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CP 簡稱“腦癱”) 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是在1810年——1894年英國Wilian John Little)威廉 約翰 利特爾公開發(fā)表第一篇有關腦性癱瘓的論文后,當時稱之為“李德病”(Little’s disease)以后各國相關學科的專家相繼做了許多研究,現(xiàn)在,對腦癱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地,涉及眾多領域。從醫(yī)院,康復機構擴展到學校,研究范圍涉及到腦癱的定義、病因、病理、患病率、診斷、治療、康復、生活、教育等等。正向全面化、多元化、綜合化的方面發(fā)展。我國腦癱的康復治療是從80年中末期開始的。
一、 腦癱研究的總特征
(一) 研究機構相對增多:醫(yī)院、民間、協(xié)會、還有世界范圍的跨國研究機構---荷蘭、美國、加拿大、韓國等。主要對兒童腦癱功能狀況的進程、決定因素、功能發(fā)展結果的測量、康復計劃的研究等。
(二) 研究學科擴大:涵蓋了醫(yī)學、心理學、生理學、兒童保健、小兒矯形外科、骨科、顯微神經(jīng)外科、顱腦外科、、社會學等。
(三) 對腦癱的病因研究;專業(yè)人士逐步趨向一致,主要存在于3個時期,出生前、出生時、出生后。
(四) 對于腦癱的定義、分類在國際上基本形成共識。我國在去年中華醫(yī)學會舉辦的全國小兒神經(jīng)會議上修正了我國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極其分類。
(五) 研究對象年齡偏小,主要集中于學齡前腦癱兒童,對學齡兒童研究偏少。
(六) 對治療的研究:以功能康復為主,教育康復研究較少。目前神經(jīng)外科多在研究神經(jīng)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癱兒童的運動、智力、語言障礙等問題。還有周圍神經(jīng)縮小術、交感神經(jīng)網(wǎng)玻璃術等。
(七) 對腦癱治療康復評價問題,這是康復治療中的一個非常必要的一個手段。評價的好壞直接影響治療。就目前的研究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模式,忽略課程目標評價。
(八) 對腦癱的患病率的研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到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一個監(jiān)控機構,及時了解、報道腦癱兒童患病率增減情況。
(九) 解除腦性癱瘓痙攣的研究:除口服藥物、手術外,主要采用的是A型肉毒毒素神經(jīng)肌肉接頭部位注射,解除痙攣,改善姿勢異常,緩解畸形。
二、 兒童腦癱的患病率
各國兒童腦癱的患病率都很高,不同國家患病率不盡相同,同一國家,地域不同,患病率也有很大差異。在美國腦癱患兒有75萬,患病率大約2.5‰,研究顯示每年至少有5000嬰兒和1200——1500名學齡前兒童被診斷為腦癱。出生后患腦癱的占腦癱總數(shù)的10%——20%,先天的占3%——13%;日本腦癱的患病率1.5‰;丹麥2.08‰;挪威2.34;.英國1.8——5‰;在加拿大據(jù)估計每500個嬰兒中舊有1個人受到腦癱 的影響,整個加拿大約有5萬名腦癱患者;在中國0——6歲腦癱的患病率為1.8‰——4‰,并以每年4.6萬的速度遞增。有資料報道:目前我國約有77萬——175萬腦癱患兒。
綜上所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每年都有腦癱患兒出生,而且腦癱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已經(jīng)引起醫(yī)學界和教育界的重視。整個社會還缺乏重視。
三、 腦癱的定義
定義:腦性癱瘓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fā)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
及姿勢異常。
診斷腦癱的條件:
1 引起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簡稱腦癱 )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的;
2 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
