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9年英國議會停止使用法語,1801年愛爾蘭并入聯(lián)合王國。這里所講的早期現(xiàn)代英語(Early Modern English)指的就是從1489年到1801年期間的英語。這300多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印刷術的傳播、環(huán)球航行的完成、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并開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以及蒸汽機的發(fā)明。在此期間問世的出版物包括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和《格列佛游記》;學術專著《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國富論》和《人口論》等。生活在這一時期的莎士比亞、廷代爾、培根、彌爾頓和牛頓等一大批文學巨匠、翻譯家和科學家為后世留下了名傳千古的作品。
亞當·斯密《國富論》
在17和18世紀,美洲和歐洲到處都是“革命”:美國革命(1775,即美國獨立戰(zhàn)爭)、法國大革命(1789),以及發(fā)生在英國的“光榮革命”(1688)和“工業(yè)革命”(1776,經(jīng)瓦特改良后的第一臺實用蒸汽機向公眾展示)。“工業(yè)革命”使英語增加了更多的技術詞匯(拉丁詞和希臘詞),大量雇傭童工使教育水平下降。這期間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迫使許多失去土地的鄉(xiāng)下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多元化,方言混雜。為了爬向更高一級的社會階梯,人們逐漸產(chǎn)生了語言規(guī)范的意識。中產(chǎn)階級的出現(xiàn),意味著社會對正確使用語言有了更高的期待。各種版本的語法課本、約翰遜的《英語詞典》和《大英百科全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問世的。
早期現(xiàn)代英語是在英國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工業(yè)革命中發(fā)展壯大起來的。英國社會的變化為英語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舞臺,海外擴張、國際貿(mào)易和工業(yè)革命積累起來的巨大財富為英語語言的完善和傳播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截至1500年,共有35,000多本書在英國問世(多數(shù)為拉丁文文本),截至1640年,已有2萬余種英文書籍出版。在進入19世紀之前,英語已成為一門可以跟拉丁語和法語相媲美的語言。
1489年,英國人開始在議會使用本民族語言英語;同年,編寫《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參與翻譯《圣經(jīng)》的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托馬斯·克蘭麥(Thomas Cranmer)誕生。1801年,愛爾蘭并入聯(lián)合王國;英語的輔音系統(tǒng)從此進入穩(wěn)定期,保持不變并沿用至今;同年,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當選美國第3任總統(tǒng)。
《公禱書》
從1489年至1801年的300多年時間里,英語語言處于完善期和海外發(fā)展期。這期間的英國社會名人薈萃、群星璀璨:哲學界出現(xiàn)了培根(Francis Bacon)、霍布斯(Thomas Hobbes)、休謨(David Hume)、洛克(John Locke)等人;航海方面有德雷克(Francis Drake)、吉爾伯特(Humphrey Gilbert)和羅利(Walter Raleigh)等人;自然科學和醫(yī)學方面有牛頓(Isaac Newton)、賽沃瑞(Thomas Savery)、瓦特(James Watt)和琴納(Edward Jenner)等人;翻譯方面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和廷代爾(William Tyndale)等人。同一時期,語言學方面涌現(xiàn)出的是一大批語法學家和詞典編纂家,如婁思(Robert Lowth)、瑪瑞(Lindley Murray)和約翰遜(Samuel Joshson)等人。英國戲劇在這一時期的發(fā)展也達到了鼎盛時期,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是莎士比亞,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哈姆雷特》幾乎無人不曉?!?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死亡)全球引用次數(shù)第一;看過好萊塢大片《獅子王》(Lion King)的人肯定會聯(lián)想到《哈姆雷特》。至今還有很多好萊塢大片套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故事情節(jié)。1719年出版的《魯濱孫漂流記》(Robinson Crusoe)和1726年出版的《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這兩本英國小說開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視野,在世界各地被譯成了許多種語言,為歷代讀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在這一時期,英國政治界和宗教界風云激蕩,國王亨利八世(Henry Ⅷ)為了休妻另娶被教皇開除教籍(excommunicated),于是他自己任命自己做了英國國教(基督教新教)的掌門人;他的女兒伊麗莎白(Elizabeth)即位后,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這期間英國還有一個國王被砍頭,即查理一世(Charles Ⅰ),這個國家曾一度廢除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國”(Republic),廢除君主制的克倫威爾又領兵拿下了愛爾蘭。英語就是在社會的劇烈變化中逐漸成熟起來的。
克倫威爾
英國社會在這一時期所經(jīng)歷的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yè)革命”、“啟蒙運動”和殖民擴張帶來的巨大變化。英國的政治、宗教、經(jīng)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各自獨特的方式影響了英語的發(fā)展。1611年問世的《欽定版圣經(jīng)》和1755年出版的約翰遜所著的《英語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是兩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這一時期是英語發(fā)展演變的高峰期和繁榮期。
