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腎系病證 水腫
字號:

 醫(yī)聖堂*民間中醫(yī)
    概述
    腎藏精,為人體生長、發(fā)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動之根,故稱先天之本。由于腎所藏之精是機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的主要物質(zhì)基礎,因此腎的藏精功能減退,不僅可因精關不固而致遺精,早泄,還可由于精氣不足而影響機體的生殖能力,導致陽痿、不育。
    腎主水液,在調(diào)節(jié)人體水液平衡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若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失司,可導致水液的運化障礙,出現(xiàn)水腫,癃閉等病證;腎與膀胱相通,若腎與膀胱的氣化失司,水道不利,可導致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的淋證。
   根據(jù)腎的生理功能和病機變化特點,我們將水腫,癃閉、淋證,陽痿、遺精,早泄等歸屬于腎系病證。
   此外,腎與其它臟腑的關系也非常密切,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可致眩暈;腎水不足,陰不濟陽,虛火上越,心腎不交,可致心悸、不寐;腎不納氣,氣不歸原,可致哮喘;腎陽虛衰,火不燠土,可致五更泄瀉;腎精虧損,腦髓失充,可致健忘,癡呆,依據(jù)其病證整體相關性,分別隸屬于各個臟腑系統(tǒng)。臨證時,應注意臟腑之間的關聯(lián),隨證處理。


             第一節(jié)  水    腫
     定義
    水腫是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表現(xiàn)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類病證。
     歷史沿革
1.關于分類
(1)《內(nèi)經(jīng)》中稱為“水”,根據(jù)不同癥狀——“風水”、“石水”、“涌水”
   (2)《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
以表里上下為綱——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
根據(jù)五臟發(fā)病的機制及證候——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
   (3)宋代嚴用和將水腫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
  《濟生方?水腫門》說:“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腹多泄……陽水為病,脈來沉數(shù),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腹多閉。”這一分類法,區(qū)分了虛實兩類不同性質(zhì)的水腫,為其后水腫病的臨床辨證奠定了基礎。
 2.關于臨床表現(xiàn)
《靈樞?水脹》對其癥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br>漢代張仲景對水腫的描述:風水脈證:“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范圍
   水腫在西醫(yī)學中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包括腎性水腫、心性水腫、肝性水腫、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功能性水腫、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引起的水腫等。本節(jié)論及的水腫主要以腎性水腫為主,包括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繼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等。肝性水腫,是以腹水為主癥,屬于鼓脹范疇。心性水腫常以心悸、胸痛,氣急為主癥,可以參照心悸、喘證等節(jié),并結合本節(jié)內(nèi)容,辨證施治。其它水腫的辨治,可以參照本節(jié)內(nèi)容辨治。
     病因病機
     歷代醫(yī)家對水腫病因病機的認識
1.《素問?水熱穴淪》指出:“勇而勞甚,則腎汗出,逢于風,內(nèi)不得人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穴府,行于皮里,傳為跗腫”。“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br>《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br>《素問陰陽別論》:“三陰結,謂之水”
可見在《內(nèi)經(jīng)》時代,對水腫病的發(fā)病已認識到與肺、脾、腎有關。
  2.宋元之際,對瘡毒內(nèi)歸有深刻認識,并強調(diào)脾腎虧虛。
      3.嚴用和強調(diào)真陽衰少之后,李中梓、趙養(yǎng)葵、張介賓都十分強調(diào)水腫與腎陽不足的關系。《景岳全書?腫脹》篇指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4.明代李梃《醫(yī)學入門?水腫》提出瘡毒致水腫的病因學說,對水腫的認識日趨成熟。