3 癥狀在嬰兒期出現(xiàn);
4 有時合并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5 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暫時性的運動發(fā)育遲緩。
四、 腦癱臨床分表現(xiàn)、分類、伴隨癥狀、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xiàn):
1運動功能障礙
2 肌張力異常
3 反射異常
4 姿勢異常
對腦癱的分類,眾多學者基本達成共識。基本是按肢體障礙的情況及運動功能障礙的性質進行歸類。但在具體分類時,又有不同意見。有些學者主張按前者劃分。
1、 如胡瑩媛將其分為為單肢癱、偏癱、三肢癱、四肢癱、截癱、雙癱和重復偏癱7類。有人按后者劃分:痙攣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混合型及其他5類。
2、 而美國學者按前者分類;分為四肢癱、雙癱、-三肢癱、偏癱、單癱5類,按后者分類分為痙攣型(包括肌肉強直和痙攣,占50%——75%),手足徐動型(不隨意運動為主要指征,占10%——20%)共濟失調型(以平衡功能障礙為主征,占5%——10%),混合型(各類型癥狀混同存在,占10%)4類。
3、 2004(昆明)年全國小兒腦癱專題研討會分類為:
臨床分型:(1)痙攣型(spastic):以錐體系受損為主;(2)不隨意運動型(dyskinetic):以錐體外系受損為主,不隨意運動增多,表現(xiàn)為手足徐動(athetoid)舞蹈樣動作(cboreic),肌張力不全 (dystonic),震顫 (trmor),(3)共濟失調性 (ataxic),以小腦受損為主;(4)肌張力低下型 (hypotonic);往往是其他類型的過渡性;(5)混合型 (mixed)
按癱瘓的部位(指痙攣型)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單癱,單個肢體受累;2、雙癱:四肢受累,上肢輕,下肢重。3、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4、偏癱,半側肢體受累;5、四肢癱:四肢受累,上、下肢程度相似。(發(fā)表在—中華兒科雜志2005年4月43卷4期,2004年10月昆明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談坤通過)
2006年(長沙)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第九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會議討論通過
臨床分型:1 、痙攣型(spastic):以錐體系受損為主;2、不隨意運動型(dyskinetic):以錐體外系受損為主,不隨意運動增多,表現(xiàn)為手足徐動(athetoid)舞蹈樣動作(cboreic),肌張力失調 (dystonic),震顫 (trmor)等;3、強直型(rigid)以椎體外系受損為主,呈齒輪、鉛管樣持續(xù)性肌張力增高。4、共濟失調性 (ataxic),以小腦受損為主;5、肌張力低下型 (hypotonic);往往是其他類型的過渡性;6、混合型 (mixed tpyes) 同一個患兒表現(xiàn)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癥狀。
按癱瘓的部位(指痙攣型)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單癱,單個肢體受累;2、雙癱:四肢受累,上肢輕,下肢重。3、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4、偏癱,半側肢體受累;5、四肢癱:四肢受累,上、下肢程度相似。(發(fā)表在—中華物理與康復雜志2007年5月29卷5期)
伴隨主要癥狀有:
1、智力低下;2、癲癇;3、斜視;4、屈光不正;5、偏盲;6、聽力障礙;7、發(fā)音障礙;8、皮膚感覺障礙;9、四肢發(fā)育不對稱;10、脊脊柱側彎;11、牙發(fā)育畸形;12、失用癥,認知不能;13、小頭畸形;14、腦積水;15、關節(jié)脫位。
合并哪些功能障礙?
腦性癱瘓是腦損傷的結果,除了有運動與姿勢異常的主要癥狀外,必然還有許多與腦損傷相關的合并障礙。常見的合并障礙有癲。。、智能障礙,認知行為的障礙及視、聽覺障礙等。此外還有腦性癱瘓本身的繼發(fā)障礙,如痙攣、變形、心理問題等,在治療腦性癱瘓是必須了解這些合并障礙及繼發(fā)障礙的因果關系,予以適當?shù)闹委?,才能保證患兒的全面康復。
