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簡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詩人,
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
太原[今屬
山西]。到了其
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
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
河南鞏義)縣令,與當(dāng)時的
新鄭[屬
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fēng)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
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
洛陽[屬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歲。著有《
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xué)上積極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相當(dāng)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zāi)芙?#8221;。敘事詩中《
琵琶行》、《
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注釋〉:芳菲:這里泛指花。盡:指花凋謝了。長恨:常常怨恨。轉(zhuǎn):反
〈詩意〉:人世間的四月,所有的花兒都已凋謝,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剛剛盛開。人們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難以尋找,卻沒想到,它反而到這里來了。
〈賞析〉:詩人用桃花來替代春天,把春天說得仿佛看得見、摸得著似的。構(gòu)思十分巧妙,語言靈活風(fēng)趣,表達(dá)了詩人對春天的留戀之情
〈注釋〉:離離:茂盛貌。遠(yuǎn)芳:遠(yuǎn)處的芳草。侵:蔓延。晴翠:原野受和煦春日照射而顯出的綠色。王孫:原指貴族后裔,這里指詩人的朋友。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詩意〉:時節(jié)正值仲春,詩人送別朋友到郊外,天氣晴和,遍野綠草芊芊。大自然季節(jié)的更體,雖使野草秋后枯槁,野火焚燒,又使野草化為灰燼,但春風(fēng)一吹,野草遍又催發(fā)出一片翠綠。在絕少行人的古道上,在連接荒城的古原上,到處是這生命力頑強的綠意濃濃的野草。人生總有離別,那送別的情和意,也像這綠草一樣深,一樣濃,也像這原上草一樣堅韌,一樣頑強。
〈賞析〉:這首詩寫與貞元三年(787),是應(yīng)考的習(xí)作。全詩寫送別,雖有離情別緒,但不傷感。詩人由春草的茂盛而富有生命力的景象,聯(lián)想到它的枯榮變化。“野火”兩句,寫原上草在野火中燒毀,又在春風(fēng)中新生,謳歌了野草的堅韌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形神具備,意境深遠(yuǎn),常被用來象征某種積極向上、充滿生命力的事業(yè)或力量。“遠(yuǎn)芳”兩句,生動地描繪了“吹又生”的一片繁茂的景象,進(jìn)一步顯示了草欣欣向榮的無限生機。全詩融情于景,格調(diào)高朗。
寫作背景: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yuǎn)不止于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dāng)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biāo)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
題解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題下自注:“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dān)憂。“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自唐德宗貞元(785—805)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不再經(jīng)官府承辦,由太監(jiān)直接向民間“采購”,謂之“宮市”,又稱“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監(jiān)常率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和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jìn)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百姓深受其害。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杜甫
【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陽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游吳越,北游齊趙,裘馬清狂而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jìn)士。后入長安,困頓十年,以獻(xiàn)三大禮賦,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亂起,為叛軍所俘,脫險后赴靈武,麻鞋見天子,被任為左拾遺,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棄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嚴(yán)武鎮(zhèn)蜀,薦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次年嚴(yán)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攜家出峽,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詩人迭經(jīng)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shù)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
說明:
畫上題詩,是我國繪畫藝術(shù)特有的一種民族風(fēng)格。古代文人畫家,為了闡發(fā)畫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畫面上題詩,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為畫題詩自唐代始,但當(dāng)時只是以詩贊畫,真正把詩題在畫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過,唐代詩人的題畫詩,對后世畫上題詩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其中,杜甫的題畫詩數(shù)量之多與影響之大,終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這首題畫詩大概寫于開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dāng)年少,富于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jìn)取之心。詩人通過對畫鷹的描繪,抒發(fā)了他那嫉惡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壯志。
題解
這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詩,據(jù)黃鶴《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遺》講,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歲時,在成都草堂所作。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紀(jì)事詩,表現(xiàn)出詩人純樸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可見詩題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體情況不詳,杜甫母親姓崔,有人認(rèn)為,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親戚。“明府”,是唐人對縣令的尊稱。相“過”,即探望、相訪。
句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草堂的南北,春水漫漫,只見鷗鳥天天成群而至。首聯(lián)描繪了草堂環(huán)境的清幽,景色的秀麗,點明時令、地點和環(huán)境。“皆”字寫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鷗鳥性好猜疑,如人有機心,便不肯親近,在古人筆下常常是與世無爭、沒有心機的隱者的伴侶。因此“群鷗日日來”,不僅點出環(huán)境的清幽僻靜,也寫出詩人遠(yuǎn)離世間的真率忘俗;同時也說明:親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見群鷗,不見其他來訪者,閑逸的生活不免有一絲單調(diào)、寂寞。“舍”,自稱其家為舍,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春水”,指流經(jīng)草堂的浣花溪。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用蓬草編成的門,因為你的到來,今天才打開。頷聯(lián)由外轉(zhuǎn)內(nèi),從戶外的景色轉(zhuǎn)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與客人談話的口吻,增強了生活實感,表現(xiàn)了詩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誠。其對仗頗具匠心,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為客開,今始為君開,上下兩意,互文而足。“緣客掃”,為了客人而打掃,古人常以掃徑表示歡迎客人。“蓬門”,茅屋的門。
