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指肺葉痿弱不用,為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說;“寸口脈數(shù),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為肺痿之病?!?/p>
病名釋義;
肺指肺葉,痿義同萎。草木枯槁不榮曰“萎”,引伸到肺病,肺葉失潤,不能發(fā)揮正常功能者曰“肺痿”,屬于人體生病之萎證,故去“帥”從“廣”,名為“肺痿”。清.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篇注云;“痿者萎也,如草木之枯而不榮。用形象比擬之法以釋其義。
[歷史沿革)
本病病名首見于東漢《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篇,篇中對肺痿的主癥特征、病因、辨證、治療,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介紹。歷代醫(yī)家多在金匱的基礎上予以引伸闡述,明確指出總屬肺虛不盡之疾,認為該書篇中的麥門冬湯即為治虛熱肺痿而設,《千金。肺痿門》出甘草干姜湯、生姜甘草湯以治虛寒肺痿,《外臺秘要。肺痿門》倡用炙甘草湯以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喻嘉言《醫(yī)門法律》對本病的理論認識和治療原則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此后,有的醫(yī)家主張用他創(chuàng)制的清燥救肺湯治療虛熱肺痿,張璐《張氏醫(yī)通》列有肺痿專篇,詳述證治方藥,對臨床頗多啟迪,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肺痿門)對本病的發(fā)病機理及治療,提出了精辟的論述,指導實踐頗有裨益。由于仲景翠后世醫(yī)家,共同認識到肺痿是多種肺系疾病的慢性轉歸,故常與相關疾合并敘述,單獨立論者較少,并且提示肺癰,肺癆,久嗽,喘哮等傷肺,均有轉化成為肺痿的可能。如《外科正宗.肺癰論》中說s。久嗽勞傷,咳吐痰血,寒熱往來,形體消削,咯吐瘀膿,聲啞咽痛,其候轉為肺痿。。指出肺癰潰后,熱毒不凈,傷陰耗氣,可以轉為肺痿;《外臺秘要。咳嗽門》引許仁則論云;。肺氣嗽經(jīng)久將成肺痿,其狀不限四時冷熱,晝夜嗽常不斷,唾自如雪,細沫稠粘,喘息上氣,乍寒乍熱,發(fā)作有時,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時唾血者,漸覺瘦悴,小便赤,顏色青白,毛茸,此亦成蒸?!闭f明肺癆久嗽,勞熱熏肺,肺陰大傷,進一步發(fā)展則成肺痿,他如內(nèi)傷久咳,或經(jīng)常喘哮發(fā)作,傷津耗氣,亦可形成肺痿。為了有利于對本病的系統(tǒng)了解掌握,故予專篇論述。
(范圍)
本篇所論范圍,包括肺部多種疾病導致肺葉痿弱不用的慢性虛損性病變,西醫(yī)學中某些慢性肺實質性病變屬本證,如肺纖維化、肺硬變,肺不張等。凡臨床表現(xiàn)肺痿特征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
《筆花醫(yī)鏡.虛勞》。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勞則一也。。
[病因病機]
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賴胃(脾)輸津以濡潤,且為水之上源,主持全身水津的輸布。若津氣虧耗,肺失濡養(yǎng),則肺虛致痿。究其病理成因,可分肺燥津傷和肺氣虛冷兩個方面,而以前者為主。
一、病因
本病多發(fā)生于許多慢性肺系疾病久治不愈以后,其病理因素,可分為兩大類。
(一)肺燥津傷
1.肺癆久嗽一一癆蟲蝕肺,虛火灼津、
2.甲竺苧爭一一竺卞竺竺’竺三竺罕}肺有燥熱一一肺痿
3.上消曰久一一虛火傷肺,陰津耗竭I羞芒萍菱 …一
4。其他熱病一一邪熱傷津,或因誤治。
肺燥津傷所致的肺痿,多由于肺臟自病,氣陰重度耗傷而致,如肺癆、肺癰、上消(消渴病)等。也可因其他溫熱病證,邪熱傷津,灼傷肺葉,或因誤治,如過汗亡津,過度嘔吐重傷胃液,或過度利小便而傷津,或由便秘而過用瀉下之藥,重傷肺胃之津,以致肺葉干槁失榮,形成肺痿。
(二)肺氣虛冷
1。大病久病(如內(nèi)傷久咳,喘哮等)耗氣傷陽1肺虛有寒氣不化津一一肺痿
2.虛熱肺痿(久延)陰傷及陽 J津反為涎肺失濡養(yǎng)
肺氣虛冷所致的肺痿,較虛熱證少見,形成因素大致有二。其一為本臟自病,多生于大病久病之后,如久咳、久喘、久哮,積年累月不已,不僅傷肺氣,且傷肺陽,以致肺中虛冷而成。其二為原屬虛熱肺痿,久而不愈,積損不復,進一步陰傷及陽,以致肺虛寒從中生而成,此即金匱所謂。肺中冷。之類.
二、病機
(一)發(fā)病機理為肺虛,津氣虧損,肺葉干萎
本病發(fā)病機理,總緣肺臟虛損,津氣嚴重耗傷,以致肺葉枯萎。因津傷則燥,燥盛則干,肺葉弱而不用則痿。清。喻嘉言在《醫(yī)門法律.肺痿肺癰門》說;“肺痿者,肺氣萎而不振也。”“總由胃中津液不輸于肺,肺失所養(yǎng),轉枯轉燥……”“于是肺火日熾,肺熱日深,肺中小管曰窒。。指出肺臟虛損、津液亡失,則肺葉枯萎而不用。
(二)病理性質有虛熱、虛寒之分
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第七節(jié)》注云?!吧w肺為嬌臟,熱則氣爍,故不用而痿,冷則氣沮,故亦不用而痿也。”是以其病理表現(xiàn)有虛熱、虛寒兩類。
1.虛熱 一為本臟自病所轉歸,一由誤治,或他臟之病導致。因熱在上焦,消亡津液,陰虛生內(nèi)熱,津枯則肺燥,清肅之令不行,脾胃上輸之津液轉從熱化,煎熬而成涎沫,或因脾陰胃液耗傷,不能上輸于肺,肺失濡養(yǎng),遂致肺葉枯萎?;鹉嫔蠚鈩t喘咳氣促,虛火灼津煉液而成濁唾涎沫。
2.虛寒 其病理成因。一為氣虛不能溫化、固攝津液,由氣虛導致津虧,一為陰傷及陽,氣不化津,以致肺失濡養(yǎng),漸致肺葉枯萎不用。肺氣虛冷,不能溫化布散脾胃上輸之津液則反而聚為涎沫,肺氣失于治節(jié),。上虛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約束,則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失禁。
(三)病理轉歸
一般地說,肺痿屬內(nèi)傷虛證,難治之疾,若見張口短氣,喉啞,聲嘶,咯血,皮膚干枯,脈沉澀而急或細數(shù)無神者,預后多不良。如張路玉《醫(yī)通.卷四》云:“肺痿屬熱,咳久肺癟,喉啞,聲嘶,咯血……多不可治”。又云;“肺痿,六脈沉澀而急,或細數(shù)無神,脈口皮膚枯干,而氣高息粗者死”。均為肺痿的惡化征候。
(類證鑒別]
一、肺痿與肺癰的鑒別
兩者同屬肺臟疾患,多為肺中有熱,但肺癰屬實,肺痿屬虛,肺癰失治,久延,可以轉為肺痿。
(一)病因
肺癰為風熱壅結于肺,熱壅血瘀,化膿潰破,肺痿為虛熱內(nèi)灼,或肺氣虛寒,肺葉枯槁。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中注本節(jié)云。。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灼而肺焦也,癰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為熱聚而肺癀也。。
(二)證候
肺痿為。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或為。其人不渴或遺尿,小便數(shù)”,而肺癰為??谥斜俦僭?,咳即胸中隱隱痛,而咳唾膿血也?!痹诿}象上,肺痿。脈數(shù)而虛”,肺癰“脈數(shù)而實。。
(三)聯(lián)系
兩病在一定條件下,亦有相互聯(lián)系的一面,如肺癰潰后久而不已,陰傷肺槁,可轉成肺痿。
肺癰肺痿類證鑒別表
┏━━━━━━━┳━━━━━━━┳━━━━━━━┳━━━━━┳━━━━━━━━━━━━━┓
┃ 病 名 ┃ 病 因 ┃ 病 機 ┃ 性質 ┃ 癥 狀 ┃
┣━━━━━━━╋━━━━━━━╋━━━━━━━╋━━━━━╋━━━━━━━━━━━━━┫
┃ 肺癰 ┃ 風熱舍肺 ┃ 熱壅血瘀 ┃ 實 ┃ 咳劇,胸痛,吐膿血痰, ┃
┃ ┃ 蘊結不解 ┃ 成癰化膿 ┃ ┃ 腥臭 ┃
┣━━━━━━━╋━━━━━━━╋━━━━━━━╋━━━━━╋━━━━━━━━━━━━━┫
┃ 肺痿 ┃ 1.熱在上焦 ┃ 肺葉枯萎 ┃ 虛 ┃ 咳輕,胸不痛,吐濁唾 ┃
┃ ┃ 2。肺中虛冷 ┃ 不用 ┃ ┃ 涎沫,而不腥臭 ┃
┗━━━━━━━┻━━━━━━━┻━━━━━━━┻━━━━━┻━━━━━━━━━━━━━┛
二,肺痿與肺癆的鑒別
(略,詳見肺癆篇。)
三,多種慢性肺系疾病與肺癭的鑒別
清。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咳嗽》云:。久咳不除,變成肺痿。??梢姸喾N慢性肺系疾患,包括肺癆、肺癰、肺消、慢性咳嗽、哮證、喘證,咯血,以及其他疾病誤治傷肺者,均可形成肺痿。
說明:
諸般慢性肺系疾病,轉成肺痿的兩個標志
1.病久體虛。 .
2.咳吐濁唾涎沫。
[辨證論治}
一、一般癥狀
(一)肺系證
1.咯吐濁唾涎沫,
2.唾呈細沫稠粘,或自如雪,或帶白絲,
3.咳嗽,或竟不咳,氣息短,或動則氣喘。
(二)全身證
1.面色蒼白或青蒼,
2。形體瘦削,神疲、頭昏,
3.或時有寒熱.
二、辨證要點
(一)總屬肺虛、陰氣虧耗
肺虛、陰氣虧耗,故發(fā)病緩,病程長,正虛體弱。
(二)區(qū)別寒熱
1.虛熱證 肺津干枯,陰虛火旺。
2。虛寒證 肺氣虛冷,氣不化津,
三、治療原則
總的治則是補肺生津。
虛熱肺痿:潤肺燥,生肺津,
虛寒肺痿:溫肺益氣生津.
四、證治分類
(一)虛熱證
癥狀及分析;
咳吐濁唾涎沫,其質較粘稠.一虛熱灼津成痰,
或咳痰帶血一一陰虛火旺,灼傷肺絡,
氣急喘促一一火逆上氣,肺失肅降,
咳聲不揚,甚則音啞,口渴咽燥一一燥熱傷肺,津液不能濡潤上承,
午后潮熱一一陰虛則生內(nèi)熱,
形體消瘦,皮毛干枯一一肺胃津液耗傷,不能灑陳臟腑,充身澤毛.
舌紅而干,脈虛數(shù)一一津液亡失,陰虛熱灼之征。
治法:滋陰清熱,潤肺生津。滋陰潤肺生津以治本,輔以清熱,復其清肅之職。
方藥:麥門冬湯、清燥救肺湯加減.
?、俜浇猓?/p>
麥門冬湯滋養(yǎng)肺胃之津,降逆下氣。主治肺胃陰傷,氣火上逆,咳嗽氣急,咯痰粘濁不爽,口渴咽喉干燥不利者。麥門冬(重用)生津潤燥,太子參、甘草、粳米、大棗補養(yǎng)胃氣,姜半夏降逆下氣。
清燥救肺湯。養(yǎng)陰潤肺,清金降火。主治陰虛燥熱傷肺,呼吸短促,干咳少痰,口鼻干燥,舌干苔少,或痰中帶血者。桑葉、石膏清泄肺經(jīng)燥熱,阿膠、麥冬、胡麻仁潤養(yǎng)肺陰,太子參、甘草補益肺氣,杏仁、枇杷葉化痰止咳。
以上兩方,功用與主治大致相同。但前者以潤肺生津為主,后者是清泄肺熱與潤養(yǎng)肺陰相結合,適用于燥火較甚者。
o)加減;
肺胃火盛,虛煩嗆咳,加蘆根、竹葉以清熱,咳唾濁痰,口干欲飲,加天花粉、知母、川貝母等以清熱化痰,津傷較著者,加北沙參,天門冬、玉竹等以益陰生津,潮熱較著者,加胡黃連、銀柴胡、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虛熱。
此外,如屬肺癆后期,肺葉虛燥成痿者,亦可考慮選用王海藏紫苑散方。本方用紫苑為主藥,辛散苦泄,化痰之力較強,輔以貝母、桔梗潤肺化痰,茯苓健脾利濕,助紫苑以化濁痰。人參、甘草補養(yǎng)肺氣,知母堅陰清熱,阿膠潤養(yǎng)肺陰,五味子斂肺氣而止咳逆,合而成為止咳消痰下氣及養(yǎng)陰散熱之方。張路玉《醫(yī)通>>.中治療虛熱肺痿,善用此方,認為隨證加減收效頗佳。
(二)虛寒證
癥狀及分析:
咯吐涎沫,其質清稀、量多一一肺氣虛寒,氣不化津,津聚為痰,
不咳不渴一一因非陰虛火旺,無火逆上氣之征,
短氣不足以息,小勞則喘息更著--肺虛不能主氣,
神疲乏力,納少---脾肺氣虛
頭眩形寒一一清陽陷而不升,陽虛不能衛(wèi)外,
小便數(shù)、或遺尿一一肺為水之上源,上焦陽虛,不能制下,膀胱失約,
舌質淡,脈虛弱一一陽氣虛寒之征。 ’
治法:溫肺益氣。溫肺寒與益肺并舉,結合具體情況有所側重。如肺寒著者,溫肺散寒為主,肺寒不著者,潤養(yǎng)肺氣為主。
方藥:甘草干姜湯或生姜甘草湯加減。
(1)方解。
甘草甘姜湯:甘辛合用,辛以散寒,甘以滋養(yǎng),為溫肺復氣之劑。用治肺寒久咳,痰稀而有白沫者。炙甘草溫潤肺脾,潤燥化痰,補中益氣,為主藥,干姜溫肺脾之氣,使氣能化津,水谷歸于正化,則吐沫自止。
生姜甘草湯:補肺助脾,益氣生津,適用于虛寒肺痿,咳唾涎沫。生姜辛散寒飲,溫宣滯氣,能使胃中津液及時灌注于肺,為主藥:人參、甘草、大棗補肺脾之氣而生津液,為輔藥。
上述兩方,皆用于陽虛肺痿。前者潤養(yǎng)與散寒并用,適用于肺中冷偏重者,后者補脾助肺,益氣生津,適用于肺脾氣虛為著者。對于心口泛泛欲吐的虛寒肺痿,用后方頗合。
(2)加減:脾氣虛弱,納少神疲,加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兼化痰濕,肺虛失約,唾沫多而尿頻者,加益智仁,銀杏肉等味,以斂氣攝涎,腎虛而不能納氣者,加鐘乳石、五味子,另吞服蛤蚧粉(每次2克,一日2次),收斂肺氣,攝納腎氣。
此外,若虛寒肺痿,痰涎壅盛,咳逆上氣,不能平臥,本虛標實明顯,當采用急則治標之法,暫予《千金方》。治肺痿吐沫法。,用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溫肺補中,開壅滌涎。
┏━━━━━━┳━━━━━━━━━━━━━━━━┳━━━━━━━━━━━━━━━━┓
┃ ┃ 虛 熱 證 ┃ 虛 寒 證 ┃
┃ ┣━━━━━━━━━━━━━━━━╋━━━━━━━━━━━━━━━━┫
┃證治 ┃ 肺燥津傷 ┃ 肺氣虛冷 ┃
┣━━━━━━╋━━━━━━━━━━━━━━━━╋━━━━━━━━━━━━━━━━┫
┃ 咯痰 ┃ 咳吐濁唾涎沫,質較粘稠,或帶 ┃ 咯吐涎沫,質清稀、量多 ┃
┃ ┃ 血 ┃ ┃
┣━━━━━━╋━━━━━━━━━━━━━━━━╋━━━━━━━━━━━━━━━━┫
┃ 咳嗽 ┃ 咳聲不揚,或音嗄 ┃ 不咳或少咳 ┃
┣━━━━━━╋━━━━━━━━━━━━━━━━╋━━━━━━━━━━━━━━━━┫
┃ 呼吸 ┃ 氣急喘促 ┃ 短氣,動則不足以息 ┃
┣━━━━━━╋━━━━━━━━━━━━━━━━╋━━━━━━━━━━━━━━━━┫
┃ 其它 ┃ 潮熱,消瘦,皮毛干枯 ┃ 形寒、神疲、頭眩、小便數(shù)或遺 ┃
┃ ┃ ┃ 尿 ┃
┣━━━━━━╋━━━━━━━━━━━━━━━━╋━━━━━━━━━━━━━━━━┫
┃ 渴 ┃ 口渴咽燥 ┃ 口不渴 ┃
┣━━━━━━╋━━━━━━━━━━━━━━━━╋━━━━━━━━━━━━━━━━┫
┃ 苔脈 ┃ 舌紅而干,脈虛數(shù) ┃ 舌質淡,脈虛弱 ┃
┣━━━━━━╋━━━━━━━━━━━━━━━━╋━━━━━━━━━━━━━━━━┫
┃ 治法 ┃ 滋陰清熱,潤肺生津 ┃ 溫肺益氣 ┃
┣━━━━━━╋━━━━━━━━━━━━━━━━╋━━━━━━━━━━━━━━━━┫
┃ 主方 ┃ 麥門冬湯、清燥救肺湯 ┃ 甘草干姜湯、生姜甘草湯 ┃
┃ ┃ ┃ ┃
┗━━━━━━┻━━━━━━━━━━━━━━━━┻━━━━━━━━━━━━━━━━┛
肺痿方劑;
1.虛熱:
滋陰清熱,清肺生津 麥門冬湯(【組成】麥門冬42g 半夏6g 人參9g 甘草6g 粳米6g 大棗4枚
加減;
1.陰傷甚者,加沙參9克、玉竹9克等;
2.咳逆較甚者,加百部9克、款冬花9克等;
3.嘔吐較甚者,加竹茹9克、生姜9克等;
4.方中用西洋參代人參,則益氣養(yǎng)陰之功更佳。
5.肺胃火盛,虛煩嗆咳,加蘆根、竹葉以清熱,
6.咳唾濁痰,口干欲飲,加天花粉、知母、川貝母等以清熱化痰,
7.津傷較著者,加北沙參,天門冬、玉竹等以益陰生津,
8.潮熱較著者,加胡黃連、銀柴胡、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虛熱。
合清燥救肺湯,組成;經(jīng)霜桑葉9克煅石膏7.5克甘草3克炒胡麻仁3克(研)人參2.1克杏仁2.1克 真阿膠2.4克 炙枇杷葉1片 麥冬3.6克
加減;
1.痰多,加貝母 、瓜蔞.
2.血枯加生地.