五、 腦癱病因研究
多年來一致病因的研究
認為腦癱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早產、產傷、圍產期窒息及核黃疸等。今年國外對腦癱病因進行許多研究,如美國圍產協(xié)作項目曾對45000小兒自其母妊娠期至生后7歲進行了前瞻性的系統(tǒng)隨訪表明:腦癱患病率為4‰活嬰。同時發(fā)現(xiàn)出生窒息并非腦癱的常見原因,多數(shù)高危妊娠所娩出的小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均正常。其他國家對痙攣型腦癱進行的病因分析也表明,僅有不到10%腦癱患兒分娩過程曾發(fā)生窒息。許多研究證實:近50%腦癱發(fā)生在存活的高危早產兒中,因此,許多學者將腦癱病因研究轉入胚胎發(fā)育生物學領域。重視對受孕前后與妊母相關的環(huán)境、遺傳因素與疾病,妊娠早期絨毛膜、羊膜、胎盤炎癥、多胎等多種因素的探討,認為這些胚胎早期發(fā)育中的異常很可能是造成早產、圍產期缺血缺氧的原因;是高危兒存活,以后發(fā)生腦癱的重要基礎。除上述生物學因素,還有一些社會因素,如:社會經(jīng)濟條件差父母營養(yǎng)不良,母親年齡小,父母濫用毒品、藥品、家庭暴力等。
1、足月兒與早產兒病因不同
主要分為孕前、孕期、圍產期危險因素
足月兒:孕前期新提出的觀點認為:婦女有過長的月經(jīng)期,妊娠間隔過短(短于3個月),過長(長于3年)均可增加發(fā)病的危險;生過腦癱兒的婦女,以后所生的子女再發(fā)腦癱的風險增加。提示與遺傳有關。但這也不排除家庭環(huán)境因素或其他生物因素作用;單卵雙胎高于雙卵雙胎。單卵雙胎一個胎盤本身也預示著腦損傷可能更高;單絨毛膜雙胎不良妊娠結局如死亡、腦癱、精神發(fā)育遲滯顯著高于雙絨毛膜雙胎。
美國研究先天畸形和低體重(2000克)以下是兩個腦癱預測的主要因素。發(fā)展為腦癱的新生兒往往頭圍小。近年來研究顯示:孕期感染(發(fā)熱38以上,絨毛膜炎)異常先露不是導致腦癱的原因。
大量的研究表明:圍產窒息與腦癱呈較低相關性,反應窒息通常是非特異性指標,如胎兒心動過緩,分娩時胎糞吸入、低Apgar、新生兒腦病等,酸中毒(一種被認為是更特異
性反映窒息的指標)也不能更好地預測腦癱。
早產兒:孕周在37周內占全部活產的6.56%,卻占腦癱病例的40.4%。低體重占活產兒的53.8%占腦癱病例的47.4%。孕周月短,出生體重越低,腦癱的危險性越大,體重低于1500克的新生兒腦癱的發(fā)生率是正常出生體重的25---31倍。早產兒腦室旁白質軟化超聲診斷高于其他影響學診斷,超聲診斷出的腦室旁白質軟化(PVL)的早產兒有22%-----100%隨后發(fā)展為腦癱。
2、孕期感染與腦癱:已有證據(jù)顯示胎盤絨膜炎的新生兒腦癱的危險性高,羊膜炎(絨膜炎的并發(fā)癥之一)增加胎兒、新生兒的PVL;
母親宮內感染:胎兒腦損傷是母親感染通過胎盤所致。A、細菌直接侵犯胎兒腦組織;B、感染產生炎癥反應對腦造成損傷。宮內感染可導致胎兒胎糞吸入、出生時Apgar評分低,低血壓、驚厥、缺氧缺血性腦病等。C、TORCH感染。巨細胞包涵體病毒(CMV)、弓形蟲(TOX)、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均可引起先天畸形和宮內死亡。先天CMV感染最常見,可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如耳聾、弱智、腦癱、癲癇、視覺障礙。CT以顱內鈣化最常見。大部分TOX感染小兒出生時無癥狀,感染數(shù)月數(shù)年后才發(fā)現(xiàn)有異常。
3、圍產期窒息和HIE、宮內發(fā)育遲緩和小頭畸形、其他因素等等。
由于腦癱發(fā)病過程復雜,是一種多因素作用的結果,而目前尚無一經(jīng)典的獲得公認的腦癱模型,以供對其確切病理機制進行研究,因此,病因學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流行病學基礎上的。主要從4個方面進行研究:
1、產前因素:包括宮內感染、宮內發(fā)育遲緩、妊娠期外傷、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壓、宮內乏氧、臍帶繞頸等。
2、產時因素:主要是早產(由圍產期窒息造成的腦癱占8%——10%)、難產(難產可以腦損傷和缺氧的后果)嚴重窒息、HIE、顱內出血等、
