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5年,齊國一個叫鄒忌的大臣,某天來找齊國當時在位的齊威王,說自己之前早上照鏡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很帥。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
對于這個故事,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應該都聽過,因為語文課本上有這個課文,而且需要全文背誦。這篇課文的原文,出自《戰(zhàn)國策》,講得大概就是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叫鄒忌的齊國大臣,某天早上起床穿衣服的時候,忽然就覺得鏡子里的自己長得很帥。
然后,這個鄒忌就拉著身邊的人,瘋狂的問自己帥不帥,并且拿自己和一個叫徐公的人做對比。這位徐公,是當時齊國國內(nèi)有名的美男子。要是放到今天,估計是那種單憑顏值就能上春晚的牛人。
接下來,鄒忌先是問了自己媳婦,問自己和徐公誰比較帥,媳婦自然回答鄒忌比較帥。然后鄒忌又問自己的的小妾,小妾自然也回答鄒忌比較帥。再之后,鄒忌又問來訪的客人這個問題,客人自然還是回答鄒忌比較帥。
一個成年男人,某天早上起床之后,忽然到處拉著人,問自己帥不帥,怎么看都有點中二的感覺。多虧了鄒忌身邊的人還算正常,要不然就鄒忌這么搞事情,放到現(xiàn)代的話,估計得給他拉到醫(yī)院精神科看看了。
但是過了兩天之后,那位徐公有事來找鄒忌。鄒忌看到他之后,仔細琢磨了一下,覺得好像自己確實不如徐公長得帥。然后鄒忌就開始琢磨:既然自己不如徐公帥,為啥身邊的人都說還是自己比較帥呢?
鄒忌最后想了一圈,然后就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覺得這些人要么是自己身邊的人,要么有求于自己,所以才會說話。最后,鄒忌就拿這個故事,去勸諫了一下當時在位的齊威王。而齊威王聽了之后,也覺得鄒忌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所以就往心里去了,后來更是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勵大家踴躍提意見。
就這樣,隨著齊威王虛心納諫,齊國的國力,很快就上了一個大臺階,成了列國之中的強國。
很多人上學的時候,對這個故事可能是極為深惡痛絕。因為這篇課文在很多地方,是需要全文背誦的!而且課文本身還特別不容易背!所以很多人上學的時候,都曾經(jīng)覺得鄒忌這個人,實在是有點問題。
你說你當時起床為啥要照鏡子呢?鄒忌當時要是沒照鏡子,或者他問他媳婦的時候,他媳婦來一句'你上一邊子去’!現(xiàn)代的學生們得省多少事?
這當然只是一個玩笑。但是同時,玩笑之后,很多人長大之后,再去回顧這個故事的時候,可能會產(chǎn)生另外一個問題。
為啥鄒忌只是照了下鏡子,齊國就強大起來了呢?
雖然這里面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按照書上的記載,齊國的強大,確實是從鄒忌這次照鏡子開始的。鄒忌通過照鏡子,得出了一個人生道理,然后拿這個道理去勸諫齊威王,所以齊威王就開始廣開言路,重用賢明的大臣。
這事看起來很合理,但是仔細想想,似乎又不太合理。
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的人,肯定都照過鏡子,而且肯定也有很多人勸諫過君王。但是為啥鄒忌的這次勸諫,效果就這么明顯?為啥可以讓齊國瞬間強大起來呢?
