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心,生福報
無極限,無極限
生息息,愛相連
為何君視而不見 ,規(guī)矩定方圓。
──劉德華《悟》
想要建立糾纏的意念的概念。
我們需要一個綜合了物理、神經(jīng)科學和心理學的模型。
在物理上,我們必須處于一種支持超越常規(guī)時空界限連接的媒介之中。
在神經(jīng)科學上,意念必須對該媒介極其敏感,且在該媒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在心理學上,注意力和意圖的過程應該對意念如何在這個媒介中“導航”起關鍵作用。
我我們眼前的物理環(huán)境中,幾乎所有的東西都由量子組成,自大爆炸以降直到今天,它們一直以糾纏的方式和其他量子發(fā)生交互。量子糾纏隨著涉及最初量子狀態(tài)的粒子數(shù)量的增加而呈現(xiàn)指數(shù)式增長,而這些糾纏的粒子的數(shù)量在理論上沒有上限。如果是這樣,在最根本的層次上,宇宙可能就是一張巨大的粒子網(wǎng),在這張網(wǎng)中,粒子可以保持相互接觸──不但能跨越距離,也不需要任何時間,甚至不用交換能量和信息。
如果斯塔普等人對意念/身體的量子連接的看法是正確的,那么人類經(jīng)驗確實是量子現(xiàn)實世界的一部分。
玻爾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量子力學宇宙中,而經(jīng)典物理則是這個宇宙動態(tài)的高度近似呈現(xiàn)。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有詩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保ㄗ诎兹A翻譯),布萊克的詩句暗示了糾纏的意念是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
在弗蘭克·赫伯特的科幻小說《沙丘》中,作者對糾纏的意念做了一番非常詩意的描述:某種海森堡式的不確定性干預進來,揭示了他所看到的情景的能量消耗(量子坍縮),同時改變了他看到的東西。他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個時間節(jié)點裝置……其中會聚了各種可能性。哪怕最輕微的動作──眨一下眼,說一句無心快語,錯放了一粒沙──都會撬動橫亙整個世界的杠桿……
我認為,布萊克和赫伯特的描述指出了解釋意識糾纏的正確方向,我們的意識/身體與宇宙保持著非常密切的交流。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巨碗里,巨碗中盛滿晶瑩剔透的果凍,我們所做的任意擺動──每次移動、每個事件、每種念頭、一聲嘆息、一個微笑、一個眼神──整個果凍都會顫動。
由于我們存在于這個“非定域性果凍”之中,我們的意念/身體已經(jīng)與他人思想、遠方的物體和所有其他一切處共存,那么,心靈感應就不再是一種神秘的“意識力量”,而是對糾纏的現(xiàn)實世界的驚鴻一瞥。
這樣看來,感應也許根本不涉及信息傳遞,也許它只是純粹的“關聯(lián)”,意識/身體的行為如同一個量子物體一樣。想象一下,我們的意識/身體對整個宇宙的動態(tài)很敏感,我們可能會對之做出反應的事件在數(shù)量上是驚人的,所有時空上事件可能都與你有相近對接。蝴蝶效應。
糾纏的意識我們無法形象的表述,可以說它是一張網(wǎng),一個膜,一個場,它更像我們我們常說的“心量”,心量猶如宇宙時空,心量廣大無邊,沒有任何東西在你的心量之外,有無邊心量,那你就可以橫亙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日月星辰、浩瀚宇宙、山河大地、花鳥魚蟲,所有的一切生命、存在都在你的心量之內(nèi)。劉德華在《悟》這首歌的詞中寫到“無量心,生福報無極限,無極限,生息息愛相連,為何君視而不見 ,規(guī)矩定方圓”,“纏繞,欲望的思念……障眼,人心漸離間……”我覺得華仔使用了“無量心”“纏繞”“障眼”等詞都是悟道了我們這顆“無量心”的極高境界。
正是我們每個人擁有廣大無邊的“心量”,所以,我們對與我們心量相應的詩詞就倍加欣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吧轿桡y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我們再來整體感受一下具有糾纏意識,擁有大心量的蘇東坡,再來欣賞一下他的《前赤壁賦》:“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耪呷缢?,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東坡的大心量,是古今大家喜歡他的人最多的原因吧。
莊子的大心量。
一個擁有全息宇宙觀、內(nèi)心世界豐富、內(nèi)在自我滿足感比較強的人,是不屑于在瑣事上進行辯論解釋的,他也不太愿意去刷存在感,多一點兒也不覺得多,少一點兒也不覺得少。
為了說明這點,莊子設計了一個故事,主人公是堯和舜,舜是堯的接班人。堯做皇帝的時候,舜就在他旁邊輔佐他。有一天,堯跟舜說:“我一直想把宗、膾、胥敖這三個小國給滅了,每次上朝的時候一想到這幾個小國還沒滅掉,心里就覺得不舒服,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舜說:“這三個小國的國君,就好像生存在蓬蒿艾草之中,您何必放心不下?過去聽說有十個太陽一同升起,普照萬物,更何況大道的光輝更勝過太陽?!?/p>
你的格局和你所處盤子的大小,決定你心量的大小。
舜真正想說的其實是:“哥,您多大的人物啊,還為這點兒小事煩惱?您是與大道同齊的人,您就像是同時擁有十個太陽的能量場一樣的人,怎么會為這點兒小事而煩惱呢?”
一言以蔽之,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內(nèi)在所擁有的還不夠多,甚至包括內(nèi)在的成就感和煩惱都不夠多導致的。把自己放在一個大格局里,事就變小了。
莊子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將其自由自在的道家逍遙觀,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p>
閱盡千年時空,看遍蕓蕓世事。
如果你的內(nèi)心里面擁有巨大的信息儲存,可以WiFi、5G甚至8G上網(wǎng),你和整個大道背后的那個云端的無量數(shù)據(jù)庫是隨時保持通暢的,你還會卡在一個網(wǎng)頁上嗎?
所以,我們的生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拈出一花,就是全體。就像現(xiàn)代的“激光全息照片”一樣,其中任何一個小小的部分,都包括了整張照片的信息?!翱寺〖夹g”一樣,任何一個體細胞都包含著你的全部生命信息。我們是宇宙的體細胞,我們包含著宇宙的全部信息,我們可以與宇宙、萬物“相應”,正如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音聲相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這一點正是陽明先生“心學”立宗的核心觀點“心即理”,也是陸九淵提出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的內(nèi)涵所在。一切形,都是心之影(心的感應導致萬物坍縮而成的影像,就像手里、電腦的屏幕,將無以記數(shù)的電磁波攜帶的信息坍縮成粒子影像一樣);一切聲,都是心之響。一切古圣先賢,乃是影之端者,一切圣賢言教,乃是響之順者。即為“同頻共振”??傊?,它能遍滿一切事物,它從來就“無毫發(fā)之修正”,也“無剎那之弛散”,這才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或許有那么幾次,如果遠方的親人身處險境,關注著親人的無意識都會向你的意識部分發(fā)出警告,你會有異樣的反應,我們把它理解為“心靈感應”,今天,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量子的糾纏,真實的關聯(lián)。在非常場合,對于其他人發(fā)生了什么事,你也許能獲得可靠的感知,類似醒著做夢,觸發(fā)這種感知的東西確實來自他處或者他時。這就是純粹的關聯(lián),也就是說,在一個整體性的媒介之內(nèi),我們總是聯(lián)結在一起。由于不存在分離的部分,因此也就不需要發(fā)生信息傳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