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tǒng)稱。南北朝時期中國南方和北方處于分裂狀態(tài),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朝,始于420年劉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滅南朝陳。
南朝(420-589)承自東晉,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北朝(439-581)承自十六國,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
南北朝發(fā)展簡圖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此時也出現(xiàn)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shù)民族漢化的步伐。
接下來幾天該寫寫北朝的帝王們了,今天梳理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quán),也是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北魏地圖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靜帝禪讓,建立北齊。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jié)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fā)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quán)制度與民族融合。
云岡石窟
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quán),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拓跋珪
北魏宣武帝(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拓跋涉珪,字涉珪,云中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人,鮮卑族。北魏王朝開國皇帝,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孫、獻明帝拓跋寔之子,母為獻明皇后賀氏。
建國三十四年七月甲戌日(371年8月4日),生于參合陂北。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在代國滅亡后,苻堅將年幼的拓跋珪安置在家鄉(xiāng),后隨母親賀蘭氏寄居匈奴獨孤部首領(lǐng)劉庫仁部落。登國元年(386年),趁亂復(fù)立代國,即位于牛川,后改稱魏王,此時的拓跋珪年僅十五歲。對內(nèi)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動拓跋鮮卑政權(quán)進入封建社會;對外擊敗賀蘭部、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并與后燕、后秦爭霸于中原,于參合陂之戰(zhàn)大敗慕容寶,又在柴壁之戰(zhàn)擊潰姚興,為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适既辏?98年),確定國號為“魏”,將國都從盛樂城遷到平城,即皇帝位。執(zhí)政晚期沉湎酒色,剛愎自用,猜忌臣下,不睦兄弟。
天賜六年十月戊辰日(409年11月6日),在拓跋紹發(fā)動的宮廷政變中,遇弒身亡,年僅三十九歲,追謚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謚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北魏明元帝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12月24日),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北魏第二任皇帝。道武帝拓跋珪長子,母為宣穆皇后劉氏。
登國七年(392年),拓跋嗣生于云中宮。聰明睿智,寬厚弘毅。天興六年(403年),拜為相國、車騎大將軍,封為齊王。天賜六年,冊立為太子。得知生母賜死后,悲傷不已,游行出宮。道武帝拓跋珪遇弒后,帶兵入宮,誅滅清河王拓跋紹,即皇帝位,年號永興。即位之后,內(nèi)修庶政,體察民情,改革官制,選賢任能。外拓疆土,北逐蠕蠕,設(shè)置六鎮(zhèn),招諭馮跋。南征劉宋,奪取青州、兗州、豫州、司州領(lǐng)土三百多里,又攻占虎牢關(guān),得勝回朝,此役稱為南北朝時期第一次南北戰(zhàn)爭,最終以北魏的大勝而告終。
泰常八年十一月己巳日(423年12月24日),因攻戰(zhàn)勞頓,病逝于西宮,年僅三十二歲,謚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葬于云中金陵。雖然英年早逝,但是在北魏開國歷史中具有承先啟后的重要地位。上承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啟太武帝拓跋燾一統(tǒng)北方。
北魏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貍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帝國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后杜氏。