3.熱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黃。
5.人參改用西洋參更佳。
6.肺胃火盛,虛煩嗆咳,加蘆根、竹葉以清熱,
7. 咳唾濁痰,口干欲飲,加天花粉、知母、川貝母等以清熱化痰,
8. 津傷較著者,加北沙參,天門冬、玉竹等以益陰生津,
9. 潮熱較著者,加胡黃連、銀柴胡、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虛熱。
2.虛寒:
溫肺益氣
甘草干姜湯(組成:炙甘草12克 炮干姜6克。)
1.脾氣虛弱,納少神疲,加白術9克、茯苓9克健益氣,兼化痰濕;
2.肺虛失約,唾沬多而尿頻者,加益智仁9克、銀杏肉9克等中,以斂氣攝涎;
3.腎虛而不能納氣者,加鐘乳石9克。五味子9克,另吞蛤蚧粉(第次2克,一日2次),收斂肺氣,攝納腎氣。
生姜甘草湯(方組;生姜15克 人參9克 甘草12克 紅棗15克 )
1.脾氣虛弱,納少神疲,加白術9克、茯苓9克健益氣,兼化痰濕;
2.肺虛失約,唾沬多而尿頻者,加益智仁9克、銀杏肉9克等中,以斂氣攝涎;
3.腎虛而不能納氣者,加鐘乳石9克。五味子9克,另吞蛤蚧粉(第次2克,一日2次),收斂肺氣,攝納腎氣。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紅棗12枚 皂莢1克(粉服)
先用冷水1斤浸20分鐘,捏爛紅棗,然后煎取4.2兩,分三次熱服,熱服藥后啜熱稀粥至稍稍出汗即可。如果無汗出的,說明藥量不夠,就服下一服。服至稍微出汗。下一次服藥,在無汗時,同樣服至稍微出汗才見效。禁生冷、粘滑、酒酪、臭惡變質等食物。(痰涎壅盛,咳逆上氣,不能平臥)
(結語)
一,概念
肺痿是指肺葉痿弱不用的病證。為肺部慢性虛損性疾患。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
二、病因病機
本病為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后期發(fā)展而成。發(fā)病機理主要為熱在上焦,肺燥津傷,或肺氣虛冷,氣不化津,以致津氣虧損,肺失濡養(yǎng),肺葉枯萎。
三、辨證
有肺臟虛熱和肺氣虛寒兩大類,以虛熱證較多見。其共同癥為:咯吐濁唾涎沫,而虛熱證易火逆上氣,常伴咳逆喘息,虛寒證常見上不制下,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
四、治療
總以補肺生津為原則。虛熱證,潤肺生津,清金降火,虛寒證,溫肺益氣。但虛熱久延傷氣,亦可轉為虛寒證,治療上也要法隨證轉。
五、臨證要點
(一)重視調(diào)補脾腎
脾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陰虛者宜補胃津以潤肺燥,使胃津能上輸以養(yǎng)肺,氣虛者宜補脾氣以溫養(yǎng)肺體,使脾能轉輸精氣以上承。
腎為氣之根,司攝納,補腎可以助肺納氣。
(二)不可妄投燥熱,亦忌苦寒滋膩
肺痿病屬津枯,故應時刻注意保護其津液,無論寒熱,皆不宜妄用溫燥之藥,消灼肺津,即使虛寒肺痿,亦必須掌握辛甘合用的原則。
另一方面亦忌苦寒及滋膩之品,以免苦燥傷陰,寒涼敗胃,滋膩太過礙脾.
(三)慎用驅痰峻劑
肺痿屬虛,故一般忌用峻劑攻逐痰涎,犯虛虛之戒。喻嘉言《醫(yī)門法律.肺痿肺痛門》云:“凡肺痿病……漫然不用生津之藥,任其肺曰枯燥,醫(yī)之罪也?!懹迷餆嶂?,勢必熵熵不救,罪加等也,……故行峻法,大驅涎沫,圖速效,反速斃,醫(yī)之罪也。”
六、病周內(nèi)傷難治之疾
在治療過程中,往往肺體雖得滋潤,但涎沫一時難止,肺中津液難復?;蛘卟∏槿諠u加重,而出現(xiàn)張口短氣,喉啞聲嘶,氣高息粗等肺氣敗絕,全身津液消亡之象,乃病情危篤之征。
[文獻選錄]
《外臺秘要。卷九。許仁則療咳方》?!胺螝馑哉?,不限老少,宿多上熱,后因飲食,將息傷熱,則常嗽不斷,積年累歲,肺氣衰便成氣嗽,此嗽不早療,遂成肺痿?!?/p>
《紅爐點雪.肺痿肺癰》?!吧w肺體清虛,本燥,主乎氣……火郁邪壅,致金體燥烈,肺氣虛微,而敷運停息,亦自衰弱,不能充盈百脈,乃使筋骨痿髀,由是痿病作焉。故經(jīng)曰‘肺傷善痿’。然全體既傷,葉亦焦枯,而其息亦不利。息既不利,則火邪無從而泄,郁遏蒸薰,故咯唾咳嗽,血滲妄行,必‘云門’、‘中府’隱痛,……脈數(shù)而虛,以此為驗,乃曰肺痿?!?/p>
《張氏醫(yī)通。卷四》:“肺痿……咳嗽有痰,午后熱,并聲嘶者,……紫苑散加丹皮、姜、棗,心火尅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喉不利者……紫苑散加葳蕤、橘紅、姜棗。肺痿咳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煩渴者……紫苑散加知母、銀州柴胡、姜、棗。蓋咳嗽音嘶,咽喉不利,皆是火郁痰滯,必用生姜之辛以散之,然須密制,借甘以潤之,此標本兼顧之義也。劉默生云:痿本虛燥,總不離壯水清金,滋補氣血津液,消痰止嗽。宜天冬,麥冬、生地、熟地、知母、人參,葳蕤、紫苑為主,痞結去天冬、生地,加橘紅、蘇子,泄瀉去天冬、生地、知母,加山藥、茯苓”。
《高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虛則補其母,非溫脾胃之中土以溫肺金,無他法也,重用甘以守中之甘草,使之徑趨脾胃,佐以辛溫之干姜,是直從中土,升其生金之化?!?/p>
《醫(yī)述。肺痿肺癰》:“引汪蘊谷云:肺痿之形象,與肺癰似是而非。肺痿發(fā)生在病虛之卮,肺癰發(fā)在無病之初也。肺痿咳白血而吐涎沫,肺癰咳臭膿而胸脅痛也。肺痿人肌痿而神倦,肺癰人體實而強壯也。肺痿病久,始灑寒而潮熱,肺癰初起,發(fā)則毛茸而惡風也。肺痿脈芤數(shù)而無神,肺癰脈浮數(shù)而有力也。大約從外因而成肺癰者,急宜調(diào)治,肺雖傷而尚可補救,從內(nèi)因而成肺痿者,多方培補,肺枯而百法難療。”
《血證論??妊罚骸胺螢閶膳K,.無論外感內(nèi)傷,但一傷其津液,則陰虛火動,肺中被刑,金失清肅下降之令,其氣上逆,嗽痰咳血,變?yōu)榉勿糁夭?,吐白沫如米粥,咽痛聲啞,皮毛灑淅,惡寒憎熱,皆金損之證,不易治也?!?/p>
心悸
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是指由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yǎng),或痰瘀阻滯心脈,邪擾心神所致,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病證。常伴有氣短,胸悶,甚則眩暈,喘促,脈象或遲或數(shù),或節(jié)律不齊。其中因驚恐、勞累而發(fā),時發(fā)時止,不發(fā)時如常人,其證較輕者,為驚悸;并無外驚,每由內(nèi)因引起,自覺終日心中惕惕,稍勞即發(fā),病來雖漸,但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為深重者,為怔忡。驚悸日久不愈,可發(fā)展為怔忡。
【范圍】
西醫(y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過早搏動、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預激綜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經(jīng)官能癥等,凡具有心悸表現(xiàn)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感受外邪風寒濕邪,侵襲體表,痹阻經(jīng)脈,內(nèi)舍于心,發(fā)為心悸。
2.情志所傷惱怒傷肝,肝氣郁滯,日久化火,氣火擾心則心悸;若氣滯不解,久則血瘀,心脈瘀阻,亦可心悸;憂思傷脾,陰血虧耗,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脾胃受損,運化失司,釀生痰濕,痰濁阻絡亦可致心悸;突受驚恐,心神慌亂,不能自主亦可發(fā)為心悸。
3.飲食失調(diào)過食肥甘醇酒,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濕聚成痰,日久痰濁阻滯心脈,或氣血生化乏源,心失所養(yǎng),均可心悸。
4.勞欲過度房勞過度,損耗腎精,精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或煩勞不止,勞傷心脾,心氣受損,均可發(fā)生心悸。
5.它病失養(yǎng)咳喘日久,心肺氣虛,或肺虛及腎,心腎虛衰可引發(fā)心悸;水腫日久,或中陽不運,水飲內(nèi)停,繼而水飲凌心而心悸;溫熱病邪,稽留不除,擾亂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長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而引起心悸。
二、病機
1.發(fā)病因外感、驚恐、失血等引發(fā)者,一般發(fā)病較急,其它則發(fā)病較緩,遇誘因常反復發(fā)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腎諸臟。
3.病性以虛為主,本虛標實。本虛主要為氣、血、陰、陽不足,心失所養(yǎng);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濁水飲、火熱毒邪等擾亂心神。
4.病勢早期主要是心之氣血陰陽虧虛,氣滯、血瘀、痰濁、熱毒等實邪阻滯心絡,擾亂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腎等其它臟腑,病機復雜,病情加重。
5.病機轉化心悸以虛為主,其病機轉化主要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的程度有關。如心氣虛可進一步發(fā)展為心陽虛,心血虛可進一步發(fā)展為心陰虛,心陰虛El久致心腎陰虛,心陽虛日久可致腎陽虛等等;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又可致氣血不足,氣陰兩虛,陰陽俱損等。由于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水飲、痰濁、瘀血內(nèi)生,阻滯脈絡,或郁而化熱,擾亂心神等,都可因虛致實,形成虛實夾雜之證。至晚期五臟俱損,心陽暴脫,可出現(xiàn)厥脫、抽搐等危候,甚至死亡。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jù)
1.自覺心搏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忽跳忽止,呈陣發(fā)性或持續(xù)不解,神情緊張,心慌不安。
2.伴有胸悶不適、心煩寐差、乏力、頭暈等癥。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
3.脈象可見數(shù)、促、結、代、緩、遲等,或參伍不齊,或乍疏乍數(shù),或忽強忽弱。
4.常有情志刺激及勞倦、飲酒等誘發(fā)因素。
5.心電圖可有各種心律失常表現(xiàn)。
二、鑒別診斷
1.胸痹胸痹雖有胸中窒悶不舒、短氣,但以心痛為主要癥狀,心電圖上多有ST段改變。而心悸僅以自覺心跳劇烈,胸中不適,驚惕不安,不能自主為特征,心電圖上多有心律異常。
2.奔豚奔豚發(fā)作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但發(fā)自少腹,上下沖逆;而心悸系心跳異常,發(fā)自于心。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驚悸與怔忡驚悸與怔忡同屬于心悸,但二者有區(qū)別。驚悸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來刺激,或因驚恐,或因惱怒,均可發(fā)病,發(fā)則心悸,時作時止,病來雖速,但全身情況較好,病勢淺而發(fā)作持續(xù)短暫,以實證居多,但也有內(nèi)虛的因素存在;怔忡每由內(nèi)因引起,并無外驚,自覺心中惕惕,稍勞即發(fā),病來雖漸,但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為深重,以虛證居多。但兩者又有密切關系。驚悸日久可發(fā)展為怔忡,怔忡患者,又容易受外驚所擾,而使病情加重。
2.辨標本虛實心悸屬本虛標實之病,而以本虛為主。凡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自汗出,易感冒者屬氣虛;心悸頭暈而面色不華者,屬血虛;心悸盜汗,口干潮熱者屬陰虛;心悸肢冷,畏寒氣喘者屬陽虛;心悸胸悶,脅腹脹氣,遇情志波動,癥狀加重者屬氣滯;心悸唇暗,舌有瘀斑,脈結代者為血瘀;心悸體豐,惡心納呆,舌苔膩者屬痰濕;心悸舌苔水滑,或肢腫而浮,尿少者屬水飲。
二、治療原則
由于心悸的主要病機為氣血不足、陰陽失調(diào)、氣滯血瘀、痰濁水飲等,故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行氣化瘀、化痰滌飲以及養(yǎng)心安神、重鎮(zhèn)安神等均為心悸的治療大法。虛當補之,實當瀉之。若久病,虛實夾雜,病機復雜者則宜標本兼顧,攻補兼施。若出現(xiàn)心陽暴脫的厥脫、抽搐等危候應積極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搶救措施。
三、應急措施
1.脈率快速型心悸(心率≥120次/分)
(1)生脈注射液20~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一40ml中靜脈注射,連用3~5次多能控制病情,繼以每日2次,鞏固療效。
(2)強心靈0.125~0.25mg,或福壽草總甙0.6"-0.8mg,或鈴蘭毒甙0.1mg,或萬年青甙2~4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緩慢靜脈注射,1日2"-'4次。
(3)苦參注射液2ml肌注,每日2~3次;苦參浸膏片3~5片,1日2~3次口服。
2.脈率過緩型心悸
(1)參附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一40ml中緩慢靜脈注射,1日2~3次,或以大劑量靜點。
(2)人參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靜脈注射,1日2~3次。
(3)附子I號注射液2.5一-5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中靜脈滴注,每分鐘10~25ug,1日1次。
3.脈率不整型心悸
(1)??┝?.2g,每日3~4次,病情控制后,改為每日1~2次。
(2)福壽草片,每次1片,病情頑固者每次2片,每日2~3次。病情控制后每次1/3~1/2片。 .
四、分證論治
1.心虛膽怯
證候 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易醒,惡聞聲響,舌苔薄白或如常,脈數(shù)或虛弦。
證候分析 驚則氣亂,心神不能自主,故發(fā)為心悸;心不藏神,則心中惕惕,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易醒,惡聞聲響;脈數(shù)或虛弦為心神不安,氣血逆亂之象。本型病情較輕者,時發(fā)時止;重者怔忡不寧,心慌神亂,不能自主。
治法 益氣養(yǎng)心,鎮(zhèn)驚安神。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平補鎮(zhèn)心丹加減。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懷山藥、生地黃、熟地黃、肉桂、炙遠志、磁石、生龍骨、生牡蠣、酸棗仁、茯神、炙甘草。
病由心膽氣虛而心悸易驚,故當益氣養(yǎng)心壯膽治其本。方中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yǎng)心壯膽,是為君藥;山藥、生熟地、肉桂調(diào)補陰陽,輔君藥益心壯膽扶正為臣藥;生龍骨、生牡蠣、磁石重鎮(zhèn)安神定驚,酸棗仁、遠志、茯苓養(yǎng)心壯膽以安神定驚,共為佐藥;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2)加減心氣虛者,加黃芪;心陰不足者,重用酸棗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痰濁蘊熱見心悸而煩,善驚痰多,食少泛惡,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可用黃連溫膽湯,或加味溫膽湯加安神養(yǎng)心之品。
(3)臨證參考本證亦可用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在藥物治療同時當配合心理治療,并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2.心氣不足
證候 心悸氣短,頭暈乏力,動則心悸,靜則悸緩,自汗,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 心氣不足,不能鼓動血液正常運行,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氣短,脈細弱;清竅失養(yǎng),則頭暈乏力;氣虛而表衛(wèi)不固,則自汗;舌淡紅、苔白均為心氣不足之征。
治法補益心氣,養(yǎng)心安神。
方藥運用
(1)常用方五味子湯加減。藥用五味子、黃芪、人參、麥門冬、玉竹、沙參、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炙甘草。
心氣不足,鼓動血脈無力,心之脈絡失養(yǎng),故須補益心氣治其本。方中人參、五味子、黃芪補益心氣為君藥;麥門冬、玉竹、沙參補心益陰,合君藥可使心之氣血陰陽和調(diào)為臣藥;心主神,心氣虛,神不守舍,故用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寧心安神以定悸為佐藥;炙甘草既可益心氣,又能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使藥。
(2)臨證參考本證亦可用炙甘草湯加減。由于心氣不足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減退,可加人參皂甙片、福壽草甙片或用生脈注射液、人參注射液緩慢靜脈注射,或重用黃芪至30g;氣虛癥狀明顯者,可用肉桂或附片3~5g,取少火生氣之意,增加益氣藥物的效應。
3.心脾兩虛
證候 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不華,神疲乏力,或納呆腹脹,便溏,舌淡紅,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 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則納呆腹脹便溏;氣血生化乏源,氣虛血虧,周身失養(yǎng)則倦怠乏力,頭暈目眩,面色不華;心血失養(yǎng),血不養(yǎng)心,心神失守則見心悸氣短;舌淡紅、苔薄、脈細弱亦為血虧之征。
治法 益氣健脾,補血安神。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歸脾湯加減。藥用炙黃芪、人參、白術、生甘草、當歸、龍眼肉、酸棗仁、茯神、遠志、木香。
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當補益脾胃,養(yǎng)血益心以安神。方中黃芪、人參、白術益氣健脾,補益后天之本,鼓舞氣血生化之源,故為主藥;當歸、龍眼肉、酸棗仁助主藥補養(yǎng)心血而安神為輔藥;茯神、遠志寧心安神以定悸,木香行氣悅脾,以防補養(yǎng)藥壅滯礙胃為佐藥;甘草既可健脾益氣,又可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使藥。
(2)加減納呆腹脹者,加陳皮、谷麥芽、神曲、山楂、枳殼、雞內(nèi)金;乏力、氣短、神疲者,重用人參、黃芪、白術、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氣之意;失眠多夢者,加合歡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蓮子心。
(3)臨證參考本證多由思慮勞倦過度,脾虛氣血生化乏源以及心血暗耗所致,臨床常為功能性心律失常,因此起居有節(jié),勞逸有度,睡前避免不良刺激,為輔助治療措施。
4.心陰虧虛
證候 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干盜汗,或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 腎陰不足,水不濟火,陰血不能上濟于心,以致心陰虧虛,心火內(nèi)動,擾動心神,故心悸易驚,心煩失眠;陰虧于下,則見腰酸;陽擾于上,則頭暈目眩耳鳴;五心煩熱、El干盜汗、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均為陰虛火旺之征。
治法 滋養(yǎng)陰血,寧心安神。
方藥運用 .