3、 產后因素:低體重兒、未成熟兒、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失血、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兒休克、顱腦損傷及抽搐等。
4、遺傳因素(家族因素)一些腦癱兒可有家族遺傳史,在同輩或上輩母系或父系家族中有腦癱、智力障礙或先天畸形等。近親結婚出生的嬰幼兒中腦癱發(fā)生率高,其中早產、低體重是目前最公認的主要的腦癱致病因素,且孕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腦癱患病率越高。
六、腦癱的診斷:
隨著對腦癱研究的深入,腦癱的診斷方法越來越多,各有特點,在臨床檢查時可綜合運用做到早期診斷,早期干預。
診斷檢查主要有:
1頭顱CT;
2腦超聲波檢查;
3腦電圖檢查;
4神經(jīng)誘發(fā)電位檢查;
5磁共振成像(MRI)。以上5項檢查皆為對腦癱患兒的腦部進行檢查,且這此檢查各有側重,頭顱CT能幫助了解顱內結構有無異常,對探討腦性癱瘓的病因及愈后的幫助;腦超聲對腦室改變及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的確定優(yōu)于CT,陽性率較高;腦電圖對于腦癱是否合并癲癇及合并癲癇的風險具有特殊意義;神經(jīng)誘發(fā)電位從感覺方面發(fā)現(xiàn)患兒異常,從而為腦癱的確定提供左證。同時能更深層次的診斷病情,更好的指導治療;MRI掃描能較好的顯示PVL的病變特點及合并存在的其它腦組織異常為患兒的早期診斷、治療和愈后提供影像學依據(jù)。
上述檢查應發(fā)現(xiàn)腦癱的早期癥狀后盡快進行,這些癥狀主要是指患兒在出生后6-9個月內表現(xiàn)出來腦性癥狀,常有:
1易激惹,持續(xù)哭鬧或過分安靜,哭聲微弱;
2哺乳吞咽困難,易吐;
3體重增加緩慢;
4肌張力低下,自發(fā)運動減少;
5身體發(fā)硬,姿勢異常,動作不協(xié)調;
6反應遲鈍,不認人,不會哭,不會笑;
7痙攣發(fā)作;
8大運動發(fā)育滯后,出現(xiàn)手握拳,斜視等。
診斷時應將上述癥狀和檢查結合起來進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個月內有至腦損傷的高危因素存在;2在嬰兒期出現(xiàn)腦損傷的早期癥狀;3有腦損傷的神經(jīng)學異常,例如: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及反射異常;4常伴有智力低下、語言障礙、驚厥、感知覺障礙及其它異常;5進行性疾病所治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兒的一過性運動發(fā)育滯后需除外。雖然診斷檢查的方法眾多,但至今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這將成為今后腦癱研究的重點之一。
七、腦癱的功能評定
腦癱兒童除了需要被確診外還需要做一系列的測量評估,對其功能障礙的性質、部位、
發(fā)展趨勢、愈后和轉歸等進行全面的評定,為治定科學的康復計劃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評估康復治療的效果。評定可以用儀器徒手進行。評定的內容主要包括:小兒體格發(fā)育狀況、神經(jīng)發(fā)育綜合評定、神經(jīng)肌肉基本性況評定(包括肌張力及痙攣程度、肌力及癱瘓程度、原始反射和自動反應評定、運動的協(xié)調性等);鬧癱兒粗大運動功能評定
(GMFM)腦癱精細運動功能評定(FMFM);腦癱兒運動功能分級(GMFCS);關節(jié)活動評定、肢體功能評定(包括姿勢及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步態(tài)評定)、智力水平評定、適應行為評定、言語評定、綜合功能評定、感知覺評定、口腔運動功能評定、功能獨立性評定、(FIM)等。目前評定的主要方法和工具有:
目前使用較多的除了上述評定方法和工具外,趙木蘭用0-4歲小兒神經(jīng)發(fā)育檢查量表
評價嬰兒的整體發(fā)育;張燕君用Kenny指數(shù)來評定嬰兒的ADL能力;任永平制定了嬰幼兒腦性癱瘓運動功能量表來評價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石堅等認為貝利量表可以做為高危腦癱嬰兒的常規(guī)評估手段和康復治療方案的依據(jù)。Gesell量表發(fā)育檢測,以發(fā)育商DQ值來評價發(fā)育水平,并擬定輕重分級標準等等。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國際公認的權威性的科學的評估模式,對目前已有的評估工具和方法的運用,各機構用法不一,缺乏全面、綜合、協(xié)作。因此科學、合理的評估模式研究應成為今后腦癱兒童功能評定研究的重點。