拓跋燾自幼聰明大度,應(yīng)付裕如。泰常八年(423年),正式登基,年號始光,時年十六歲。心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之志,親自率軍征戰(zhàn),周旋于險境。善用騎兵,輕騎奔襲,攻滅胡夏、北燕、北涼,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龜茲、粟特等西域諸國,驅(qū)逐吐谷渾,統(tǒng)一中國北方。北逐柔然,驅(qū)敵萬里。南擊劉宋,“飲馬長江”。作戰(zhàn)鷙勇驍強,受到敵方的敬畏,被劉宋王朝稱為“英圖武略,事駕前古”,超越冒頓和檀石槐。
在治國方面,拓跋燾大力改善民生,勸課農(nóng)桑,大增耕田,減輕賦稅。休養(yǎng)生息,偃武修文,撫恤鰥寡,體察疾苦。推行楷式文字,奠定魏碑基礎(chǔ),便利了人民的識字。廣召漢族士人,重用漢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肅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顯著促進了北魏官民之間和睦相處。宣傳禮義,崇尚儒學,推動了鮮卑族漢化發(fā)展。恪守節(jié)儉,獎賞慷慨。不畏艱險,料事于先。知人善任,賞罰分明。重視法制建設(shè),確立了死刑復(fù)奏制度,并常說:'法者,朕與天下共之,何敢輕也。'但在執(zhí)政末期,執(zhí)法嚴苛、誅戮無辜過多,因此常常追悔莫及。
正平二年二月甲寅日(452年3月11日),為中常侍宗愛所弒,時年四十五歲,追封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北魏南安隱王
北魏南安隱王拓跋余(?~452年),字可博真,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王朝第四位皇帝(452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燾之子,景穆帝拓跋晃異母弟,母為閭左昭儀。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受封吳王。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后,即位為帝,年號永平(或作承平)。自知得位不正,厚賜大臣,收買人心,將國庫揮霍殆盡。喜歡酗酒,縱情聲色犬馬,喜好野外狩獵。出入沒有限度,不問國家大事。即使邊境告急,也不出兵救助,引起百姓憤恨。聽憑宦官宗愛身居宰相,專權(quán)跋扈,總管三省,掌握皇家安全事務(wù),隨意召喚公卿,朝野畏懼。后因懷疑宗愛作亂,謀劃奪權(quán)行動,引起宗愛憤怒不滿。永平二年(452年),宗愛趁祭祀宗廟之機,譴小黃門賈周將其殺害。
拓跋余死后,侄子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誅殺宗愛和賈周等人,以諸侯王的禮儀安葬,謚號為隱。
北魏景穆帝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428年~451年7月29日),鮮卑名天真,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長子,母為敬哀皇后賀氏,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之父。
明慧強識,仁愛寬和,深明佛法。延和元年(432年),冊立為皇太子。太武帝攻打北燕時,留京處理尚書省事務(wù)。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攻打北涼時,錄尚書事,總理朝政,由宜都王穆壽輔佐。為政精明,洞察細微。太平真君四年,追隨太武帝攻打柔然,參決軍國重事。七年(446年),太武帝下詔滅佛時,父子產(chǎn)生矛盾。屢諫不從,拓跋晃私下設(shè)法保全了很多無辜的僧侶。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為中常侍宗愛所陷害,憂慮而死,年僅二十四歲,追謚景穆太子,葬于金陵。正平二年(452年),文成帝拓跋濬即位,追封景穆皇帝,廟號恭宗。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年~465年),字烏雷,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452年~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燾之孫,景穆皇帝拓跋晃長子, 母為恭皇后郁久閭氏。
聰明敏達,風儀異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拓跋燾,擁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同年十月,拓跋余遇弒后,即位為帝,年號興安,誅殺權(quán)臣宗愛。在位期間,平定內(nèi)亂,休養(yǎng)生息,改革官制,恢復(fù)佛教,始建云岡石窟。
和平六年(465年)病逝,年僅二十六歲,謚號文成,廟號高宗,葬于云中金陵。
北魏獻文帝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字第豆胤,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鮮卑族。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文成帝拓跋濬長子,生母李貴人。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冊立為太子。和平六年(465年)五月,父親拓跋濬逝世后,登基為帝,平定權(quán)臣乙渾。崇文重教,輕徭薄賦,喜好佛老。皇興三年(469年),將襁褓之中的長子拓跋宏冊立為太子。皇興五年(471年),不滿馮太后長期攝政,打算禪讓于京兆王拓跋子推,為眾臣勸阻而作罷,遂禪讓于太子拓跋宏。群臣奏稱“三皇澹泊無為,所以稱皇;西漢高祖之父被尊為太上皇,是不統(tǒng)治天下的。而皇帝年幼,陛下仍然執(zhí)政”,尊號太上皇帝,專心修佛。延興二年(472年)二月,面對柔然來犯,御駕親征,大敗柔然,一直追至大漠。
