進皮膚排除邪氣。
③ 推天河水15分鐘。從小兒腕橫紋均勻推到肘橫紋。
推天河水能退熱,普通感冒發(fā)熱癥狀用推天河水的方式就能夠解決了。
④掐五指節(jié)2~3遍。
掐五指節(jié)可以用于傷風感冒,調(diào)和氣血。
簡簡單單四步,媽媽只要找準穴位堅持做完相應時間,就一定會起到效果,很多高燒兒童的體溫在短短幾十分鐘內(nèi)就能降下來。
2、重感冒(39℃-40℃)
①平肝、清肺各5分鐘。
平肝以發(fā)散外邪
清肺以清除肺熱、解表
②推六腑15分鐘
六腑,為涼穴,推之以清除壯熱,清熱作用比推天河水更強。
③掐五指節(jié)2~3遍
掐五指節(jié)可以調(diào)和氣血,抵抗病邪,快速治愈。
④鼻塞嚴重者,揉陽池10分鐘。
陽池穴可以治療頭部一切疾病包括鼻塞,且頭痛不論寒熱虛實皆可以用。
⑤咳嗽重者,加八卦10分鐘。
八卦主治胸腹氣機不暢導致的咳嗽痰喘、胸悶、食積等。
注意:6個月~2歲嬰兒高燒若超過40度可能會引發(fā)驚厥,請盡快就醫(yī)。
3、感冒加食滯
感冒兼乳食停滯者,癥見嘔吐、腹脹、腹痛、腸鳴)
①平肝、清肺15分鐘。
清肺以除肺熱、解表。
平肝以發(fā)散表邪。
②推天河水10分鐘
推天河水能退熱,感冒發(fā)熱常用穴位之一。
③清脾10分鐘。
清脾穴能消除積滯,消除脹滿,解決食積不消化的內(nèi)部問題。
④清胃10分鐘,用于嘔吐、腹脹者。
清胃能夠治理肚腹脹滿,積滯腹痛,惡心嘔吐,納呆等,也是清除食物為本。
全面·小推拿
一、脾經(jīng)(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橈側緣末節(jié),自指尖至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用于直推法補脾經(jīng));②在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補脾經(jīng));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補脾經(jīng))。
操作:術者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將小兒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稱補脾經(jīng)(或補脾土);②將小兒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來回推,稱清脾經(jīng)(或清補脾經(jīng))。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順時針方向為補,逆時針方向為瀉。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為后天之本,補之可補虛扶弱,補血生肌,進飲食,化痰涎,助消化,止瀉?。磺逯汕鍩崂麧?,消食化積。
主治: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疳積,痢疾,驚厥,黃疸,濕痰,痿證,疹、痘不出,改變面色等。
說明:經(jīng)實驗證明:推補脾經(jīng)有以下作用:①對胃蠕動有促進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對淀粉酶作用不明顯。
脾經(jīng) 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橈側緣末節(jié),自指尖至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用于直推法補脾經(jīng));②在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補脾經(jīng));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補脾經(jīng))。
操作:術者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將小兒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稱補脾經(jīng)(或補脾土);②將小兒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來回推,稱清脾經(jīng)(或清補脾經(jīng))。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順時針方向為補,逆時針方向為瀉。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為后天之本,補之可補虛扶弱,補血生肌,進飲食,化痰涎,助消化,止瀉痢;清之可清熱利濕,消食化積。
主治: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疳積,痢疾,驚厥,黃疸,濕痰,痿證,疹、痘不出,改變面色等。
說明:經(jīng)實驗證明:推補脾經(jīng)有以下作用:①對胃蠕動有促進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對淀粉酶作用不明顯。
肝經(jīng)(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食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nèi),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肝經(jīng)(或稱平肝或瀉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肝經(jīng)。一般100~500次。
作用:開郁,除煩,平肝膽之火,息風鎮(zhèn)驚。
主治:目赤,昏閉,煩躁不安,驚風抽搐,口苦咽干。
說明:肝經(jīng)一般用清法,不用補法,若肝虛應補時,則用補腎經(jīng)代之,為滋腎養(yǎng)肝法。因腎為肝之母,補腎即補肝。如肝實或不采用本穴,可用瀉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腸穴代之,因肝為心之母,實則瀉其子,心與小腸相表里。