八、 醫(yī)療康復
腦癱患兒一旦被確診,就需要對其進行治療。目前腦癱雖然不能根治,但可以通過多
種手段改善患兒的功能,充分發(fā)揮其潛能歸納起來有以下10類:
1藥物療法:主要以促進腦代謝的活腦素為代表,如腦活素、胞二磷膽堿、神經(jīng)生長肽、神經(jīng)節(jié)苷脂等腦神經(jīng)細胞營養(yǎng)藥,以利于患兒神經(jīng)肌能的恢復;對痙攣型可用巴路芬、肉毒桿菌毒素等降低肌張力,對手足徐動型可配合使用安坦、左旋多巴等多巴胺類藥物;對髓鞘發(fā)育不良的腦癱可給予糖皮質激素配合治療;
2外科手術:通過采用矯形手術來改善、消除患兒的功能障礙,如肌腱延長術、神經(jīng)肌支切斷術、脊神經(jīng)切斷術、周圍神經(jīng)縮小術、交感神經(jīng)網(wǎng)剝離術等。
3物理療法:主要有光量子氧透射液體療法、經(jīng)絡導平、激光、水療、生物反饋療法等。
4矯形器等輔助器具的應用改善肢體功能或替代已受損的功能,常用的器具有重捶式髖關節(jié)訓練器、長短下肢矯形器、拐杖、輪椅等。
5中醫(yī)療法:推拿、針灸、穴位、經(jīng)絡導平。
6運動療法:用以抑制異常反射,促進正常運動的出現(xiàn),如;Vojta Bobath、上田法等。
7作業(yè)療法。
8語言療法。
9音樂療法:通過音樂和游戲、體育比賽等形式來訓練和矯正患兒的生理缺陷,緩解和調節(jié)患兒的情緒,提高身體的協(xié)調性、靈活性、,促進其身心功能的改善。
10感覺統(tǒng)合治療:通過次訓練使患兒的前庭、本體感覺和固有感覺得到康復,平衡性、協(xié)調性得到提高。
11認知訓練、感覺刺激、康復護理、穴位按摩、模式療法訓練為主體的雷波療法也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法。各種治療方法很多應因人而異。
12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的作用機理:
1提高氧分壓,改善組織缺氧; 2提高組織的氧儲備量
3 降低血液粘度 4 改善腦組織代謝,促進腦損傷修復
5使正常部位的腦組織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有利于防止腦水腫
6 促進紅細胞通過毛細血管的能力,增加組織氧和作用
7 加速腦電活動,改善生命中樞功能
8 可阻斷缺氧而產生自由基的途徑,阻止自由基對神經(jīng)結構的破壞
9 能使細胞線粒體和細胞器重的合成酶功能加強,穩(wěn)
九、教育康復
教育康復是殘疾兒童生活自理的基礎,腦癱兒童康復的最終目的是使他們能獨立生活,參與社會。智力比較好的兒童可以上學學習,達到正?;?,因此教育康復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近年來,醫(yī)療、康復機構研究者已經(jīng)開始關注腦癱兒童教育康復,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康復模式上,突破了過去傳統(tǒng)單一化的醫(yī)療康復模式,將教育引入到腦癱患兒功能、生活活動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康復中,目前康復教育主要集中于要解決的問題、康復原則、內容與方式方法等研究上。
1教育康復解決的問題
① 運動障礙:肌張力過高或過低,運動的自主控制能力低下,運動的協(xié)調性差等。
② 感覺障礙:由于感覺和復合感覺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平衡能力差,協(xié)調性差,空間定位差,同時伴有頑固性斜視、聽力異常等。
③ 交流障礙:由于構音器官的運動不協(xié)調,表現(xiàn)為語言不清等。
④ 智力低下;由于腦的發(fā)育不良或腦損傷造成腦癱兒童智力缺陷。
⑤ 情緒、行為、性格異常:腦癱兒童的行動范圍受限制,造成他們缺乏接觸社會的機會,缺乏與人交往的經(jīng)驗,容易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為性格古怪、任性、固執(zhí)、急燥、自我為中心、情緒極不穩(wěn)定、對刺激缺乏反應或過于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散慢和感情脆弱等。
2教育康復的原則
① 早期干預:早期干預的目的是防止繼發(fā)性殘疾,減輕腦癱兒童的殘疾程度,重視家長的參與。