實際上,語文課本當中給我展示的,只是鄒忌勸諫齊王這個故事本身,并沒有講這個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齊國強大起來的根本,其實并不是在于鄒忌的這次勸諫,而是早就有了這個趨勢。
想要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得從當時的時代背景開始說起。
很多人都知道,齊國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大國,歷史很長。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就曾經(jīng)稱霸天下,成了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在齊桓公的時代,齊國就已經(jīng)成了中原地區(qū)最強大的一個國家。
但是請注意,春秋時期的齊國,和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其實并不是一個概念。因為在這期間,齊國內(nèi)部改朝換代了。除了國號還是齊之外,其他所有的一切,其實都變了。
簡單來說,齊桓公去世之后,齊國衰落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來到了春秋后期齊景公在位的時候,齊國雖然短暫復興過一段時間,但是齊景公并沒有壓制國內(nèi)的士大夫家族。所以這場齊國的復興,反倒是讓齊國內(nèi)部的士大夫家族,實力更強了。
所以后來,齊國內(nèi)部的田氏家族,就異軍突起,逐漸占領(lǐng)齊國高層的大多數(shù)位置,架空了齊國國君。到了戰(zhàn)國初期的時候,田氏家族更是徹底撕破了臉,干脆把齊國姜家的最后一位國君,流放到了一座小島上,自己占領(lǐng)了整個齊國。
就這樣,在戰(zhàn)國初期的時候,齊國內(nèi)部成功改朝換代。在這之前,齊國的國君都姓姜,都是當年那位姜子牙的后人。但是在這次改朝換代之后,齊國的國君就姓田了,已經(jīng)和姜子牙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了。
這事在歷史上,被稱之為'田氏代齊’。
田氏代齊這件事,距離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件事的發(fā)生時間,中間其實只相差了三十多年而已。而當年放逐齊康公,徹底完成田氏代齊的人,就是齊威王的爺爺,田和。
田和的一生,一直都在忙著篡位。在他之前,田家已經(jīng)花了好幾代人的時間,逐漸占領(lǐng)了齊國的所有權(quán)力位置。所以到了田和掌權(quán)之后,主要任務就是徹底把姜家從齊國清洗干凈,并且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支持。
前者,相對來說還算比較容易,因為有著之前幾代田家人的努力,此時齊國內(nèi)部早就大局已定。徹底清理掉姜家,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但是后者,可能要稍微麻煩一些。
如果放到后世,一個家族已經(jīng)完全占領(lǐng)了一個國家所有的高層位置,這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算是成功篡位了。但是放到戰(zhàn)國時期,因為國家不止一個,就算在國內(nèi)掌權(quán),之后也必須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之后,才能算是真正立國。
要不然,就算勉強篡位,其他國家不承認你,你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根本沒法開展外交工作。
所以,田和在位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以田氏家主的名義,在對外開展外交工作。雖然這期間發(fā)生了很多事情,但最終,田和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最后得到了幾個主要諸侯國的認可。
于是,公元前386年,在魏國的牽線之下,齊國終于得到了周王室的正式冊封。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田氏齊國,正式開國了。而這位田和,也就成了后來歷史上田氏齊國的'齊太公’。
然后,田氏齊國開國不到三年之后,田和就掛了。
而田和去世之后,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接下來就是他的長子田剡繼位。作為田氏齊國的第二位國君,田剡在歷史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因為在正史上,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guān)他的史料記載!
