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來了要鞠躬,否則就得挨馬刀……大屠殺時,南京城尸首堆積如山,大家都以為我死掉了。”日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通紀念網站,近日,上海的周紀穆老人將埋藏了68年的往事向該網站發(fā)去一封電子郵件,首次敘述不堪經歷。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經盛鴻說,幾十年研究中,他從來沒聽說過上海還有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周紀穆老人的回憶,對兩座城市,對抗戰(zhàn)歷史,彌足珍貴。 那年11月,我在南京當衛(wèi)生隊隊長 “快請進!我來幫你們拿包、拿傘。”昨天下午敲開周紀穆老人的家門,他特地帶著老伴站在門口這樣招呼記者。“昨天有南京的記者采訪,我給他們開門,其中一個沖我說,你是周紀穆的兒子吧?”他哈哈大笑起來,先幽默了一下。 話題說到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周紀穆老人臉色一下陰沉下去。 “我畢業(yè)于浙江醫(yī)學院,1937年11月底參加抗日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才22歲,擔任國民黨72軍一衛(wèi)生隊分隊隊長,當時軍長叫孫元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聽說是臺灣著名演員秦漢的父親。” 那時,南京城還沒有被侵華日軍攻破,“全民抗日保衛(wèi)南京,士氣高昂,我們每個人心里都充滿了信心,后來,不明白國民黨將領為什么要下令撤退?”這個問題,無論是當時年僅22歲的周紀穆,還是現在已90歲的周紀穆,心里都充滿遺憾和困惑。采訪中,他先后4次提及這個話題。 “盡管城里還有一絲和平,我們還是每日每夜包扎傷員,看著戰(zhàn)友斷腿斷胳膊地進來,還有很多具尸體搬進搬出,令我觸目驚心。” 和平沒有持續(xù)多久。1937年12月13日凌晨,南京城被攻破,日軍大屠殺開始。令周紀穆老人印象特深的是這一段時間南京城里靜悄悄毫無動靜,城外密集的槍聲,凄慘的喊叫聲連成一片。 在難民醫(yī)院,每天都要被鬼子搜身 談到逃命的過程,周紀穆老人沉默了幾分鐘,坐著,站起,又坐下,身體變化了好幾種姿勢。穩(wěn)定一下情緒后,周紀穆老人繼續(xù)回憶。 “想起日本鬼子的帽子、軍裝、大刀,想起那張臉,我就無法忍受!我恨死日本人了!實在無法原諒他們!”周紀穆老人痛苦地說,當時他在難民醫(yī)院當醫(yī)護人員,每天有日軍來搜身,被逼著摘下帽子,檢查臉額、腰、手和膝關節(jié)。看額頭上有戴鋼盔的印子,腰上有系過皮帶的痕跡,手上有持過槍的老繭,膝關節(jié)有訓練的痕跡,凡有一項的,就被帶走,再也沒有回來過。 “淪陷后一個星期內,我每次零星聽見炮聲,心里就燃起希望,是不是我們的部隊又打回來了?后來,希望漸漸虛無,就只能聽見槍聲了,我知道不對,這槍是日本人開的,而且一聲槍響,我心里明白,同胞又失去一位。這時整個人都跨掉了,我心里充滿絕望。”周紀穆老人哽咽著說。 “我一共在南京熬了140多天,所有人都以為我死掉了,我的老祖母也生病了,但她一直相信我活著。逃出來后我去看她,三天后她就去世。后來我的家人幾乎全都被日本人害死了,就一個妹妹逃脫,真是恨死日本人了!”周紀穆老人說。 “后來,一位僥幸脫難者對我說,在下關煤炭港江邊,成千上萬官兵被日軍當活靶,在日軍的戰(zhàn)車和機槍火網下一排排地倒下,中彈的中彈,投水的投水,江邊尸首堆積如山,血流成河。” 公開身份,90歲的老人花了7天7夜 聽周紀穆老人說話稍微有點費力,他的口音混雜著浙江、上海及外地的口音,復雜的口音至少說明了他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 “后來,我通過蘇北的抗日組織逃出南京,坐木筏渡過長江到達安徽和縣,輾轉找到國共合作部隊,隨部隊退守到漢口、長沙、重慶,期間還在貴州的第二軍醫(yī)大學進修學習了二年。在重慶時,我在軍區(qū)總醫(yī)院工作,1949年在成都我參加了地下組織。”周紀穆老人說。 他說:“1951年,我提出申請要求調往上海,那時困難挺多。當時,成都特別缺醫(yī)護人員,組織上也害怕開這個口子。但我老伴的母親一個人在上海,我們畢竟是江浙人,特別想念家鄉(xiāng),組織對我也特別信賴關照,就批準了我的申請。” 1951年年底時,周紀穆老人轉車到寶雞乘坐火車回到上海,在上海紡織工業(yè)局一工作就是幾十年。期間,他從未向任何人說過南京這段往事。直到今年7月,周紀穆老人才首次公開自己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公開的方式是,自己口述經歷,孫子打字,兒子把郵件發(fā)給南京大屠殺史料網站,這個過程,90歲的周紀穆用了整整7天7夜。 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埋藏在心中長達68年,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為什么要這么做? “我們這一代經歷實在太多太多了!我一直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周紀穆老人感慨說:“抗日的痛苦歷程不必說,三反、五反、反右、文革……運動不斷,作為知識分子,非常擔心連累到家人。” 周紀穆老人最后說了一句:“或者,你說我膽小好了。” 他說,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國家各方面的氛圍也越來越好,打消了自己以往的顧慮。 專家觀點 發(fā)現幸存者對上海很有意義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經盛鴻說:“幾十年研究中,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上海還有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要是你們能找到這樣的幸存者,從研究的角度,從城市的角度,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他說,在南京大屠殺死里逃生的人中,有很多是當時在南京的國民黨守軍,后來流落陪都重慶,最后分散在全世界。 此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紀念館正在全力尋找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包括在臺灣和海外的幸存者,“這項工作得抓緊進行,他們都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了,他們的經歷具有極為珍貴的史料價值。” 朱成山希望,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們能盡快與紀念館聯系,或者把他們的親身經歷寫成文字制作成影音資料寄給紀念館。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400多人 198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立之際,曾在南京10個區(qū)尋訪到1756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到1991年夏季對他們進行回訪時,發(fā)現已有300多人去世。1997年,1.4萬多名中日學生志愿在南京15個區(qū)縣逐街、逐村查詢了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尋訪到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目睹者、見證者2460多人,其中幸存者有1213人。 目前估計,這些幸存者中還有400多人健在。 今年7月,海外發(fā)現2名幸存者。一位是身在西班牙的85歲幸存者名叫陸安莉,原籍江蘇武進,現僑居西班牙巴塞羅那。另一位是身在新西蘭73歲的幸存者李道,現定居新西蘭奧克蘭。作者:記者徐哲 實習生 胡同珍 陶捷 攝影 實習生 張笑秋 | ||
(來源:新聞晚報) |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