② 娛樂性:寓教娛樂,對腦損傷造成的運動障礙、感知覺等方面的缺陷的腦癱兒童的教育,應在娛樂中教,在游戲中學,將訓練與教育內容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提高患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③ 個體化:每個腦癱兒童的障礙與缺陷各不相同,應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與目標,并在教學中不斷的調整修改方案和計劃,以便充分發(fā)揮患兒的潛能,使其能各展所長,各盡其能。
④ 集體性:采用集體性的訓練與活動,使腦癱兒童能擺脫孤獨、枯燥、單調的生活與學習方式,在群體中得到同齡兒童之間的相互幫助、交往、配合、協(xié)作,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索、競爭和模仿的積極性,并從中獲取克服困難的信心,建立榮譽感,提高各種交往、運動、生活的技能。
3教育康復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BL,是指人們?yōu)楠毩⑸疃刻毂仨毞磸瓦M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身體動作群,即進行衣、食、住、行、個人衛(wèi)生等基本動作和技巧。
② 基本動作模式:是指組成功能活動的基本動作,它可以提供正確、協(xié)調動作、完成功能活動,所以又稱為功能生效的運動模式。主要包括7項內容:朝向中線、抓握及放開、伸肘、髖關節(jié)活動、固定、軀干轉動、重心轉移。
③ 日常生活動力管理:是指導患兒使其運動逐漸接近正常的一種方法,好的管理方式能使強直的患兒放松,松軟或徐動的患兒得到穩(wěn)定,使失調和徐動的患兒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動作,這種管理貫穿在患兒衣食住行訓練和游戲當中。
4康復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五種
① 家庭教育:家庭是腦癱兒童最熟悉的環(huán)境,孩子沒有陌生感,可較好的配合家庭治療;家庭康復可以隨時進行,并融入患兒衣食住行中,能夠達到綜合性訓練的要求;為家庭減輕經(jīng)濟負擔。家庭康復的方法包括:正確臥姿、抱姿、運動訓練、頭部穩(wěn)定性、翻身、坐位、爬行、跪立、站立、行走、語言等訓練。
② 特殊教育:在此是指在特殊學校、福利院、康復機構中,對不能適應正常學校教育環(huán)境的腦癱兒童進行教育康復形式。在這些機構中,患兒可以邊康復訓練邊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將醫(yī)療、康復、教育、撫養(yǎng)融為一體。特殊教育方法包括:德育教育、直觀教育、實際訓練等。
③ 引導式教育:是一種集體的、游戲式的綜合康復方法,是在較輕松而愉快的環(huán)境下通過教育學習的主動形式,例如認識、感覺交流方式,對日常生活給予各種刺激,逐漸形成功能性動作與運動。需要特殊的輔助器具,如木條床、坐橙、梯背架、墊子、小梯背椅、手掌板、彩色木棒、地梯、平行杠等。
④ 感覺統(tǒng)合訓練:是指人體器官各部分將感覺信息組合起來,經(jīng)大腦的統(tǒng)合作用,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常用的方法和用具:大滑板上的倒溜滑梯、圓形滑車游戲、圓柱抱桶游戲、大龍球、小觸角球游戲、跳床游戲等。
⑤ 音樂治療:音樂的節(jié)奏與樂調對腦癱患兒有特殊的感染力,在音樂治療中,患兒可以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學習發(fā)音、唱歌、動腿、動手、提高四肢的協(xié)調能力和語言表達及運動的技巧,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十、腦癱的預后
腦癱的康復治療早期1歲以內——2歲正常化率可達70——80——90%不等。這與患病的類型有關(除嚴重的四肢癱外)生活自理,上學學習,有與正常孩子差不多的人生。年齡越大,預后越差,尤其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嚴重的關節(jié)變形、攣縮嚴重四肢癱患兒一少部分孩子就不能站起來行走了。越早治效果越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