(1)常用方天王補心丹加減。藥用生地黃、玄參、麥門冬、天門冬、丹參、當歸、人參、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遠志、桔梗。
心陰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宜滋養(yǎng)陰血,養(yǎng)心陰安心神。方中生地黃、玄參滋陰填精固本以制虛火為君藥;麥門冬、天門冬助君藥以養(yǎng)心陰,丹參、當歸養(yǎng)血助陰,人參、五味子益氣以生陰,共為臣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養(yǎng)心寧神以定悸為佐藥;桔梗載藥入心為使藥。
(2)加減若兼口干口苦,咽燥心煩者,為陰虛內(nèi)熱較甚,加黃連、梔子、淡竹葉、朱砂以清心火、寧心神,或用朱砂安神丸治之;盜汗者,加山萸肉、烏梅滋陰斂汗;若心腎不交者,可合用黃連阿膠湯以交通心腎,滋陰補腎,清心降火。
(3)臨證參考臨證應辨陰虛與火旺孰輕孰重,從而確定以滋陰為主,還是以清心降火為主。
5.心陽不振
證候 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薄,脈象虛弱或沉細而數(shù)。
證候分析久病體虛,損傷心陽,心失溫養(yǎng),故心悸不安;胸中陽氣不足,故胸悶氣短;心陽虛衰,血液運行遲緩,肢體失于溫煦,故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象虛弱,或沉細而數(shù),均為心陽不足,鼓動無力之征。
治法 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藥用桂枝、煅龍骨、煅牡蠣、炙甘草、黨參、炮附子、黃芪、玉竹、麥門冬。
心陽不振,無以溫養(yǎng)心神,心神不守而成心悸,治宜溫振心陽為主。方中桂枝、附子為辛熱之品,峻補元陽以溫振心陽,為君藥;黨參、黃芪益氣助陽,玉竹、麥門冬滋陰以助心陽,有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之意為臣藥;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以定悸為佐藥;炙甘草益氣養(yǎng)心,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2)加減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參、附子、黃芪、肉桂;大汗出者,重用人參、黃芪及煅龍骨、煅牡蠣,加用山萸肉,或用獨參湯煎服;兼見水飲內(nèi)停者,加葶藶子、五加皮、車前子、澤瀉等;夾瘀血者,加丹參、赤芍、桃仁、紅花。
(3)臨證參考對兼有腎陽不足癥狀者,應以溫補心腎為主,可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
6.水飲凌心
證候 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象弦滑。
證候分析 水為陰邪,賴陽氣化之,今陽虛不能化水,水邪內(nèi)停,上凌于心,故見心悸;陽氣不能達于四肢,不能充于肌表,故形寒肢冷;飲阻于中,清陽不升,則見眩暈;氣機不利,故胸脘痞滿;如氣化不利,水液內(nèi)停,則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飲邪上逆,則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象弦滑亦為水飲內(nèi)停之象。
治法 溫陽化飲,寧心安神。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加減。藥用炮附子、桂枝、茯苓、白術、豬苓、澤瀉、五加皮、葶藶子、防己、甘草。
脾腎陽虛,水濕泛濫,上凌心脈,發(fā)為心悸,故須溫運脾腎陽氣以化水飲為主。方中附子大辛大熱之品,峻補元陽,溫運脾腎,故為君藥;桂枝助君藥溫振心陽為臣藥;茯苓、白術、豬苓健脾利水,澤瀉、五加皮、葶藶子、防己皆能通調(diào)水道以利水,共為佐藥;甘草甘緩和中,且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2)加減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生姜皮;尿少肢腫者,重用澤瀉、豬苓、茯苓、防己、葶藶子,加大腹皮、車前子;兼有肺氣不宣者,加杏仁、前胡、桔梗;兼見瘀血者,加當歸、川芎、劉寄奴、澤蘭葉、益母草。
(3)臨證參考本證多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而伴有浮腫、尿少、夜間陣發(fā)性咳嗽或端坐呼吸之時,治應溫陽利水。對病情危重者,可反復、大量應用獨參針,生脈針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
7.心脈瘀阻
證候 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或見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
證候分析 心主血脈,心脈瘀阻,心失所養(yǎng),故心悸不安;血瘀氣滯,心陽被遏,則胸悶不舒;心絡攣急,則心痛時作;脈絡瘀阻,故見唇甲青紫;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均為瘀血蓄積,心陽阻遏之征。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川牛膝、當歸、生地黃、北柴胡、枳殼、炙甘草。
病在血分,瘀血阻滯心絡,氣血運行不暢,心失所養(yǎng)而成心悸,故宜活血化瘀通絡治其本。方中桃仁、紅花、川芎、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絡,共為主藥;當歸、生地養(yǎng)血活血,使諸藥活血通絡而不傷正,柴胡、枳殼行氣以活血通絡,取氣為血帥之意,共
為輔藥;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為使藥。
(2)加減氣滯血瘀者,重用柴胡、枳殼,加香附、郁金、延胡索、陳皮;因虛致瘀者,去柴胡、枳殼、加黨參、黃芪;血虛者,加何首烏、枸杞子、熟地;陰虛者,加麥冬、玉竹、女貞子、旱蓮草;陽虛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心悸明顯者,加龍骨、牡蠣、琥珀、磁石。
(3)臨證參考本證病在血分,為瘀血阻絡。治宜在上方基礎上配合丹參注射液20~4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點,每日1次。
心悸方劑;
,(指患者自覺心中跳動,心慌不安。)
1 心虛膽怯:
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
平補鎮(zhèn)心丹;人參 麥冬 五味子.懷山藥.生地黃.熟地黃 肉桂 炙遠志 磁石生龍骨 生牡蠣 酸棗仁 茯神 炙甘草
加減:
1.心氣虛者,加黃芪;
2.心陰不足者,重用酸棗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
3.痰濕蘊熱見心悸而煩,善驚痰多,食少泛惡,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可用黃連溫膽湯
黃連溫膽湯;黃連5克 半夏9克 橘紅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實9克 生姜6克 紅棗1枚
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
4.失眠者,加遠志、龍齒、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憂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安神定志丸; 【組成】 遠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沖服),龍齒25克(先煎),黨參9克。
1.如兼挾痰熱,胸悶苔膩者,加栝蔞、竹茹等,以清熱化痰;
2.如驚悸、失眠較重,加琥珀、牡蠣、磁石等,增強重鎮(zhèn)安神之力;
3.如心中煩熱,懊懊者,加山梔子、蓮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煩之功。
4.心悸證:心膽氣虛、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兼心陰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酸棗仁或天王補心丹。
2 心血不足:
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歸脾湯 【組成】 白術(3克) 當歸(3克) 白茯苓(3克) 黃芪炒(3克) 遠志(3克) 龍眼肉(3克) 酸棗仁炒 (3克) 人參(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加減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心悸證:
1.兼心陰不足,見心煩口干舌紅,加麥冬、玉竹、北沙參、五味子等。
2.若熱病后期,心陰受灼而見心悸者,仿生脈散意。
3.兼心氣虛怯,善驚易怒,加生龍齒,重用酸棗仁。
4.精血虧虛,加服河車大造丸。
5.納呆腹脹者,加陳皮、谷麥芽、神曲、山楂、枳殼、雞內(nèi)金;
6.乏力、氣短、神疲者,重用人參、黃芪、白術、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氣之意;
7.失眠多夢者,加合歡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蓮子心。
若見心動悸脈結代者--用炙甘草湯【組成】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黃48克 人參6克 桂枝9克 阿膠6克(包) 麥門冬12克 麻仁12克 紅棗30枚
1.陰血虛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強滋補陰血之力;
2.心悸怔忡較甚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增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龍齒、磁石以助重鎮(zhèn)安神之力;
3.虛勞肺痿陰傷燥較著者,宜酌減桂枝、生姜、酒之劑量或不用,以防溫藥耗陰劫液之弊。
若熱病后期,損及心陰而致心悸者--用生脈散(【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3 陰虛火旺:
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 天王補心丹;(組成:熟干地黃(洗,焙)120克、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當歸(洗,焙)、遠志(去心)、石菖蒲、黑參、人參(去蘆頭)、麥門冬(去心)、桔梗(去蘆頭)、百部、柏子仁、杜仲(姜汁炒)、甘草(炙)、丹參(洗)、酸棗仁(炒)、五味子(去梗)各30克。)、朱砂安神丸 ;(處方:朱砂200g,黃連300g,地黃200g,當歸200g,甘草100g。)若陰虛而火不旺者--用天王補心丹
黃連阿膠湯加味,黃連12克 黃芩3克 白芍6克 雞子黃2枚(包) 阿膠9克(包) 1.陰虛嚴重,津液耗傷甚者,加玄參、麥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陰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梔子、蓮子心、竹葉心等,清瀉心火;
3.入眠后驚醒難入眠者,加龍齒、珍珠母等,以鎮(zhèn)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養(yǎng)者,加酸棗仁、夜交藤以養(yǎng)心安神;
5.心悸不寧者,加茯神、柏子仁以養(yǎng)心定悸。
心悸證加減;
1. 一搬加棗仁、珍珠母,牡蠣,加強安神定悸作用。
2. 腎陰虧虛,虛火妄動見遺精腰酸,酌加龜版、熟地、知母、黃柏,或加服知柏地黃丸。
3. 陰虛而火不旺者,可改用天王補心丹。
4. 兼有風濕、關節(jié)酸痛,加防己、五加皮、桂枝、蒼術等.
5. 若兼風濕熱者,加赤芍、桑枝、忍冬藤、知母等.
變證若見虛煩,心神不安、難以入寐,咽燥口苦等心陰虛,心火旺,熱象較著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
若陰虛火旺而+五心煩熱、夢遺腰酸者--知柏地黃丸;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鹽知母5克 鹽黃柏5克
4 心陽不振:
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3克 炙甘草6克 牡蠣6克 龍骨6克
心悸證:
1.心陽不足較明顯,宜加人參、附子以加強溫陽益氣之力。
2.兼有陰傷,加麥冬、玉竹、五味子。
變證如病情嚴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臥,則重用人參,附子,加服黑錫丹。心陽虛以心悸,氣喘不寧為主癥者,可加補坎益離丹(附片、蛤粉、上桂、炙甘草、生姜)。
合參附湯【組成】人參15克附子(炮,去皮、臍)30克
大汗出,亡陽者用獨參湯主料: 人參3克。輔料: 紅糖30克。
5 水飲凌心:
振奮心陽,化氣行水 苓桂術甘湯 組成: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6克 炙甘草6克.
心悸且伴有嘔惡,加半夏、陳皮、生姜。陽虛水泛:水泛,下肢浮腫,加澤瀉、豬苓、車前子
若心功能不全而導致浮腫,尿少,陣發(fā)性夜間咳喘或端坐呼吸--真武湯組成為:炮附子5克 桂枝9克 茯苓12克 白術6克 豬苓9克 澤瀉9克 五加皮9克 葶藶子5克 防已6克 甘草6克
加減:
1.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生姜皮;
2.尿少肢腫者,重用澤瀉、豬苓、茯苓、防已、葶藶子,加大腹皮、車前子;
3.兼有肺氣不宣者,加杏仁、前胡、桔梗;
4.兼見瘀血者,加當歸、川芎、劉寄奴、澤蘭葉、益母草。
6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桃仁紅花煎,桃仁5克 紅花5克(后下) 丹參9克 赤芍5克 川芎5克 元胡5克 香附5克 青皮5克 生地5克 當歸3克
1.陽虛寒凝致瘀者,可加桂枝、附子、干姜。
2.絡氣痹阻,胸部窒悶,去生地,加沉香、檀香或降香。
3.夾有痰濁,胸滿悶痛,苔濁膩,加瓜蔞、薤白、半夏。
4.胸痛較甚者,加乳香、沒藥、三七粉、五靈脂、生蒲黃、元胡等活血止痛藥。
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一兩(15g)(去皮) 甘草二兩(30g)(炙) 牡蠣二兩30g(熬) 龍骨二兩30g)
血府逐瘀湯;桃仁12克、紅花9克、川芎4.5克赤芍6克川牛膝9克當歸9克生地黃9克、北柴胡3克、枳殼6克、炙甘草6克
加減: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紅花,加乳香、沒藥、烏藥、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黃、五靈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腫脅痛者,加丹參、郁金、土鱉蟲、九香蟲;
5.瘀積肝脾腫硬者,加三棱、莪術、大黃或水蛭、土鱉蟲等;
6.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7.氣滯血瘀者,重用柴胡、枳殼,加香附、郁金、延胡索、陳皮;
8.因虛致瘀者,去柴胡、枳殼、加黨參、黃芪;血虛者,加何首烏、枸杞子、熟地;
9.陰虛者,加麥冬、玉竹、女貞子、旱蓮草;
10.陽虛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
11.心悸明顯者,加龍骨、牡蠣、琥珀、磁石。
7 痰熱擾心:
黃連溫膽湯,組成】黃連5克 半夏9克 橘紅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實9克 生姜6克 紅棗1枚
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 4.失眠者,加遠志、龍齒、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憂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心悸證:一般可加山梔子、黃芩、陳膽星、貝母、全瓜蔞、酸棗仁以加強清火化痰之功。痰火互結,大便秘結者,加全 瓜蔞、生大黃。驚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龍齒、牡蠣、石決明?;鹩魝?,舌紅少津,加生地、天冬。麥冬、玉竹。
8.氣陰兩虛
炙甘草湯;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黃48克 人參6克 桂枝9克 阿膠6克(包) 麥門冬12克 麻仁12克 紅棗30枚
1.陰血虛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強滋補陰血之力;
2.心悸怔忡較甚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增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龍齒、磁石以助重鎮(zhèn)安神之力;
3.虛勞肺痿陰傷燥較著者,宜酌減桂枝、生姜、酒之劑量或不用,以防溫藥耗陰劫液之弊。
4.心悸證加減;
1. 氣虛甚者,加黃芪。
2. 血虛甚者,加當歸、熟地。
3. 心神不寧,心慌甚者,加棗仁、遠志、茯神、五味子,柏子仁等。
4. 兼見血瘀者,加丹參,紅花,歸尾。
5. 脾虛、食少、便溏者,去麥冬、麻仁、地黃,阿膠,加白術、木香。
變證
1.痰血較多,。面顴暗紅者,在原方基礎上去桂、姜、參,加丹皮,旱蓮草、赤白芍,紫珠草、三七粉等。
2。兼有陽虛,汗出怕冷,脈結代者,可加熱附片,龍骨、牡蠣,黃芪。
五、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生脈注射液(華西牌,華西醫(yī)科大學制藥廠;戎州牌,四川宜賓制藥廠):適用于緩慢型心律失常而有氣陰兩虛見證者。本品40--60ra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分鐘40~60滴,每日1次,10~15天為1個療程。
(2)參附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藥業(yè)有限公司):適用于心陽不振所致心悸。肌內(nèi)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次lO--20ml,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釋后使用;靜脈推注,每次5---20ml,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釋后使用。或遵醫(yī)囑。
(3)參麥注射液(登峰牌,浙江正大青春寶藥業(yè)有限公司):適用于心陰虧虛證心悸。肌內(nèi)注射,每次2~4ml,每日4次;靜脈滴注,每次1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釋后應用?;蜃襻t(yī)囑。
(4)滋心陰口服液(三人牌,湖北省咸寧制藥廠):適用于心陰不足證心悸。每次1支(10m1),每日3次口服。
(5)補心氣口服液(三人牌,湖北省咸寧制藥廠):適用于心氣不足證心悸。每次1支(10m1),每日3次口服。
2.單驗方
(1)甘草30g,水煎服。
(2)苦參20g,水煎服,適用于心悸而脈數(shù)或促的患者。 ·
(3)紫石英lO-l5g,水煎服。
(4)定心湯:龍眼肉30g,酸棗仁15g,山萸肉15g,炒柏子仁12g,生龍骨12g,生牡蠣12g,生乳香3g,沒藥3g,水煎服。
(5)養(yǎng)心鎮(zhèn)驚湯:白葦根15g,天竺黃9g,龍骨9g,牡蠣9g,鉤藤9g,煅磁石12g,生白芍15g,銀花藤9g,茯神9g,朱砂5g,菖蒲lOg,水煎服。
3.針灸
(1)針刺內(nèi)關、三陰交、通里。
(2)取手厥陰心包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為主,可交替進行。
(3)耳針取心、神門、皮質下、胸區(qū)、交感,每次2~3穴,留針20分鐘。
【轉歸與預后】
心悸僅為偶發(fā)、陣發(fā)者,一般易治,或不藥而解;反復發(fā)作或持續(xù)不緩解者較為難治。若氣血陰陽虛損程度輕,病損臟腑較少,未見瘀血、痰飲之證,脈象變化不大者,及時治療,多能好轉或痊愈。若氣血陰陽嚴重虛衰,且兼有瘀血、痰飲內(nèi)停,脈象過遲、過數(shù)、結代或乍疏乍數(shù)者,治療頗為棘手,容易產(chǎn)生變證、壞證,預后極差,部分病人如得不到及時搶救,可以猝死。
【護理與調(diào)攝】
患者應保持樂觀情緒,避免憂思惱怒驚恐等不良刺激,勞逸有度,飲食有節(jié)。輕證患者可作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為度,避免劇烈運動;重證者應臥床休息,進食營養(yǎng)豐富且易消化飲食,忌過飽、過饑,忌煙酒,飲茶不宜過濃,避免風寒外襲。對于病情重者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凡出現(xiàn)冷汗出、肢厥、心悸動不安,甚至抽搐、昏迷者,應及時搶救,以免延誤病情。