這顯然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作為齊太公的長子,齊太公又不是英年早逝。所以,田剡即位的時候,年齡應該已經(jīng)很大了,而且之前應該也接受過系統(tǒng)的培訓,知道怎么去做一個國君。但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史書上對于他的記載,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
我們只知道,田剡一共在位九年時間。但是這九年當中,田剡到底做了什么,史書上完全沒有任何記載。當然,在這期間,齊國倒是有些動作。比如說和三晉開戰(zhàn),或者和燕國開戰(zhàn)。但是這些戰(zhàn)爭,基本上都是最后以慘敗收場。
然后,九年之后,田剡就被自己的弟弟田午給干掉了。
這個田午,就是后來那位齊威王他爸。
提到田午這個名字,后世絕大多數(shù)人應該都沒聽說過。但提到他另外一個稱呼,很多人可能就比較熟悉了。記不記得我們學過另外一篇課文,叫做《扁鵲見蔡桓公》?那里面的蔡桓公,指的就是這個田午。
在正史上,田午的謚號叫做齊桓公,和春秋時期那位齊桓公重疊了。為了方便區(qū)分,所以后來大家就稱呼他為蔡桓公。當然,這里的蔡,指的不是蔡國,而是因為當時春秋時期的蔡國,已經(jīng)被齊國吞并了。而當時齊國的一個政治中心,就在上蔡地區(qū),所以才把田午稱之為蔡桓公。
蔡桓公一共在位十八年的時間。這十八年當中,蔡桓公田午其實做了很多事情,企圖讓齊國崛起。這其中最有名的一項措施,就是蔡桓公在位期間,設(shè)立了一個叫'稷下學宮’的學府。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在戰(zhàn)國中后期更是孕育了大量的人才。
比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李斯和韓非,就是這個學校教出來的。
除了設(shè)立稷下學宮之外,這位蔡桓公在位期間,也在積極對外擴張。在蔡桓公在位的這十八年當中,其他國家也發(fā)生了很多事情。借著這些機會,蔡桓公這期間也做了很多事情。所以,到了蔡桓公在位后期的時候,齊國已經(jīng)有了崛起的跡象了。
簡單來說,齊國在戰(zhàn)國初期,在齊威王爺爺掌權(quán)的時候,改朝換代了。而他爺爺去世之后,到了齊威王他爹這一代,雖然經(jīng)歷了一場短暫的叛亂,但是并沒有導致齊國大亂。而到了齊威王他爹掌權(quán)之后,又大力領(lǐng)導齊國進步,積攢了很厚實的一份家底。
順便說一句,在這期間,因為魏國不斷衰落,而齊國這邊又設(shè)立了稷下學宮。所以很多人才,都開始從魏國那邊,轉(zhuǎn)投到齊國這邊。比如說鄒忌、淳于髡等牛人,就都是在蔡桓公在位的時代,來到稷下學宮的,并且開始逐漸在齊國擔任重要職位。
齊威王即位之前,齊國的情況,大致就是如此。經(jīng)過他家祖上的努力,此時的齊國,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起飛資本了。
不過,故事講到這里,我們得先暫停一下,先不急著說接下來齊威王的故事。我們得先來說一下,之前齊威王他爺爺和他爹奮斗的時候,其他國家在干嘛?要不然我們很難理解,齊國當時到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
從齊威王他的爺爺上位掌權(quán),到田氏齊國正式開國,再到那位蔡桓公掌權(quán)并且去世,這期間大概一共有四十多年的時間。在這四十多年里,中原地區(qū)的其他幾個主要諸侯國,歷史其實同樣十分精彩。
首先是三晉。就在齊威王他爺爺剛開始掌權(quán)的時候,三晉已經(jīng)得到了周王室的正式冊封。這標志著自此之后,春秋時代強大的晉國,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韓趙魏三國。
而韓趙魏三國開國的同時,趙國和魏國,又開始對內(nèi)進行了改革。實際上,早在三晉瓜分晉國之前,他們就已經(jīng)早有準備,并且開始準備改革了。只不過,后來趙國的路走錯了,而魏國的路走對了。
魏國當時進行的這場改革,就是著名的李悝變法。經(jīng)過變法之后,魏國徹底進入了封建國家的階段,從制度上就領(lǐng)先了其他國家一大截。
所以,在戰(zhàn)國時代最初的幾十年里,魏國迅速崛起,同時和韓趙兩國組成了聯(lián)盟。在那幾十年里,三晉聯(lián)盟基本上可以做到包打天下,誰都不是對手。
但是后來,因為魏國越來越強,導致韓國和趙國,也開始忌憚魏國的強大了。而魏國這邊,后來也想要吞并韓國和趙國,重現(xiàn)當年晉國的疆土。所以,到了之前那位齊太公爺爺申請開國的時候,魏國和趙國徹底鬧掰了。同時,還是那一年,魏國當時在位的魏武侯,為了鞏固自身權(quán)力,趕走了魏國最大的功臣吳起,而且還放了一個秦國的公子,回國內(nèi)奪權(quán)。
這兩件事,都深刻影響了戰(zhàn)國歷史的走向。因為吳起離開魏國之后,就去了楚國,后來短短數(shù)年之內(nèi),就幫楚國進行了一場深刻的變法,讓楚國徹底追上了魏國。而那位回秦國的秦國公子,則是結(jié)束了秦國之前幾十年的政治亂局。他就是歷史上那位秦獻公,也就是后來秦國進行變法的秦孝公他爹。
