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西默· 插畫| 七節(jié)
點上方綠標聽主播朗讀音頻
點擊閱讀原文,完成今日晚讀打卡!
(星期二)
各位書友,晚上好,今晚我們一起共讀《為何家會傷人》,來看看那些 “我都是為你好”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它們在你我身上是否存在過,建議今日讀完第2章第5節(jié)到第8節(jié),第97頁到129頁。
請帶著以下問題完成今天的晚讀,并記得在共讀群里跟書友們討論噢!
什么樣的愛才是真愛?
如果我們給的愛讓對方感覺到捆綁,應該怎么辦?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他成為自己的過程,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毫無疑問,每一個父母都自認為很愛自己的孩子,“我愛你”人人也都會說,但我們付出的愛,真的是對方渴望的愛嗎?
1. 溺愛的真相
美國的心理學家艾瑞克·艾里克森提出,在心理社會性發(fā)展階段的第一階段,兒童需要通過與看護者之間的交往建立對環(huán)境的信任感,信任是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系的產物。父母無條件的關愛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必需,然而溺愛是他們需要的嗎?
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成另一個自己,給予過度的滿足。正如心理咨詢師榮偉玲說:無節(jié)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jié)制地滿足自己。另一個咨詢師袁榮親認為,溺愛分為包辦型溺愛和縱容型溺愛,包辦型溺愛的父母,總是重視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來塑造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實際上,這也是一種不獨立、無法完成與孩子分離的結果,這樣的孩子,一方面為父母而活,一方面抵御成長挫折的能力也比較低,更容易產生焦慮、責任感低,很依賴父母,同時又恨他們。
所有的不快樂,都源于沒有做自己,因為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溺愛的父母,沒有做自己,被溺愛的孩子,做不了自己。那么什么是真愛呢,真愛不是懶惰的,不是在任何階段都按照自以為是的方式去付出,而是需要我們看到自己,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fā)現(xiàn)孩子的真實需要,并幫他實現(xiàn)他的需要。如果你是被溺愛的孩子,不要擔心,請試著接受自己,并嘗試說出自己的需要,并努力爭取。
2. 對物質過度追求的真相
很多父母為十來歲的孩子叛逆焦心,他們追星、玩游戲、喜歡花錢買東西,這些父母大概總是聽不到孩子說那句話:“別再把我當小孩子了!”溺愛的父母通常比較懶,如果用愛一兩歲孩子的方式來愛一個渴望被看成獨一無二個體的青春期孩子,是不行的。孩子沒有被看見被理解,在有一定自主能力的情況下,他們通常會去尋找能讓自己體會到關注的情感載體。
這些孩子沒有體會到來自父母尤其媽媽的內在的愛,他們對于承載愛的物體就會非常執(zhí)著。比如有媽媽味道的抱枕、毯子、洋娃娃,更大一些的孩子,可能通過癡迷于電子產品,那些以賺錢為目的,或者把賺足夠多錢當成愛的表達的成人,很可能也是因為愛的缺失。原本是靈魂層面的愛,淪落為需求被滿足的層面,這樣的滿足常常是短暫的,你買了一樣東西,需求得到滿足后,又會很快渴望另一樣東西。自己沒有被看見,便看不見物的珍貴。
擁有這樣的父母或者已經成為這樣的人,的確不夠幸運,但是,悲傷的過去是可以被治愈的,愛,或者說這世界的很多答案,向內找,由心找,就一定會找到。
3. 愛得密不透風的真相
當一個人長大了,會渴望獨立的空間,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腳,嘗試自己的力量,這是一個生命成長的必然規(guī)律。
但是,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孩子是永遠不懂事的小孩,永遠不知道怎么做事的小孩,他們得時時刻刻為孩子的一切事情操心:讀書、上學、畢業(yè)工作、談戀愛、結婚買房生孩子,中國的父母真是全世界最累的父母,為什么?
武志紅老師說,這是因為,在這種愛的背后,其實有一種恐慌:一些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傾向,無法忍受與孩子分離的規(guī)律。人一出生,就意味著終將面臨死亡這場最大的分離,分離,是生命中的永恒主題。
對于孩子處于青春期的父母而言,這場分離的沖突會放大:他們總擔心孩子有沒有好好學習,會不會又溜出去上網,會早戀嗎,擔心孩子適應不了社會,甚至會各種挑錯,而這個階段的孩子恰好又有強烈的自主渴望。實際上,父母和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關系必須經歷一個轉折,從父母有絕對權威到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龀鲋匾獩Q定的獨立性或自主性(Allen&Land 1999;Holmbeck&O’Donnell 1991),這個過程對很多父母來說是不容易的,他們拒絕分離,也是在拒絕自己與孩子的成長。父母們,請反省一下自己,你是不是特別害怕孩子離開你?
各位書友,真正的愛,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愿大家都能真正的去愛,也得到真正的愛。今天的晚讀就到這里,別忘了打卡,晚安!明天見!
作者:西默,將閱讀和寫作當做終身職業(yè)的小鎮(zhèn)女青年。公眾號:bigfishbooks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