【預防與康復】 ‘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內(nèi)傷,尤應防止驚恐惱怒,不宜饑飽過度或過食肥甘生冷及辛辣、香燥之品,忌煙酒濃茶。起居有節(jié),勞逸有度,避外邪。積極治療胸痹、痹病、痰飲、肺脹、喘病等可能引起心悸的原發(fā)病證,對于預防心悸發(fā)生或發(fā)作有一定的作用。
心悸患者在恢復期多表現(xiàn)為心氣未復,可進行自我推拿,具有益氣養(yǎng)心、活血定悸之功效。具體手法及取穴為:拿內(nèi)關、外關;掐、揉神f-j;拿、按合谷;按、揉足三里;按、揉脾俞、心俞;揉膻中;擦胸脅;擦大椎。心悸氣短者,加揉氣海;胸悶、喘促、心悸者,加揉、按肺俞,揉氣海,按、揉三陰交,擦、揉命門。病情允許者可適當?shù)貐⒓芋w育鍛煉,如太極拳、太極劍等,亦可配合氣功練習,以增強體質。還可用耳穴壓豆,取心、下屏尖、神門、交感等,促進康復。
【醫(yī)論提要】
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其病名首見于《備急千金要方》。
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就對心悸的病因作了描述,認為其有因虛而作者,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左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有因驚而作者,如《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有因外感及血瘀而發(fā)者,如《素問·痹論》日:“脈痹不己,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有因火而發(fā)者,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日:“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睆堉倬霸趥摗け嫣柌 泛汀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中闡述了心悸病因是發(fā)汗過多與痰飲內(nèi)停,他說:“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水在腎,心下悸”,認為發(fā)汗過多,氣隨汗泄,心之氣陽不足,鼓動無力,心神不定;水飲內(nèi)停,上凌于心,均可導致心悸。《備急千金要方》、《圣濟總錄》等著作中不少內(nèi)容認為驚悸是因虛所致?!吨赜唶朗蠞健ん@悸怔忡健忘門》也認為驚悸是“心虛膽怯所致也”,“或因事有所大驚,或聞虛響,或見異相,登高涉驚,驚忤心神,氣與涎郁,遂使心悸”。朱丹溪則提出了血虛致病的理論,他認為驚悸是由血虛所致,并強調(diào)了痰的致病作用,在《丹溪心法·驚悸怔忡》中他說:“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卷中·悸》認為悸驚的發(fā)生不外“氣虛”、“停飲”兩端。劉河間則另辟蹊徑,他認為火熱上擾是驚悸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中說:“驚,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于動,故心火熱甚也”。周慎齋《慎齋遺書·驚駭》則認為:“此乃內(nèi)氣先虛,而猝遇危險怪異之物,以致心腎不交而驚駭也”。他認為正氣不足、心腎不交是發(fā)病主要機理。
張仲景在心悸的治療方面創(chuàng)制了不少方劑。他用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振奮心陽而止悸,在《傷寒論·辨太陽病中》他說:“發(fā)汗太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他用小建中湯滋陰和陽,充足氣血而治心悸,《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說:“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他用真武湯溫陽化水而定悸,《傷寒論·辨太陽病篇》說:“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對于血虛導致的驚悸,古人治療有用歸脾湯者,有用養(yǎng)心湯者,其中用朱砂安神丸者最多,如醫(yī)學正傳·怔忡驚悸健忘證》中說:“驚悸者屬血虛,用朱砂安神丸最好”;《丹溪心法·驚悸怔忡》中也說:“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以朱砂安神丸”。對于驚悸治療大法,古代醫(yī)家也有不少論述,李梃在《醫(yī)學入門·驚悸》中說:“治之之法,怔忡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驚悸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張景岳認為益氣養(yǎng)心是治療大法,他在《景岳全書·雜證謨·怔忡驚恐》中說:“驚悸宜安養(yǎng)心神,滋培肝膽,當以專扶元氣為主?!薄夺t(yī)碥·雜癥·驚》中則分析了心悸的有關證治:“驚則氣上,以重墜之藥鎮(zhèn)其浮越,丹砂、龍骨之類。由于火盛而血虛者,甘寒滋潤之劑以瀉心補血。驚則心神舍空,液入成痰,拒其神不得歸,而驚不能已,十味溫膽湯、養(yǎng)心湯、壽星丸?!瓱嵊粲刑?,寒水石散。氣郁有痰,加味四七湯。睡臥不安,時時驚覺者,溫膽湯加棗仁、蓮肉”。王清任認為心悸多與血瘀有關,大凡用歸脾、安神方藥治之無效者,用血府逐瘀湯每多獲效。龔廷賢在《壽世保元·驚悸》中論述了驚悸的癥狀、病機與治療方藥,他認為心血虛者宜補心湯,心神不安宜安神鎮(zhèn)驚丸,心氣虛者宜益氣安神湯,血虛火旺者朱砂安神丸,氣血兩虧者宜四物安神湯。林佩琴在《類證治裁·卷之四·怔忡驚恐論治》中對驚悸的證治作了比較全面的概括,他說:“心脾氣血本虛,而致怔忡驚恐,或因大驚猝恐,神志昏亂者,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如腎水虧,真陰不足致怔忡者,左歸飲。如命門衰,真陽不足致怔忡者,右歸飲。如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致怔忡驚恐者,大營煎或理陰煎。如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為怔忡驚悸者,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如思慮郁損心營,而為怔忡驚悸者,逍遙散或益營煎。如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溫膽湯加炒黃連、山梔、當歸、貝母。如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姜術湯。如痰迷心竅驚悸者,溫膽湯,甚者朱砂消痰飲?!?/p>
【醫(yī)案選粹】
案一
錢××,男,70歲。
心悸不寧,胸脘脹痛,兼有大便干結等癥。舌質淡胖,苔白膩,脈結代。治擬溫通心陽,理氣化瘀。
桂枝一錢半 全瓜蔞四錢 郁金三錢 赤芍五錢 降香一錢半 炙甘草二錢 茶樹根一兩 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選自《黃文東醫(yī)案》)
患冠心病,期前收縮,心房纖顫反復發(fā)作兩年多,先用西藥治之不效,繼用中藥活血化瘀之劑,瓜蔞薤白湯加減治療仍無功。臨證察其脈弦滑而結代,舌苔薄白,心前區(qū)憋悶隱痛,頭暈,口干。思之,胸脅屬肝之所主,弦脈者亦肝也?;}有痰也,結脈者雖有因虛而致者,然實者亦不少,此與郁證之相參者,乃郁證之所為耳。因擬小柴胡湯加味:
柴胡10g 半夏lOg 黃芩10g 黨參lOg 生姜5片 瓜蔞15g 大棗5枚 甘草10g
(選自《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
案二
金××,男,60歲。
時覺胸悶,心慌氣短,頭昏眼花,后腦作脹,健忘多夢,心煩口干,入夜難寐,舌苔薄黃,舌質較暗,脈來細數(shù)。證屬肝腎不足,陰虛內(nèi)熱,與瘀相兼,絡脈不暢,心神不安。治用養(yǎng)肝益腎,滋陰清熱,活血寧神為法,用三子養(yǎng)陰湯加味。
枸杞子12g 沙苑子12g 女貞子12g 生地15g 黃連6g 麥冬12g 黨參24g丹參12g 菊花12g 棗仁12g 遠志9g 三七粉末5g(入煎)
(選自《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
【現(xiàn)代研究】
心悸是臨床常見病之一,也可為臨床多種疾病的癥狀表現(xiàn)之一,如胸痹、失眠、健忘、眩暈、水腫、喘病等均可能出現(xiàn)心悸癥狀,涉及到西醫(yī)學中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F(xiàn)就近年來中醫(yī)藥防治心悸的研究進展介紹如下。
一、臨床研究
1.辨證論治宋躍成認為心律失常的病機多為本虛標實,本虛主要指心臟氣血或陰陽的虧損,標實則多指痰飲、血瘀、氣滯、寒凝、火邪之夾雜。本虛的治療,陰虛用六味地黃丸、生脈散、補心湯;陽虛用溫腎復脈湯、人參真武湯、附子理中湯、桂附八味丸、附子注射液;氣虛用養(yǎng)心湯;氣陰兩虛用炙甘草湯、歸脾湯、四物湯或生脈注射液;陰陽兩虛用金匱腎氣丸或參附湯加味。標實的治療,痰濁用加味溫膽湯、瓜蔞薤白半夏湯、苓桂術甘湯;血瘀用血府逐瘀湯、丹參飲加味、桃紅四物湯、丹參注射液;氣滯用四逆散加味;寒凝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或瓜萎薤白桂枝湯;火邪用清心湯(河南中醫(yī),1989,(5>:42--44)。
2.辨病治療 朱錫祺主張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進行辨病治療,如對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引起的心律失常,用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加百合、丹參、生龍骨、生牡蠣、磁石為基礎方}對冠心病的心律失常,治以七分益氣,三分活血,用黨參、黃芪、丹參、益母草、麥冬為主;對風心病的心律失常,以通為主,常用桂枝、赤芍、桃仁、川芎、益母草、丹參、紅花、黃芪、桂枝;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律失常,基本方為生地、桂枝、麥冬、甘草、丹參、黃芪、大青葉、苦參,急性發(fā)作期去桂枝、黃芪,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中醫(yī)雜志,1985,<7>:10~11)。韓明向綜述中醫(yī)藥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的概況后認為,針對該綜合征的主要病機為陽虛,尤以心腎陽虛突出,臨床采用附子I號注射液、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等單一溫補方法進行治療;針對其病機為陽虛兼氣虛、陰虛、血瘀、痰濕等,采用溫陽益氣活血法或溫陽益氣養(yǎng)陰活血法等綜合治療措施?,F(xiàn)代研究認為黨參、桂枝、附片、炙甘草、麥門冬、丹參、麻黃、五味子、當歸、黃芪、細辛、川芎、仙靈脾、干姜等藥為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的常用藥物。其中益氣藥中尤以人參增率作用最為顯著(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6,(6>:37)。
3.搶救措施重癥心悸時應予心電監(jiān)護,中西醫(yī)結合搶救治療,常用搶救措施有:
?、倜}率快速型心悸選用參麥針、強心靈、福壽草總甙、萬年青甙、苦參針等;②脈率緩慢型心悸選用參附針或人參針、附子I號;③脈律不整型心悸,選用常咯林或福壽草片(中醫(yī)內(nèi)科急癥證治.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437~438)。
二、藥理研究
近年來國內(nèi)對抗心律失常中藥的藥理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根據(jù)藥理的不同,中藥抗心律失常藥物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阻滯心肌細胞膜鈉通道類苦參、常咯林、纈草、當歸、白菖蒲、山豆根、甘松、田七、延胡索、地龍、衛(wèi)茅等,能對抗烏頭堿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2.興奮B受體類麻黃、附子、細辛、吳茱萸、蜀椒、丁香等,能對抗緩慢性心律失常。
3.抑制Na+_K+ATP酶類福壽草、萬年青、羅布麻、夾竹桃、鈴蘭、蟾酥等,大多具有洋地黃樣作用,可對抗室上性心動過速及控制快速房顫。
4.阻滯p受體類佛手甾醇甙、淫羊藿、葛根等能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并能降壓,緩解心絞痛。
5.主要阻滯鈣通道類粉防己堿、小檗胺等,可能主要是通過阻滯鈣通道而治療心律失常的。
6.主要延長動作電位過程類黃楊堿D、延胡索堿I、黃連素、木防己堿,通過延長動作電位過程,抑制異位節(jié)律點的自律性或消除折返而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胸痹心痛是由心氣血不足,陰寒、痰濁、瘀血等邪氣留踞胸中,郁阻脈絡而致胸悶,胸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nèi)痛,短氣等為特征的一種常見的心胸病證。輕者僅膻中或胸部憋悶、疼痛,可伴有心悸,稱為厥心痛;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疼痛劇烈而持續(xù)不能緩解,四肢厥逆,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脈微欲絕,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稱為真心痛。
【范圍】
西醫(yī)學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及心包炎、風濕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脫垂綜合征等疾患,出現(xiàn)以胸悶、短氣、心背徹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者,均可參照本篇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云:“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陽微”即本虛,即是“陽虛知在上焦”,為心之陰陽氣血的虛損。“陰弦”即標實,為邪氣郁阻脈絡。茲將本病的病因病機敘述如下:
一、病因
1.素體虛損先天稟賦不足,或年邁體虛,或勞倦內(nèi)傷,或久病耗損,臟腑功能失調(diào),致使心之氣、血、陰、陽不足,脈絡受損,均易發(fā)生本病。
2.外邪侵襲氣候驟變,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均可誘發(fā)或加重心之脈絡損傷,發(fā)生本病。然尤以風冷邪氣最為常見,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陽,所謂暴寒折陽,又可使心之脈絡血行瘀滯,從而發(fā)為本病。
3.飲食失節(jié)過食肥甘,或飲食生冷,或饑飽無度,或嗜酒成癖,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心之脈絡失養(yǎng);水濕不運,聚濕生痰,上犯心胸清曠之區(qū),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之脈絡閉阻,遂致心痛;痰濁留戀日久,可致痰熱互結,痰瘀交阻,使病情纏綿難愈。
4.情志失調(diào)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致病因素。蓋情志失調(diào),氣機失和,傷及臟腑,造成臟腑功能紊亂,而氣機失和日久,又易產(chǎn)生瘀血痰濁停阻心之脈絡,致心之脈絡不暢,發(fā)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幾種,臨床上常兩個或兩個以上病因同時存在,長期為患,終可導致本病的發(fā)生。此外素有舊疾之人,外邪侵襲,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又常為本病重要的誘發(fā)因素。
二、病機
1.發(fā)病心主血脈的功能與人體的經(jīng)絡系統(tǒng)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經(jīng)直行,主氣,在里;絡橫行,主血,表里皆有。從經(jīng)脈別出的絡脈干線部分為大絡,從大絡別出的細小分支為孫絡,浮現(xiàn)于體表的絡脈為浮絡,浮絡顯露于皮膚的微細脈絡為血絡,至絡末亦有纏絡之謂。絡脈網(wǎng)絡全身,無處不到。心主血脈即是指在心氣的鼓動下,經(jīng)脈氣血通過絡脈系統(tǒng)而營養(yǎng)人體組織器官、四肢百骸,從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反之經(jīng)脈、絡脈系統(tǒng)失常,亦能影響到心。大凡情志、勞逸、飲食、感邪、內(nèi)虛等外有所觸,內(nèi)有所發(fā),致使病邪郁阻心之經(jīng)脈,深入其絡脈,心之脈絡受損,氣血痹阻可發(fā)為本病。亦可邪客心之絡脈,漸損其經(jīng)脈,心之脈絡受損,氣血痹阻而發(fā)為本病。日久痰濁、血瘀、氣結、熱郁、寒凝等病邪蘊結成毒,內(nèi)生毒邪,損耗脈絡,敗壞形體,從而使病情不斷加深,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及心之脈絡,并涉及肝、脾、腎三臟。
3.病性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常為心氣、血、陰、陽不足;標實常為痰熱、痰濁、毒熱、陰寒、瘀血、氣滯等病邪郁阻脈絡。
4.病勢總的趨勢是由標及本,由輕轉劇。寒邪傷及陽氣,痰亦耗氣傷陽,留瘀日久,氣陽痹遏,新血不生,氣虛不復,陽亦衰微,心陰不復,陰損及陽。心腎陽傷,根本不固,心陽既脫,陰陽離決,危在旦夕。
5.病機轉化病之早期,多以邪實為主,病之后期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痰濁痹阻胸陽,久郁不解可郁而化熱,形成痰熱壅阻胸膈,或病延日久,耗氣傷陽損陰,向心氣不足或陰陽并損證轉化;陰寒凝結,氣失溫煦,暴寒折陽,陽氣受損,病向心腎陽微轉化;瘀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水停脈外,聚濕成痰,痰瘀互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可轉化為心氣血不足;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易致氣滯血瘀,瘀血阻絡;心氣血不足,El久傷及陰陽,可致陰陽并損之證;心腎陽微,易為風冷陰寒邪氣所傷,致陰寒凝結等等??傊髯C候之間在一定條件下,??苫ハ噢D化或兼夾,臨證時必須細審。
胸痹心痛病因病機見圖2—2。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jù)
1.膻中或心前區(qū)憋悶疼痛,甚則痛及左肩背、咽喉、牙齒、左上臂內(nèi)側等部位,
發(fā)作性,一般持續(xù)幾秒至幾分鐘而緩解,常伴有心悸、氣短、自汗等。病情嚴重者可疼痛劇烈,并持續(xù)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蒼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有心律失常等危象,可發(fā)生猝死。
2.多見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勞過度,抑郁惱怒,或暴飲暴食,感受寒冷而誘發(fā)。
3.周圍血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或血沉、抗“0”增高,丙反應蛋白陽性,或抗心肌抗體陽性,或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肌酸磷酸激酶等酶指標升高。
4.心電圖中有T波、s—T段改變,或心電圖出現(xiàn)典型的心肌梗塞演變規(guī)律,心電圖中有廣泛的Q波出現(xiàn)。
5.心臟超高速CT有冠狀動脈鈣化,心臟核磁共振有心肌缺血、壞死改變。
二、鑒別診斷
1.懸飲懸飲、胸痹心痛均有胸痛。懸飲之痛,痛在胸脅,痛勢持續(xù),常因呼吸、咳嗽、體位改變而增劇,可伴有咳嗽等肺系癥狀,檢查可見病側肋間隙飽滿。與胸痹心痛,痛在胸前,可向左肩或左臂內(nèi)側放射,常因受寒、飽餐、情緒激動、勞累而突然發(fā)作,經(jīng)用藥、休息可迅速緩解迥異。
2.胃脘痛胸痹心痛之痛在胸前,呈發(fā)作性,常伴有胸悶、氣短與胃脘痛不難鑒別。但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與胃脘痛混淆。胃脘痛多伴有噯氣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疼痛劇烈而全身狀況尚好;且常有飲食損傷,情志不遂史,必要時查心電圖有助于鑒別。
