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會館位于寧波市區(qū)三江口東岸。從外表看會館門臉不大,走進去一看,規(guī)模宏大,占地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會館坐東朝西,沿中軸線有宮門、儀門、前戲臺、大殿、后戲臺、后殿、前后廂房等建筑。那極具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裝飾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寧波傳統(tǒng)工藝之杰作,令你目不暇接,裹足不前。
慶安會館
為甬埠行駛北洋的舶商所建,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落成于咸豐三年(1853年),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舶商航工娛樂聚會的場所。是中國八大天后宮和七大會館之一,又是江南現(xiàn)存唯一融天后宮與會館于一體的古建筑群。 殿前四根檐柱為青石龍鳳浮雕,居中一對雕龍,兩側(cè)的刻鳳,但見飛龍盤旋而下,張牙舞爪,蓄勢待發(fā);瑞鳳曼妙振翅,神態(tài)飄然,栩栩如生。柱高4米多,都采用了鏤空雕刻,是石雕藝術(shù)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與粗獷奔放的龍鳳石柱相呼應的,是鑲嵌在內(nèi)壁上的梅雨石淺浮雕條屏,浮雕深度不到1厘米,惟妙惟肖地再顯了“西湖十景”。在我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包括房屋飛檐上蹲著幾只小獸都有嚴格的規(guī)制,龍鳳麒麟一類的瑞獸圖案在建筑中是不能隨便使用的。據(jù)說媽祖本是民間供奉的海神,后來受到了朝廷的敕封,從“天妃”到“天后”,地位一路攀升。因此,在天后宮里使用龍鳳的裝飾,不算是逾制之舉。
這四根龍、鳳石柱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據(jù)說這四石柱是特地請福建興化的名師巧匠雕鑿,歷時一年余才成,要運回這每根高4公尺余,重數(shù)噸的石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船工巧動腦筋,未將其裝入船艙內(nèi),而是懸裝在帆船的船舷外側(cè),左右各置一柱,用繩索固定,四柱分裝兩船。當運至浙江洋面,忽遇颶風,涌急浪高,海洋上不少帆船被狂風刮翻船沉人溺,而兩艘裝有石柱的木船在驚濤駭浪之中因兩舷掛裝石柱,重力均衡,船體穩(wěn)定,竟乘風破浪,得以安然無恙。平安到達甬江道頭,舶商、船工認為是天后圣母佑靈,于是在會望門前,搭起戲臺,演戲三天,如敬神靈,江東頓時熱鬧非凡,傳為佳話。
戲臺頂部的藻井俗雞籠頂,其制作更是巧奪天工,它是用千百塊精致的狹長盤花板接榫、拼搭而成,穹窿形的園頂玲瓏奇妙、變化多致。梁、枋等構(gòu)件上的朱金木雕,富麗堂皇,精美絕倫,充分顯示著寧波工匠的聰明才智。
會館內(nèi)有四個戲臺,堪稱“戲臺博物館”。前兩個戲臺更是雕梁畫棟,色彩斑斕,絕不亞于天一閣里秦氏宗祠里的戲臺。而臺下正殿的幾根青石雕刻的龍鳳柱,國內(nèi)罕見。石雕、磚雕、朱金木雕佳作,隨處可見。
起源于福建、也大盛于福建的天后宮即媽祖廟,竟在寧波城里巍然屹立!其規(guī)模也不亞于福建東山媽祖廟,因此又名“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更配有電子設備,生動演繹媽祖的歷史,為其他媽祖廟所獨有。為保護文物,不備香火。
天后,又稱天妃、天上圣母,民間俗稱媽祖,是中國沿海百姓崇拜的海神。寧波與媽祖信仰源遠流長、關系密切。北宋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為媽祖欽賜“順濟”廟額后,使媽祖信仰借助明州港而獲得朝廷認可,并使其影響從地域擴大至全國。
會館是商賈、民眾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和行業(yè)辦公議事聚會的場所,是我國僅存的宮館合一的實例。為此,會館陳列以建筑為載體,辟與海運民俗、商貿(mào)有關的“媽祖祭祀場所”、“天后圣跡壁畫”、《明州與媽祖》半景連環(huán)場景以及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圖片展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