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因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較遠(yuǎn),交通不便,所以買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豐盛。家境貧寒,未釀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陳酒來招待你。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zhuǎn)入實寫待客。作者舍棄了其它情節(jié),專取最能顯示賓主情意的生活場景,著意描畫。主人盛情招待,頻頻勸飲,卻因力不從心,酒菜欠豐,而不免歉疚。我們仿佛聽到那實在而又親切的家常話,字里行間充滿了融洽氣氛。“盤飧”,盤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種叫味,兩種以上叫兼味。“舊醅”,舊釀的隔年濁酒。“醅”,未經(jīng)過濾的酒。古人好飲新酒,所以詩人因舊醅待客而有歉意。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客人肯不肯與鄰家的老翁相對而飲?如果肯的話,我就隔著籬笆,招喚他過來,一起喝盡這最后的幾杯。尾聯(lián)以邀鄰助興的精彩細(xì)節(jié),出人料想地筆意一轉(zhuǎn)。這令人想到陶淵明的“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無須事先約請,隨意過從招飲,是在真率純樸的人際關(guān)系中所領(lǐng)略的絕棄虛偽矯飾的自然之樂。
說明:
在絕句體中,有一種“一句一絕”的格調(diào)。即每句寫一景,多用兩聯(lián)駢偶,句子之間似無關(guān)聯(lián)。它最初起源于晉代《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運用這種體格。大約是因為他太精于詩律,運用這種絕體,可以因難見巧吧。他最膾炙人口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糝徑楊花鋪白氈”、“遲日江山麗”等,也都是用這種體格。這些詩的優(yōu)點不只在于寫景生動,律對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個統(tǒng)一完美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應(yīng),融為一幅完整圖畫。
這首詩是杜甫流寓巴蜀時期寫的,詩寫夜泊之景。寫一個月夜,詩人不從天上月寫起,卻寫水中月影(“江月”),一開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數(shù)尺”是說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時寫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畫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是寧靜安謐的。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沖淡而柔和。桅燈當(dāng)有紙罩避風(fēng),故曰風(fēng)燈。其時江間并沒有風(fēng),否則江水不會那樣寧靜,月影也不會那樣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寫景,但讀者能夠真切感到一個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點出“人”字),這就是詩人自己。從“江月”寫到“風(fēng)燈”,從舟外寫到舟內(nèi),由遠(yuǎn)及近。然后再寫到江岸,又是由近移遠(yuǎn)。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頭景物隱略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tuán)聚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huán)境極為和諧;同時又表現(xiàn)出寧靜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這和平境界的可愛,惟有飽經(jīng)喪亂的不眠人才能充分體會。詩句中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詩人對著“沙頭宿鷺”,不禁衷心贊美夜的“靜”美。由于他與自然萬類息息相通,這“靜”與“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的寂靜幽獨該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傳來“撥剌”的聲響,使凝神睇視著的詩人猛地驚醒,他轉(zhuǎn)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顯然剛剛有一條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似乎破了靜謐之境,然而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陪襯的手法,適當(dāng)把對立因素滲入統(tǒng)一的基調(diào),可以強化總的基調(diào)。這是詩、畫、音樂都常采用的手法。詩的末兩句分寫魚、鳥,一動一靜,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點同時又最富于詩意的情景,寫得逼真、親切而又傳神,可見詩人體物之工。
此詩乍看上去,四句分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不相聯(lián)屬,確是“一句一絕”。然而,詩人通過遠(yuǎn)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nèi)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guān)聯(lián),渾融一體,讀之如身歷其境,由境會意。因而決不是什么“斷錦裂繒”(胡應(yīng)麟)。“老去詩篇渾漫與”,從詩題“漫成”可知是詩人一時得心應(yīng)手之作,這種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達(dá)到的。
注釋
①鄜州:現(xiàn)陜西省富縣。
②云鬟:婦女的鬢發(fā)。
③清輝:指月光。
④虛幌:薄而透明的帷帳。
⑤雙照:月光照著詩人和妻子。
【簡析】
這首詩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難鄜州,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被叛軍擄至長安。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 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shè)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因為年幼)“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凄然,進(jìn)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tuán)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
杜牧
杜牧 (803-852)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他有抱負(fù),善論兵,曾著《孫子兵法》,其詩多指陳時局之作,懷古詩融入史論,對后世影響頗大。其詩風(fēng)俊爽雄麗,為晚唐杰出的詩人,與李商隱并稱“李杜”。
杜牧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對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guān)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fēng)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jǐn)_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毒湃正R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diào)寫自己曠達(dá)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fēng)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fā)”的特色相結(jié)合,風(fēng)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說明:
本題共三首,是杜牧經(jīng)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宮,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里尋歡作樂。后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的這首絕句尤為精妙絕倫,膾炙人口。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shù)效果。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xiàn)一個廣闊深遠(yuǎn)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tuán)團(tuán)錦繡。“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guān)。
接著,鏡頭向前推進(jìn),展現(xiàn)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fēng)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后揚起一團(tuán)團(tuán)紅塵;宮內(nèi),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guān),卻都包蘊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說出,直至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缎绿茣?。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lián)成一體了。
