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中國最大的姓是哪個,很多人都知道是李。李姓人口大概有9600萬,一個姓就有將近一億人,小編作為9600萬分之一,感到了渺小和恐懼。
但是,如果要問中國最小的姓是哪個,估計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2006年,中科院經(jīng)過兩年的調查,發(fā)布了一份《中國姓氏統(tǒng)計》,這份報告告訴了我們中國人口最少的姓。這個姓叫做“難”。
看到這個字,你可能會脫口而出“nan”,那就錯了。就像“仇”當姓的時候要讀“qiu”,“查”當姓的時候要讀“zha”一樣,這個“難”字當姓的時候也變成了一個很奇怪的讀音,讀作“ning4”。
之所以這么讀,也是和它的來歷有關。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幾乎每個姓都有很多來源。就比如說小編的這個“李”姓就有N個來源,有的是“理”姓演變來的,有的是以李樹為圖騰給自己起的,有的是皇帝賜姓,有的是逃難改姓,等等,來源非常多。
中國大部分的姓氏都不止一個來源,而這個“難”姓是很少見的一個只有唯一來源的姓。
“難”姓來源于鮮卑族的一個小部落。鮮卑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精力最旺盛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在所有少數(shù)民族里,它建立的政權最多,從西晉到南北朝,在北方叱咤風云的慕容家、宇文家、拓跋家都是鮮卑人,建立了不下十個政權。
叱咤風云的鮮卑族
在鮮卑族的發(fā)家史上,有一個部落叫做“吐難”部落,這個部落的人都以部落名為自己的姓。拓跋家建立的北魏朝中,就有吐難氏為官。
那“吐難”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古鮮卑語里的一個詞,指的是一種鳥,有學者詳細考證過,說是鴕鳥。你別說,“吐難”和“鴕鳥”的讀音還真有點像。古鮮卑的吐難部落很崇拜這種鳥,所以以鳥名為部落名,再以部落名為姓氏。所以你可以認為這個部落叫鴕鳥部落,部落人都姓“鴕鳥”。
后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進行了深度的漢化改革,他把自己的姓“拓跋”改成了漢姓“元”,作為表率。于是鮮卑族人紛紛改漢姓,“吐難”這個姓就改成了單字“難”。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這就是“難”姓的唯一來源。而它的讀音“ning”,也是古鮮卑語發(fā)音的傳承。
這個姓現(xiàn)在還有多少人呢?只剩下四個很小的村子。河南焦作下面有一個縣叫武陟,1997年武陟縣出土了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碑文記載了一個名叫“難樓”的鮮卑族官員,對于“難”姓來說這是一個極其珍貴的歷史證明。而那個叫“難樓”的鮮卑官員當年就是在武陟縣做官,他的后代就一直留在武陟。但是“難”姓并沒有發(fā)展壯大,不知道在這一千年里發(fā)生了什么事,只知道現(xiàn)在的武陟縣有四個難姓后人的小村子,這四個村子就是目前中國所有的難姓人,他們的難姓也是現(xiàn)在中國最小的姓。
對于姓氏文化來說,武陟縣是一個很寶貴的地方,畢竟這里保存著中國最小的姓,但曾經(jīng)這里進行人頭普查的時候卻發(fā)生過一件好玩的事情。因為難這個姓太少見,幾乎沒人聽說過,當?shù)赜嘘P部門進行人口普查的時候,查到這四個村子時聽說這里的人姓難,感到震驚。因為不僅讀法奇怪,而且字意也不好,誰會用災難的難字作為姓???有關部門不信有這個姓,當即就認定這個姓很可能是以訛傳訛導致的,可能他們某個祖先因為筆誤寫錯了字,才導致有了這個姓,因此早期進行的多次人口統(tǒng)計都沒有把這個姓加進去,有關部門把這個“難”姓歸入了別姓一類。
而就在那時,韓國文化部門聽說了這個消息,說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難姓人。韓國一部分人非常激動,馬上組成了一個尋根團來中國尋根問祖。這一批韓國人其實是難姓繁衍下來的另外一脈,北魏滅亡后,一部分鮮卑族人回到了東北地區(qū),其中就有難姓人,他們后來又遷到了朝鮮半島,也就是現(xiàn)在韓國難姓人的來源。這些韓國人十分相信,他們和武陟縣四個村子的難姓人擁有共同的祖先。
直到這時,當?shù)赜嘘P部門才知道“難”姓不是以訛傳訛,也不是別姓,而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