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jié)。它來源于中國共產(chǎn)黨人領導的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chǎn)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進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中國新型的人民軍隊的誕生。
2017年7月28日下午,年度大片《建軍大業(yè)》上映的第二天,公司組織黨員到影院觀看了這部由90后新生代演員挑大梁的電影。
之前看到過很多對年輕演員們的否定和質疑,認為“奶油小生”演不出錚錚鐵骨。然而在看過整部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之后,我認為這部電影里扮演著名人物的新生代演員們,無論是扮演毛澤東的劉燁、扮演周恩來的朱亞文、扮演蔣介石的霍建華、扮演粟裕的劉浩然、還是扮演葉挺的歐豪,以及許多只露了一面的當紅演員,他們都在非常認真而投入的詮釋著每個角色,努力揣摩和還原著歷史人物,特別是在幾場慘烈的戰(zhàn)役中的表現(xiàn),無不讓人催淚動容。
另一方面,從年齡角度,大多數(shù)演員的年齡是符合歷史事實的,當年參加南昌起義的先烈,也是一群懷揣著理想、意氣風發(fā)、血氣方剛的年輕人:
毛澤東,34歲
周恩來,29歲
賀龍,31歲
葉挺,31歲
朱德,41歲
劉伯承,35歲
粟裕,20歲
林彪,20歲
瞿秋白,28歲
陳賡,24歲
......
不可否認的是,“群星閃耀”養(yǎng)眼又好看的《建軍大業(yè)》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主動走進電影院,愿意去了解那段英勇壯烈的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也是人們愿意看到的結果。
(點擊可見清晰大圖)
《建軍大業(yè)》里的蔣介石,是由霍建華扮演的。
第一個講述的歷史事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是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反動派大肆射殺游行的學生,炮轟了商務印書館,許多有志青年和革命志士死在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之下。
這一天,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fā)動了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chǎn)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
蔣介石的這一行為,標志著大革命的部分失敗,同時共產(chǎn)黨初步積累了經(jīng)驗,為接下來的斗爭奠定了基礎。
電影講的第二個戰(zhàn)役是南昌起義。
在這個電影橋段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敵我雙方用是否佩戴紅領巾,手臂系白毛巾來區(qū)分。
8月1日2時,隨著三聲信號槍響,起義軍以“河山統(tǒng)一”為口令,領系紅領巾,臂扎白毛巾,在馬燈和手電筒上貼紅十字,向南昌城內(nèi)外的守敵發(fā)起猛攻。
電影真實還原了這段歷史。
第三個戰(zhàn)役是三河壩戰(zhàn)役,也是電影中最為慘烈的一部分。
八一南昌起義后,國民黨反動派調(diào)兵遣將,“討伐”起義軍。
起義軍主動撤離南昌,南下廣東,再舉北伐。并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來、賀龍等率領主力向廣東進發(fā);朱德率領3000多人,據(jù)守三河壩作為掩護。
國民黨錢大鈞的部隊有兩萬余人,在電影中,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下,朱德讓留下200人繼續(xù)頑強抵抗,其余人員撤退,此時的英雄們都紛紛舉起了手愿意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最終他們拉響了爆炸裝置,與敵人同歸于盡。
三河壩戰(zhàn)役是我軍建軍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戰(zhàn)斗,電影給了很長篇幅講述這段歷史,很悲壯,很精彩。
第四個電影場景,是井岡山會師。
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
電影中,毛澤東、朱德在竹林蔥郁的井岡山緊緊相擁,熱淚盈眶。毛澤東說出了那句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名言。
井岡山兩軍會合和紅四軍的成立,具有重大意義。
毛澤東同志朱德親手締造的這支人民軍隊已發(fā)展成為強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電影講完了,更多的細節(jié)還需要走進電影院去親自體會。
對事物的評價,不能道聽述說,褒貶需要親身經(jīng)歷再去評說,才更有說服力。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