吳喬《圍爐詩話》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這首詩的藝術(shù)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詩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gòu)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shù)效果。“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dǎo)致國破身亡。當(dāng)我們讀到這里時,不是很容易聯(lián)想到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嗎?“無人知”三字也發(fā)人深思。其實“荔枝來”并非絕無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騎”知,還有一個詩中沒有點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這樣寫,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yīng)。全詩不用難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注釋〉:清明:清明節(jié)。紛紛:形容多。斷魂:形容十分傷心悲哀
〈詩意〉:清明時節(jié)細(xì)雨綿綿,路上的行人心中煩悶,像是丟了魂似的。請問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孩童手指著遠(yuǎn)處的杏花村。
〈賞析〉:這首詩語言通俗卻意境悠遠(yuǎn),耐人尋味。詩中“雨紛紛”,既寫春雨如絲,飄飄灑灑,又隱含著孤身趕路的“行人”心境凄迷與紛亂,情景相融,融愁情于雨景之中;而“牧童遙指”,并未實寫村落的遠(yuǎn)近和“行人”躲雨消愁的情景,卻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全詩含蓄雋永,言已盡而意無窮。
〈注釋〉:寒山:深秋的山。坐:因為。晚:晚景。霜葉:經(jīng)霜的楓葉。
〈詩意〉:秋天,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山上白云飄浮的地方還住有人家。之所以停下車來,是因為我喜愛這傍晚的楓林晚景,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
〈賞析〉:這是一幅生機勃勃的秋色圖,詩人以樂觀的情緒,表達(dá)了對秋光的喜愛之情。畫面上山路、人家、白云、楓葉清晰明朗,有主有次,層次分明。前三句描繪的景色為最后一句對紅葉的贊美創(chuàng)設(shè)了氛圍,鋪排了背景。尤其可貴的是,詩人對于秋的感受不同凡響,毫無悲秋的感嘆,而是熱情贊美秋色如春,生氣盎然,表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美學(xué)觀和藝術(shù)創(chuàng)新精神。
賀知章
詩人簡介
賀知章:(約659— 約74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武后證圣元年進(jìn)士,舉超拔群類科,授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玄宗開元年間,歷任太常少卿、禮部侍郎、 集賢院學(xué)士、太子右庶子充侍讀、工部侍郎、秘書監(jiān)員外,官終太子賓客、秘書監(jiān)。天寶三載請為道士,乞歸鄉(xiāng)里。詔賜鏡湖剡川一曲。為“吳中四士”之一,晚年縱誕,自號“四明狂客”。詩以絕句為佳,不尚藻飾,無意求工,而時有巧思與新意。
注釋
鬢毛衰:兩鬢頭發(fā)已經(jīng)斑白稀疏。
【簡析】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xiāng),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fā)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xiāng)環(huán)境中,心情難于平靜。首句寫數(shù)十年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態(tài),暗寓鄉(xiāng)情無限。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著筆,極富生活情趣。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nèi)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xì)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jié),哀婉備至,動人心弦,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
【注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 妝:裝飾,打扮。
⑷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shù)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狀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農(nóng)歷二月,正是仲春時節(jié)。
⑻ 似:好像,如同。
【譯文】
柳樹像碧玉裝扮成的美女一樣,千萬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知道這細(xì)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風(fēng)??!
【題解】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dá)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賞析】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xì)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xì)致的形態(tài)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gòu)成一個設(shè)問句。“不知細(xì)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fēng)。說裁出這些細(xì)巧的柳葉,當(dāng)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jìn)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賈島
詩人簡介】
賈島:(779—843),字閬仙,范陽(今北京)人。早年出家為僧,法名無本。后還俗,屢試不第。被譏為科場“十惡”。文宗開成二年被謗,責(zé)為遂州長江主簿。后遷普州司倉參軍,卒于任所。曾以詩投韓愈,與孟郊、張籍等詩友唱酬,詩名大振。其為詩多描摹風(fēng)物,抒寫閑情,詩境平淡,而造語費力。是苦吟派詩人
【注釋】
①云深:林深,因多云霧,故云。
②處:行蹤,所在。
【簡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fēng)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rèn)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李白
詩人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 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少居蜀中,讀書學(xué)道。二十五歲出川遠(yuǎn)游,酒隱安陸,客居魯郡。這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以玉真公主之薦,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亂起,為了平叛,入永王李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長流夜郎。遇 赦東歸,往依族叔當(dāng)涂(今屬安徽)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以詩名于當(dāng)世,為時人所激賞,謂其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xiàn)實,描寫山川,抒發(fā)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說明:
汪倫是
唐朝涇州(今安徽省
涇縣)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jié)交名士,經(jīng)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dāng)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yuǎn)揚,汪倫非常飲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fēng)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jīng)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么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
后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
安徽游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那時,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喝酒和游歷,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會聞風(fēng)而來。于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邀請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著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里潭水的名字,
桃花潭方圓十里,并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接著哈哈大笑起來,連說:“佩服!佩服!”
