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瀚
在許多老年人的早年印象中,沭陽城有條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古巷子叫呂巷。呂巷源于清二品資政大夫呂謙伯和他的后代呂又祥、呂昌際等人居住的府邸而得名。呂巷位于城內(nèi)大街北側(cè),也就是東至大元頭巷中段,西至四老巷(原史巷后并入四老巷),中間夾接著忠武街(忠武街南接城內(nèi)大街,北接城內(nèi)后街)。
從民國二十年《沭陽城地圖》來看,呂巷位罝與忠武街呈十字形,呂巷因中間有忠武街相隔,又分為東巷和西巷兩條巷子,呂巷北側(cè)為呂宅府邸。呂府又分為東西兩宅院,俗稱東、西院。呂巷東巷、西巷各有五、六十米長,巷寬3米左右,路面鋪就長條石。進入?yún)蜗锛从惺咽荆何墓傧罗I,武官下馬。彰顯官宦身份高貴和府邸的威嚴所在。呂巷東巷南面是后來徐州人竇道成經(jīng)營的潼陽大旅社(后成為沭城糧所庫房);西巷南面是氣勢恢宏的孔廟建筑,也稱儒學(由呂府捐建,原址即后來的縣政府東家院,現(xiàn)為政元小區(qū))。
據(jù)《呂氏族譜》記載:呂巷內(nèi)居住的呂謙伯,原籍安徽旌德縣,于清康熙十年遷徙沭陽韓山大呂莊。后在沭陽城內(nèi)忠武街購置兩處宅田,建起呂巷和呂府大院,全家亦搬遷至沭陽城內(nèi)呂府居住。
呂謙伯子孫得道后,按清時朝廷規(guī)定,凡對朝廷有卓越貢獻的官員,蔭及其父,子貴父榮,呂謙伯去世后仍被康熙皇帝誥贈為中憲大夫,后又追贈為資政大夫。中憲大夫系文官職稱,四品閑官,可領(lǐng)取朝庭俸祿。資政大夫系正二品,待遇高于四品。
呂謙伯三子呂瑞龍,又名呂又祥,少時聰明伶俐,得到時任知縣袁枚的賞識,呂又祥靠自學成才,脫穎而出,先后任嶧縣縣丞,曹州府同知,常德知府等職。民間多有褒詞,所任之處皆立碑頌德。
呂昌際是呂又祥長子,受其父熏陶,幼年好學,“嗜宋明理學,兼治易學”。乾隆二十四年,昌際由貢生援例錄為縣丞,這也是呂氏家族中屢試不第靠自學成才而被破格出貢的第二人。昌際繼承父志,在“治水、親政、愛民、懲治毫右”方面頗有政績,深得乾隆帝賞識,升任山西平陽府知府、太原府知府等職。
據(jù)《沭陽縣志》人物篇記載,呂謙伯后代昌運、昌會、士澤、士淑等皆為朝廷高官。
呂巷內(nèi)的呂府是極其豪麗考就的深宅大院,據(jù)《沭陽鄉(xiāng)土志略》記載,呂府座北朝南,門樓高大,拾級而上,石雕抱鼓分在大門左右兩旁,門前植老槐數(shù)棵。建筑、院落、園林僅次于富紳程(震泰)府。
呂府院內(nèi)是花園式大院“號所居曰:萊園”, “萊園將母養(yǎng)”, 故稱之為“萊園”?!叭R園”內(nèi)有假山流水,樓榭亭臺,花木盆景,荷花鯉魚。 “方池水漣漪,高臺月晃朗”,“暇則娛情花木竹石之勝”,這與呂又祥、呂昌際先后辭官返里后怡情養(yǎng)性侍弄花木奇石有關(guān)。據(jù)《沭陽縣志》記載:呂府位于忠武街,其呂姓祖上曾官至三品,宅分東、西兩府,瓦房數(shù)十,配以朱門獸扣,門前石鼓,呂府花園,頗為顯赫。呂府“萊園”也是繼新河胡家花園之后沭陽又一處清代花木園林。
呂府后花園即今天的虞姬公園,也叫城北公園,由呂府購置荒田建設,為清時沭城最大的花園?;▓@四周均透孔粉墻,彎彎曲曲起伏有致,墻頂披繕黛瓦。乾隆四十六年,呂府后花園內(nèi)豎立起高大的徐氏石牌坊,北側(cè)為呂祠,呂祠西側(cè)為關(guān)帝廟以及其它建筑,與忠武街相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提到呂府后花園內(nèi)的徐氏石牌坊就談到呂氏家族,呂府是教育世家、官宦之家,除了個人聰慧勤奮,他人相助培養(yǎng)外,也得益于呂謙伯夫人吳氏、徐氏,謙伯六十而逝,遺三子一女。徐氏、吳氏潔心守寡,精心操持家室,與吳氏(吳氏終身未育)一道含辛茹苦撫養(yǎng)子女,嚴加管教,督促功讀,將他們一個個培養(yǎng)成人成才。呂府的淳樸家風,以傳統(tǒng)道德教育子女,足見徐氏、吳氏功不可沒。為表彰徐氏,昭示后人,乾隆四十六年(1871)乾隆帝誥書封徐氏為恭人,并圣旨旌表節(jié)孝建坊。
在呂府后花園內(nèi),由呂謙伯、徐氏長子呂在田,次子呂開文,三子呂又祥,長孫呂昌際,次孫呂昌會奉旨建起一座巍然屹立的徐氏節(jié)孝坊。徐氏節(jié)孝坊由漢白玉石砌就,三層節(jié)樓式,均石榫相扣,雕龍鑿鳳、飛禽走曽、花鳥蟲魚、各種人物浮雕煞是栩栩如生、細膩精美,內(nèi)石柱基礎座上左右有兩位神明,外石柱基礎座上左右是一對石獅。時江蘇提督學政稽璜題額曰:“完節(jié)城孤”; 清著名書畫家曹孝先題額“貞操順德”。聯(lián)文為:“蒼嚴干挺風霜苦,丹扆書懸日月昭”。又聯(lián):“柏節(jié)凌霜經(jīng)四紀,熊丸課夜撫三孤”。
徐氏節(jié)孝坊石雕藝術(shù)建筑規(guī)模居蘇北為尊,人稱“第一坊”,也成為聞名的沭城一景??上焓瞎?jié)孝坊毀于文革期間,呂巷和呂府于四、五十年代被拆,后在原址建起沭城糧管所糧庫。
呂府家族有著自強自立,奮發(fā)向上的傳統(tǒng),靠勤學苦練,自學成才,嶄露頭角,多有成功之例。呂氏多人雖步入仕途,卻一生廉潔奉公,為任多作政績,贏得百姓口碑,各地方史志也多有記載。再則身為官吏不唯官,呂又祥和其子昌際都是身居高位時急流勇退,以養(yǎng)病和照顧父親為理由辭官返里。彰顯呂氏父子的高風亮節(jié)和崇高品質(zhì)。以孝為先,重孝行、修孝性 、崇守信,也是呂府傳家的道德規(guī)范。
溯流窮源,清初、中期,程、呂兩族均先后從皖南遷徙沭陽,在異地他鄉(xiāng)立足生根、生息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呂、程兩族追求目標大相徑庭,程(震泰)氏家族以經(jīng)農(nóng)經(jīng)商有道,成為淮北巨富;呂氏家族則以勤奮讀書追求仕途而成為名望官宦之家。兩大家族在地方的影響力都十分久遠。在重翻程氏家族一頁的同時,呂氏家族的滄桑歷史文化淵源也應該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和深入研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