承明元年(476年),突然暴斃,年僅二十三歲,謚號獻文,廟號顯祖,葬于云中金陵。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
皇興三年(469年),冊立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撫養(yǎng)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zhí)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quán)的改革,馮太后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再頒俸祿制,孝文帝深受影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
收藏古今漢家典籍,規(guī)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lián)姻,參照魏晉門閥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嚴厲鎮(zhèn)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廢太子元恂。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jīng)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fā)展,史稱“太和改制”,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文明進步和民族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軍中積勞成疾,臨終仍心懷“仰光七廟,俯濟蒼生”之志,后駕崩于谷塘原行宮,年僅三十三歲,謚號孝文,廟號高祖,葬于長陵。
北魏宣武帝
北魏宣武帝元?。?83年~515年),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母為文昭皇后高照容。
太和七年(483年),出生于平城宮。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冊立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后,即位于魯陽,由“六輔”秉政。在位期間,擴建洛陽城,鞏固漢化基礎(chǔ);向南朝發(fā)動一系列戰(zhàn)爭,攻取漢中之地。向北攻打柔然,國勢盛極一時。一生篤信佛教,廢除子貴母死制度。在位后期,猜忌忠良至親,外戚高肇專權(quán),朝政日趨黑暗,國力逐漸衰敗。
延昌四年(515年),駕崩于式乾殿,年僅三十三歲,廟號世宗,謚號宣武皇帝,安葬于景陵。
北魏孝明帝
北魏孝明帝元詡(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第九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宣武帝元恪第二個兒子,母為宣武靈皇后胡氏。
元詡幼年繼位,隨著權(quán)臣元乂、母后胡氏相繼擅權(quán)亂政,大失人心,引發(fā)六鎮(zhèn)起義,國勢日衰。武泰元年(528年),不滿胡太后專權(quán),密詔岳父爾朱榮進京勤王。密詔外泄,遭到靈太后毒殺,年僅十九歲,謚號為明,廟號肅宗,葬于定陵。
爾朱榮聞訊后,追查孝明帝的死因,擁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帝,興兵攻入洛陽,殺死胡太后、小皇帝和宗室大臣,史稱河陰之變,成為北魏王朝崩潰的開端。
元姑娘(528年2月12日—?),本姓拓跋,河南洛陽人。北魏時期皇女,曾被其祖母胡太后充做皇子擁立為帝。孝明帝元詡和潘充華的女兒,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
元姑娘出生后,本應(yīng)封為公主。父親孝明帝暴死后,被掌握實權(quán)的祖母胡太后謊稱“皇子”,擁立為帝,大赦天下,年號武泰。元姑娘即位當天,胡太后面對人心已定,宣布元姑娘的身份,改立臨洮王元寶暉的兒子元釗為帝。匆匆登位,匆匆被廢,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字。
爾朱榮發(fā)動河陰之變后,下落不明。
元釗(526年~528年),字號不詳,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第十一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曾孫,臨洮王元寶暉之子。
孝昌末年,孝明帝元詡突然去世。在靈太后擁立下,元釗即位為帝,天下震驚。
建義元年,肆州刺史爾朱榮帶兵問罪,制造“河陰之變”,將幼主元釗沉入黃河淹死。
北魏文穆帝
北魏文穆帝元勰(473年~508年),字彥和,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獻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之弟。
少而岐嶷,姿性不群。太和九年(485年),冊封始平王,拜征西大將軍,遷中書令,改封彭城王,深得孝文帝信任,累遷尚書令兼任侍中。孝文帝駕崩后,輔佐宣武帝元恪,封驃騎大將軍。忠心耿耿,贏得舉國愛戴好評,受到宣武帝猜疑。永平元年(508年),在宣武帝默許下,為國舅高肇所害,年僅三十六歲,追贈使持節(jié)、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lǐng)司徒公,謚號武宣。