心經(jīng) 心火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中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nèi),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心經(jīng);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心經(jīng)。100~500次。
作用:清熱,瀉心火,補益心血,養(yǎng)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瘡,目赤,五心煩熱,驚惕不安。
說明:心經(jīng)一般用瀉法,不用補法,因心火不能妄動。若心氣虛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兒高熱并見兩顴腮部色赤尤甚,為火來爍金,可有劇咳發(fā)作,應采用瀉法,推1~2次后.多見兩顴腮色赤消退,對劇咳也可緩解。但對患有肺結核病的兩顴腮色赤者,用之無效。
肺經(jīng) 肺金
位置:在無名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無名指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nèi),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來回推稱為清肺經(jīng);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肺經(jīng)。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順氣化痰,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喘,肺炎,肺虛,自汗,盜汗,便結等癥。
說明:肺經(jīng)一般用清法或瀉法,不用補法。小兒慢性腹瀉、虛寒瀉,應用本穴時應慎重,推清本穴時間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當,多見腹瀉加劇;如患急癥需用本穴時,可推清本穴1~2次,待癥見緩解后,應停用。自汗、盜汗及脫肛可用補法,對肺風喘急等癥,禁用補法。
腎經(jīng) 腎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將小兒的小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nèi),右手拇指由小兒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稱補腎經(jīng)。100~500次。
作用:腎為先天之本,補腎經(jīng)可補腎益腦,益氣助神,納氣定喘,溫下元,止虛火等。
主治:五更瀉,遺尿,尿頻,腎虛咳喘,驚風,癲癇,牙痛,骨軟無力,先天不足。
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將小兒食指固定于術者左手虎口內(nèi),以右手拇指外側緣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稱補大腸,自指根推向指尖稱瀉大腸,來回推稱清大腸。100~500次。
作用:補之固腸澀便,瀉之清利臟腑之濕熱,平補平瀉導積滯。
主治:積食,口瘡,痢疾,泄瀉,肛門紅腫,脫肛,翻肛,便秘。
說明:大腸有固腸澀便之功,但水瀉(即濕熱瀉)時,應以利尿為主,推大腸時先用瀉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補法;里急后重時先用瀉大腸,癥狀緩解后改為清大腸或補大腸。虛證、脫肛者要用補法;翻肛、肛門紅腫、便秘者用瀉法或清法。
小腸
位置:在小指尺側緣,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線。
操作:患兒立掌,術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對,側握小兒四指,使其小指尺側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稱清小腸(或稱利小腸或推小腸)。一般100~500次,若單獨推小腸,可推1000次(如無小便時用)。
作用:分別清濁,瀉熱利尿。
主治:水瀉無小便,尿頻,尿閉,尿少,口瘡,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小天心(魚際交)
位置:在手掌根正中處,大、小魚際之間凹陷中,陰陽池交界處。
操作:令小兒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節(jié)背面搗之。揉100~500次;掐3~5次;搗5~20次。
作用:通竅散結,暢通經(jīng)絡,安神鎮(zhèn)驚,清熱利尿,明目,矯正筋脈的拘急或偏勝。
主治:感冒發(fā)熱,神昏,煩躁不安,驚風,抽搐,癲癇,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顱等癥
陰陽
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兩側,拇指側為陽池穴,小指側為陰池穴。
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兩側分推,稱分陰陽;自小天心兩側的陰池穴、陽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稱合陰陽。100~300次。
作用:分陰陽有調(diào)和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合陰陽有利痰散結的作用。
主治: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紅白痢疾、腸炎、驚風、抽搐、泄瀉、嘔吐、黃疸;痰涎壅盛、胸悶咳喘。