3.類心胸痛類心胸痛是指由于頸椎病壓迫交感神經(jīng)或副交感神經(jīng)引起的類似心胸痛的病證??梢蜣D頸等緩解或加重。心電圖多正常,頸椎正側位X光片可幫助診斷。
4.脾心痛 脾心痛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發(fā)病急驟,左上腹或整個上腹部劇烈疼痛,痛如刀割,可伴有惡心嘔吐、發(fā)熱等,多發(fā)于青壯年。與胸痹心痛以心胸、背、肩胛問痛,多見于中老年人有別。必要時心電圖和血、尿淀粉酶動態(tài)檢查有助于診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病位病位在心及心之脈絡,涉及肝、脾、腎三臟。胸悶,膺背肩胛間痛,短氣,此病在心及心之脈絡;病由暴怒、憂思而起,胸悶膺痛,尚有胸脅支滿,脅下痛,此病位在心肝,以心為主;病因飲食無度而起,胸悶心痛,尚有形豐、脈滑、苔膩等癥,此病位在心脾;病甚者,心痛徹背,喘不得臥,此心病及腎,病位在心腎;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脈微欲絕,此心腎元陽暴脫,病位在心腎。
2.辨病性年壯初痛者多實證,胸悶心痛,脘悶納差,形體偏胖,苔膩脈滑者,屑痰濁;心痛徹背,形寒肢厥,唇青面白,脈弦緊者,屬風冷;痛如針刺,入夜痛甚,舌黯紫有瘀斑瘀點,脈澀者,屬瘀血。久病年老者多虛證,胸悶心痛歇息稍瘥,氣促自汗,脈濡弱或結代者,屬氣虛;胸悶膺痛,虛煩不寐,口干便難,舌紅少苔或有剝裂,脈細數(shù)者,屬陰虛;胸痛徹背,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者,屬陽虛。
二、治療原則
胸痹心痛之發(fā)病機理,以心之氣血陰陽虛損為本,痰、瘀、風冷、毒熱等邪氣為標,臨證每多虛實夾雜。初病年壯者,實證居多,治以豁痰、散寒、疏瘀、解毒等祛邪為主;久病年高者,虛證居多,治以益氣、養(yǎng)陰、生血、溫陽為主;虛實夾雜者,須權衡標本,分清孰輕孰重,孰急孰緩,或急者治標,緩者治本,或標本兼顧。
三、應急措施
1.胸悶氣促,心痛徹背,喘息不得臥者,可急選下列藥物以止痛
(1)心脈瘀阻者,可選用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
(2)寒痰凝絡者,可選冠心蘇合丸,1丸含化,或嚼碎后咽服。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脈微欲絕者,宜靜脈滴注參附注射液,并以參附龍牡湯頻頻灌服。經(jīng)治病情仍無好轉者,宜積極中西醫(yī)結合搶救,不得延誤。
四、分證論治
1.陰寒凝結
證候心痛徹背,喘不得臥,遇寒痛劇,得暖痛減,面色蒼白,四末欠溫,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證候分析諸陽受氣于胸中而轉行于背,寒邪內(nèi)侵,郁遏心陽,胸陽不振,氣機阻痹,故見心痛徹背,喘不得臥,遇寒痛劇,得暖痛減;陽氣不能布達于外,則見面色蒼白,四末欠溫;舌淡,苔薄白,脈弦緊,亦為陰寒凝結之象。
治法:辛溫散寒,溫振心陽。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烏頭赤石脂丸加減。藥用薤白、枳實、桂枝、烏頭、炮附子、細辛、于姜、赤石脂。
方中薤白辛溫通陽,寬胸散結,枳實下氣破結,消痞除滿,桂枝通陽散寒,降逆平?jīng)_,三藥合用則通陽散結之力益強,共為君藥;臣以烏頭、附子、細辛、干姜辛溫雄烈,散凝寒而振心陽;赤石脂性溫,《本草綱目》謂其有補心血之功,為佐藥。全方重在辛溫散寒,溫振心陽,散結止痛。
(2)加減兼見痰濕內(nèi)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氣化痰;若兼見唇甲青紫,脈小澀者,加川芎、姜黃活血通脈;若癥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劇而無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臥,脈象沉緊,此為陰寒極盛之胸痹重證,宜合蘇合香丸以開胸止痛,或合用冠心蘇合丸治療。
(3)臨證參考據(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赤石脂含有豐富的鎂離子,能啟動鈉一鉀泵,從而加強心肌收縮力。中醫(yī)認為它能補心血,養(yǎng)心氣,可酌情辨證加入,以提高療效。
2.瘀阻脈絡
證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甚則痛徹背膂,或見心悸不寧,口唇紫紺,舌質紫黯,或邊有紫斑,脈象沉澀。
證候分析瘀血內(nèi)停,絡脈不通,心脈瘀阻,不通則痛,故見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血屬陰,夜亦屬陰,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養(yǎng),故心悸不寧;口唇紫紺,舌質紫黯,或邊有紫斑,脈象沉澀,均為一派瘀血內(nèi)停之征。
治法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北柴胡、枳殼。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均為活血祛瘀之品,為治病之君藥;臣以柴胡疏肝,枳殼理氣,一升一降,調(diào)整氣機,取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之意。
(2)加減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氣止痛;若夾痰濁者,加薤白、石菖蒲。
(3)臨證參考若痛勢劇烈,唇紫脈澀,可用通經(jīng)逐瘀湯。若久病入絡,一般活血化瘀治療不效者,可加入全蝎、地龍、蜈蚣、水蛭、虻蟲等蟲類藥,以搜剔經(jīng)絡瘀阻。本證可配合靜點復方丹參注射液20~40ml,每日1次。
3.痰熱壅塞
證候胸悶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氣短口苦,痰多而粘,形體偏胖,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候分析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生痰,郁而化熱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煉液成痰,痰熱壅塞心之脈絡,脈絡氣血運行不暢,故胸悶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氣機痹阻,則見氣短;痰熱內(nèi)蘊,故見口苦,痰多而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痰熱所致。
治法 清化痰熱,宣通脈絡。
方藥運用
(1)常用方黃連溫膽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藥用全瓜蔞、黃連、半夏、竹茹、膽南星、天竺黃、陳皮、茯苓、枳殼、菖蒲、郁金、薤白。
方中瓜蔞味甘微苦性寒,導痰熱下行,黃連清熱泄火,二藥合用,清化痰熱為君;竹茹、枳殼、膽南星、天竺黃清化痰熱,半夏、陳皮、茯苓滌痰化濁,共為臣藥;菖蒲、郁金化痰宣通,薤白味辛氣溫體滑,氣辛則通,體滑則降,故能宣通心之經(jīng)脈,寬胸下氣,共為佐使藥。
(2)加減熱盛大便秘結者,則重用全瓜蔞,可加生大黃;痰盛苔厚膩者,可去黃連,加薏苡仁、白蔻仁;若熱不顯而痰濁壅塞者,可用二陳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3)臨證參考痰瘀同源,故臨床常痰濁瘀血并見,且久蘊化熱而成痰熱瘀阻之證。治療時需有所兼顧,若痰熱夾瘀則清熱化痰同時宜加入桃仁、琥珀、失笑散等活血散瘀通絡之品。
4.心氣不足
證候胸痛隱隱,時作時休,動則氣促,自汗心悸,面色咣白,聲息低微,舌邊有齒痕,苔薄,脈濡弱或結代。
證候分析心氣不足,鼓動血液無力,心脈失養(yǎng),故胸痛隱隱,時作時休,動則氣促,心悸;汗為心液,心氣不足則自汗出;面色咣白,聲息低微,舌邊有齒痕,苔薄,脈濡弱或結代,均為一派氣虛之象。
治法 補益心氣,養(yǎng)心通脈。 ‘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生脈散合保元湯加減。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芪、桂枝、炙甘草。方中人參甘溫,益氣養(yǎng)心怡神為君藥;臣以麥冬甘寒,養(yǎng)心血而生脈,五味子收斂耗散之精氣,引氣歸根,黃芪甘溫,大補元氣,更得人參、炙甘草之助,中氣能鼓舞,心氣能充沛,血脈自然流行。妙在桂枝一味,入血通脈,人參得桂枝之行導,心氣能鼓舞,桂枝得甘草之和平,溫心陽而和血脈。
(2)加減兼見血瘀者,加失笑散;若氣虛血少,血不養(yǎng)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湯以養(yǎng)血益氣,滋陰復脈。
(3)臨證參考若藥后痛勢未見輕瘥,可予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實驗證明,生脈注射液有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狀況,減少心肌耗氧量。黃芪尚能使冠狀動脈和腎動脈擴張。
5.心腎陽虛
證候胸痹心痛日久,胸悶且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耳鳴頭暈,舌紅,苔光或有剝裂,脈細數(shù)或結代。
證候分析病延日久,耗傷心腎之陰,氣血運行不暢,痹阻心脈,故見胸悶且痛;心陰虛,虛火擾神則見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腎陰虛,故見耳鳴,腰膝酸軟;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則見頭暈;舌紅,苔光或脫剝,脈細數(shù)均為陰虛有熱之象。
治法 育陰潛陽,養(yǎng)心安神。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加減復脈湯加減。藥用炙甘草、生地、麥冬、阿膠、火麻仁、人參、生龍骨、生牡蠣。
方中生地、麥冬、阿膠、生龍骨、生牡蠣育心腎之陰而潛攝浮陽,滋腎水而養(yǎng)心血,共為主藥;輔以人參、火麻仁、炙甘草益心氣養(yǎng)心血以安神;甘草又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使。
(2)加減若少寐心悸者,加柏子仁、炒棗仁;血枯腸燥者,加當歸、何首烏;若入夜痛甚,刺痛,痛處不移者,加赤芍、丹皮等涼血活血而不傷陰之品。
(3)臨證參考據(jù)報道,復脈湯有減低心臟異位起搏點興奮性和調(diào)節(jié)心臟傳導的作用,胸痹心痛而合并心律失常者,用之尤為合拍。
6.心腎陽微
證候胸悶氣短,甚則心痛徹背,心悸自汗,形寒肢厥,面色蒼白,腰酸乏力,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脈沉細或沉微欲絕。
證候分析陽氣虛衰,胸陽不運,氣機痹阻,血行瘀滯,故見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心陽不振,則心悸汗出;腎陽虛衰,故見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蒼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脈沉細或沉微欲絕,均為陽氣虛衰,瘀血內(nèi)阻之征。
治法 益氣溫陽,活血通絡。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輕者用馮氏全真一氣湯加減。藥用炮附子、人參、麥冬、五味子、熟地、當歸、牛膝。
方中炮附子大辛大熱,溫振元陽為主藥;輔以熟地、當歸、牛膝滋陰養(yǎng)血活血,人參、麥冬、五味子益心氣而養(yǎng)心脈,心腎兼顧。
重者有陶氏回陽救急湯。藥用炮附子、肉桂、干姜、人參、麥冬、五味子、炙甘草、人工麝香。
方中附子、肉桂、干姜溫振心腎陽氣為君藥;臣以人參、炙甘草益氣生脈,麥冬養(yǎng)陰生脈,五味子收斂耗散之精氣,引陽歸根;人工麝香助參、桂、姜、附速建殊功,為佐使藥。
(2)加減舌苔濁膩者,加薤白、石菖蒲;大便秘結者,加肉蓯蓉。
(3)臨證參考臨床若見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脈沉欲絕者,乃心陽欲脫之危候,可重用紅人參、附子,并加用龍骨、牡蠣以回陽救逆固脫,不得延誤,必要時中西醫(yī)結合搶救。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癥見心悸喘促,不得平臥,小便短少,肢體浮腫者,宜用真武湯加防己、豬苓、車前子以溫陽行水
胸痹方劑;
1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加減: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紅花,加乳香、沒藥、烏藥、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黃、五靈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腫脅痛者,加丹參、郁金、土鱉蟲、九香蟲;
5.瘀積肝脾腫硬者,加三棱、莪術、大黃或水蛭、土鱉蟲等;
6.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7.胸痛甚者,可去生地、牛膝,酌加降香、郁金、延胡,丹參以活血理氣止痛。
8.血瘀氣滯并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蓽撥等辛香理氣止痛,并吞服三七粉。
9.若痛劇,伴惡寒肢冷等證,加細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溫通散寒之品。
變證
1.若見汗出肢冷,面色蒼自,脈細弱等陽氣欲脫者,急用四逆湯,加人參、龍骨、牡蠣,以回陽救逆固脫,或急服人參粉、獨參湯、靜脈點滴生脈散注射液。
2.胸悶胸痛,血瘀氣滯夾痰濕者,可考慮用旋復花湯加郁金、歸尾、桃仁、紅花、桂枝、瓜蔞、薤白?!?/p>
加減:
1. 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氣止痛;
2. 若夾痰濁者,加薤白、石菖蒲。
臨證參考若痛勢劇烈,唇紫脈澀,可用通經(jīng)逐瘀湯。若久病入絡,一般活血化瘀治療不效者,可加入全蝎、地龍、蜈蚣 、水蛭、虻蟲等蟲類藥,以搜剔經(jīng)絡瘀阻。本證可配合靜點復方丹參注射液20~40ml,每日1次。
若氣虛血瘀----人參養(yǎng)營湯和桃紅四物湯
【組成】人參3克 白術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炙黃芪3克 熟地2.3克 遠志1.5克 北五味子1.5克 陳皮3克 桂心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酒當歸9克 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桃仁9克 紅花6克
加減:
1.遺精便泄,加龍骨;
2.咳嗽,加阿膠;
3.熱象不顯者,白芍之量宜減。
4.氣虛甚者,黨參改人參粉沖服,重用黃芪。
5.胸痛甚者加肉桂、丹參、三七粉、延胡。
6.兼有陰虛的,加玉竹、麥冬。
7.挾痰濁的,加栝萎、薤自、半夏、蓄蒲。
2氣滯心痛 柴胡疏肝散【組成】陳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殼(麩炒)芍藥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日久化熱—丹梔逍遙散
方藥為:炙甘草1.5克、當歸3克、芍藥3克、茯苓3克、炒白術3克、柴胡1.5克、炒梔子1.5克。
便秘者—當歸龍薈丸
【處方】 當歸(酒炒)100g 龍膽(酒炒)100g 蘆薈50g 青黛50g 梔子100g 黃連(酒炒)100g 黃芩(酒炒)100g 黃柏(鹽炒)100g 大黃(酒炒)50g 木香25g 麝香5g
3 痰濁壅塞:
通陽瀉濁、豁痰開結 瓜萎薤白半夏湯(組成】栝蔞實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現(xiàn)代之白酒,實為黃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合滌痰湯 (【組成】南星(姜制) 半夏(湯洗七次)各2.5克 枳實(麩炒) 茯苓(去皮)各6克 橘紅4.5克 石菖蒲 人參各3克 竹茹2.1克 甘草1.5克)
痰郁化熱用黃連溫膽湯
組成】溫膽湯加黃連,川連:6g,竹茹:12g,枳實:6g,半夏:6g,橘紅: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4 陰寒凝滯:
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枳實薤白桂枝湯(【組成】枳實四枚(12g) 厚樸四兩(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兩(6g) 瓜蔞一枚,搗 (12g))
合當歸四逆湯(【組成】當歸三兩(12克)、桂枝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細辛三兩(3克)、 通草二兩(6克)、 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bo])、 炙甘草二兩(6克)。)
若陰寒極盛,胸痹重證(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組成】蜀椒14克 烏頭7.5克(炮) 附子7克(炮) 干姜14克 赤石脂14克 )
+蘇合香丸【處方】 蘇合香50g 安息香100g 冰片50g 水牛角濃縮粉200g 麝香75g 檀香100g 沉香100g 丁香100g 香附100g 木香100g 乳香(制)100g 蓽茇100g 白術100g 訶子肉100g 朱砂100g
5 心腎陰虛:滋陰益腎、養(yǎng)心安神 天王補心丹(組成: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參10
丹參9 玄參 天王補心丹10 云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合炙甘草湯(【組成】 炙甘草四兩(12克)生姜三兩(9克)桂枝三兩(9克)人參二兩(6克) 干地黃一斤(30克)阿膠二兩(6克) 麥門冬半升(10克) 麻仁半升(10克) 大棗三十枚掰(10枚))
左歸飲加減熟地9-30克 山藥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
加減:
1. 心痛、胸悶,加當歸、丹參養(yǎng)血活血,
2. 以心腎虛為主要表現(xiàn),癥見心悸、氣短、心煩、不寐、脈細數(shù)等??杉佑裰?、黃精,麥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 龍骨、牡蠣等。
變證
陰虛陽亢,風陽上擾,見頭暈痛、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熱,或面紅目赤,脈弦,可取羚角鉤藤湯,并可根據(jù)情況選加天麻、稀薟草、臭梧桐是心非,夏枯草、石決明、牡蠣等藥
羚角鉤藤湯; 羚羊角4.5克(銼成粉,先30分鐘) 霜桑葉6克 川貝12克(去心) 鮮生地15克 雙鉤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氣分熱盛而見壯熱汗多、渴欲冷飲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氣分之熱;
2.營血分熱盛而見肌膚發(fā)斑、舌質紅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營涼血;
3.兼腑實便秘者,加大黃、芒硝以通腑泄熱;
4.兼邪閉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宮牛黃丸以涼開止痙;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蠶、蜈蚣等以熄風止痙;
6.高熱不退,津傷較甚者,加玄參、天冬、麥冬等以滋補津液。
7.若無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6 氣陰兩虛: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
生脈散合歸脾湯加減;生曬人參3克(焗服) 白術3克 茯苓3克 炒酸棗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黃芪3克 遠志3克 木香1.5克 當歸3克 麥冬9克 五味子6克 龍眼肉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胸痹證加減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1. 陰虛較著者,可加玉竹、生熟地、首烏。
2. 氣虛較著,見自汗、納果、便溏、神倦者,去麥冬、當歸、加白術、淮山藥。
3. 心痛舌暗者,可加丹參、赤芍、郁金、紅花、三七粉。
變證
若脈結代者,改用炙甘草湯.(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黃48克 人參6克 桂枝9克 阿膠6克(包) 麥門冬12克 麻仁12克 紅棗30枚)1.陰血虛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強滋補陰血之力; 2.心悸怔忡較甚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增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龍齒、磁石以助重鎮(zhèn)安神之力; 3.虛勞肺痿陰傷燥較著者,宜酌減桂枝、生姜、酒之劑量或不用,以防溫藥耗陰劫液之弊。