這也是當時魏國要幫齊國說話,作為一個中間人,幫助田家聯(lián)絡周王室的原因。因為當時的魏國,急需和趙國開戰(zhàn),需要穩(wěn)住齊國這邊,避免自己兩面受敵,所以才會主動提出,幫齊國的田家提出申請,向周王室爭取冊封。
而等到齊威王他爹即位的時候,這時候的魏國,非但沒有吃下趙國和韓國,反倒是落得一個四面樹敵的局面。當時趙國和韓國,已經(jīng)徹底和魏國翻臉,南方的楚國已經(jīng)通過吳起的變法崛起,西邊的秦國內(nèi)部也恢復了穩(wěn)定。所以這個時候的魏國,幾乎是四面受壓。能夠給齊國這邊施加的壓力,自然就非常有限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之前那位蔡桓公在位的十八年里,齊國才能平穩(wěn)發(fā)展。因為當時的齊國,東邊是大海,西邊就是韓趙魏三國。這兩個方向,基本上都沒什么壓力。
另外,在戰(zhàn)國初期的時候,因為魏國首先變法,所以最開始的時候,魏國其實才是天下人才最向往的地方。但是后來,到了齊國設(shè)立稷下學宮的時候,這時候魏國常年打仗,國內(nèi)不穩(wěn)定。所以這個時候,魏國的大量人才,就開始逐漸離開了魏國,開始前往更穩(wěn)定的齊國。
這也是齊國能夠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當時三晉之中的趙國和韓國,情況其實也不咋地。趙國因為之前改革方向錯了,所以發(fā)展空間一直有限。再加上魏國一直想吞并趙國,所以趙國這邊,這幾十年一直在衰落。
至于韓國,韓國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地盤比較小,又臨近周王室,所以韓國擴張的空間極為有限的。當時的韓國,一直在忙著向鄭國那邊擴張,主力都被鄭國和南方的楚國給牽制住了,也沒法給齊國施加什么壓力。
三晉的情況,大致就是這樣。
接下來,便是南方的楚國。
楚國這邊,情況當時也很復雜。楚國當年在春秋后期的時候,曾經(jīng)差點被吳國滅國,吳國那邊帶頭的,就是那位兵圣孫武。后來,楚國雖然在越國和秦國的幫助下,熬過了這次滅國危機,但國力大損肯定是難免的。
所以,春秋末期的時候,吳越兩國那邊打得如火如荼,但是楚國卻一直在養(yǎng)傷,基本沒怎么參與那場吳越爭霸。
等到后來越國在爭霸戰(zhàn)爭當中勝利之后,越國雖然稱霸一時,但是自從勾踐去世之后,越國也開始逐漸衰落了。恰好在這個時候,楚國的傷也養(yǎng)的差不多了,所以就再次開始在南方崛起。
但問題是,就在楚國剛剛打算再度崛起的時候,中原那邊,就出了三家分晉這么個事。緊接著,新分出來的魏國,又強的離譜!直接壓著楚國打!
直到后來,隨著吳起從魏國出走,來到了楚國。楚國借助吳起的力量,完成了變法,這才終于直起腰來。但遺憾的是,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只搞了六年。然后就因為支持他的老楚王去世,導致吳起被其他楚國貴族清算了。
所以,楚國當時進行了變法,但這次變法卻不太徹底。不過,即便如此,楚國的軍事力量,也瞬間變強了很多,所以就可以和魏國正面抗衡了。而楚國崛起之后,因為當時魏國最強,各國基本上是一致聯(lián)手,共同對抗魏國。當時的齊國和楚國,處于一種半結(jié)盟的狀態(tài)。所以齊國那邊承受的壓力,自然就更小了!
再之后,便是西邊的秦國。
秦國的情況,也很有意思。在春秋后期,秦國因為始終無法對外擴張,所以內(nèi)部矛盾越來越大。從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整整六十年的時間,秦國高層亂的一塌糊涂。后世把這段時間,稱之為'四代亂政’。
在這期間,秦國也曾經(jīng)被魏國壓著打。甚至于當年吳起還在魏國的時候,曾經(jīng)拿五萬魏國新兵,擊潰了秦國五十萬大軍,差點把秦國給打崩了。
直到田氏齊國正式開國的時候,魏國這邊,放了那位秦國公子回去。而這位秦國公子回國之后,這才結(jié)束了這場內(nèi)亂,這就是歷史上的秦獻公。而當齊國這邊的蔡桓公努力的時候,秦國那邊,秦獻公也在大力收攏權(quán)力,整頓軍隊,并且和魏國開戰(zhàn)。
因為秦國的牽制,魏國那邊,自然就更顧不上齊國這邊了。
至于北方的燕國,則是情況不明。不是指當時燕國沒有動作,而是在正史上,除了記載當時燕國在位的國君是誰之外,對于當時燕國發(fā)生了什么,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這事要怪的話,其實得怪后來的秦始皇和項羽。因為秦始皇在位的時候,焚書坑儒,把六國各自的史書都給毀了。后來項羽入主咸陽之后,又把咸陽官方收藏的僅存的一些六國史書,又給毀了不少。
所以,后世對先秦時期的歷史了解,基本上都是秦國記載的歷史。而燕國作為一個北方國家,本身和秦國的交流就比較少,和其他國家共同出場的戲份更少。這樣一來,燕國的歷史成為空白,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不管怎么說,有一件事我們可以知道:顯然,當時的燕國,國力還是比較有限。至少,當時的燕國,無法對齊國施加太大的壓力。