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群山環(huán)抱,重巒疊嶂。別墅里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里,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肴,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shù)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dá)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里的主人不禁產(chǎn)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yè)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贊賞。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仆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shè)宴送別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給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純樸民風(fēng)的影響,李白的這首詩非常質(zhì)樸平實,更顯得情真意切。
《贈汪倫》這首詩,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游覽的勝地。為了紀(jì)念李白,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踏歌岸閣”,至今還吸引著眾多游人。
注解〕
危樓:高樓,這里指建筑在山頂?shù)乃聫R。
百尺:虛指,不是實數(shù),這里形容樓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統(tǒng)稱。語:說話??郑嚎峙?。
(
翻譯〕
山上寺院的高樓多么高,人在樓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
賞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紀(jì)游寫景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云。發(fā)端一個“ 危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
次句以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云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tài),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詩人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樓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這兒大聲說話,恐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十分生動形象。
這里,詩人發(fā)揮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寫作背景:
說詩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個寺廟,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jīng)樓,他登上去了。憑欄遠(yuǎn)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fā),曰:"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夜宿山寺的寫作背景)
說詩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個寺廟,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jīng)樓,他登上去了。憑欄遠(yuǎn)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fā),曰:"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注釋】
①舉:抬。
【簡析】
這是寫遠(yuǎn)客思鄉(xiāng)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nèi)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詩文解釋】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yuǎn)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詩文賞析】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dāng)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yuǎn)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詩人在江邊極目遠(yuǎn)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注釋】
①白帝:今四川省奉節(jié)。
②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
③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dá)。
【簡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jìn);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yuǎn)。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矣!”
陸龜蒙
簡介
字魯望,蘇州人,元方七世孫。舉進(jìn)士不第,辟蘇、湖二郡從事,退隱松江甫里,多所論撰,自號天隨子。以高士召,不赴。李蔚、虞攜素重之,及當(dāng)國,召拜拾遺,詔方下卒。光化中,贈右補闕。集二十卷,今編詩十四卷。
譯文:
人們都喜愛艷麗的紅荷,而很少有人欣賞素雅的白蓮。其實這冰清玉潔的白蓮花,真應(yīng)該生長在西王母的仙境瑤池之中。
即使很少人賞識它,任她自開自落,然而白蓮其實是很美的,她那純潔之色,她那婷婷之態(tài),只要有曉月清風(fēng)作伴,又何損于她的美麗呢?
【賞析】
這是一首詠白蓮的詩,內(nèi)容似有寄托。它描寫白蓮花含著怨恨在人們不知不覺中謝落,暗喻潔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會里,總是受到冷落和排擠,只能默默無聞地被埋沒掉。這也表現(xiàn)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孤芳自賞、懷才不遏的心理。不過這首詩為讀者所欣賞,主要在最后兩句。最后兩句有的本子作“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晚風(fēng)清欲墮時”。白蓮好象無情,但卻有恨,在天欲曉而殘月尚在,涼爽的晨風(fēng)吹著,無人知覺的時候,這正是白蓮的花瓣將要墜落的時候。這樣的想象和描寫是既適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蓮的性格的特點,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為有詩的感覺和想象的詩人寫詩,并不是僅僅打一個比喻,借題發(fā)揮,發(fā)一點個人的牢騷,而是對他所歌詠的對象(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間的事情),總是感到了詩意,感到了有動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寫出可以打動人的真正的詩來。
盧綸
【詩人簡介】
盧綸:(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陽(今北京西南),后遷居蒲(今山西永濟(jì))。天寶末舉進(jìn)士,遇亂不第,奉親避居鄱陽。代宗朝又應(yīng)舉, 屢試不第。大歷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xiāng)尉。又受宰相王縉賞識,奏為集賢學(xué)士、秘書省校書郎。后出為陜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德宗朝為昭應(yīng)令,又赴河中節(jié)度使任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為 “大歷十才子”之一。詩多應(yīng)酬贈答之作, 但所作邊塞詩卻蒼老遒勁,氣勢雄渾,體現(xiàn)盛唐之馀緒。