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使小兒大魚際暴露,術者用右手拇指來回推之稱清板門;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100~500次。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嘔吐、泄瀉、感冒發(fā)熱、高熱不退、陰虛內(nèi)熱、疹痘潮熱不退或疹痘后低熱、煩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齦紅腫、光面舌、苔厚等。
內(nèi)勞宮
內(nèi)勞宮
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稱掐揉內(nèi)勞宮;以中指端點患兒手掌中心處,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稱點內(nèi)勞宮;在掌心中滴幾滴涼水,以指端逆運內(nèi)勞宮,或從小指掌面運到掌心,稱運內(nèi)勞宮或水底撈明月。揉100~300次,運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熱除煩,瀉心火。
主治:一切熱證,發(fā)熱,口渴,心煩不寧,睡眠不寧,口瘡,目赤,小便不利。
內(nèi)八卦(內(nèi)八方)
位置:在手掌內(nèi)。取法:以左手為例,掌根在上為北,以內(nèi)勞宮為圓心,以內(nèi)勞宮到中指根橫紋的2/3處為半徑畫圓,內(nèi)八卦即分布在該圓上。
操作:術者左手托小兒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側緣在穴上推運,順時針方向推運稱順運內(nèi)八卦;逆時針方向推運稱逆運內(nèi)八卦。操作時應蓋住或輕運離宮。100~300次。
作用:開胸化痰,利氣利膈,消食除脹。
主治:咳嗽痰喘,嘔吐,食積,食欲不振,腹瀉,腹脹,煩躁不安等。
四橫紋(南派又稱小橫紋)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橫紋處,即指掌交界處。
操作:使小兒掌心向上,用拇指橈側緣從食、中、無名、小指根橫紋逐個來回推之或掐之,稱清四橫紋(推四橫紋)或掐四橫紋;推四橫紋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橫紋處左右來回橫擦。每個橫紋推50~200次(獨穴用需800次)或掐5~8次。
作用:調(diào)中行氣,和氣血,消脹滿,退熱除煩,散瘀結,引臟腑之熱外行。
主治:腹脹,口瘡,唇裂,傷食,疳積,食欲不振等。
說明:四橫紋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脹,治口瘡,尤其以治療上下唇的潰瘍面效果好。
十四、小橫紋(南派又稱掌小橫紋)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橫紋之下,掌橫紋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兒掌心向上,術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稱揉小橫紋。100~500次。
作用:清熱散結,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證,口舌生瘡。
說明:本穴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效果好。
腎頂
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處。
操作:術者以左手虎口夾住小兒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稱揉腎頂。100~500次。
作用: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盜汗,解顱、水疝等。
腎紋
位置:小指掌面末節(jié)橫紋處。
操作:術者以左手虎口夾住小兒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稱揉腎紋。100~500次。
作用:散瘀熱,引內(nèi)熱外行。
主治:目赤,熱毒內(nèi)陷,內(nèi)熱外寒,高熱手足涼等。
運水入土
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腎水穴)至拇指橈側緣指尖(脾土穴),沿手掌邊緣成一條弧線。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邊緣,經(jīng)小天心穴推運至拇指橈側緣指尖。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運,潤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瀉痢疾、便秘、疳積等。
運水入水
位置:自拇指橈側緣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腎水穴),沿手掌邊緣成一條弧線。
操作:自拇指橈側緣指尖開始,沿手掌邊緣,經(jīng)小天心穴推運至小指掌面指尖。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濕熱,補腎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證、實證,如濕熱內(nèi)蘊所致的少腹脹滿、泄瀉、痢疾、小便赤澀等。
總筋
位置:在掌面腕橫紋的中點。
操作:術者左手托小兒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稱揉總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稱掐總筋或掐揉總筋。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瀉熱散結,通調(diào)周身氣機。
主治:心經(jīng)有熱,驚風,夜啼,潮熱,口舌生瘡,實火牙痛及一切實熱證。
說明:本穴為治療口瘡主穴之一,尤其對舌尖及舌面口瘡糜爛療效好。
液針刀疼痛醫(yī)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