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妙解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 一個人「知,不知」是「上」,一個人如果能夠來到明「無明」,就是真正的「明」。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含意都很深!如果你能夠知道說「哦!我真的不知道」,明「無明」。我們在講十二緣起的時候,有講到最深的,但是當我講出這些,一樣我又被攻擊!說:「人家經(jīng)典不是這樣講!」好啊!隨便啊!佛陀所講的十二緣起,是在探討第一因,到最后是來到「無明」,我在《阿含經(jīng)》課程里面有提到,所有問題最終的答案就是“沒
有答案”。問題最終的答案是“沒有答案”,如果你認為你很行,我很有學問、知識很高,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一方面因為你是在無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現(xiàn)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里面,但是你還不知道,你還在麻痹的情況里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不知道什么呢?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就講到很深,整個「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你不要想說「這講過了!怎么又再重復講!這好像我都聽過,我聽過都會啦!…」如果你真的體悟到、體證到,我們都不用講,很省時、很省力!就是有些你認為是知道,但是我知道「你還不知道」。當然我這也是鼓勵大家,真的要達究竟解脫,就要虛心不斷給自己無限的空間,“重新”不斷的歸零,“重新”求真求證。
「不知,知,病」 如果一個人處在無明的世界,事實上你是不知道的,但是你卻裝出你知道,卻認為你知道,或是你好為人師,喜好逞強、我慢,或是你在講經(jīng)說法,所言卻非自己所體證的境界,像這些都是大病。你所講的境界,是不是你體證的?是不是你做到的?你所講的,一般眾生能不能現(xiàn)在就去體證?如果不是,都在那里說「祖師這樣說??!某某大德這樣說!以前的人也是這樣!人家都是這樣說!…」結(jié)果都在道聽涂說!以為就是知道,就是 「不知,知,
病」 。包括以后你要跟眾生互動講經(jīng)說法,都要講出是你真正做到、真正體證到的,而且只要眾生愿意,也都是可以如實去體悟、體證,而不是講一些信仰。對你來講是信仰,然后也要別人這樣信仰,這樣就都是落入在信仰的層面。所以,你要具體、清楚的對自己交代,也對眾生交代,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要如實!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為什么那些真人、解脫者不病呢?沒有這些毛病呢? 「以其病病」 因為他們常常會自我警惕,不想欺騙眾生,也不會去欺騙眾生,我知道就說:「我知道」;不知道就說:「我不知道」;會就說:「會!」;不會就說:「不會!」;對眾生有益的,我就講;對眾生無益的,就不講。包括搬弄別人的是是非非,如果對彼此、對眾生都無益助,都不去講那些。所以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因為他們不喜歡那些做假,不喜歡自欺欺人,叫 「以其病病」 ,第一個「病」是不喜歡。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因為修行者、有智慧的人,他是如此真實,是不自欺欺人,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眾生,他是一個真實的人, 「是以不病」 ,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真人”。所以,就是要“真”,包括修行也是如此,我們要實實在在真誠對待自己,包括慈悲也是一樣,要行善、布施也是一樣,你要真誠、真實面對自己。你要去幫助別人,也要先問自己:「有沒有先慈悲對待自己?」你要幫助別人安心,也要問問自己:「我有沒有真正安心?」你要說:無
常,要問自己:「我有沒有體證到無常?」你要說:無我,也要問問自己「我有沒有體證到『無我』?」再來,我有沒有真正做到「無我」?有!你可以如實說,沒有!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講一大堆很好聽的道理,然后總是要別人做。
我們一般常常是這樣,總是講很多、很多,然后都是要別人做。講「無我」,當別人一展現(xiàn)出來,就說「這個是我慢!」但是都看不到自己的我慢,這樣就很可惜!所以,要成為一個真人,第一個先如實面對自己,如果沒有反觀能力,你在欺騙,都不知道。本身要成為一個真實的人,如實面對自己,我哪里不足,就坦白承認自己不足,然后要改進的、要學習的,就虛心學習。
如果讓自己成為一個真人,你會發(fā)現(xiàn)以前很多的包袱、很多的形象包裝都不用了,就像一個月餅小小的,卻包裝成一盒好大盒,本來一粒三十元就買得到,結(jié)果包裝到后來一個要價三百塊。真的要如實!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你成為一個真人,才會跟法界相應,因為法界毫無藏私,法界的真理實相都是很如實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法界就是如此純真、純樸,如果你能夠返璞歸真,必須能夠先做到真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