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圖小編在《百年回眸中山》里面影上來的,可以清晰看到以前中山的古城墻的位置,這幾天我們的中山歷史研究群小組都在討論,現(xiàn)在僅有的城墻碎片在哪里呢?
老街坊們對于中山歷史的熱愛,十分讓小編感動!
中山市的前身是香山縣,立縣于南宋二十二年(1152年)(1925年因紀(jì)念孫中山先生而更名“中山”),至今已有850多年的歷史。古代都邑四圍都設(shè)有城垣及護城河,以資防守。凡都邑必有城池,香山縣是邑自不例外。建縣之初,縣城鐵城四周就筑有城垣和防城河。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建磚石結(jié)構(gòu)的城垣。
民國10年(1921年),縣長吳鐵城主持拆城筑路,并指揮拆卸西門城樓。以后縣長短期歷經(jīng)更替,而拆城筑路不停,四周城墻及城門漸毀。當(dāng)年城垣和城門的位置,如今的耄耋老人識者恐也不多。據(jù)《香山縣志》卷一城廊圖所載,當(dāng)時縣城的范圍不大,從現(xiàn)在的西山起,經(jīng)仁厚里至扒沙街、月山、上下河泊、治安街、弓箭巷,再回到西山,這個小圈圈就是左城墻的位置,在這范圍內(nèi)的地方,原稱鐵城。而鐵城以西的孫文西路一帶,大廟下、上下基、青云橋、天字碼頭等地,則稱為“石岐”。
鐵城古城有四個城門,東門叫“啟秀門”,西門叫“登瀛門”,南門叫“阜民門”,北門叫“拱辰門”(《香山縣志》城廓圖里標(biāo)“拱宸門”)。城門早已拆毀,舊址是否有遺跡可尋?改革開放之初,《石岐僑刊》創(chuàng)刊,為了向旅外鄉(xiāng)親報道石岐縣城的滄桑歷史,筆者曾就四個舊城門遺址作過詳細的勘查了解,最近又舊址重游,四個城門遺址仍有遺跡可尋。
【啟秀門———孫中郵局旁的月山里與斜對面馬路的上河泊、河泰街之間】
其實,有的人天天同城墻和城門舊址接觸,只是不知底細,所以視若無睹。如若有所了解之后,經(jīng)過這里,細細品味思考,就會感到有滋有味,甚至浮想聯(lián)翩。
按順序先說東門啟秀門,其舊址約在孫中郵局附近。東升里和孫中郵局以東,是古城東門之東面,舊名東門街。孫中郵局旁的月山里與斜對面馬路的上河泊、河泰街之間,就是東門的原址。月山里直上月山公園轉(zhuǎn)扒沙街那一段路,地勢較高,西側(cè)有一段古建筑,外觀古樸奇特,一看就知其來歷不凡。這就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城墻,地基由低至高,月山公園門口對個正著。城磚特別大,長約1.2尺,寬約6寸,厚約2.5寸。墻上長有古榕樹,盤根錯節(jié),精壯的根部蔓延,深入磚縫,相互支持,樹陰遮天蔽日,每逢盛夏,月山公園前的古城墻樹陰下,清風(fēng)習(xí)習(xí),人們在這里避暑乘涼,談天說地,得其所哉!
月山里斜對面的上河泊,西面的地勢較高,建筑物的地基是用石塊和大磚塊所壘成。從前這里有個公廁,就是用三城磚砌的,現(xiàn)在這個公廁已經(jīng)不在,代之而起的是一棟新樓房,底層作為公廁。顯而易見,這一帶較高的地基,就是古東門啟秀門城墻舊址,由扒沙街直下上河泊、河泰街,再轉(zhuǎn)方塔街、長泰街而抵達南門舊城。
上兩張圖分別是20世紀(jì)80年代的后崗沖和水關(guān)街,街名與水有關(guān),當(dāng)年護城河就在這些地方流過。
20世紀(jì)80年代的南門頭(民生路)
【登瀛門——西山寺對下的中山海外同志社樓房與對面民族路口之間】
石岐舊城西門叫“登瀛門”,位于西山寺對下的中山海外同志社樓房與對面民族路口之間。中山海外同志社是中山海外華僑于民國期間,奉孫中山面諭成立的,建有三層樓房,本是華僑的歷史文物,可惜已于幾年前被拆毀,成為現(xiàn)在的空地。
西門為什么叫登瀛門?“瀛”是“海”的意思,這里又不像有海,其來歷有待考證。