當時幾個主要諸侯國的情況,基本上就是如此。而除了戰(zhàn)國七雄之外,其他幾個二流諸侯國,情況也不咋地。比如魯國、宋國和越國,當時都在衰落。雖然他們的勢力范圍,和齊國接近。但是因為他們自身在衰落,所以也無法給齊國造成什么壓力。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的齊國,周圍鄰居雖然很多,但是整體的外部環(huán)境,壓力卻并不算大。如此一來,那位蔡桓公在位期間,齊國自然就可以攢下更多的國力,為后來齊威王時代的起飛,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chǔ)。
除此之外,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還有一個新的歷史趨勢:因為魏國和楚國,先后因為變法,讓國家變得強大起來。所以,當時幾個主要的諸侯國,都認識到了變法的重要性,開始積極準備變法。
這就為后來齊威王在位時期,幾個主流國家的變法,埋下了一個伏筆。
總之,齊威王即位之前,齊國和其他幾個主要國家的情況,大致就是如此。公元前356年,隨著那位蔡桓公打死不聽扁鵲的話,這位蔡桓公終于掛了。盡管他在齊國的歷史上,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在后世絕大多數(shù)的人眼里,他只是那個不聽醫(yī)生治療方案的呆子而已。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齊威王登基了。
齊威王登基的時候,西方的秦國,已經(jīng)輪到秦孝公在位了。而且,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秦孝公重用了商鞅,秦國開始進行商鞅變法。
魏國那邊,當時已經(jīng)輪到了魏惠王在位。當時魏國把首都搬到了今天的河南開封地區(qū),而且在魏惠王的大力支持下,那位出身鬼谷的龐涓,成為了魏國的軍事主官,并且陷害了他的同學孫臏。
楚國那邊,此時正是兵強馬壯,不斷挑戰(zhàn)魏國的霸主權(quán)威。韓國那邊,當時已經(jīng)吞并了鄭國。但是同時,韓國當時也沒進行變法。韓國要等到幾年之后,才會重用著名的申不害,開啟著名的申不害變法。
在這種外部環(huán)境下,齊威王登基之后,首先要面對的,自然就是對內(nèi)改革,以及對外挑戰(zhàn)魏國的霸主權(quán)威了。
這兩件事,雖然每一件都不太容易。但是有著之前田家?guī)状说姆e攢家底,尤其是之前蔡桓公的努力,齊威王此時已經(jīng)占據(jù)了先手。
想變法,稷下學宮那邊,有足夠的人才;想和魏國爭霸,齊國的國力也積攢的差不多了,而且還可以聯(lián)合其他國家,一起圍毆魏國。
就是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就發(fā)生了鄒忌面見齊威王的那一幕。
在這之前,鄒忌其實一直都在稷下學宮任職。雖然得到了一些齊國官方的職位,但是始終不高,所以之前在蔡桓公時代,鄒忌也沒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直到齊威王登基之后,鄒忌發(fā)現(xiàn),這位齊威王是個想做事的君王,而且也對人才也很渴望,所以才會去面見齊威王。
而當時鄒忌面見齊威王的時候,則是用彈琴引出治國的道理,以此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這事在歷史上,叫做'以鼓琴見威王’。而在這之后,齊威王因為特別賞識鄒忌,認同鄒忌的思想,所以僅僅幾個月之后,就任命鄒忌做了齊國的相國,全面負責齊國的改革工作。
再之后,鄒忌才拿著照鏡子這個事,去勸說齊威王,所以就有了'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但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看過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鄒忌當時到底照沒照鏡子,其實根本不重要!
他只是需要一個故事,來給他的改革思路,開一個頭,讓齊威王認可他的思路而已。
而接下來,隨著齊威王認可了鄒忌的改革思路,鄒忌就開始大規(guī)模在齊國搞變法了。但遺憾的是,對于鄒忌當時的改革方案,史書上基本上又沒怎么記載。我們只是通過鄒忌的這個故事,知道當時鄒忌建立了一套人才管理制度,重用了很多人才,并且讓齊威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但這些事情,其實并不是一場改革的核心內(nèi)容,而是幾乎所有英明的君主,都會去做的事情。
至于說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其實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和燕國那邊的歷史空白差不多。因為齊國在這段時間,和秦國那邊的交流很少。所以秦國記載這段歷史的時候,能記載齊國變法,就已經(jīng)不錯了,自然不可能去記載齊國的詳細變法內(nèi)容。而到了秦朝開國之后,齊國的史書又被燒了,這段歷史自然就被抹去了。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在幾百年之前,齊國出了一個叫管仲的超級猛人!
