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
蘇軾被貶黃州的四年多是他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著名的前后《赤壁賦》就是創(chuàng)作于這個時期。在詞這一方面,也寫了許多極優(yōu)秀的作品。
我們來看他寫于這一時期的《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作于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后的第三年。詞人以一次途中偶然遇雨這一件生活當中極平常的小事,來生發(fā)人生的議論,小詞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達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詞的開頭有一段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遂作此?!?span>
陰歷的三月初七,大致相當于我們這里的清明左右,被一場料峭春雨淋到,應該還是十分寒冷的,但是作者卻不以為然,寫下這首詞。
上片“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span>
開頭用一個入聲字“莫”領起,“莫聽”,不要去聽?!按┝执蛉~聲”,指雨下得很大。 “何妨吟嘯且徐行”,這里是前一句的雨聲“莫聽”之后,“吟嘯且徐行”,應當是嘯叫著。古代人喜歡嘯叫,當今也有。古人嘯叫,有阮籍嘯叫的例子,在山上,放聲大叫。
蘇軾此時并非沒有人生的憤懣,何況他這里的嘯叫,不是僅僅是一般的宣泄,在這種風狂雨猛的情況下,卻旁若無人,吟嘯,還“徐行”,這非常反常。這看似對風雨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對人生的態(tài)度。
當政治的暴風雨襲來的時候淡然處之?!昂畏痢眱勺诌€透出一點調皮,更增加一點挑戰(zhàn)的色彩。首兩句是全篇的樞紐,以下詞情都由此而生發(fā)。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拄著“竹杖”,也就是拐杖,穿著“芒鞋”,也就是草鞋,在這種情況下行路是很辛苦的。但詞人卻認為這如同騎馬一樣輕快,也是一種笑傲人生,一種搏擊風雨的態(tài)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句話是全詩的關鍵?!八颉笔撬蛞?,古代的人的雨具,用一種蓑衣草做的,有一定的防雨作用。這句更多講的是對待人生風雨的豁達態(tài)度,任憑自然界的風吹雨打,淡然處之。
看似寫眼前景,實際是寫心中事,“平生”是人生的風雨。由眼前的風雨推及整個人生,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的情懷。
詞的下片是“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span>
開頭這三句,寫雨過天晴,這一場風雨時間不長,很快天就又轉晴了。但是感到身上“微冷”,畢竟衣服都打濕了,又被風吹到??墒恰吧筋^斜照卻相迎”,太陽卻又出來了,從山頭上照著?!盎厥紫騺硎捝帯?,這是一場暴風雨,暴雨過后回過頭來看剛才被淋雨的那個地方?!皻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蕭瑟,跟前面的風雨聲,“穿林打葉聲”都是相應和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對人生啊,看得透徹,飽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的微妙一瞬獲得的這種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毫無差別,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在人生當中遇到一些波折,遇到一些榮辱,都很正常,受到榮耀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受到波折的時候,也不要呼天搶地。
蘇軾在這里是借題發(fā)揮,他胸中的許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受到觸發(fā),而后便借此事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和心情。既寫眼前景,又談心中事;因自然現(xiàn)象,談人生的哲理,便有了這首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波瀾的詞。
蘇軾在這首詞中,借對自然界的風雨對應表達他對人生風雨和政治風雨的處置心態(tài),所以在后來那么多的政治打擊中,蘇軾都能淡然處之。這首詞也是他的一個自我畫像,他處變不驚、“吟嘯且徐行”的形象,把自己在逆境中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和一種闊大的心胸寫了出來。
這首詞還有一點很特殊,那就是它的用韻。它用了一種抱韻, 就是通篇押某一個韻的同時,中間又換韻,換韻夾在里頭?!澳牬┝执蛉~聲”的“聲”,“吟嘯且徐行”的“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生”,“山頭斜照卻相迎”的“迎”,和“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晴”,都是用《詞林正韻》十一部的平聲韻,押同一個韻部;中間卻幾次換韻,“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怕”跟“馬”都是押《詞林正韻》第十部的去聲;“料峭春風吹酒醒”的“醒”,和“微冷”的“冷”,都是押十一部的上聲韻;“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這兩個qù又都是押四部的去聲韻。把這些中間的小微調的換的韻,抱在這個平聲韻,十一部的平聲韻中間,這叫“抱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