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自古居住在大山里,常年與狩獵難以分開,然而,狩獵又與獵狗分不開。就這樣彝族與獵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過彝族不吃狗肉的傳說不是這樣來的。相傳彝族最早是以狩獵為生,那時狗也能和人說話,在生活的地域里,流淌著三條大江,能在大江里來去自由的也只有獵狗。那是一個冬天,在一次追獵的過程中,獵狗把獵物追到了三江的對面,獵狗看見江對面豐盛的蕎子后,返回時從尾巴上帶來了蕎子種子,并對主人說:這是江對面的糧食,種上它以后我們就不必那么勞累了。從那年開始,主人就聽獵狗的話,認真把蕎子種上不斷培育,最終把蕎子培育成了彝族人民自己和獵狗的長年實物。三年后把蕎子種成功時老獵狗也就死去了,只留下獵狗的下一代。主人在老獵狗離死前問到江對面還有沒有種子,獵狗對主人說:種子倒是還有,可不能再去取了。主人問老獵狗為什么?老獵狗對主人說:如果再去取種子,我的獵狗后代就不能和主人說話了,這是天意不能違背。主人不相信老獵狗的話,于是在老獵狗死去的第二年,為了種出更多的糧食作物,叫小獵狗到大江對面再次去取糧食種子,并對小獵狗說:只要取回糧食種子,以后我們就不必那么辛苦的去狩獵咯,你也不必那么累的去追獵物,于是小獵狗再次去大江對面取糧食種子,這次小獵狗取回來的種子是麥子。就在小獵狗取回麥子種子的那一天晚上,小獵狗就不再說話了,只會叫出汪汪的聲音。從那以后,主人很后悔于是把獵狗視為是彝族民眾的救星,以神看待。三年以后,小獵狗又死了,于是主人就把獵狗的尸體拉到大山里好好埋在了大樹下,意思是:“生在山林里追獵,死也和樹木共存”。從此,主人就向后人們說:獵狗是我們的救星,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以人看待。因此,彝族就養(yǎng)成了從不打狗和不吃狗肉的風俗。每次過年都先喂狗,再拜先靈,還把肉和粑粑重疊起喂,看狗先吃肉還是先吃粑粑,如果先吃肉的話,說明來年豐收;如果先吃粑粑,說明來年豐收無望。這樣預測來年收成的風俗至今還在延續(xù),當然我不知道預測是否準確,但老人們每年總是這樣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