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中國,受西方禮儀影響,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幾乎完全西化,握手禮已經(jīng)成為主流禮儀方式,擁抱、貼面、碰鼻禮、親吻禮等西方禮儀也逐漸被接受并使用。
世事難料,世界就是這么奇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一見面禮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為避免因握手、擁抱而導(dǎo)致病毒感染,世界各國政府都開始極力倡導(dǎo)要求民眾不要在見面時做出互相握手、擁抱、親吻臉頰等問候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非接觸性問候,而極具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揖禮(Yi Li)也逐漸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
4月8日,委內(nèi)瑞拉總統(tǒng)馬杜羅在總統(tǒng)府回見中國援委抗疫醫(yī)療專家組時,馬杜羅右手握拳在內(nèi)、左手在外,向?qū)<医M行中國傳統(tǒng)的抱拳禮以示感謝。
顯然,這次疫情是中國人揖禮回歸的好時機(jī),也是向全球傳播的絕佳契機(jī)。
揖禮是古代華夏通行的相見禮,起源于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以上歷史。周公攝政六年,制成禮樂,此后,揖禮行于天下。而后出現(xiàn)的諸如抱拳禮、叉手禮、拱手禮亦均源于揖禮。
-- 揖禮的常見形式 --
一、拱手禮
在行拱手禮時,男子右手虛握在后,左手包裹在前。女子則相反,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但不握拳,只壓手,合攏在胸前。手勢形成后,一般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
《道德經(jīng)》第31章講到: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方為上。所以,用左手抱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兇拜”。
在《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說明拱手禮的歷史也已經(jīng)很久了。
二、抱拳禮
在武俠類電影中,經(jīng)??梢钥匆娏?xí)武之人,一般均用此禮。形式為,男子右手成拳,左手為掌。抱拳禮是在揖禮的基礎(chǔ)加上古代軍禮融合而成。這是因為古代士兵行軍禮時,由于手持武器,所以左手只好蓋在握著武器的右手背上(左手上右手下),這樣的行禮方式從周代起一直盛行于各朝代的民間社會。
抱拳禮具體的成禮形式為: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面,自然抱合,松緊適度,左指尖與下頦平齊。右拳眼斜對胸窩,置于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自然大方。
在軍事界,抱拳禮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jié)制勇武的意思。標(biāo)準(zhǔn)姿勢是:左腳上前一步,右腳跟上;并步的同時,兩手環(huán)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并攏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拇指彎曲,兩手手心朝胸,向外前平推出。
在武術(shù)界,左掌右拳抱拳禮為切磋之意,如果見到的抱拳禮是右掌左拳的話,則有決一生死之意。
在抱拳禮中,還有一種是包含了道家修行手印——子午訣的抱拳禮,道家的抱拳禮是形成一個太極圖。
成禮方式為,首先將左手的拇指放在右手無名指根部,然后右手拇指繞過左手拇指與右手中指相掐,接下來雙手相抱,形成一個太極圖的形狀。行禮的時候,雙手一抬。普通同道間行禮,雙手抬到胸前即可,如果是對尊長行禮,則需雙手抬到雙眉之間。
按照道家傳統(tǒng)的說法,陰陽、五行在手指上各有各的位置。
無名指根部是“子”部,中指的指尖是“午”部。成禮時,左、右兩手的拇指分別搭在左右兩手的“子”、“午”部位,故而為“子午訣”?!白游纭痹诘兰矣^念中是陰陽的象征,手勢剛好符合《道德經(jīng)》所講的“負(fù)陰抱陽”之說,手勢形成后心自然靜,念自然停,身自然安,氣自然行。
同理,如果是女性,手勢剛好相反。
三、叉手禮
叉手禮是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禮儀,又名交手禮,源于揖禮,出現(xiàn)于西晉,流行于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時期。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
叉手禮在各個時代略有不同,如唐代的叉手禮,行法是兩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而宋代的叉手禮,也是兩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翹。
四、揖禮
孔子曾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味著“揖禮”是孔子認(rèn)為的君子作為。
揖禮的方式,雙手四指并攏,左右掌平疊,拇指相扣,雙臂合抱,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反之。
上面提到的拱手禮、抱拳禮、叉手禮均由傳統(tǒng)的揖禮演化而來。
瑯琊榜中隨處可見的揖禮
海瑞見人生知己、生死之交王用汲行的揖禮
據(jù)《周禮》記載,根據(jù)雙方的地位和關(guān)系,揖禮又有天揖、時揖、土揖、長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1、天揖(上揖:揖禮手位于高者,標(biāo)準(zhǔn)揖禮)
在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禮儀場合中,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
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做圓,左手在上,手心向內(nèi);俯身推手時,雙手緩緩高舉齊額(略高過眉心),俯身約60度,起身時,恢復(fù)立容,自然垂手或袖手。
2、時揖(中揖:揖禮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
時揖,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
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下揖:揖禮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
土揖, 用于長輩或上司還禮。
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nèi),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緩緩起身,恢復(fù)立容,自然垂手或袖手。
4、 長揖
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向人作揖雖然恭敬,有時則表示倨傲。
《漢書·高帝紀(jì)》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示出狂徒酈生對漢高祖劉邦心里不是很服氣。
5、特揖
是一個一個地作揖。
6、旅揖
按等級分別作揖。
7、旁三揖
對眾人一次揖三下。
-- 揖禮的4大優(yōu)點(diǎn) --
1、衛(wèi)生
從衛(wèi)生角度看,握手顯得不那么衛(wèi)生,容易傳播細(xì)菌、病毒。而揖禮,因為不會與對方有任何身體接觸,大幅降低細(xì)菌、病毒的傳染機(jī)率,又親切又衛(wèi)生。
2、省時
當(dāng)人數(shù)太多時,揖禮可避免重復(fù)的握手。一個揖禮,即使有成千上萬的客人,也一次都接受到了你的問候。
3、舒適
揖禮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尷尬,如握手人之間身高差距太大,比如男女之間,關(guān)系疏遠(yuǎn)的人之間,或者一方是容易出汗的手,亦或是剛剛洗手沒有擦干,操作過程中手上不是很干凈等。
握手禮是雙方的,有時候一方已經(jīng)伸出手,而另一方傲慢或視做不見,或者一人對多人握手時,一時間也難于分辨誰先誰后,都是常見的尷尬場面。
4、健康
揖禮從手上的動作看,手上的姿勢剛好可以刺激膻中穴,中醫(yī)認(rèn)為,膻中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luò)、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
中醫(yī)認(rèn)為,脊柱是人體的第二生命線,80%的人體慢性疾病都和脊柱有關(guān)。揖禮從身體的動作看,剛好可以活躍整個脊椎骨,對久坐、久視、久臥、不良坐姿、臥姿等造成的脊柱問題都有很好的恢復(fù)作用。
疫情影響的不單是見面打招呼的禮儀,還影響了很多諸如社交禮儀、餐桌禮儀、商務(wù)禮儀、邦交禮儀等一系列禮儀,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講禮重儀。同時,禮儀也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揖禮之一斑可知華夏禮儀全身之博大。
源遠(yuǎn)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華夏子孫的豐厚禮物,我們不僅自己要做到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要積極大力傳承、傳播、傳揚(yá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