老早就聽老人說過,石岐西門對正煙墩山的古塔,實地觀察得到證實,站在民族路口東邊的嘉寶副食品店門前,向西仰望,正好對正煙墩山塔。由于煙墩山上豎起的花塔,對正西門口,因而過去出現(xiàn)一些荒誕不經(jīng)、令人噴飯的傳聞,說來不雅,這里就不說了。
登瀛門雖早已不存,但不遠的西廠與河邊街之間的九曲河上,原有一座水泥拱街,就叫登瀛橋,門、橋同名。隨著舊城區(qū)的改造,距此不遠的新型的逢源商業(yè)街的出現(xiàn),登瀛橋一帶也沾了光,作為街名的登瀛橋雖仍存在,老態(tài)龍鐘的拱橋卻不見蹤影。
【阜民門———治安街口與長泰街口之間】
南門阜民門的舊址,約在治安街口與長泰街口之間,這里一帶人們至今仍稱做“南門頭”。城內(nèi)正中的路,原叫正南街,后又稱正薰街,即現(xiàn)在的民生北路;城外的原叫仁和街,即現(xiàn)在的民生中路,在九曲河邊的東西兩街,分別叫仁和東里和仁和西里。隨著舊城區(qū)的改造,九曲河早已覆蓋成為道路,而民族東路又已開通,交通方便,商業(yè)繁榮,熱鬧異于往昔?! ?br> 古代以向南為尊位,所以,當(dāng)皇帝的稱南面稱王??赡芤虼酥?,南門又稱“生門”,相對而言,北門稱為“死門”。封建時代官員來香山縣上任,官船停泊在天字碼頭后,官老爺不是徑直從觀瀾街、岐陽里、懷德里、武峰里(以上即現(xiàn)在的孫文西路)直入西門登瀛門,而是繞到南門阜民門入城,以示吉祥,城內(nèi)官紳也齊集到南門城外恭候迎接。
【拱辰門———扒沙街口與小較場街口之間】
拱辰路和太平路交接處的榕樹頭,是中山人熟知的地方,其南面,即扒沙街口與小較場街口之間,就是拱辰北門的所在地。拱辰門內(nèi)正中一條街原叫拱辰街,今稱拱辰路。此處一帶原是農(nóng)歷三六九沙崗墟期的集散地,曾經(jīng)熱鬧無數(shù)春秋。從東門月山里蜿蜒而來的扒沙街,地勢較高,其實這是一段古城垣,而對面的小較場亦有遺址可尋。小較場入街不遠有一間較高的古老大屋,前門在龍母廟街,后門在小較場,從剝落的墻灰上可看見一些比一般的磚還大得多的古城磚。
古代認為“北者乖背之名,敗逃亦稱北”,大概由此引申而稱北門為“死門”。傳說當(dāng)年拱辰門并非向正北方,而向北偏東,古代凡屬處決的死囚,均從北門押往西北方的石岐大較場殺頭或槍決。當(dāng)年大較場有一堵墻,凡死囚押在墻邊跪下處決,故該墻留有血跡,彈痕累累。后來石岐城區(qū)不斷擴大,大較場逐漸建滿民房,迄今青云街尾仍保留照壁街的地名(石岐另一條街也叫照壁街,在孫中山紀(jì)念堂對面),即是上述那堵墻的原址。
古代有城必有池,池即護城河,石岐鐵城也不例外。至今石岐還有九曲河、水關(guān)街、上下河泊和后崗涌這幾個地方。從名字看,這些地名都同水有關(guān),其實都是當(dāng)年的護城河,后來拆城筑路,城區(qū)擴大,河面被填平或覆蓋而成為路面,建有民房,有的則變成下水道了。
又有幾個年輕人記得曾經(jīng)的九曲河呢?然而,在老一輩石岐人的印象中,九曲河還是那條船來艇往、深深融入石岐人生活的“護城河”,長久以來,人們枕河而居,在此淘米、洗菜、戲水,盡享洗沐和飲用水的便利。當(dāng)年,這可是一條貫穿石岐城區(qū)的河流,“源出良都蟾蜍嶺西,匯合雙合山北峽水,經(jīng)三角塘、庫充,于蜆涌分流,通往岐江”,因彎彎曲曲繞了九道彎而得名。
過去,石岐城區(qū)范圍很小,九曲河以南,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常說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了。除了河涌交錯之水鄉(xiāng)景狀外,遍布四野的魚塘景色亦為洋洋大觀。放眼望去,均為或大或小的魚塘,就好像是鑲嵌在煙墩山下無數(shù)面的小鏡子,艷陽之下熠熠生輝。別看九曲河河道窄窄的,河水也不深,其出產(chǎn)的魚蝦卻為數(shù)不少。由于連通著岐江,逢潮漲潮落時,成群結(jié)隊的魚蝦會從岐江“逆流”至九曲河,人們下網(wǎng)時常能撈到大魚。
信息采集來源:網(wǎng)絡(lu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