建義元年(528年),憑借兒子元子攸即位成為孝莊帝,追封皇帝,謚號文穆,廟號肅祖。
北魏孝宣帝元劭(?~528年),字子訥,原名元子訥(字令言),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宗室大臣,彭城武宣王元勰嫡長子,孝莊帝元子攸同母兄,母為文穆皇后李媛華。
善于武藝,少有氣節(jié)。門蔭入仕,起家宗正少卿,襲封彭城郡王。出任散騎常侍、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抵抗南梁軍隊進攻。
建義元年(528年),弟弟元子攸即位后,尊為無上王,遇害于河陰之變,追封孝宣皇帝。
北魏孝莊帝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507年~531年),字彥達,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第十二位皇帝(528年~530年在位),獻文帝拓跋弘的孫子,彭城武宣王元勰第三子,母為文穆皇后李媛華。
姿貌俊美,身有勇力。少為孝明帝元詡伴讀,頗為友愛。初以父勛,受封武城縣公,拜中書侍郎,領(lǐng)城門校尉,遷散騎常侍、御史中尉。孝昌二年(526年),進封長樂王,拜侍中、中軍將軍。孝昌三年(527年),拜衛(wèi)將軍、左光祿大夫、中書監(jiān)。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元詡駕崩,爾朱榮兵向京師,謀欲廢立,以元子攸家族為忠勛民望,故將元子攸擁立為皇帝,改元建義。四月十三日,爾朱榮發(fā)動河陰之變。
永安三年(530年),誘殺權(quán)臣爾朱榮和太宰元天穆,被爾朱兆俘虜北上,縊殺于晉陽三級佛寺,時年二十四歲。
太昌元年(532年),追贈孝莊皇帝,廟號敬宗,安葬于靜陵。
北魏長廣王
北魏長廣王元曄(509年—532年12月26日),字華興,小字盆子,河南洛陽人。北魏王朝第十三位皇帝(530年—531年在位),景穆帝拓跋晃曾孫、南安惠王拓跋楨之孫、扶風王元怡次子。
個性輕躁,頗有膂力。起家秘書郎,遷通直散騎常侍。初封長廣王,拜太原太守。永安三年(530年)十月,爾朱榮為孝莊帝元子攸所殺后,在爾朱世隆擁立下,即位稱帝,年號建明,成為傀儡皇帝。爾朱兆俘殺孝莊帝之后,失去利用價值。建明二年(531年)二月,為爾朱世隆逼迫禪讓,降為東海王。廣陵王元恭即位,年號普泰,是為節(jié)閔帝。建明二年(531年)十月,與爾朱氏對立的軍閥高歡,擁立安定王元朗即位,年號中興。高歡擊敗爾朱氏后,廢黜節(jié)閔帝,清除爾朱氏,獨攬大權(quán)。中興二年(532年)四月,高歡以禪讓為名,廢黜元朗為安定王,擁立平陽王元修為帝,年號太昌,是為孝武帝。
太昌元年(532年)五月,高歡毒死節(jié)閔帝;十一月,高歡以東海王元曄、安定王元朗與爾朱氏有牽連,同日將二人賜死。
北魏節(jié)閔帝
北魏節(jié)閔帝元恭(498年-532年6月21日),即魏前廢帝(西魏謚為魏節(jié)閔帝),字修業(yè),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十四任皇帝(531年4月1日 - 532年6月),廣陵惠王元羽的兒子。
初襲爵廣陵王,除儀同三司。以元叉擅權(quán),遂以啞病為由不與他人來往。魏孝莊帝死后,為爾朱世隆所立為皇帝,年號普泰。高歡入洛,被廢,之后被殺。西魏政權(quán)的執(zhí)政宇文泰謚其為節(jié)閔皇帝,史稱魏前廢帝,在位一年。
北魏后廢帝元朗(513年-532年12月26日),即魏后廢帝,字仲哲,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十五任皇帝( 531年10月30日 - 532年6月),章武王元融第三子。
官至渤海太守。高歡起兵討伐爾朱氏,立為皇帝,即位于信都,年號中興,尋遷鄴都。高歡平滅爾朱氏,帝至河陽,為高歡所廢。降封安定郡王。后坐事死。史稱后廢帝。在位一年。
北魏武穆帝元懷(488年~517年5月2日),字宣義,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北魏宗室,孝文帝元宏第五子,宣武帝元恪同母弟,母為文昭皇后高照容。
太和二十一年,封廣平王。宣武帝元恪猜忌近親,迫害激烈。胞弟元懷貪婪奢侈,軟禁于華林別館,下令四門博士董征,授以經(jīng)傳。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逝世,元懷放還回家。
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去世,年僅三十歲,贈使持節(jié)、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lǐng)太尉公、侍中,謚號武穆。中興二年,元懷第三子元脩即位,成為北魏孝武帝后,追謚武穆皇帝。
北魏孝武帝
北魏孝武帝元修(510年~535年),字孝則,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末代皇帝,孝文帝元宏之孫,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
元修博學多才,喜好武事,沉穩(wěn)厚重。初封汝陽縣公,拜通直散騎侍郎、中書侍郎。孝莊帝即位后,轉(zhuǎn)太常卿、宗正卿,冊封平陽王。節(jié)閔帝普泰初年,拜侍中、鎮(zhèn)東將軍、儀同三司、左仆射。中興二年(532年),在大將軍高歡擁戴下,登基為帝,年號太昌。
永熙三年(534年),不滿高歡專政,遷都長安,投奔關(guān)中大行臺宇文泰。十二月(535年2月),為丞相宇文泰所弒,年僅二十六歲,葬于云陵。西魏追謚為孝武帝,東魏追謚為出帝。
北魏的皇帝沒幾個得善終的,多個被弒,多個死于內(nèi)亂,足見南北朝時期多么的混亂。
【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