在伊麗莎白一世執(zhí)政的近半個世紀里(1558-1603),英國一躍成為歐洲的強國。隨著國力的提升,英語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隨著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信心十足的英語開始走向世界。在英語語言文化方面,伊麗莎白一世時代涌現(xiàn)出了許多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這個時代被后人稱為英語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16世紀是歐洲人探索發(fā)現(xiàn)世界的時代。在16世紀初,拉丁語是歐洲的學術語言,探索發(fā)現(xiàn)的昆蟲、動物、植物等,從此都有了拉丁語學名。拉丁語被認為是比英語和其他主要歐洲語言更適合書面表達、更精細、更權威的學術語言。隨著印刷術的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習興趣的增加,在歐洲大陸,人們閱讀拉丁文和希臘文的需求有了明顯增加。英國的情況則大不相同,英國人選擇閱讀英文,由于作者和印刷商都想獲得更多的讀者,當時在英國出現(xiàn)了用英文寫作和印刷英文作品的熱潮,涌現(xiàn)出了許多將拉丁文本翻譯成英文的名人學者。但英語成為學術語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直到17世紀末,在漫長的過渡后,英語作為學術語言才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1642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去世,牛頓(Isaac Newton)誕生,這一年標志著科學技術從地中海國家向英國的轉移。牛頓的貢獻不止在數(shù)學和科學方面,他對英語發(fā)展的貢獻也值得研究。公元1687年,牛頓用拉丁文撰寫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出版,而在17年之后,牛頓選擇用英語寫出了他的第二本學術專著《光學》(Opticks)?!读凝S志異》(A Collection of Bizarre Stories)的作者蒲松齡(1640~1715)是與牛頓(1642~1727)同時代的中國人,漢語文化發(fā)展到這一時期的標志性成果是1716年問世的《康熙字典》 。
在早期現(xiàn)代英語30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威廉·廷代爾(William Tyndale,1494~1536)和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英語發(fā)展史上,1611年出版的《欽定版圣經(jīng)》和1755年出版的《英語詞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關于早期現(xiàn)代英語的發(fā)展史,將重點介紹“兩個威廉”(廷代爾和莎士比亞)、“兩本書”(《欽定版圣經(jīng)》和《英語詞典》)以及“一場爭論”(關于是否應該借用外來詞的爭論)。
在中世紀的宗教界,拉丁文《圣經(jīng)》是主教和神父的專利。大多數(shù)歐洲人不會講拉丁語,所以不能直接閱讀《圣經(jīng)》。在這種情況下,教會充當了介于上帝和普通信徒之間的權力機構和中間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引發(fā)的“宗教改革”興起之后,歐洲大陸開始出現(xiàn)不同文本的《圣經(jīng)》,但是英國仍明令禁止將拉丁文的《圣經(jīng)》譯成英語。牛津?qū)W者威廉·廷代爾堅決反對這項禁令,他認為英國人有權擁有英文版的《圣經(jīng)》。為了將《圣經(jīng)》譯為英語,他被迫離開英國前往歐洲大陸。1524年,他在德國漢堡將《馬太福音》(The Gospel of Matthew)和《馬可福音》(The Gospel of Mark)譯成英語。1525年,廷代爾在科隆完成了《新約圣經(jīng)》(The New Testament)的翻譯工作,成為將《新約圣經(jīng)》譯成英語并印刷出版的第一人。但是,廷代爾的英文版《圣經(jīng)》在英國遭到禁止,偷運到英國的印刷本被教會收購后在倫敦統(tǒng)一焚毀。
廷代爾
在亨利八世的密令下,廷代爾在歐洲大陸被逮捕入獄,迫害至死。廷代爾被害之后,變化無常的亨利八世改令,允許《圣經(jīng)》的翻譯和發(fā)行,于是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有4種不同版本的英文《圣經(jīng)》先后在英國問世,基本上都是參照廷代爾譯本翻譯而成的。
廷代爾對英語發(fā)展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翻譯方面,他在英語和古典語言(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之間建立起了緊密聯(lián)系,將古典語言翻譯成活靈活現(xiàn)的英語,這是廷代爾在語言方面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受馬丁·路德的影響,廷代爾將《圣經(jīng)》翻譯成英語的主要目的在于揭露中世紀教會的黑暗,讓普通的英國人用英語與上帝直接對話。但是,這一變化的結果是英語取代了拉丁語在英國教會中的位置。經(jīng)過廷代爾的翻譯,英語成為了能和古典語言相媲美的語言。廷代爾在譯作中引入的許多新詞被后來的《欽定版圣經(jīng)》采納,同時他還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英語成語,這些詞匯、成語以及格言和諺語給英語打上了永久的烙印,至今仍在英語世界使用。如:Let there be light(要有光,讓光芒普照大地),the salt of the earth(社會中堅,高尚的人),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轉眼之間),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富饒之地,應許之地),the apple of his eye(真愛的人或物),Eat,drink and be merry(及時行樂),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英國,廷代爾的英文版《圣經(jīng)》成為后世翻譯《圣經(jīng)》的權威性參照版本。此后,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眾多版本的《圣經(jīng)》無一不受其影響。如:1539年的《大圣經(jīng)》(Great Bible),1560年的《日內(nèi)瓦圣經(jīng)》(Geneva Bible),1568年的《主教圣經(jīng)》(Bishops' Bible),1582~1609年的《杜埃蘭斯圣經(jīng)》(Douay-Rheims Bible)以及1611年的《欽定版圣經(jīng)》(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Bible)。英語語言文學在英文版《圣經(jīng)》普及的年代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隨著基督教精神在英國的廣泛傳播,英語語言更加深入人心。
就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而言,在16世紀下半葉,有《金瓶梅》和《封神演義》相繼問世。在漢語言的對外交流方面,這期間最有意思的莫過于《幾何原本》前6卷的刊行(1607)。在西方,古希臘人歐幾里德的數(shù)學名著《幾何原本》(英文Euclid's Elements,拉丁文Geometria)的流行程度僅次于《圣經(jīng)》。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和徐光啟合作,將這本傳世經(jīng)典從拉丁文翻譯成了中文。中國人現(xiàn)在所用的“點”、“線”、“直線”、“平行線”、“角”、“三角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等數(shù)學名稱就是他二人在翻譯過程中確定下來的。漢語《幾何原本》的書名取自拉丁文“geo”的音,譯為“幾何”。在漢語中,“幾何”是個疑問詞,是用來詢問“大小多少或怎么樣”的意思。將“geo”翻譯成“幾何”,可謂音義兼顧,神來之筆。
《幾何原本》譯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