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在投資論壇里看到一個話題:理念相近,為什么巴菲特的投資比芒格更穩(wěn)定、回撤更???其實,這個問題,在很多年前,我就曾問過自己的老師,當年我問過很多這類的問題。巴菲特和芒格都曾做過十多年的私募基金,巴菲特的有限合伙公司在1957年至1969年實現(xiàn)了29.5%的年化復合收益率,無一年虧損。芒格所管理的基金在1962年至1975年年均復合收益率19.8%,有三年虧損,1973年下跌31.9%,1974年接著又下跌了31.5%,兩年回撤達到53%,好在1975年大反彈,漲幅73.2%,挽回了前兩年的許多損失,但在這時,芒格選擇了清盤。為什么巴菲特的投資比芒格更穩(wěn)定、回撤更?。恳韵率俏易约哼@些年的一些理解。巴菲特的私募基金之所以回撤小,無一年虧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1969年時,他明顯感覺到市場已經(jīng)過熱,選擇關(guān)閉自己的合伙公司,并建議投資人退出的資金,要么轉(zhuǎn)投伯克希爾,要么去買債券,從而避開了后續(xù)十多年的大滯脹時代,而芒格的大幅回撤,都是在1970年以后。二是巴菲特的持倉要比芒格分散得多,而且即使同樣是股票,也使用了“低估類”、“套利類”、“控制類”等不同的策略,進而降低了持倉的相關(guān)性,凈值的波動自然就小了,而芒格則一直都是高度集中的持倉風格。三是巴菲特的手段更加靈活、更有安全邊際,這一點雖然在當年體現(xiàn)不多,但在后來有較多的展現(xiàn)。芒格近幾年最知名的投資案例,是在前年暴跌的過程中一路加倉阿里巴巴,這不禁讓我想起了2008年股市暴跌時,巴菲特是怎樣抄底的。以持倉比例計算,2008年是近20年巴菲特出手最重的一年,但巴菲特的投資對象并非是普通股票,而是高盛、通用、箭牌等公司的優(yōu)先股并附有認購權(quán)證,單是優(yōu)先股的利息就不低于10% ,這讓巴菲特在建倉的那一刻起,就立于不敗之地。假期閑來無事,我又回顧了一遍美國、日本、英國等多個國家的證券發(fā)展歷史,相較于以往,這次增加了一些英文原版資料。每次看這些歷史資料時,我都會想,假如處在當時的歷史情形,自己的投資體系能否把握這些機會或者識別其中的風險。比如,站在1980年代初的美國,自己能否意識到股票資產(chǎn)將迎來史詩級的投資機會?比如,站在1990年代初的日本,自己能否意識到這是未來三十余年持續(xù)衰退的開始?就做投資而言,歷史和市場是最好的老師,我一直很認同丘吉爾的那句話,我們能看到多遠的過去,才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我們投資體系的進化,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提高自己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機會把握能力,這一方面需要深入學習了解具體的行業(yè)、公司和投資品種,一方面需要以極度求真的態(tài)度學習了解資本市場的真實發(fā)展歷史以及規(guī)律,持續(xù)積累,才會有進步。近段時間,全球的股票市場再次火熱起來,A股、港股、美股都在上漲,一些股票最近一個月的漲幅抵得上過往一年的漲幅,上次全球股市這么熱烈的共振,應該還是在兩年前的2021年初。我一直的觀點都是,市場的短期走勢是難以預測的,因為這里面摻雜著太多的不確定變量,包括市場情緒、意外事件的沖擊等等,我們投資人能做的只是分析與評估基本面未來可能性的概率分布。我一直在做的是,先做好自己的基礎配置,如果未來股市繼續(xù)上漲,自己多多少少也能賺一些,盡管大概率會跑輸市場,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能長期積累下合理、穩(wěn)健的收益,這是長期最重要的事情;而如果股市轉(zhuǎn)而下跌,自己則盡量爭取不要虧錢。做好基礎配置之后,再去尋找那些風險與收益比非常劃算的機會,既包括低估或估值合理的優(yōu)秀公司的股票,也包括定價錯誤的可轉(zhuǎn)債等等,這樣的機會雖然不多,但用心加耐心尋找,總會能找到。說到底,投資就是一道選擇題,如果選擇的是賠率優(yōu)先的體系或者策略,就要做好迎接大起大落,甚至很可能被永久打下臺桌的準備。如果選擇的是勝率優(yōu)先的體系或者策略,就要做好市場狂歡時自己落寞的準備,始終要明白,自己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一直打下去,不會被清出市場,進而積小勝為大勝,建立自己的長期優(yōu)勢,短期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反而會讓自己承受超額的風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