管仲生活的時代,雖然和齊威王差了幾百年。但是當年管仲在世的時候,卻給齊國制定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經(jīng)濟制度。最關(guān)鍵的是,管仲改革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碰土地問題了。雖然當時管仲沒有明確土地私有制,但也開始按照土地品質(zhì)不同來征稅,變相了認可了一部分的土地私有情況。
所以,同樣都是變法,秦國那邊就需要大刀闊斧,把大部分的制度都給徹底改變才行。而齊國這邊,只需要文火慢燉,在原有的制度基礎(chǔ)之上,稍作修改就可以了。因為改革過程沒有那么激烈,故事性少一點,所以齊國的改革,在史書上的內(nèi)容,自然也就很少了。
另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鄒忌雖然是堅持法家思想,但同為法家,鄒忌和秦國的那位商鞅,以及韓國的申不害,他們堅持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秦國那邊,商鞅主張'依法治國’,所以喜歡制定完整的秦法;韓國那邊,申不害認為應該'以術(shù)治國’,也就是國君應該應用所謂的帝王之術(shù),用各種手腕來管理國家;而齊國這邊,鄒忌則是更傾向于所謂的'御人之法’。這種思想,可以從同時代的齊國法家思想家慎到的著作當中,看到一些痕跡。
因為鄒忌更傾向于主張以人治國,再加上齊國本身的制度,就已經(jīng)很完善了。所以,鄒忌主持的這場變法,最值得多說的地方,就是用人。于是我們讀鄒忌風齊王納諫這個故事的時候,結(jié)尾就是齊威王重用了一大堆的人才,導致齊國國力大幅提升了。
另外,在鄒忌進行大規(guī)模變法期間,齊國的軍事主官田忌,還從魏國那邊,挖來了一個超級牛人孫臏。而孫臏到了齊國之后,就成了田忌最得力的助手。自此之后,在田忌和孫臏的加持之下,齊國的軍事力量,一樣也是瞬間暴增。
所以,就在齊威王登基不過三年之后,齊國就趁著魏國進攻趙國的機會,直接進攻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主帥龐涓撤兵,最后大敗魏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zhàn)。
而桂陵之戰(zhàn)結(jié)束十年之后,齊國又用了同樣的辦法,再次擊敗了魏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zhàn)’。和之前桂陵之戰(zhàn)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這一次,齊國幾乎團滅的魏國的精銳魏武卒。自此之后,魏國的軍事力量暴跌。此后,秦國那邊又開始大力進攻魏國,最后直接占領(lǐng)了魏國的河西地區(qū)。
自此之后,魏國終于被徹底打壓下去,昔日獨霸天下的風光,再也沒有了。而齊國這邊,因為擊敗了魏國,反倒是成了新的頂尖強國。
唯一有些遺憾的是,馬陵之戰(zhàn)結(jié)束以后,因為鄒忌和田忌之間,將相不和,導致田忌后來被迫離開了齊國。
這事其實也是世事造就。首先,鄒忌作為當時的齊國文臣領(lǐng)袖,田忌則是武官領(lǐng)袖,兩人為了齊國第一大臣的地位,本身就相互對立。而且,馬陵之戰(zhàn)打完之后,田忌在齊國的聲望,已經(jīng)達到了頂點。就連孫臏,都勸田忌暫時先不要放棄兵權(quán),干脆直接回國發(fā)動政變,自己獨掌大權(quán)算了。
只可惜田忌當時出于種種考慮,還是沒聽孫臏的話,選擇放棄了兵權(quán)。而田忌放棄兵權(quán)之后,鄒忌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同時也是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位置。所以在這之后,鄒忌就在齊國散布消息,說田忌有想要造反的意思。
于是,在這之后,田忌就只能逃離齊國,遠赴楚國。而隨著田忌離開,作為田忌助手的孫臏,自然也就只能離開。等到田忌和孫臏這對組合離開之后,齊國的軍事力量,其實就已經(jīng)隱隱下跌了一大截了。
不得不說,這是齊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遺憾。
當然,從鄒忌的角度來說,他對田忌所做的這些事情,確實是在維護齊國的長治久安,沒什么可指責的。因為當時田忌確實太過勢大,而且也確實威脅到了齊王的地位。至于說孫臏和田忌的離開,雖然讓齊國的軍事力量削弱了不少。但此時的齊國,既然已經(jīng)擊敗了魏國,成了新的頂級強國,這個結(jié)果,已經(jīng)很好了。
這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故事的背后,真實的歷史進程。至于說鄒忌當時到底照沒照鏡子,這事其實真不重要。因為那個故事,本來就只是他為了闡述自己策略的一個借口而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