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diǎn)文言句式
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裝句式省略句式疑問句式否定句式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diǎn)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也。”
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
如: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3“......者也。”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qiáng)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
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
4 無標(biāo)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
5,用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表示判斷。
如:“此皆良實(shí)。”(《出師表》)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6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用“是”表判斷。例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但是可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的判斷。對否定判斷學(xué)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別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游于濠梁》)
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 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初中主要是以下的形式:
用“為”,“為......所.....。”表被動。
如:山巒為晴雪所洗。(《滿井游記》)
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2 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
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這里的“傭”是“被雇傭”的意思。
帝感其誠.(《愚公移山》)這里的“感”是“被感動”的意思。
其它幾種,可作了解:
3.用“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用介詞“于”引出行為的主動者,“于”放到動詞后,它的形式是:“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齊王建被秦國活捉了。禽,通擒)
[簡析]句中的“于”用在動詞“禽”的后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于”可譯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一是主語“王建”是受動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動的詞“于”。
4.用“見”來表示被動關(guān)系。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后加“于”引進(jìn)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于+主動者”。
雖欲強(qiáng)聒,終必不蒙見察。(我雖然想再說一些,但考慮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見”,用在動詞“察”前,表示被動,“見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我擔(dān)心被您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5.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被”用在動詞前表被動。
?、谖岵荒芘e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簡析]“受……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于”引出主動者“人”。這種句式數(shù)量較少。
倒裝句式(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fā)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qiáng)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shí)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如: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diǎn)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qiáng)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shí)在意義。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宋何罪之有?(《公輸》)
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qiáng)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之”字,再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
例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2.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之”字,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表示定語后置。
例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3.定語放在中心詞后,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
例如: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
4.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中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結(jié)尾,組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四種人(鰥、寡、孤、獨(dú)),是社會上無依無靠的窮苦人]
應(yīng)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guān)系的句子,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的定語則不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 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bǔ)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bǔ)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如: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于藏書之家”在翻譯時,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如: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史記.陳涉世家》)
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shí)際就是“以尉首祭(之)。”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 省略主語
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yīng)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有時一個復(fù)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
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bǔ)充出來。
2 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摹?/span>
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被省略的謂語要補(bǔ)充出來。
3 省略賓語
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
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傷仲永》)
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令”的賓語“其”.
又如: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以”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bǔ)充出來。
4 省略介詞
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柔梢披()風(fēng).(《滿井游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句中省略了介詞“于”。
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bǔ)充出來。
5.省略中心詞。
中心詞是在一個詞組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在常規(guī)句子里,中心詞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的。但是,古漢語里卻存在著省略中心詞的現(xiàn)象。因此,讀文言文時,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例如:
①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诠饰逶露蔀o,深入不毛()。(《出師表》)
?、倬渲械?#8220;宮中府中”就是“宮中之吏”與“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詞“吏”,實(shí)際上是定語代替了中心詞。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注意:在文言文語句中,成分省略是常有的事,如果不能確定省略的成分,就不可能準(zhǔn)確地理解句意,乃至全文的思想內(nèi)容。做此類試題也必須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境去推斷,看究竟省略了什么成分,是哪個詞語。
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dú)、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xí)慣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
練習(xí):
一說出下列句子是哪類判斷句。
1 陳勝者,陽城人也。
2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3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4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5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6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7此皆良實(shí),志慮忠純。
8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9我乃楚狂人,風(fēng)歌笑孔丘。
10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11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二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倒裝句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