    水腫一證,其病因有風邪襲表、瘡毒內(nèi)犯、外感水濕、飲食不節(jié)及稟賦不足,久病勞倦,形成本病的機理為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一、病因
   1.風邪襲表
   風為六淫之首,每夾寒夾熱
風寒、風熱之邪→侵襲肺衛(wèi),肺失通調(diào)→風水相搏→發(fā)為水腫
    此即《景岳全書?腫脹》篇所言:“凡外感毒風,邪留肌膚,則亦能忽然浮腫。”
   2.瘡毒內(nèi)犯
   肌膚患癰瘍瘡毒→火熱內(nèi)攻→損傷肺脾→津液氣化失?![。
   《濟生方?水腫》云:“年少血熱生瘡,變?yōu)樗[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闭侵高@種病因而言。
   3.外感水濕
   久居濕地,冒雨涉水,濕衣裹身時間過久→水濕內(nèi)侵,困遏脾陽→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水無所制→水腫。
   正如《醫(yī)宗金鑒?水氣病脈證》曰:“皮水,外無表證,內(nèi)有水濕
    4.飲食不節(jié)
過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則濕熱中阻→損傷脾胃;
生活饑饉,營養(yǎng)不足→脾氣失養(yǎng)→脾運不健,脾失轉輸→水濕壅滯→發(fā)為水腫。
     如《景岳全書?水腫》篇所言:“大人小兒素無脾虛泄瀉等證,而忽而通身浮腫,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飲食失節(jié),或濕熱所致。”
   5.稟賦不足
   ①久病勞倦,先天稟賦薄弱→腎氣虧虛→膀胱開合不利→氣化失?!杭∧w→水腫
   ②勞倦縱欲無節(jié),生育過多,久病產(chǎn)后→損傷脾腎→水濕輸布失常,溢于肌膚→發(fā)為水腫
    二、病機
  1.基本病機——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水不自行,賴氣以動,水腫一證,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xiàn)。具體而言,水腫發(fā)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為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2.病位——在肺、脾、腎,而關鍵在腎
       病理因素——為風邪、水濕、瘡毒、瘀血
肺——生理:主一身之氣,有主治節(jié)、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的作用。
      病理: 風邪犯肺,肺氣失于宣暢,不能通調(diào)水道,風水相搏,
             發(fā)為水腫
脾——生理:主運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
      病理:外感水濕,脾陽被困,或飲食勞倦等損及脾氣,造成
            脾失轉輸,水濕內(nèi)停,乃成水腫。
腎——生理:主水,水液的輸化有賴于腎陽的蒸化、開闔作用。
      病理:久病勞欲,損及腎臟,則腎失蒸化,開闔不利,水液
            泛濫肌膚,則為水腫。
    誠如《景岳全書?腫脹》篇指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br>   3.病理演變
   由于致病因素及體質(zhì)的差異,水腫的病理性質(zhì)有陰水,陽水之分,并可相互轉換或夾雜。
    (1)陽水——屬實——多由外感風邪、瘡毒、水濕而成——病位在肺、脾。
    (2)陰水——屬虛或虛實夾雜——多由飲食勞倦、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所致——病位在脾、腎。
    (3)轉化:陽水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正氣漸衰,脾腎陽虛,或因失治、誤治,損傷脾腎——陽水可轉為陰水。
   反之,陰水復感外邪,或飲食不節(jié),使腫勢加劇——呈現(xiàn)陽水的證候,而成本虛標實之證。
    其次,水腫各證之間亦互有聯(lián)系。陽水的風水相搏之證,若風去濕留,可轉化為水濕浸漬證。
    水濕浸漬證由于體質(zhì)差異,濕有寒化、熱化之不同:
    濕從寒化,寒濕傷及脾陽,則變?yōu)槠㈥柌徽裰C,甚者脾虛及腎,又可成為腎陽虛衰之證。
    濕從熱化,可轉為濕熱壅盛之證。
    濕熱傷陰,則可表現(xiàn)為肝腎陰虛之證。
    此外,腎陽虛衰,陽損及陰,又可導致陰陽兩虛之證。
    最后,水腫各證,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經(jīng)隧,絡脈不利,瘀阻水停,則水腫每多遷延不愈。
    4.轉歸與預后
    轉歸
   水腫轉歸,一般而言,陽水易消,陰水難治。
陽水患者——如屬初發(fā)年少,體質(zhì)尚好,臟氣未損,治療及時,則病可向愈。
    此外,因生活饑饉、飲食不足所致水腫,在飲食條件改善后,水腫也可望治愈。
陰水患者——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它病久病,或得病之后拖延失治,導致正氣大虧,肺、脾、腎三臟功能嚴重受損,后期還可影響到心、肝——則難向愈。
    (1)若水邪壅盛或陰水日久,脾腎衰微,水氣上犯,則可出現(xiàn)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證。
