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中華古典詩詞的主脈。詩魂凝處示國魂。大連日報開設(shè)了“傳誦經(jīng)典·家國情懷”專欄,讓我們一起品味古典詩詞的魅力,傳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神韻。
短歌行曹操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解析
曹操的《短歌行》共有兩首,本首由于《三國演義》的流行而為大家所熟知。本詩一方面表達了對人生無常,時光易逝的感慨,另一方面則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希望能集天下英雄建功立業(yè)的雄心與豪情。全詩憂思與壯志交織更替,帶給讀者豐富的審美體驗。
第一個八句和第三個八句可以放在一起看。人生無常,可比朝露。露水隨著太陽的升起而消逝,人生的愁苦總多于歡愉。如此,君子固然應(yīng)以慷慨之情面對,但憂如明月,可隱卻不可止。不如寄情于美酒之中,正是“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同時也是德才之士,感念舊恩,屈駕來訪,歡飲暢談這一場景的生動寫照。
第二個八句和第四個八句可以放在一起看。詩人借用了《詩經(jīng)》中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對賢能之人的渴望。天下大爭之世,名賢客子如烏鵲一樣無所依靠。不如歸順與我,而我也能像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一樣禮賢納士。賓主風(fēng)云際會,定能共創(chuàng)如山高、如海深一樣的不朽功勛,表達了詩人的廣闊胸襟和凌云壯志。
全詩情思緊密,悠長動人,節(jié)奏上抑揚多變,起伏有致,把詩人的憂思和壯志表達得淋漓盡致,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故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絕。
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王榮林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 一覽眾山??!
解析
杜甫的一生正值大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時期,他既看到過盛世的繁華,也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動蕩。他漂泊一生,用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dāng)時的歷史現(xiàn)狀,有“詩史”之稱;又將深厚的內(nèi)蘊與高超的寫作手法相結(jié)合,成就了他沉郁頓挫的詩風(fēng),被尊為“詩圣”。
本詩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24歲的杜甫應(yīng)試落第“放蕩于齊趙間”游覽名山大川,此詩正是他這時游泰山所作。岱為始,而宗為長。泰山為五岳之首,故稱其為岱宗。作為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什么樣的呢?齊、魯為周代分封的兩大諸侯國,齊在泰山之北,而魯在泰山之南,都能看到青翠的泰山山脈,首二句極言泰山之大,綿延之廣。泰山的景色可謂是集天地之精華,神奇峻秀。陰為山之北,日色昏暗;陽為山之南,日色明亮。泰山將天色分割為陰、陽兩面,仿佛山的兩側(cè)便是黃昏、晨曉,以此表明泰山之高。層云好像在泰山的“胸中”蕩漾,眼角睜得都要裂開,才能看到歸谷的飛鳥。面對如此雄偉磅礴的泰山,詩人發(fā)出“凌絕頂”的愿望。尾句詩人借用“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顛,才能俯視天下,表現(xiàn)出胸懷天下的氣魄。
此詩名為“望”岳,全詩無一個望字,卻句句不離望。以問句開篇,句句回答,句句描寫。首先,遠觀泰山之遼闊、綿延;接著,描寫泰山景之秀,山之高;再次,借描寫山中之云、鳥,表現(xiàn)泰山之雄偉;最后,想象登山后的景象。句句皆是眼中所見,又與詩人胸中之感相結(jié)合,將泰山那種磅礴之氣生動、形象地用文字傳達出來。尾句既是想象登山后的感受,同時表達出詩人的胸襟與抱負。詩人將景、情、志三者融為一體,語言簡練、暢達,內(nèi)蘊深厚,氣勢雄渾。這首《望岳》也成為歷代歌詠泰山的名篇。
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李成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解析
詩歌的前兩句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令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的美妙的都市夜景。大唐王朝的東都洛陽在結(jié)束了白天的喧囂之后,隨著茫茫夜色的降臨漸漸安靜下來。寄居在這里的詩人和所有本地居民一樣,仿佛只有在每天的這個時候,才能意識到來自大自然的春天的恩惠,愜意地陶醉在駘蕩春風(fēng)的吹拂之中,任由花氣襲人,思緒飛揚。忽然,不知從哪里傳來一陣笛聲,這聲音由隱而顯,由弱而強,由遠而近,由悠揚而高亢,霎時間,便與這和煦的春風(fēng)融為一體,飛遍了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兩句雖屬敘事,卻由于“玉笛”、“春風(fēng)”這兩個意象的運用,而令人暗生一種溫馨、悠遠的情愫,引出后面兩句的情感抒寫。
唐時有一首流行的笛曲名《折楊柳》,但“折楊柳”這一行為卻不僅僅是一首樂曲的名字,它還是離別的代名詞。唐人送別,往往攀折柳枝贈給行人,“柳”與“留”諧音,表達的是一腔依依不舍之情。詩中的第三句所寫,正是詩人從笛曲中想到了折柳送行的習(xí)俗,想到了他自己在離別家鄉(xiāng)時,親友們也是這樣為他送行的,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便洶涌而來。最后一句將自己的感受推廣開來,在如此曼妙的春夜,聆聽著這樣一首惹人情思的樂曲,有哪位遠在異鄉(xiāng)的游子能不起故園之念呢?
這首詩的感人之處在于它準確地碰觸到了游子們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部分情懷。他鄉(xiāng)并非不好,但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xiāng)卻是時刻都縈繞于心的,不期然的一段樂曲就會讓他們陷入彌漫的鄉(xiāng)思之中,既苦澀又幸福。
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曹麗芳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解析
這是唐代詩人王建的一首七絕,大約創(chuàng)作于大和五年(831年)任光州刺史期間。詩歌圍繞望月懷遠這一永恒主題,用精簡的詩句,詠嘆出綿長的相思之感。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兩句寫景,用一種近似“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中秋月夜的特殊氛圍。雖然沒有直接寫月,但通過“中庭地白”,使人有清冷之感。而“樹棲鴉”既可表現(xiàn)滿月之明,又可體現(xiàn)秋夜之靜。詩人通過看或聽,來判斷或想象樹上棲有烏鴉?!傍f”這一意象更增添了凄涼與壓抑感?!袄渎丁薄ⅰ肮鸹ā边@兩個顯著的秋天意象,在“無聲”與“濕”兩詞的串連之下,凸顯出秋夜的惆悵與悲涼。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兩句是抒情之語,今夜乃是中秋,思鄉(xiāng)、懷人者會凝視空中那輪皎潔通透的玉盤,想象與家人、朋友的歡聚。這綿長的秋思,今晚會落在誰家呢?是你,是我,是他,還是大家?最后一句是這首詩獨具特色之處,詩人沒有直言自己的思念,而采用了反問的手法,讓情感表達得更為綿長、委婉、生動,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里稱贊說是“不說明己之感秋,故妙”,可謂評點恰切。
通觀這首詩,作者以豐美的想象,渲染了冷月無聲的環(huán)境氣氛,語言生動、簡練、貼切,為讀者營造了一個月明人遠的優(yōu)美意境,詩尾以一句反問,使思情表現(xiàn)得更為真切動人。
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劉雪蓮
編輯:韓永銀
責(zé)編:海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