生脈散(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合人參養(yǎng)營湯(白芍9克,當歸、肉桂、炙甘草、陳皮、人參、炒白術、黃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遠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7 心腎陽虛:益氣溫陽、活血通絡
加減復脈湯,炙甘草18克、生地18克、麥冬15克、阿膠9克、火麻仁9克、人參6克、生龍骨9克、生牡蠣9克
加減:
1.若少寐心悸者,加柏子仁、炒酸棗仁;
2.血枯腸燥者,加當歸、何首烏;
3.若入夜痛甚,剌痛,痛外不移者,加赤芍、丹皮等涼血活血而不傷陰之品。
臨證參考據(jù)報道,復脈湯有減低心臟異位起搏點興奮性和調(diào)節(jié)心臟傳導的作用,胸痹心痛而合并心律失常者,用之尤為合拍。
四肢厥冷,出冷汗。心悸氣喘加重,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面色唇甲青紫。脈沉微欲絕
四逆湯、參附湯、生脈散合方;
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 炙甘草6克 附子10克 麥冬9克 生曬人參9克(焗服) 五味子6克
胸痹加減:
1.寒氣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體虛脈弱者,加紅參(黨參)、黃芪;
3.脾氣不足者,加焦白術、炒山藥;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腫、小便少者,加連皮茯苓、澤瀉。
6. 病情急者,可用紅參粉調(diào)服,或獨參湯灌服或鼻飼。
7.心悸、怔忡明顯的,可加龍骨、牡蠣。可配合生脈散注射劑或復方丹參注射液肌注或靜滴。
變證
8.如病情嚴重,喘不得臥,汗出肢冷,面青唇紫,重用人參、附子、并加服黑錫丹。
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心悸喘促,不能平臥,小便短少,肢全浮腫--真武湯
組成為:茯苓 三錢9g 芍藥 三錢9g 白術 二錢6g 生姜 三錢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若陽虛厥逆—四逆加人參湯(組成:附子(15克) 干姜(25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30克))或參附注射液
參附湯合桂枝去芍藥湯,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紅棗12枚 人參6克 附子10克
胸痹加減:
1. 腎陽虛較著,并見夜尿多,遺精等癥,可加強溫腎之藥,如鎖陽、鹿角片、巴戟天等。
2. 若心陽虛較著,并見脈結代或遲緩者,重用人參、炙甘草、細辛。
變證
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飲邪泛溢,水氣凌心,喘、悸、腫并見,可用真武湯加漢防己、豬苓、車前子,以溫陽利水。
真武湯;(茯苓9克 芍藥9克 生姜9克 白術6克 炮附子5克 漢防已6克 豬苓6克 車前子6克)
心腎陽微
輕者用馮氏全真一氣湯;
炮附子5克、人參5克(焗服)、麥冬5克、五味子3克、熟地6克、當歸5克、牛膝5克
胸痹加減:
1.寒氣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體虛脈弱者,加紅參(黨參)、黃芪;
3.脾氣不足者,加焦白術、炒山藥;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腫、小便少者,加連皮茯苓、澤瀉。
6.舌苔濁膩者,加薤白、石菖蒲;
7. 大便秘結者,加肉蓯蓉。
臨證參考臨床若見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脈沉欲絕者,乃心陽欲脫之危候,可重用紅人參、附子,并加用龍骨、牡蠣以回陽救逆固脫,不得延誤,必要時中西醫(yī)結合搶救。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癥見心悸喘促,不得平臥,小便短少,肢體浮腫者,宜用真武湯加防己、豬苓、車前子以溫陽行水。
重者有陶氏回陽救急湯;
炮附子1.5克 肉桂1.5克 人參1.5克 白術3克 茯苓3克 半夏2.1克 陳皮2.1克 甘草0.9克 北五味子9?! △晗?.9克(包)
胸痹加減:
1.舌苔濁膩者,加薤白、石菖蒲;
2. 大便秘結者,加肉蓯蓉。
臨證參考臨床若見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脈沉欲絕者,乃心陽欲脫之危候,可重用紅人參、附子,并加用龍骨、牡蠣以回陽救逆固脫,不得延誤,必要時中西醫(yī)結合搶救。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癥見心悸喘促,不得平臥,小便短少,肢體浮腫者,宜用真武湯加防己、豬苓、車前子以溫陽行水。
8.陰寒內(nèi)結,胸悶氣短,心悸,或胸痛徹背,受寒更甚,形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沉遲
栝蔞仁15克薤白24克白酒1斤上藥先用酒浸泡20分鐘,然后煮取3兩,分二次溫服。禁生冷、粘滑、酒酪、臭惡變質等食物
胸痹證:
1.陰寒甚者,加附子、蜀椒以溫陽祛寒。
2.痛劇者,加細辛。
變證
1.痛劇無休止,見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身寒肢冷,喘息不得臥,脈沉緊或沉微者,為陰寒極盛,胸痹重證,重用烏頭赤 石脂丸(炮烏頭1.6克.蜀椒6克.附子3克 干姜6克 赤石脂6克),以溫通之。
2.疼痛時緩時急,時覺胸中痞悶,并兼見其它濕象者,屬陽虛寒濕留著,宜薏苡附子散(薏苡仁45克炮附子50克 )以溫化 寒濕。
。
五、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地奧心血康膠囊(地奧牌,中科院成都地奧制藥公司):每次200mg,每日3次,連服2周后改為每次100mg,每日3次。主治瘀血內(nèi)阻之胸痹、眩暈、胸悶、心悸、氣短等癥。
(2)復方丹參滴丸(天士力牌,天津天使力聯(lián)合制藥公司):每次3片,每日3次。主治冠心病胸悶、憋氣、心悸氣短等癥。
(3)麝香保心丸(上藥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每次1~2粒,每I=1 3次,或發(fā)作時服用。用于寒邪內(nèi)犯,氣血阻滯者。孕婦忌服。
(4)川芎嗪注射液(Jz藥牌,上海中藥制藥一廠):該藥川芎嗪含量為40mg/ml,每次取80~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每El 1次,10天為1個療程,休息1---2天后再進行第2個療程。其副作用可引起谷丙轉氨酶升高,停藥后即可恢復。
(5)復方丹參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藥業(yè)有限公司):取20一-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休息1~2天后再進行第2個療程。
(6)補心氣口服液(三人牌,湖北咸寧制藥廠):口服每次1支(10m1),每日3次,4周為1個療程。主治心氣虛損型冠心病。
(7)滋心陰El服液(三人牌,湖北咸寧制藥廠):口服每次1支(10m1),每日3次,4周為1個療程。主治心陰不足型冠心病。
(8)速效救心丸(松柏牌,天津中藥六廠):含服每次4~6粒,1日3次,急性發(fā)作時用10~15粒。用于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qū)疼痛。
2.單驗方
(1)陰邪壅滯治宜辛溫通陽,益氣活血。藥用瓜蔞30g,薤白9g,桂心5g,枳殼lOg,丹參15g,太子參30g,白術15g, 茯苓15g,干姜6g,白酒90g,炙甘草lOg。
(2)氣滯血瘀治宜行氣散結,活血化瘀,溫通絡脈。藥用瓜蔞30g,薤白9g,桂枝4.5g,當歸9g,丹參15g,枳殼9g, 赤芍12g,川芎6g,檀香6g,桃仁9g,紅花9g,雞血藤30g,天仙藤12g,甘草4.5g。
(3)陰虛陽亢治宜滋腎柔肝,育陰潛陽佐以通絡。藥用生石決明30g,珍珠母30g,鉤藤15g,夏枯草15g,菊花12g,白 蒺藜12g,瓜萎30g,半夏g9,生白芍15g,麥冬12g,女貞子15g,生地15g,旱蓮草15g,地龍9g,桑寄生30g。
(4)氣陰兩虛治宜益氣養(yǎng)陰,辛溫通陽。藥用太子參30g,沙參15g,麥冬12g,五味子9g,丹參15g,遠志9g,生地15g ,柏子仁9g,炙甘草9g,雞血藤30g,絲瓜絡9g,桂心5g。
(5)腎虛治宜滋陰補腎,疏氣通脈。藥用黑桑椹30g.瓜蔞30g,薤白12g,半夏9g,旱蓮草12g,肉蓯蓉12g,郁金9g, 降香6g,丹參15g,雞血藤30g,枸杞子12g,菖蒲9g,遠志9g,柏子仁12g。
食療
(1)痰濁未盡者可用雙菇冬瓜湯取鮮香菇、鮮蘑菇各5只,洗凈,入生油中稍煸,加食鹽少許,水適量,旺火煮湯沸, 入寸許冬瓜小塊,煮令熟。
(2)留瘀未清者可用三仁粥取桃仁、麻仁、柏子仁各lOg,洗凈,加水適量,文火煮約15分鐘,入粳米50g,煮成粥。
(3)氣虛血虧者可用黃芪蓮芯紅棗粥 取黃芪15g,蓮子lOg,紅棗10粒,文火煎煮20分鐘,撈去黃芪,炊入粳米50g, 煮成粥。
(4)陰虛不復者可用山藥煲豬腎取豬腰子1對,割開,刮去脂膜,以粗鹽擦洗,切成丁塊,另取山藥50g,洗凈,去皮 切片。先取山藥,入油鍋中煸炒,盛起,另起油鍋,取蔥、姜稍煸,入豬腰片爆炒,加黃酒、細鹽少許,入山藥 片,旺火煮令熟,勾芡即成。
(5)陽虛不復者可用羊肉胡桃粥取羯羊肉30g,洗凈,放蔥、姜煮令酥爛,炊入粳米30g,煮成粥;另取胡桃1個,用生 油氽熟,研細末,撒入粥中即成。
其它治法
1.冠心蘇合丸,每服一粒,心痛發(fā)作時服?;蛎咳斩寥?,可常服。
2.復方丹參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毫升。每日l~2次,亦可作靜脈注射,用-4,'-,16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內(nèi)靜脈滴注。
3.蘇冰滴丸每服2--3丸,每日2次。
4.麝香保心丸每服l~2丸,痛時服用。
應急措施
1.胸悶氣促,心痛徹背,喘息不得臥者,可急選下列藥物以止痛
(1)心脈瘀阻者,可選用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
(2)寒痰凝絡者,可選冠心蘇合丸,1丸含化,或嚼碎后咽服。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脈微欲絕者,宜靜脈滴注參附注射液,并以參附龍牡湯頻頻灌服。經(jīng)治病情仍無 好轉者,宜積極中西醫(yī)結合搶救,不得延誤。
【轉歸與預后】
一、轉歸
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標實的痰濁、寒凝、氣滯、血瘀、熱結等可互相兼夾和轉化。本虛的心之氣、血、陰、陽不足亦可互相影響,且可涉及脾、肝、腎多臟。標實日久可損傷正氣,導致本虛,本虛氣血陰陽失調(diào),可因虛致實,往往臨床多形成實中夾虛或虛中夾實之虛實夾雜之證。
痰熱壅塞證者,多見于胸痹心痛早期。治之得法,病可減輕;若失治或治不得法,痰濕不去,氣機阻遏,久則致瘀血內(nèi)阻,形成痰濁瘀血阻滯脈絡,使病情逐漸加重。
陰寒凝結證多屬胸痹心痛之重證。若能及時溫散陰寒,病可減輕或緩解;若失治誤治,寒凝血滯,或寒邪折陽,致心腎陽虛,則病情加重。
瘀阻脈絡證可由氣郁、寒凝、邪滯或久病入絡引起,兼夾于諸多證候中。治之得法,病能減輕。若只用辛香活血化瘀之品而不治本,雖可收片時之效,但瘀血之因未除,則瘀血不得盡化,心之脈絡仍舊不暢,心失所養(yǎng),日久損及心氣、心陽和心之陰血,病可向心腎陰虛轉化。 .
心氣不足證,宜補益心氣,脈絡自和,病多輕減。若浪投豁痰破血之品,誅伐太過,而犯虛虛之戒,徒傷正氣,氣虛無力鼓動血脈,反致瘀阻脈絡,氣虛日久,陽亦衰微,可轉化為心腎陽微證。
心腎陽微證應陰陽并治,治之得法,患者尚可帶病延年。若治之不確,或病重藥輕,可向心腎元陽暴脫轉化,致厥脫并見,危殆立至。
二、預后
本病是一種可防可治之病。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配合科學的調(diào)攝,病可向愈,或不再發(fā)展,帶病延年。反之病延日久,病機復雜,病情纏綿,此時雖經(jīng)積極治療,仍難以康復如初,但積極有效治療,合理調(diào)攝,仍可延緩病情發(fā)展。若仍治不及時,加之調(diào)攝失宜,病情可不斷加重,若見心腎元陽暴脫,喘、汗、肢厥、脈微欲絕,甚厥脫者,危及生命,預后極差。
【護理與調(diào)攝】
胸痹心痛較輕,發(fā)作周期較長者,可適當活動;若短期內(nèi)發(fā)作頻繁,心痛徹背,喘息難以平臥,更見心悸汗出者,應臥床休息接受治療;若見唇甲青紫,面色蒼白,喘、汗、肢厥,脈微欲絕者,應予絕對臥床,吸氧,記24小時出入量,并監(jiān)測呼吸、血壓、脈搏變化,有條件者應予心電監(jiān)護。
應進低鹽低脂飲食,多吃蔬菜及水果,切忌過飽;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應予導瀉,切忌臨廁努爭;應戒煙酒,避免厚味炙焯及辛辣、刺激食物,消除緊張、恐懼心理,使其樹立早日康復的信念,安心靜養(yǎng),避免焦躁及情志過激,避免勞累。保持病室安靜和室內(nèi)空氣新鮮,避免風寒外侵。
【預防與康復】
一、康復
胸痹心痛經(jīng)治之后,發(fā)作周期明顯延長,痛勢輕緩者,可予康復治療。
1.藥物康復在康復階段以扶正為本,益氣養(yǎng)陰,補益心脾腎,佐以豁痰、活血、理氣之藥,方用生脈散、歸脾湯、右歸丸等配瓜蔞薤白半夏湯或桃仁四物湯或柴胡疏肝散
等,以求徹底治本,改善心臟的病理變化。
2.食療康復
(1)痰濁未盡者可用雙菇冬瓜湯取鮮香菇、鮮蘑菇各5只,洗凈,入生油中稍煸,加食鹽少許,水適量,旺火煮湯沸,入寸許冬瓜小塊,煮令熟。
(2)留瘀未清者可用三仁粥取桃仁、麻仁、柏子仁各lOg,洗凈,加水適量,文火煮約15分鐘,入粳米50g,煮成粥。
(3)氣虛血虧者可用黃芪蓮芯紅棗粥 取黃芪15g,蓮子lOg,紅棗10粒,文火煎煮20分鐘,撈去黃芪,炊入粳米50g,煮成粥。
(4)陰虛不復者可用山藥煲豬腎取豬腰子1對,割開,刮去脂膜,以粗鹽擦洗,切成丁塊,另取山藥50g,洗凈,去皮切片。先取山藥,入油鍋中煸炒,盛起,另起油鍋,取蔥、姜稍煸,入豬腰片爆炒,加黃酒、細鹽少許,入山藥片,旺火煮令熟,勾芡即成。
(5)陽虛不復者可用羊肉胡桃粥取羯羊肉30g,洗凈,放蔥、姜煮令酥爛,炊入粳米30g,煮成粥;另取胡桃1個,用生油氽熟,研細末,撒入粥中即成。
3.氣功療法
選平臥式內(nèi)養(yǎng)功。通過平臥、放松、入靜、意寧、調(diào)息,而達到調(diào)理陰陽,通達氣血作用,從而減輕胸痹心痛發(fā)作。此外配合太極拳、太極劍、慢跑,長期堅持,能調(diào)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增強體質。
二、預防
從事腦力勞動和案頭工作者,須適當增加活動量。生活節(jié)奏較快的人,應有休憩和松弛的間隙,避免精神高度緊張。避免吸煙和酗酒。注意飲食合理,加大膳食中魚類、蔬菜、水果的比例,減少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內(nèi)臟、肥肉、腦等的攝入量。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和情緒的急劇變換。
【醫(yī)論提要】
胸痹心痛有關記載始見于《內(nèi)經(jīng)》,其中論及了“胸痛”、“心痛”、“心脅痛”等有關名稱?!峨s病廣要.身體類·胸痹心痛》認為:“胸痹、心痛,其病如二而一,均是為膈間疼痛之稱。胸痹輕者僅胸中氣塞,心痛重者為真心痛”。鑒于兩者在發(fā)病部位、病因病機上的一致性,所以統(tǒng)稱為胸痹心痛。
《素問.刺熱》中說:“心熱病者,先不樂,數(shù)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則說:“水郁之發(fā),……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jié)不利……”。由此司見,導致心痛可有寒、熱的不同,但其病機則是邪阻脈絡,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繆刺論》中所言:“邪客于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督饏T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中認為:“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第六》也認為:“寒氣卒客于五臟六腑,則發(fā)卒心痛胸痹,……”?!短绞セ莘剑淼谒氖ぶ巫湫耐粗T方》則認為:“夫胸痹心痛者,由臟腑虛寒,風冷邪氣,積聚在內(nèi),上攻胸中,而乘于心,正氣與邪氣交爭,陽氣不足,陰氣有余,陰陽不和,邪正相擊,故令心背徹痛也”??梢娝伢w虛弱,陽氣不足,陰乘陽位,胸陽不展是胸痹心痛的一個重要病機。《癥因脈治·卷三·胸痹》認為:“胸痹之因,飲食不節(jié),饑飽損傷,痰凝血滯,中焦混濁,則閉食悶痛之癥作矣”?!栋Y因脈治‘卷一‘內(nèi)傷胸痛》認為:“內(nèi)傷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動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氣逆,傷其肺道,則痰凝氣結,或過食辛熱,傷其上焦,則血積于內(nèi),而悶閉胸痛矣”?!夺t(yī)碥‘雜癥胸痛》則認為“須知胸為清陽之分,其病也,氣滯為多”。以上幾個醫(yī)家認為氣滯、痰濁、瘀血,是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發(fā)展了唐宋以前有關胸痹心痛病因病機學說。王肯堂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又對有關病因病機理論作了補充,他在《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中說:“有病久氣血虛損,及素作贏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梢姎庋蛔?,心臟鼓動無力,絡脈瘀滯,包絡失養(yǎng)也可導致胸痹心痛。王氏這一認識為后世醫(yī)家辨證治療胸痹心痛分清虛實奠定了基礎。
對于胸痹心痛的治療,《金匱要略》中早有論述?!靶乇?,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胸痞,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shù),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這些闡述,確立了胸痹心痛通陽泄?jié)徇@一治療方法。李 )用粹在《證治匯補·心痛》中歸納了胸痛的治療大法:“初病宜溫宜散,久痛宜補宜和”?!夺t(yī)理匯精·胸痛》中也指出:“胸為肺之分野,治以散結、順氣、化痰為主”。秦景明在 5《癥因脈治·內(nèi)傷胸痛》中說.“心痹之始,心火盛者。導赤各半湯,心神失守者,安神丸;虛弱人,歸脾湯;虛火旺者,天王補心丹”,對胸痹心痛進行了分型論治。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中說:“胸痛在前胸,用木金散(木香、郁金)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萎薤白白酒湯可愈;用瓜蔞、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痛,前方皆不應,用此方(血府逐瘀湯)一付,痛立止”。王肯堂在《證治準繩·雜?。耐次鸽渫础分幸舱撌隽嘶钛鲞@一治療方法,他說:“死血作痛,脈必澀,……壯人用桃仁承氣湯下,弱人用歸尾、川芎、牡丹皮、蘇木、紅花、元胡索、桂心、桃仁泥、赤曲、番降香、通草、大麥芽、穿山甲之屬煎成,入童便、酒韭汁,大劑飲之,或失笑散”?!额?。證治裁·心痛論治》中云:“……《經(jīng)》之論厥心痛者,以諸痛皆肝腎氣逆上攻致之。但分寒熱二種:寒厥心痛者,身冷汗出,手足逆,便利不渴,心痛,脈沉細,術附湯;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厥,煩躁,心痛,脈洪大,金鈴子散、清郁湯。凡暴痛非熱,久痛非寒,宜審”。陳士鐸在《辨證錄·心痛門》中也有類似論述,他說:“夫真心痛,原有兩癥: 。一寒邪犯心,一火邪犯心也。……倘辨其為火熱之心痛,即用救真湯投之”。以上兩個醫(yī)家均把胸痹心痛分為寒熱兩類:寒證多屬陽氣虛弱,重者為心陽欲脫,故用參附湯、四逆湯回陽救逆;熱證多因痰郁化熱,故用清化痰熱之劑。李用粹在《證治匯補.心痛》中還論述了胸痹心痛虛證的有關內(nèi)容,他說:“又有病久氣血虛損及素作勞贏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有服大補之劑而愈者,不可不知”;“惟勞作之人,胸痛引背,食少倦怠,遇勞頻發(fā),此為脾肺俱虛,宜培補元氣……”。在臨證上我們根據(jù)證候之不同,采取補血、滋陰、益氣等方法進行治療。
【醫(yī)案選粹】
案一
胸痛年余,腹脹半月余,咳痰不多,消化力弱,現(xiàn)左胸部悶痛。舌苔白膩,脈緩滑有力。脈證合參,屬痰滯胸膈,肺胃不調(diào),治宜調(diào)和肺胃,溫化痰濕。處方:
全瓜蔞129 薤白99 法半夏99 厚樸69 炒枳殼69 蘇梗69 陳皮69 生姜69 麥芽69
(選自《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
案二