【注釋】
①單于:敵人的首領(lǐng)。
【簡析】
本首寫將軍雪夜帶領(lǐng)輕騎即將出征的情景。
【注釋】
①草驚風(fēng):風(fēng)吹草叢,以為有猛獸潛伏。
【簡析】
第二首寫將軍夜里巡邏邊境高度警惕。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人。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一代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xùn)|人,終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xùn)|或柳柳州。
柳宗元,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并稱為“河?xùn)|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與李氏皇族關(guān)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dá)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quán)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zhèn),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jīng)“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戰(zhàn)亂中,柳鎮(zhèn)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yǎng)子女,常常自己挨餓。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亂”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割據(jù)戰(zhàn)爭——建中之亂爆發(fā),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飽嘗戰(zhàn)亂之苦。柳宗元成長于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現(xiàn)實有一定的認(rèn)識,這對他以后的文學(xué)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注釋〉:徑:路。蹤:腳印。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漁翁。
〈詩意〉:連綿的群山白雪皚皚,看不見一只飛鳥。大地白茫茫一片,也找不到一個人的腳印。唯有一只孤獨的小船上,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漁翁,獨自一人在大雪紛飛的江上垂釣。
〈賞析〉:這首詩寫于詩人被貶永州期間。詩人借山水景物和獨釣寒江的漁翁,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懷和被貶后的苦悶。詩人用“千山”、“萬徑”之鏡作背景,是為了襯托“孤舟”和“獨釣”。詩中包羅一切的是雪。老漁翁在天寒地凍、人鳥絕跡的雪鏡中,無所畏懼,專心垂釣,形體孤獨,而品格卻清高。這個堅貞不屈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 ,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詩人、哲學(xué)家。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xué)相傳的書香門弟。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劉禹錫耳灞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xué),從小就才學(xué)過人,氣度非凡。他十九歲游學(xué)長安,上書朝廷。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jìn)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xué)宏詞科。
后來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jìn)行創(chuàng)作,積極向民歌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載"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忱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后世的文學(xué)評論家所激賞,認(rèn)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杰作。
后來,幾經(jīng)多次調(diào)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dān)任刺史。當(dāng)時蘇州發(fā)生水災(zāi),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zāi)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dān)任過刺史的韋應(yīng)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实垡矊λ恼冇枰园?,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說明:
這是一首流傳極廣、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愛情詩,可歌可舞。“晴”諧音“情”,寫的是一位少女愛上了一個人,但對方尚未表態(tài)。因而,她期盼,又難耐,心情極為復(fù)雜。
“楊柳青青江水平”,寫少女眼前所見。春光明媚,楊柳青青,江中流水,平如鏡面,環(huán)境極美。
“聞郎江上唱歌聲”,寫少女所聞。在這令人陶醉的美景中,她忽然聽到江上傳來熟悉的歌聲,心中怦然一動,情不自禁地舉目往上探尋。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情”,寫少女的心理活動。詩人借“東邊日出西邊雨”這種自然景象,寫少女的迷惘。你說他是“晴天”吧,可西邊還下著“雨”;你說他“無晴”吧,可又送來悅耳的歌聲,似乎又“有晴”,弄得少女捉摸不定。至此,一個初戀少女的心態(tài)便躍然紙上。寫得極為關(guān)切、細(xì)膩,也極容易引起共鳴。
劉長卿
【詩人簡介】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郡望河間(今屬河北),籍貫宣城(今屬安徽)。青少年讀書于嵩陽,天寶中進(jìn)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后為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游吳越。代宗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zhuǎn)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被誣貪贓,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fù)游吳越,終于貞元六年之前。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自詡為“五言長城”。
【注釋】
白屋: 貧家住所,因屋頂用白茅覆蓋或木材不加油漆而得名
令狐楚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學(xué)家。字□士。宜州華原(今廣西宜山)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貞元七年 (791)登進(jìn)士第。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出為華州刺史,拜河陽懷節(jié)度使。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憲宗去世,為山陵使,因親吏贓污事貶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鎮(zhèn)上。謚曰文。