去年九月發(fā)生心絞痛,一度嚴重,住某醫(yī)院治療7個月,診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迄今未上班。胸痛徹背,胸悶,心慌,血壓偏高已多年,睡眠不好,平時不吐痰,飲食二便尚正常,面色灰黯,脈右沉濡,左沉弦細,舌正無苔。屬心氣不足,營氣不調(diào),治宜調(diào)和營衛(wèi),補益心氣。處方:
茯神6g 黨參39 枳實0.8g 炙草0.5g 法半夏3.5g 遠志3g 棗仁9g 柏予仁3.5g 浮小麥9g 九菖蒲0.8g 大棗3枚
(選自《蒲輔周醫(yī)案》)
案三
蔣某,患左胸痹痛已4~5年,確診為冠心病,唇舌青黯,面色黯黑,心煩睡少,脈律不齊,口干飲少,大便不暢。此為心絡瘀阻,故投旋覆花湯加味:
旋覆花15g 茜草9g 紅花9g 瓜蔞仁12g 丹參15g 赤芍15g 川芎9g 青蔥管15g
(選自《中醫(yī)內(nèi)科新編》)
案四
楊某,男,44歲。陣發(fā)性胸悶、氣短,乏力,舌邊紅,苔黃,脈細。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又竇性心動過緩,期外收縮。以生脈散加味:
麥冬9g 五味子6g 附片6g 桂枝6g 丹參30g 全瓜蔞15g 另紅參粉0.6g 吞服 。
(選自《近十年中醫(yī)臨床經(jīng)驗精華》)
案五
龔××,女,48歲,住院號34906。
有高血壓病史近10年,6年前患腦血栓而右半身癱瘓,近期胸前悶痛或伴有放射性肩背部隱痛,口干苦,心悸煩熱,盜汗,寐不安臥,大便難,尿灼熱。脈細弦,舌紅苔薄黃。心肝之陰不足,則陽亢火盛,乃諸癥蜂起。給予養(yǎng)陰瀉火,使相火不燔則心神自安。處方:
生地129 甘杞子99 制黃精129 制首烏129 懷牛膝129 知母129 黃柏
99 生牡蠣(先入)309 朱遠志4.59 益母革159
(選 《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
【現(xiàn)代研究】
中醫(yī)胸痹心痛多相當于西醫(yī)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近年來應用中醫(yī)藥防治冠心病在基礎理論與臨床方面都進行大規(guī)模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現(xiàn)就主要進展介紹如下:
一、病因病機研究
廖家禎等經(jīng)對大量臨床病例觀察分析,認為冠心病屬氣虛血瘀者占70%以上。病位在心,其本在腎,主要累及心,兼涉及脾。本虛除氣虛為主外,還可兼有陰虛、陽虛;標實除血瘀外,還可兼有痰濁、濕熱、陰寒、氣滯。因此治療冠心病常以益氣活血法為主,佐以滋陰、溫陽或散寒、祛痰、清化、理氣等法(天津中醫(yī),1985,<2>:33)。郭自強等據(jù)中醫(yī)理論和有關現(xiàn)代研究,認為冠心病的基本病機是氣虛血瘀,益氣活血是中醫(yī)防治冠心病的主要治法之一(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7,(1>:51)。楊培君從多年的臨床研究中體會到,老年男性冠心病心絞痛的發(fā)病有其獨特的病理特點,即腎虛為本虛的核心,且以陽虛為多見。老年患者,年過半百,腎氣漸衰。如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則心氣亦不足,或為心陽不振,血脈失于溫煦而痹阻不暢,發(fā)為胸痹。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yǎng)五臟之陰,可使心陰內(nèi)耗,心陰虧虛,心火偏旺,灼津為痰,痰瘀交結,痹阻心脈,發(fā)為胸痹。所以主張老年男性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必當重視補腎固本,以復心氣,再輔以活血通絡,祛邪宣痹(中國中醫(yī)急癥,1997,<2>:51)。鄭峰等認為胸痹發(fā)作時往往痰濁壅塞、心血瘀阻兩者相兼互見,故治療宜從祛邪入手,先治其標,待邪去之后再議扶正顧本之法(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1>:10)。田立等認為氣虛乃冠心病的病機共性之一。氣虛痰濁內(nèi)阻者臨床也很多見(陜西中醫(yī),1997,18(3>:110)等等。
二、治法研究
治療冠心病大多主張應用扶正與祛邪為其治療大法。祛邪之法有活血化瘀法、芳香溫通法、宣痹通陽法等;扶正之法有益氣養(yǎng)陰法、益氣補腎法等。也有人主張從臟腑論治。
1.活血化瘀通絡法活血化瘀通絡法是以活血行血、破瘀化瘀通絡的中藥組成的單方或復方,治療本病以血瘀為主的證候。田華應用活血化瘀通絡法治療冠一C-病一C-絞痛60例,藥用當歸、葛根、紅花、枳殼、赤芍、柴胡各159,川芎259,丹參、桃仁各209,隨證加減。結果顯效31例,占51.6%;有效24例,占40%;無效5例,占8.3%;總有效率91.6%(中醫(yī)藥學報,1997,<1>:19)。陳金亮應用益氣通絡,活血止痛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560例,藥物組成有人參、水蛭、降香、全蝎、冰片等。結果顯效349例,占62.32%;有效187例,占33.39%;無效24例,占4.29%;總有效率95.71%。從文獻資料顯示單用活血化瘀通絡法治療本病總有效率都在90%左右,顯效率在50%左右。提示活血化瘀通絡法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
2.化痰活血法 化痰活血法就是應用通陽豁痰、活血化瘀的中藥組成的復方,治療本病痰瘀互結為主的證候。鄭峰采用心脈I號(丹參15g、川芎9g、赤芍9g、瓜蔞15g、薤白12g、半夏6g)治療胸痹48例,對心絞痛的療效觀察,結果顯效21例,有效22例,無效5例,無加重病例。對心電圖的療效觀察:結果顯效11例,有效20例,無效16例,加重1例。對治療前后血脂、血液流變學觀察提示具有一定的降脂及改善血液流變學指
標的作用(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1>:10~11)。
3.益氣活血法益氣活血法就是應用益氣、活血的中藥組成復方,治療本病以氣虛血瘀為主的癥候。郭自強采用大、中、小3種劑量的黨參口服液和相同劑量的丹參注射液,共治療冠心病患者60例,結果提示益氣活血法對冠一C-病心絞痛具有確切的療效。從對心絞痛和運動心電圖的有效率分析,大劑量組的療效優(yōu)于中、小劑量組,且益氣活血對心絞痛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益氣或單純活血。實驗研究提示能明顯改善左室功能,且隨黨參劑量的加大而增強,呈量效關系(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7,<1>:51~52)。
4.益氣化痰法益氣化痰法是采用益氣、化痰的中藥組成的復方,治療本病氣虛痰阻型證候。田立應用具有益氣化痰,寧心安神的十味溫膽湯加減(人參、遠志、五味子、石菖蒲各10g,清半夏、橘紅、枳實、郁金各12g,酸棗仁、生地各30g,云茯苓、炙甘草各20g,麥冬15g)治療冠心病氣虛痰阻型58例。臨床治愈18例,顯效29例,有效9例,無效2例,顯效率81%,總有效率96.5%(陜西中醫(yī),1997,<3>:110)
5.調(diào)理脾胃法路志正應用調(diào)理脾胃法治療胸痹300例,中氣不足證用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砂仁、木香、枳實、桂枝、白芍、丹參、炙甘草;痰濁中阻證用半夏、陳皮、茯苓、菖蒲、郁金、瓜蔞、枳實、黃連、竹茹、旋覆花、甘草;濕濁痹阻證用杏仁、薏苡仁、白蔻仁、藿梗、荷梗、川厚樸、菖蒲、半夏、茯苓、枳殼、黃連、六一散隨證加減。結果心絞痛顯效181例,占60.3%,改善105例,占35%,無效14例,占4.7%,總有效率95.3%(中醫(yī)雜志,1996,37(10>:606~607)。
6.溫補腎氣法溫補腎氣法是以溫益腎氣、填補腎精為主,配合活血通絡,祛邪宣痹治療老年以腎虛為主的證候。楊培基根據(jù)冠心病心絞痛的基本病機為氣虛血瘀的特點,組成益氣活血宣痹為基本治法的方劑舒心湯(人參10g,黃芪30g,丹參15g,川芎15g,桃仁10g,三七3g,檀香15g)。治療組用舒心湯加溫補腎氣藥仙靈脾15g,鹿角膠15g,肉桂6g,對照組單用舒心湯,結果心絞痛癥狀療效、心電圖療效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6.15%、88.1%,均優(yōu)于對照組79.07%、74.7%(中國中醫(yī)急癥,1997,(2>:51~54)。此外還有芳香溫通法、理氣解郁法,益氣養(yǎng)陰法等等,均已取得一定的臨床癥狀及心電圖療效。
三、實驗研究
近年來研究防治冠心病的方藥達百余種,按其作用機理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對心臟的直接作用 熱證心痛氣霧劑、丹參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復方當歸注射液、冠心Ⅱ號,以及川芎、赤芍、紅花、當歸、三七、山楂、桑寄生、淫羊藿、補骨脂、枳實、木香、延胡索、瓜蔞、菖蒲、茵陳、黃芪、黃精等,均能增加實驗動物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對垂體后葉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有保護作用(胸痹心痛證治與研究,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91,55)。心寶、烏頭、附子、蟾酥、人參、黃芪、生脈散、五味子、氣血注射液等均增加心臟收縮功能,尤其能改善左心室的收縮功能,增加心排血量(胸痹心痛證治與研究,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91,63)。
2.對心臟的間接保護作用冠心Ⅱ號、毛冬青、紅花、川芎、丹參、三棱、血竭、雞血藤、三七、郁金、莪術、氣血注射液、麝香、菖蒲、吳茱萸、肉桂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小板功能。冠心Ⅱ號、丹參、赤芍、川芎、紅花、氣血注射液、麝香又能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紅細胞電泳,改善血液流動性而消除其瘀滯。冠心Ⅱ號、川芎、益母草均能顯著增加紅血栓的溶解率,減弱白血栓的增長趨勢。當歸有抗體外血栓形成作用。麝香、牛黃有尿激酶樣作用。蟾酥有抗凝血酶樣作用(胸痹心痛證治與研究,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91,56)
3.對心臟的其它作用 川芎、赤芍、丹參、紅花、生脈散、益氣活血注射液、人參、麥冬等,能增加心臟的耐缺氧能力。還有一些方藥具有一定的糾正心律紊亂、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或調(diào)整血壓等多種作用(胸痹心痛證治與研究,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91,63)。此外保心丸(人參、黃芪、麥冬、五味子、丹參、川芎、菖蒲等)還具有調(diào)節(jié)血管內(nèi)源性一氧化氮和內(nèi)皮素之間的平衡,實現(xiàn)抗動脈粥樣硬化(AS)的作用(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7,<1>:33~34)。
狂病
狂病是以精神亢奮,躁擾喧狂不寧,毀物打罵,動而多怒,狂亂奔走,不避水火,不辨親疏等為特征。病由大怒卒驚,觸動肝火,心火或陽明腑熱上沖,元神被擾,神明無以自主而成。與癲病并列,而狂病屬陽,癲病屬陰。
【范圍】
西醫(yī)學精神分裂癥的緊張性興奮型及青春型、躁狂抑郁癥的躁狂型、急性反應性精神病的反應性興奮狀態(tài)等大致相當于本病,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七情內(nèi)傷勃然大怒,引動肝膽木火上升,沖心犯腦,神明失其主宰;或因突遭驚恐.觸動心火,上擾清靈,神明無由自主;或因憂愁思慮過度,損傷心脾,心虛則神耗,脾虛則不能生化氣血,心神失養(yǎng).均可令神無所主。
2.飲食失節(jié)膏粱炙煿,易釀痰濁,貪杯好飲,里濕素盛,痰濕內(nèi)蘊,郁而化熱,復因心火暴張,痰隨火升,蒙蔽心竅,神明無由出入而成本病。
3.稟賦不足 如稟賦素足,體質健壯,陰平陽秘,雖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暫的情志失暢,并不為病。反之,先天稟賦不足,遇有驚駭悲恐,意志不遂,則易七情內(nèi)傷,陰陽失調(diào)而發(fā)為本病。稟賦不足往往是家族性的,故狂病患者的家族中往往有類似病史。
二、病機
1.發(fā)病病多起于倉卒之間,多呈急性發(fā)病。
2.病位狂病病位在心、腦,與肝膽關系密切,涉及脾、胃、腎等臟。
3.病性狂病多屬熱證、陽證、實證。若久病不愈,邪實傷正,可致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
4.病勢總的趨勢是由陽證、熱證、實證,漸向虛實夾雜轉化,邪去正衰可向癲病過渡。
5.病機轉化本病之初由心肝郁火、陽明腑熱、痰熱瘀血阻滯致狂。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病久不愈,則郁火、積熱煎熬津液成痰,而火又以痰為依附,痰得火而猖獗,痰火錮結,擾亂神明,阻塞機竅,氣血運行不暢,血瘀腦絡,使病機復雜。病情遷延,郁火積熱日久灼傷心營腎液,漸至心腎失濟,陰虛陽越,虛實夾雜之證。久可陰損及陽,陰陽并損,進而病亦可轉為癲病。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jù)
1.突發(fā)精神錯亂,哭笑無常,妄語高歌,狂躁不安,不避親疏,打人毀物等精神、言語、舉止不正常狀態(tài)。
2.有情志刺激、意愿不遂等誘發(fā)因素,或有家族史。
3.排除藥物、溫熱暑濕、外傷等原因所致者。
4.頭顱CT、MRI、腦脊液檢查均無陽性發(fā)現(xiàn)。
二、鑒別診斷
1.癲病癲病亦屬性格行為異常的神志疾病,但其屬陰,沉靜獨處,言語支離,畏見生人,或哭或笑,聲低氣怯,與狂證迥然有別。但兩者又不能截然分開,癲病有可能轉為狂病,狂病日久往往又多轉為癲病。
2.蓄血發(fā)狂蓄血發(fā)狂為瘀熱互結所致,具有少腹硬滿、小水自利、大便黑亮如漆等特征,多見于傷寒熱病中。不同于狂病之因人事怫意,突然喜怒無常,狂亂奔走之主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審中心證候本病的中心證候特征為狂亂奔走,呼號詈罵,不避水火,不辨親疏。此外還可有洋洋自得,談笑風生,稍有怫意,暴跳如雷,毀物傷人,倏忽轉怒為喜,或裸體袒胸,旁若無人,蓬頭垢面,幾廢寢食等。
2.辨病性洋洋自得,談笑風生,稍有怫意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倏忽轉怒為喜,病情屬火;裸體袒胸,狂笑歌號,呼罵不休,大便秘結,病性屬熱;煩躁易怒,語無倫次,狂亂奔走,力敵眾人,詈罵不避親疏,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膩,病性屬痰火;疑慮叢生,妄見妄聞,言語支離,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點,病性屬瘀;寢不安寐,煩惋焦躁,面紅升火,口干便難,病性屬陰虛。一般初發(fā)病時病多屬實;反復發(fā)作,日久遷延,病多虛實夾雜。
二、治療原則
狂病起始,屬陽證、熱證、實證。當以滌痰、瀉火、通腑泄熱、活血通絡、祛邪為主??癫∪站茫幯軅?,又當以健脾益氣生血、滋陰養(yǎng)血等扶正以祛邪調(diào)理之。
三、分證論治
1.痰火上擾
證候病起急驟,先有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突然狂亂無知,逾垣上屋,罵詈叫號,不避親疏,或毀物傷人,氣力愈常,不食不眠,舌紅降,苔多黃膩,脈象弦大滑數(shù)。
證候分析肝火暴漲,鼓動陽明痰熱,上擾神明,故性情急躁,頭痛失眠;痰火蒙閉清竅,則狂亂無知,罵詈不避親疏;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氣力愈常;肝火暴盛,擾于上則面紅目赤,兩目怒視;肝火犯胃,胃氣失和則不食;舌苔黃膩,舌質紅絳,脈弦滑大數(shù)均屬痰火壅盛,陽氣獨盛之象?;饘訇枺栔鲃?,故發(fā)病急劇,狂暴不休。
治法鎮(zhèn)心滌痰,瀉肝清火。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生鐵落飲加減。藥用生鐵落、黃連、黃芩、龍膽草、石菖蒲、遠志、膽南星、茯神木、竹茹、朱砂、丹參、玄參、炙甘草。
本證心肝火旺,痰隨火升,痰火互結,上擾清空,神明失主而成,故宜鎮(zhèn)心瀉火滌痰。方中黃芩、黃連、龍膽草、竹茹清泄心肝實火,石菖蒲、遠志、膽南星、茯神木滌痰寧神,生鐵落、朱砂重鎮(zhèn)降逆,鎮(zhèn)心安神,共為主藥;再輔以丹參、玄參養(yǎng)心血,固心陰,安撫其騷擾之地;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2)加減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同時用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再用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若脈弦實,肝膽火盛者,可用當歸龍薈丸清瀉肝火;如屬陽明熱盛,大便秘結,舌苔黃糙,脈實大者,可用加減承氣湯以蕩滌穢濁,清泄胃腸實火;若煩渴引飲則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病情甚者酌用龍虎丸以劫奪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瀉交作,只可暫用,不可多服,以免損傷腸胃;如神志較清,痰熱未盡,心煩不寐,可用溫膽湯合朱砂安神丸或牛黃清心丸,以清熱化痰安神。
(3)臨證參考本證多見于病發(fā)之初,屬陽證、熱證、實證,為肝火暴漲,心火暴亢,陽明痰熱內(nèi)盛,痰火交結,膠錮不化,上擾清竅而成,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可短暫使用礞石滾痰丸、承氣湯類以墮下頑痰腑實,使火無所附,待邪去大半后,再酌情調(diào)理臟腑,清除余邪。
2.包絡脈瘀
證候少寐易驚,疑慮叢生,妄見妄聞,言語支離,容色晦黯,舌青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脈細澀。
證候分析志郁不伸或憂恚惱怒,肝氣郁悖,氣失暢達,血行迂滯,留瘀為患,故見面色晦黯,舌質青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瘀血久留,機竅為之阻塞,神明無由出入,故疑慮叢生,妄見妄聞,言語支離,少寐易驚。
治法疏瘀通絡。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定狂逐瘀湯。藥用桃仁、紅花、柴胡、赤芍藥、制香附、石菖蒲、丹參、郁金、琥珀粉、大黃、炙甘草。
方中丹參、赤芍藥、桃仁、紅花、琥珀粉、大黃共用以疏瘀通絡,是為主藥;輔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理氣行血,石菖蒲、郁金宣通神竅以定志;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為使藥。
(2)加減不饑不食者,加白金丸;徹夜不寐者,加琥珀抱龍丸。
(3)臨證參考本證常見于狂病發(fā)作間歇期,且常與其它證候并存。如有痰涎夾雜者,則須疏瘀滌痰并進,方中可參入膽南星、天竺黃、川貝母等;如陰血已傷者,加入龜甲、玄參、白芍、生地黃等滋陰養(yǎng)血之品;如瘀熱并存,宜加入黃芩、黃連、山梔、龍膽草等清熱瀉火之品,或并入丹皮涼血活血之味。
3.火盛傷陰
證候狂病日久,其勢漸減,時作時止,妄言妄語妄為,呼之已能自制,寢不安寐,煩惋焦躁,面紅升火,口干便難,形瘦疲憊,舌尖紅,苔少或無苔,或苔剝裂,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狂病日久,胃腸積熱,心肝郁火,痰火互結之勢已漸衰弱,故狂病其勢漸減,時作時止,妄言妄為,呼之已能自制;邪熱久羈,未免傷陰耗血損氣,氣不足則其勢減而神疲憊;陰不足則不制心火,虛火上炎則寢無安寐,煩惋焦躁,面紅升火,口干便難形瘦;舌尖紅,苔少或無苔或剝裂,脈細數(shù),均為火盛傷陰之象。
治法育陰潛陽,安神定志。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琥珀養(yǎng)心丹合黃連阿膠湯加減。藥用黃連、牛黃、黃芩、生地黃、阿膠、當歸身、生白芍、人參、茯神木、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石菖蒲、生龍齒、琥珀粉、朱砂、炙甘草。
方中黃連、牛黃、黃芩以清心瀉火,生地黃、阿膠、當歸身、生白芍滋陰養(yǎng)血以潛亢陽,共為主藥;輔以生龍齒、琥珀,朱砂重鎮(zhèn)潛陽,鎮(zhèn)心安神,人參、茯神木、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石菖蒲養(yǎng)心安神定志;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性,是為使藥。
(2)加減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穩(wěn)者,可加孔圣枕中丹;大便干者,可加火麻仁、肉蓯蓉、何首烏。
(3)臨證參考早晚可服天王補心丹,以養(yǎng)心安神。此外需調(diào)暢情志,娛悅情懷。
狂病方劑;
1痰火上擾:
鎮(zhèn)心滌痰、瀉肝清火 生鐵落飲 成份:天冬9克(去心) 麥冬9克(去心) 膽星3克 橘紅3克 遠志肉3克
石菖蒲3克 連翹3克 茯苓3克 茯神3克 元參4.5克 鉤藤4.5克 丹參4.5克 辰砂0.9克 生鐵落15克(先煎)
加減:
1.若大便秘結,或先用滾痰丸下之;
2.煩熱、渴飲者,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
2.心煩不寐,痰熱甚者,酌加黃連、生地、竹茹、枳實以增清熱滌痰安神之力;
3.目赤甚,舌苔黃厚者,加羚羊角友清肝瀉火明目。
4.狂證:若若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可加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再用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5.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同時用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再用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6.若脈弦實,肝膽火盛者,可用當歸龍薈丸清瀉肝火;
7.如屬陽明熱盛,大便秘結,舌苔黃糙,脈實大者,可用加減承氣湯以蕩滌穢濁,清泄胃腸實火;
8.若煩渴引飲則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病情甚者酌用龍虎丸以劫奪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瀉交作,只可暫用,不可多服,以免損傷腸胃;如神志較清,痰熱未盡,心煩不寐,可用溫膽湯合朱砂安神丸或牛黃清心丸,以清熱化痰安神。
)臨證參考本證多見于病發(fā)之初,屬陽證、熱證、實證,為肝火暴漲,心火暴亢,陽明痰熱內(nèi)盛,痰火交結,膠錮不化,上擾清竅而成,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可短暫使用礞石滾痰丸、承氣湯類以墮下頑痰腑實,使火無所附,待邪去大半后,再酌情調(diào)理臟腑,清除余邪。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同時用礞石滾痰丸,【處方】金礞石(煅)40g沉香20g黃芩320g熟大黃320g
再用安宮牛黃丸由牛黃、犀角、郁金、黃芩、黃連、麝香、梔子、朱砂、雄黃、冰片、珍 珠、金箔等藥物組成
如陽明熱盛,大便秘結,舌苔黃糙,脈實大者--加減小承氣湯【組成】大黃12克(酒洗) 厚樸6克(炙,去皮)枳實9克(大者,炙)
如神志較清,痰熱未盡,心煩不寐者--溫膽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
+朱砂安神丸[組成]朱砂 五錢(15g)另研,水飛為衣 黃連去須,凈,酒洗,六錢(18g) 炙甘草(16.5g) 生地黃一錢半(4.5g) 當歸二錢半(7.5g)
1.譫語發(fā)狂,便秘弦實,以肝膽火 盛為主,可用當歸龍薈丸瀉肝清火,(當歸30克 龍膽草30克 山梔子30克 黃連30克 黃柏30克 黃芩30克 蘆薈15克 青黛15克 大黃15克 木香4.5克 麝香1.5克)
2.大便秘結,舌苔黃糙,脈實大,以陽明熱盛為主的,可用調(diào)胃承氣湯加皂角、豬膽汁,(大黃12克 炙甘草6克 皂角1.5克 豬膽汁一匙 芒硝12克(包))蕩滌穢濁。
3.若之神志尚清,心煩不寐,為痰熱內(nèi)擾,可用溫膽湯(半夏6克 陳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實6克 生姜15克 紅棗1枚)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合朱砂安神丸。以化痰安神。
2 火盛傷陰:
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二陰煎(【組成】熟地3-5錢,當歸2-3錢,棗仁2錢,酒芍2錢,甘草1錢,人參隨用。)
合琥珀養(yǎng)心丹
組成;琥珀(另研)6克 龍齒(煅,另研)30克 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 石菖蒲茯神人參 酸棗仁(炒)各15克 當歸 生地黃各21克 黃連9克 柏子仁15克 朱砂(另研)9克 牛黃(另研)3克
若心火亢盛加朱砂安神丸 [組成]朱砂 五錢(15g)另研,水飛為衣 黃連去須,凈,酒洗,六錢(18g) 炙甘草(16.5g)生地黃一錢半(4.5g) 當歸二錢半(7.5g)
若睡中不安穩(wěn)加孔圣枕中丹.組 成:遠志10克、菖蒲12克、敗龜板15克、龍骨15克
3 痰熱瘀結
癲狂夢醒湯 (【組成】:桃仁(八錢)24g、柴胡(三錢)9g、香附(二錢)6g、木通(三錢)9g、赤芍(三錢)9g、半夏(二錢)6g、腹皮(三錢)9g、青皮(二錢)6g、陳皮(三錢)9g、桑皮(三錢)9g、蘇子(四錢,研)12g、甘草(五錢)15g)
有蓄血內(nèi)結+大黃蔗蟲丸 ;熟大黃 300g 土鱉蟲(炒) 30g 水蛭(制) 60g虻蟲(去翅足,炒)45g 蠐螬(炒) 45g 干漆(煅) 30g桃仁 120g 苦杏仁(炒) 120g 黃芩 60g地黃 300g 白芍 120g 甘草 90g
不嘰不食+白金丸;【處方】 郁金 700g 明礬 300g
王彥恒將脾虛性慢性精神分裂癥分為4個證型論治,
1.肝郁脾虛,上不榮腦型,治擬舒肝健脾,養(yǎng)腦安神之法,藥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黨參15g,炒棗仁80g,百合30g,炒麥芽30g,炒白術12g,山萸肉20g等;
2.脾腎兩虛,上不榮腦型,治擬培土固腎,養(yǎng)腦安神之法,藥用黨參15g,茯苓60g,炒白術lOg,女貞子40g。菟絲子50g,枸杞子15g等;
3.心脾兩虛,上不榮腦型,治擬益心健脾,榮養(yǎng)腦神之法,藥用黨參15g,茯苓20g,自術lOg,炙黃芪15g,當歸20g,甘草6g,遠志lOg,炒棗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棗15g;
4.脾虛血瘀,腦神失調(diào)型,治擬益氣活血,調(diào)養(yǎng)腦神之法,藥用炙黃芪50g,茯苓60g,黨參15g,山藥30g,枸杞子20g,紅花15g, 赤芍30g,懷牛膝30g,當歸15g,百合60g,麥冬30g等。
馮秀杰等對精神分裂癥將其分為8個證型論治:
1.痰火內(nèi)結,上擾腦神型(124例),治擬豁痰瀉火,清腦安神之法,藥用生石膏120g,陳皮15g,竹茹15g,礞石60g,黃芩15g,梔子lOg,枳實lOg,酒制大黃lOg,佩蘭lOg,炒棗仁80g等;
2.肝火內(nèi)熾,灼及腦神型(16例),治擬鎮(zhèn)肝瀉火,清腦寧神之法,藥用生石決明60g,生龍齒60g,龍膽草15g,黃芩15g,梔子lOg,枳殼15g,車前子lOg,酒制大黃lOg等;
3.肝郁痰結,上及腦神型(7例),治擬解郁化痰,育腦安神之法,藥用佛手lOg,香附12g,郁金20g,柴胡6g,遠志lOg,白芍209等;
4.肝郁脾虛,上不榮腦型(13)例,治擬舒肝健脾,養(yǎng)腦安神之法,藥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黨參15g,炒棗仁80g,百合30g,炒麥芽30g,炒白術12g,山萸肉20g等;
5.脾腎兩虛,上不益腦型(23例),治擬培土固腎,養(yǎng)腦安神之法,藥用黨參15g,茯苓60g,炒白術lOg,女貞子40g,菟絲子60g,枸杞子15g等;
6.肝腎兩虛,上不益腦型(17例),治擬補益肝腎,榮腦養(yǎng)神之法,藥用當歸15g,白芍40g,女貞子40g,菟絲子40g,枸杞子15g,杜仲30g,炒棗仁60g,何首烏30g,炒麥芽30g等;
7.心脾兩虛,上不榮腦型(16例),治擬益心健脾,榮養(yǎng)腦神之法,藥用黨參15g,茯苓20g,自術lOg,生黃芪15g,當歸20g,甘草6g,遠志lOg,炒棗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棗15g;
8.氣虛血瘀,腦神失調(diào)型(6例),治擬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養(yǎng)腦神之法,藥用生黃芪60g,茯苓60g,黨參15g,山藥30g,枸杞子20g,紅花15g,赤芍30g,懷牛膝30g,當歸15g,百合60g,麥冬30g等。結果痊愈66例,占54.10%;好轉55例,占45.08%;無效1例,占0.82%中醫(yī)雜志
張世珍應用溫膽湯合四物湯化裁,以法半夏lOg,陳皮lOg,茯苓25g,枳實12g,竹茹12g,當歸12g,川芎15g,白芍log,甘草6g,菖蒲lOg,郁金12g,香附15g為基礎方,
結合辨證分型屬
1.氣郁血瘀,痰濁蒙蔽型加柴胡129,厚樸lOg;
2.屬痰瘀蔽竅,心脾兩虛型加遠志lOg,柏子仁lOg,黃芪30g,小麥30g;
3.屬郁熱內(nèi)擾。沖任失調(diào)型加黃連lOg,坤草15g,生地20g,菟絲子15g,炒棗仁15g。治療癲證36例,取得了較好療效(北京中醫(yī))。
彭玉萍等采用補腎助陽法,方用腎氣丸加減,藥用熟地20g,山萸肉15g,淮山藥15g,澤瀉12g,茯苓12g,丹皮12g,桂枝lOg,附片10g,益智仁10g,酸棗仁lOg,石菖蒲lOg,甘草10g。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癥由于病情遷延,日久臟腑失養(yǎng),脾失健運,氣血阻滯,精血耗損,其病及腎,以致腎陰陽俱虛,而又以陽虛為甚,腎陽虛以至命門火衰則無以化氣,各種機能衰退,呈現(xiàn)一派陽氣衰弱之象,治療以固腎氣溫腎陽為本,湖南中醫(yī)雜志
四、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天王補心丹(京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狂病日久,陽盛陰傷者。
(2)朱砂安神丸(京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于心火熾盛者。
(3)大黃廑蟲丸(華燈牌,北京中藥五廠):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于包絡脈瘀型。
2.單驗方
(1)黃芫花。取花蕾及葉,曬干研粉,成人每服1.5~6.og,飯前1次服下,10--20天為1療程。主治狂病屬痰火擾心者。一般服后有惡心、嘔吐、腹瀉等反應,故孕婦、體弱、素有胃腸病者忌用。
(2)巴豆霜,1~39,分2次間隔半小時服完,10次為1療程,一般服2個療程。第1療程隔日1次,第2療程隔2日1次。主治痰火擾心為主者。
3.針灸
(1)痰火上擾者,針刺人中、神門、曲池、豐隆、后溪等,留針,用瀉法,或十宣放血。
(2)包絡脈瘀者,針刺郄門、內(nèi)庭、神門、內(nèi)關、三陰交、大陵、后溪等,平補平瀉。
(3)火盛傷陰者,針刺人中、神門、心俞、腎俞、三陰交、太溪、后溪等穴。
4.精神療法
積極尋找發(fā)病之源,消除不良環(huán)境刺激,開導談心,提高患者心理素質等。
【轉歸與預后】
本病起始,屬火熱實證,或夾痰涎瘀血,或寒涼太過,或因循失治,病情遷延或虛實夾雜,纏綿不愈,實少虛多,可向癡、癲轉化;若能及時治療,且又治之得法,不難恢復如初;如若不留意調(diào)暢情志,娛悅情懷,消除發(fā)病之源則易前端復萌;少數(shù)患者狂病屢發(fā),或治不如法,則可貽患終生。
【護理與調(diào)攝】
患者居室須安靜、舒適,保持空氣新鮮,避免強光刺激。
應尊重患者,盡可能讓患者處于正常的物質、精神生活之中,經(jīng)常與其談心,了解病發(fā)之因,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心理素質。密切注意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對其情緒亢奮、行為不能自制者,須防止毀物傷人,及自身損傷。對情緒低落者,須防止其自殺行為發(fā)生,管好藥品,盡量避免患者長時間獨處。對飲食幾廢者,應予喂藥、喂水,督促其進食,飲食以魚類、蛋類、新鮮疏菜、水果等為宜,保證一定的營養(yǎng)。避免辛辣厚味,禁絕煙酒。
【預防與康復】
一、預防
平素應盡量積極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如下棋、繪畫、彈琴、看書、郊游等等以貽情悅志,超俗脫凡,提高心理素質,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若遇有人事怫意,或突遭變化,或鄰里糾紛者,須及時予以心理疏導,并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予以關心和照顧,及時解除不良情緒或環(huán)境的影響。
二、康復
狂病患者經(jīng)治,神志行為恢復后即可予以康復治療。
1.藥物康復
在康復階段,繼續(xù)辨證選用調(diào)益心脾,交通心腎,養(yǎng)心怡神的方藥,如歸脾湯、天王補心丹、平補鎮(zhèn)心丹等。藥用黨參、麥冬、生地黃、制首烏、白芍、白術、山藥、茯苓、遠志、炒棗仁、柏子仁、砂仁、木香、丹參等,以鞏固治療。
2.食療康復
(1)痰火未清者用碧玉鯽魚湯。取250g鯽魚1條,刮去鱗,剖腹,去內(nèi)臟,洗凈,入油鍋稍煸。上好綠茶一撮,泡開,傾入魚鍋中,白蘿卜1個,切絲,入魚鍋中,飲湯即成。取綠茶清心涼肝,蘿卜消痰下氣。
(2)心脾不足者用黃芪蓮子湯。取黃芪lOg,文火煎煮10分鐘,去滓,入蓮子10粒,粳米309煮成粥。取黃芪甘溫扶脾,蓮子調(diào)益心脾。
(3)心腎不交者用百合地黃粥,生地15g,切絲,煮1~2沸,去滓,入百合1個,粳米309,煮成粥,加蜂蜜適量。取生地滋陰益腎,百合養(yǎng)心安神,共奏交通心腎。
3.體育康復
根據(jù)各自不同情況,參加多種有益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劍,氣功等以悅情怡志,增強體質。
【醫(yī)論提要】
狂病,首見于《內(nèi)經(jīng)》?!鹅`樞》列有癲狂專篇。關于其病因,《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躁狂越,皆屬于火”;《素問·脈解篇》也說:“陽氣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妒備洝ぞ淼诙甙恕l(fā)狂》則說:“論日:重陽者狂,謂陽氣獨盛也。……若乃因火為邪,而發(fā)為驚狂,乃內(nèi)有瘀血……”。可見邪火上擾、陰陽失調(diào)是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冻嗨槿ぐd狂癇門》中說“狂為痰火盛實……”;《丹溪手鏡·狂六十二》中說:“又狂見蓄血,下焦蓄血亦狂也”;《濟眾新編·卷二·神癲狂》認為:“胃、大腸實熱燥火郁結成狂”。這里指出了痰火、瘀血、陰明實熱也可引起狂病。金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火類》中認為“多怒為狂”,指出了發(fā)病與精神因素有一定關系。《明醫(yī)指掌·卷七·癲狂癥二》則闡發(fā)了狂病病因為心火、肝風、痰濁。他說:“或因大怒,動其肝風;或因大驚,動其心火;或素有痰,卒為火升,升而不降,壅塞心竅”?!夺t(yī)碥·狂癲癇》則認為狂病病機為火氣乘心,劫傷心血,神不守舍,痰涎入踞。他說:“若經(jīng)年累月病狂不省者,則豈徒火之哉?必有痰涎迷留心竅乃成固疾也。蓋火氣乘心則心血必虛,兼之心神浮越,不守其舍,以故痰涎得乘虛入踞耳”。這里指出了狂病日久有虛的一面,而且與痰濁有關。 ,
關于狂病的治療方面,《衛(wèi)生寶鑒·補遺·發(fā)狂》認為:“發(fā)狂,煩躁,面赤,脈實,治用調(diào)胃承氣湯。發(fā)狂,如肌表雖或熱,以手按之則冷透手,或肩背胸膈有斑十數(shù)點,脈弦沉細,治用干姜附子湯加人參”?!夺t(yī)學入門·卷五·癲狂》認為,狂病是心火獨盛,陽氣有余,用小調(diào)中湯、三黃丸、控涎丹、單苦參圓等。張景岳則詳細說明了狂病的證治,他在《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四·癲狂癡呆》中說:“若止因火邪而無脹閉熱結者,但當清火,宜抽薪飲、黃連解毒湯、三補丸之類主之。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腎微虛者,宜朱砂安神丸,或服蠻煎、二陰煎主之。若陽明火盛者,宜白虎湯、玉泉散之類主之。若心脾受熱,叫罵失常而微兼閉結者,宜清心湯、涼膈散、三黃丸、當歸龍薈丸之類主之。若因火致痰者,宜清膈飲、抱龍丸、生鐵落飲主之,甚者宜滾痰丸。若三焦邪實熱甚者,宜大承氣湯下之。”《張氏醫(yī)通·神志門·狂》有關論述則集狂病治法之大成,他認為,上焦實者用生鐵落飲,陽明實則脈伏,用大承氣湯去厚樸加當歸、鐵落飲,在上者,用吐法,后用洗心散、涼膈散調(diào)之;狂者以恐勝之,以涼藥補魄之陰,用清神湯;狂者以喜勝之,以溫藥補魂之陽,用龍齒清魂散。
【醫(yī)案選粹】
案一
×××,男,20歲。
因患精神分裂癥,經(jīng)西醫(yī)治療77次,昏迷41次,電休克20次,無絲毫效果。行為紊亂,奔走不停,有時打人,問之不知所落,因見其躁動不安,乃予中藥治療。處方如下:
柴胡30g龍骨60g牡蠣60g大黃30g赤芍30g莪術lOOg20劑后較為安靜,30劑后能相互對答,40劑后自知力恢復出院。3年隨訪,情況一直穩(wěn)定。
(選自《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
案二
×××,女,18歲。
入院前2周(經(jīng)潮前5天),開始興奮,躁鬧,哭笑無常,入院后仍極度騷動吵鬧,做鬼臉,思維散漫,不停地講“麗娜、美德”,當時診斷為青春型精神分裂癥。經(jīng)氯丙嗪、電休克治療,于7天后緩解。2周后,即經(jīng)潮前4天故態(tài)復萌,再度重復“麗娜、美德”單調(diào)之詞,繼續(xù)予氯丙嗪、電休克治療,15天后又緩解。間隔2周,第3次發(fā)病,癥狀同前,10天后又全部緩解,此時始明確診斷為周期性精神病,以達營湯治療。處方如下:莪術lOOg大黃30g赤芍30g
1日顯。當日即控制未再發(fā)病,連續(xù)3個月未復發(fā)而出院,隨訪1年,情況良好。
(選自《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
【現(xiàn)代研究】
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屬中醫(yī)狂病范疇,其發(fā)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仍無特效治療方法??咕癫〉奈魉幹委熑韵抻趯ΠY治療,雖能有效控制癥狀,但卻不能根治,不能阻擋病情進展,控制癥狀常需大量及長期服用,副作用大,可造成各系統(tǒng)不良反應。近年來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減少了西藥用量,縮短了病程,減輕了副反應,降低了復發(fā)率,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療效,顯示了明顯的優(yōu)勢。現(xiàn)就治療概況介紹如下:
一、辨證分型治療
劉立芬等將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為痰火內(nèi)擾、痰濕內(nèi)阻、氣滯血瘀、陰虛火旺、陽虛虧損5型。以基本方寧神解郁湯(五味子15g,炒棗仁30g,夜交藤、菖蒲、當歸各20g,郁金、柴胡各15g,甘草lOg),隨辨證不同加減治療并配合西藥治療100例,結果痊愈69例,顯效24例,有效7例,顯效率93%,明顯優(yōu)于同期西藥治療組顯效率(遼寧中醫(yī)雜志,1996,23(5>:225~226)。
二、專法專方治療
朱運齋等應用水蛭大黃合劑(水蛭lOg,大黃120g,虻蟲l0g,紅花l0g,石菖蒲lOg),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32例,并適當配合西藥,結果痊愈9例(28.1%),顯著進步13例(40.6%),進步10例(31.3%),總有效率100%。并發(fā)現(xiàn)應用活血化瘀(破瘀)通下的中藥,可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血液流變,隨著血液流變學的改善,精神癥狀亦相應改善(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6,16<11>:646~648)。董自安采用:吐法用明礬20g,兌水lOOml,晨起1次服,2日1次,隨癥決定藥物次數(shù);瀉法用番瀉葉lOg,代茶飲,日3~4次;鎮(zhèn)法用五石湯,藥物為石膏30~509,寒水石、海浮石、代赭石各30g,青礞石15g。大便干加生大黃、瓜蔞仁;狂躁不眠加炒棗仁、茯神,另琥珀6g,朱砂29兌水沖服加減治療,臨床每取良效(新疆中醫(yī)藥,1993,<4>:43一--44)。包培英應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治療狂癥21例,治愈16例,好轉4例,無效1例(山東中醫(yī)
雜志,1994,<1>:15~16)。
三、分期治療
范火淮等認為精神分裂癥急性發(fā)作期以痰火瘀熱實證為主,治宜急以清熱瀉火逐痰攻下之法,藥用生石膏250g,生大黃(泡水兌服)80g,生鐵落35g,青礞石、代赭石各65g,芒硝(沖)20g,隨辨證不同加減治療,并配合西藥。病情控制穩(wěn)定緩解期多表現(xiàn)為氣血陰陽諸不足,尤以心陰虛損為著,治以養(yǎng)血安神,育陰潛陽,疏調(diào)氣機,藥用六味地黃丸、天王補心丹等加減治療。平時應注意飲食,一般忌酸、辣、燥熱、血、雞、羊、狗肉等。治療18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結果治愈70例,顯效85例,好轉18例,無效9例(新中醫(yī),1996,(5>:30~3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