令狐楚才思俊麗,能文工詩。"于□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傳諷"(《新唐書·令狐楚傳》)。時古文家后繼乏人,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為世所稱,"言文章者以冠"(劉禹錫《彭陽侯令狐氏先廟碑》)。其駢文"隸事生動,猶得子山(庚信)遺意"(高步瀛《唐宋文舉要》)。李商隱的駢文即其所授。元和十二年(817),選進(jìn)《御覽詩》。晚年與劉禹錫、白居易唱和較多。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令狐楚《漆奩集》 130卷,又《梁苑文類》 3卷,《表奏集》10卷(自稱《白云孺子表奏集》),均佚?!度莆摹肥掌湮?5卷,《全唐詩》收其詩50多首。所選《御覽詩》,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選唐詩(十種)》本。事跡見劉禹錫《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紀(jì)》與新、舊《唐書》本傳。
說明:
這首詩通過裝束與行動的描寫,刻畫出勇武豪邁的青年將士的形象。后交代了行軍出發(fā)的目的,也表明了青年將士忠心報國的豪情,激越奔放,頗具唐風(fēng)。
李紳
性別:男
國家/區(qū)域:
安徽亳州生日:772年
完善人物生日行業(yè)/職務(wù):
縣令簡介:
李紳(772—846),字公垂,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jīng)義。15歲時讀書于惠山。青年時目睹農(nóng)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nóng)》詩2首,內(nèi)有“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李紳(772—846),字公垂,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說明:
禾:禾苗。
盤中餐:碗里的飯食。
古詩今譯
農(nóng)民辛勤鋤禾正當(dāng)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nóng)民的辛苦。
名句賞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dāng)空的正午農(nóng)民種田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nóng)民的勞動成果,詩中表達(dá)了對農(nóng)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diào),勾勒出一幅田間勞動的場景:農(nóng)民們不避烈日,正揮汗如雨地鋤著莊稼地,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們聯(lián)想到,還有多少人正在陰涼處避暑消熱,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著農(nóng)民的勞動成果呢?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nóng)民風(fēng)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nóng)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xiàn)實的不滿。
駱賓王
【詩人簡介】
駱賓王:(約640— 684以后),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早年喪父,家境窮困。龍朔初,道王李元慶辟為府屬。后拜奉禮郎,曾從軍西域,又入蜀從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轉(zhuǎn)明堂主簿,遷侍御史。被誣入獄,遇赦后出為臨海丞。為徐敬業(yè)草討武檄文,討武兵敗,逃亡不知所終。其為五律,精工整煉,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長歌,排比鋪陳,圓熟流轉(zhuǎn),或被譽為“絕唱”。
說明:
這首詩歌相傳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少年時期的作品,給我們展示了一幅鵝兒戲水圖,有形象,有聲音,有色彩,有動態(tài),如在眼前,給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學(xué)習(xí)這首詩歌,可以依循鵝的形象→聲音→色彩→動態(tài)的思路來理解:
形象生動
詩歌一開始就以“鵝,鵝,鵝”的連續(xù)反復(fù),突出了描寫對象。鵝在禽類當(dāng)中,體大身健,尤其是長長的頸項更是別具特色,所以詩人抓住特征,突出了鵝的“曲項”--鵝的頸項長長的,本來并不彎曲,因為它要唱歌,這才彎曲著頸項,使得形象更加生動可愛了。
聲音嘹亮
如上所述,鵝兒彎曲起長長的頸項,大概憋足了內(nèi)勁吧,突然爆發(fā)出來--“向天歌”,向著高高的天空鳴叫,唱的什么“歌”只有鵝兒自己知道,但這鳴聲激越嘹亮,發(fā)散四方,使我們?nèi)缤苯勇牭剑曳路鸹厥幵诙H,經(jīng)久不歇……
色彩分明
色彩分明,美麗和諧,是這首詩的重要特色。“白毛”和“綠水”映襯分明,“紅掌”和“清波”相映盡致,鵝兒的白毛使綠水更綠,而一潭綠水又使白毛更白;同樣,鵝兒的紅掌與綠水的清波互相映現(xiàn),多么美妙。如果誦讀詩篇,體味色彩,你就會感到“白毛”、“綠水”、“紅掌”、“清波”不僅色彩分明,而且和諧統(tǒng)一,讓人覺得很美很美呢。
動態(tài)逼真
這首詩歌固然把鵝兒的形態(tài)描繪得非常生動,而形態(tài)與動態(tài)又緊密關(guān)聯(lián),“曲項”是在繪形,何嘗不是寫動?鵝兒長長的頸項彎曲起來了,為的是爆發(fā)出嘹亮的鳴聲。尤其是下面的“浮”和“撥”兩個動詞,更是寫足了鵝兒的動態(tài)了--綠水悠悠,鵝兒浮游其中,多么自由自在??!鵝兒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悠悠綠水,激蕩起一圈圈清澈的水波,雪白的軀體不斷前行,又多么快樂!“浮”含游,“撥”含行,二者連成一體,再加上“向天歌”,簡直逼真如畫了。
誦讀這首詩歌,我們不難從中體味到童趣。在兒童眼里,鵝鴨嬉戲,貓狗相斗,乃至螞蟻搭橋等等,無不充滿情趣,妙在詩人仔細(xì)觀察,化為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以詩的語言畫出“鵝兒戲水圖”,因而更加富有感染力了。
孟浩然
詩人簡介】
孟浩然:(689— 740),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四十歲入長安應(yīng)進(jìn)士考落第,失意東歸,自洛陽東游吳 越,即所謂“山水尋吳越,風(fēng)塵厭洛京”。張九齡出鎮(zhèn)荊州,引為從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隱淪而以隱淪終老的詩人。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的幽清境界,卻不時流露出一種失意情緒,所以詩雖沖淡而有壯逸之氣,為當(dāng)世詩壇所推崇。
〈注釋〉:曉:天亮。
〈詩意〉:春天的夜晚睡得很香,不知不覺就亮了醒來時聽到到處是鳥的鳴叫聲。昨天夜里刮風(fēng)下雨,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風(fēng)雨打落。
〈賞析〉:春日融融,人們常有疲倦好睡之感。詩人在前兩句中,用“不覺曉”三個字,抓住了人們共同的感受,再從耳中聽到處處有啼鳥之聲,感到春天是個花香鳥語的美好季節(jié)。后兩句從昨天一夜風(fēng)雨敲窗,擔(dān)心嬌嫩的花兒墜落,文筆生動、風(fēng)趣。尤其是末句,以疑問句作結(jié),更富有情致。這首詩明白如話,而描繪的景色卻生動而感人,韻味無窮,把季節(jié)多變的春色和詩人惜花的心情表現(xiàn)得自然細(xì)膩。
《注釋》:建德江:新安江流經(jīng)今浙江建德梅城的一段。泊:停船靠岸。天低樹:天幕低垂,仿佛和樹木相連。
〈詩意〉:劃著小船停泊在煙霧蒙蒙的沙洲邊。太陽落山了 ,更增添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新愁。原野空曠遼闊,天幕低垂,連著樹木,江水清澈平靜,只有水中的月亮跟船上的孤客格外親近。
〈賞析〉:這是一首抒寫羈旅情懷的詩。建德江即指新安江,江水流經(jīng)建德(今屬浙江)。第一句敘詩人行蹤,是動態(tài);第二句寫日暮添愁的內(nèi)心世界,是靜態(tài)。這兩句詩動靜結(jié)合,描繪形象,情景交融,三四兩句的意境特別美。船在水中會隨著波浪起伏,遠(yuǎn)望曠野的天空會感到比岸邊的樹還低;而江水清澈,映在水面的明月似乎就近在身邊。“低”和“近”二字用得十分形象而貼切,只有經(jīng)歷過舟旅生活的人才會有真切的體會。而要突出詩中的“低”和“近”,那句中的“曠”和“清”是前提,否則就沒有著落。全詩由于詩人觀察入微,又能用形象、精煉的詩句寫出獨特的景色,因而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王昌齡
【詩人簡介】
王昌齡:(約690— 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jìn)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xué)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說明:
戰(zhàn)士們有思家之緒,這很自然,因為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戰(zhàn)士的根本價值卻在于他們是祖國安全的捍衛(wèi)者。現(xiàn)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yōu)楸Pl(wèi)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guān)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zhàn)斗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zhàn)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zhàn)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
王維
【詩人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 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于蒲州(今山 西永濟(jì))。進(jìn)士及第, 任大樂丞,因事貶為濟(jì)州司倉參軍。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書右丞。安史之亂,身陷叛軍,接受偽職。 受降官處分。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lán)田輞川別業(yè),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多才 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xì)致,富于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說明:
詩題一作《獵騎》。從詩篇遒勁有力的風(fēng)格看,當(dāng)是王維前期作品。詩的內(nèi)容不過是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動,卻寫得激情洋溢,豪興遄飛。至于其藝術(shù)手法,幾令清人沈德潛嘆為觀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唐詩別裁》)
B http://www.artx.cn/
詩開篇就是“風(fēng)勁角弓鳴”,未及寫人,先全力寫其影響:風(fēng)呼,弦鳴。風(fēng)聲與角弓(用角裝飾的硬弓)聲彼此相應(yīng):風(fēng)之勁由弦的震響聽出;弦鳴聲則因風(fēng)而益振。“角弓鳴”三字已帶出“獵”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射獵場面。勁風(fēng)中射獵,該具備何等手眼!這又喚起讀者對獵手的懸念。待聲勢俱足,才推出射獵主角來:“將軍獵渭城”。將軍的出現(xiàn),恰合讀者的期待。這發(fā)端的一筆,勝人處全在突兀,能先聲奪人,“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方東樹)。兩句“若倒轉(zhuǎn)便是凡筆”(沈德潛)。
渭城為秦時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時平原草枯,積雪已消,冬末的蕭條中略帶一絲兒春意。“草枯”“雪盡”四字如素描一般簡潔、形象,頗具畫意。“鷹眼”因“草枯”而特別銳利,“馬蹄”因“雪盡”而絕無滯礙,頷聯(lián)體物極為精細(xì)。三句不言鷹眼“銳”而言眼“疾”,意味獵物很快被發(fā)現(xiàn),緊接以“馬蹄輕”三字則見獵騎迅速追蹤而至。“疾”“輕”下字俱妙。兩句使人聯(lián)想到鮑照寫獵名句:“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但這里發(fā)現(xiàn)獵物進(jìn)而追擊的意思是明寫在紙上的,而王維卻將同一層意思隱然句下,使人尋想,便覺詩味雋永。三四句初讀似各表一意,對仗銖兩悉稱;細(xì)繹方覺意脈相承,實屬“流水對”。如此精妙的對句,實不多見。
【注釋】
登高:九月九重陽節(jié),民間有登高避邪習(xí)俗。
茱萸:藥性植物。重九俗以結(jié)子茱萸枝插頭。
【簡析】
詩寫游子思鄉(xiāng)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yuǎn)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fēng)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fù)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注釋】:
王維的《少年行》,詠少年英雄,圍繞“英雄”做文章。首句狀其射技超群。詩人攝取了少年的一個造型英雄力大無比,技高絕倫,可左右開弓,兩手同時掰開兩張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狀其臨陣膽氣。“虜騎千重”,少年英雄豪氣沖天,闖將過去,如入無人之境。這兩句內(nèi)容上互為因果,一個氣貫斗牛、武藝高強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第三句摹其戰(zhàn)斗風(fēng)姿。詩人以“金鞍”為映襯,鏡頭對準(zhǔn)“偏坐”這一姿勢,又以“調(diào)白羽”箭在弦上這一特寫鏡頭,突出了詩中主人公的雄姿英發(fā)。最后一句繪其赫赫戰(zhàn)果。借“五單于”紛紛被射下馬鞍的畫面,再現(xiàn)少年英雄所向無敵,殺得匈奴潰不成軍的輝煌戰(zhàn)績。全詩借助四幅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畫面,分別從少年的“技”、“膽”、“姿”、“績”方面下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威風(fēng)凜凜、馳騁沙場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構(gòu)思巧妙,令人贊嘆不已。
〈注釋〉:1、紅豆:紅豆樹的果實,鮮紅渾圓,古代文學(xué)作品用它來象征相思,又稱為相思子。2、采擷:摘取。
〈詩意〉:紅豆樹生長在南方,春天到了生出多少枝紅豆?希望你多采一些紅豆,因為它最能引發(fā)人的相思之情。
〈賞析〉:詩人借物抒情,句句不離紅豆,委婉含蓄,把相思之情表達(dá)得淋漓盡致。
【注解】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長嘯:長聲呼嘯。
【評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diào),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shù)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王之渙
【詩人簡介】
王之渙:(688— 742),字季陵,絳州(今山西新絳)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謗,辭官歸鄉(xiāng),家居十五年。后為文安尉,卒于任所。早年精于文章,工詩,工多引為歌詞,名動一時,有旗亭畫壁故事。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fēng)光為勝。
【注釋】
①鸛雀樓:在今山西省蒲縣西南,傳說鸛雀經(jīng)常棲息于此。
【評析】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yuǎn)詩。寥寥數(shù)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渾,放眼宇宙之無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詩的兩聯(lián)皆用對仗,而且對得順乎自然,氣勢充沛,浩大無邊,渾然天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被作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遺芳千古。
韋應(yīng)物
【詩人簡介】
韋應(yīng)物:(737—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系貴胄出身,少為皇帝侍衛(wèi)。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代宗朝入仕途,歷任洛陽丞、縣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罷官后,閑居蘇州諸佛寺,直至終年。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閑淡,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藝術(shù)成就較高的詩人。
說明: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yīng)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rèn)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rèn)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jié),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tài),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于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里,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后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并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diào),應(yīng)當(dāng)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托的。但是,詩人為什么有這樣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yīng)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于進(jìn)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nèi)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jìn)退兩為難,只好不進(jìn)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莊子。列御寇》)韋應(yīng)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fā)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說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jié)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說偶然賦景,毫無寄托,則割裂詩、人,流于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西部邊地的人民,故稱為西鄙人。
張祜
【詩人簡介】
張祜:(約785—849?),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一作南陽(今屬河南)人。舉進(jìn)士不第。元和間以樂府宮詞著稱。然南北奔走三十年,投詩求薦,終未獲官。至文宗朝始由天平軍節(jié)度使薦入京,復(fù)被壓制。會昌五年投奔池州刺史杜牧,受厚遇,而年已遲暮。后隱居于曲阿。其詩或感傷時世,或歌詠從軍,猶存風(fēng)骨;其宮詞寫宮女幽怨之情,亦有所感而發(fā)者也。
簡析】
這是一首短小的宮怨詩。首句寫宮女離家遙遠(yuǎn);二句寫入宮多年;三句寫悲憤到達(dá)極點;四句寫君前落淚以示抗議。一般宮怨詩多寫宮女失寵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詩卻一反其俗,寫在君前揮淚怨恨,還一個被奪去幸福與自由的女性的本來面目。這是獨到之所在。
全詩只用了“落”字一個動詞。其他全部以名詞組成,因而顯得特別簡括凝煉,強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數(shù)目字,把事件表達(dá)得清晰而明確。
張繼
【詩人簡介】
張繼:(?—約779),字懿孫,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二載進(jìn)士及第。至德間為監(jiān)察御史。大歷中在武昌任職,后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在洪州分掌財賦,任租庸使、轉(zhuǎn)運使判官,卒于任所。其詩關(guān)切時事,爽利激越,事理雙切,寄興遙深。
【注釋】
①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②姑蘇:今江蘇蘇州。
③寒山寺:舊說在姑蘇城西十里楓橋東。
【簡析】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jīng)過詩人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就構(gòu)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后,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張九齡
【詩人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jìn)士,玄宗朝應(yīng)“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yù)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于曲江私第。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zhuǎn)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諭,對初唐詩風(fēng)的轉(zhuǎn)變,起了推動的作用。
【注釋】
①竟夕:整夜。
②披衣:謂披上衣服走出戶外。
③盈手:滿手,滿握。
【簡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并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yuǎn)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yuǎn)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nèi),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采擷以贈遠(yuǎn)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nèi),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xì)細(xì)品味,如嘗橄欖,余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dá)。
簡介:
,字繪之,河間人。憲宗時為翰林學(xué)士,后終中書舍人。其詩語言上十分清婉爽潔,悠遠(yuǎn)飄逸,少有庸作;題材上以寫征人思婦的居多,也有描寫宮樂春旅的作品。代表作有《春閨思》、《秋夜曲》、《玉繩低建章》、《 宮中樂五首》、《隴上行》、《秋思贈遠(yuǎn)》、《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樓詩三首》、《上元日聽太清宮步虛》等,其中以《春閨思》和《秋夜曲》為最著名。這兩首詩都寫思婦對戍邊丈夫(征人)的綿綿情思:前者是在春天,此時“城柳裊裊,陌桑青青”,主人公正在采桑,但因為心有所思,惦念著遠(yuǎn)方的親人(“昨夜夢漁陽”),以至“提籠忘采葉”(居然忘記了采桑葉);后者是在秋夜,此刻“漏水丁丁,輕云漫漫”,在微露的月光中思念丈夫,只覺得這夜何其漫長,秋夜里潛藏的蟲兒又整夜叫個不停,主人公想到將要秋去冬來,于是向老天祈愿:“征衣未寄莫飛霜”,因為怕丈夫受凍。兩首詩都寫得極其傳神逼真,感動人心。詩一卷(全唐詩中卷第三百六十七)。
譯詩:
裊裊城邊的垂柳,
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籃忘了把桑采,
凝思昨夜夢漁陽。
賞析
這首詩描寫少婦思念戍守漁陽的丈夫。一副思婦采桑圖在我們面前展開,城郊一角柳絲裊裊桑樹底下一個手提籃子的采桑少婦,籃中卻桑葉寥寥。但是她的手卻停下來向遠(yuǎn)方久久的凝思著。這副畫的主題是什么?詩最后兩句告訴了我們。因為少婦正在回憶昨夜夢到漁陽于丈夫相會的情景。詩筆到此嘎然收筆,剩下的讓讀者去補充。實在是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