    (2)若病變后期,腎陽衰敗,氣化不行,濁毒內(nèi)閉,是由水腫發(fā)展為關格。
    (3)若肺失通調(diào),脾失健運,腎失開闔,致膀胱氣化無權,可見小便點滴或閉塞不通,則是水腫轉為癃閉。
    (4)若陽損及陰,造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可兼見眩暈之證。
亢,則可兼見眩暈之證。
    診查要點
    一、診斷要點
    1.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
    2.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更嚴重者可見尿閉或尿少,惡心嘔吐,口有穢味,鼻衄牙宣,頭痛,抽搐,神昏澹語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病史。
    二、相關檢查
    1.水腫病人一般可先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腎功能、肝功能(包括血漿蛋白)、心電圖、肝腎B超。
    2.如懷疑心性水腫可再查心臟超聲、胸片,明確心功能級別。
    3.腎性水腫可再查24小時尿蛋白總量、蛋白電泳、血脂、補體C3、C4及免疫球蛋白。
    4.腎穿刺活檢有助于明確病理類型,鑒別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腎臟疾病。
    5.女性患者尤須注意排除狼瘡性腎炎所致水腫,須查抗核抗體、雙鏈DNA抗體,必要時進行腎穿刺活檢。
    6.此外可查,T3、T4、及FT3、FT4以排除黏液性水腫。
    三、病證鑒別
    1.水腫與鼓脹
共同點:二病均可見肢體水腫,腹部膨隆。
鼓脹——主癥是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反見瘦削,后期或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
水腫——則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面色咣白,腹壁亦無青筋暴露。
     鼓脹:是由于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導致氣滯、血瘀、水濕聚于腹中。
     水腫:乃肺,脾,腎三臟氣化失調(diào),而導致水液泛濫肌膚。
   2.水腫陽水和陰水
   水腫可分為陽水與陰水。
陽水——病因多為風邪、瘡毒、水濕。發(fā)病較急,每成于數(shù)日之間,腫多由面目開始,自上而下,繼及全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熱等表證,屬表、屬實,一般病程較短,《金匱要略》之風水、皮水多屬此類。
陰水——病因多為飲食勞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臟腑虧損。發(fā)病緩慢,腫多由足踝開始,自下而上,繼及全身,腫處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屬里、屬虛或虛實夾雜,病程較長,《金匱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屬此類。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首先須辨陽水、陰水,區(qū)分其病理屬性。
陽水——屬實——由風、濕、熱、毒諸邪導致水氣的潴留;
陰水——多屬本虛標實——因脾腎虛弱,而致氣不化水,久則可見瘀阻水停。
   2.其次應辨病變之臟腑,在肺、脾、腎、心之差異。
3. 最后,對于虛實夾雜,多臟共病者,應仔細辨清本虛標實之主次。
4. 提高臨診辨證能力:水腫病證,病因繁雜,病理變化復雜多變,累及臟腑眾多,因正確辨證尤為重要。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點,以及不同臟腑病損的證候特征,有利于提高臨床辨證能力。一般而言,
(1) 水腫頭面為主,惡風頭痛者——多屬風;
(2) 水腫下肢為主——納呆身重者,多屬濕;
(3) 水腫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屬熱;
(4) 因瘡痍,猩紅赤斑而致水腫者——多屬瘡毒。
(5) 若水腫較甚,咳喘較急,不能平臥者——病變部位多在肺;
(6) 水腫日久,納食不佳,四肢無力,苔膩身重者——病變部位多在脾;
(7) 水腫反復,腰膝酸軟,耳鳴眼花者——病變部位多在腎;
(8) 水腫下肢明顯,心悸怔忡,胸悶煩躁,甚則不能平臥者——病變部位多在心。
    對于幾個病因夾雜,多個臟腑同病者,須結合病史及水腫病機傳變規(guī)律綜合分析。
    二、治療原則
歷代醫(yī)家對于水腫治療的認識
1.《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平治與權衡,去菀陳整……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原則,這一原則,一直沿用至今。
    2.《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提出了發(fā)汗、利尿兩大原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br>    3.唐代孫思邈對于水腫的認識續(xù)有闡發(fā),在《備急千金要方?水腫》中首次提出了水腫必須忌鹽,并指出水腫有五不治:“一、面腫蒼黑,是肝敗不治;二、掌腫無紋理,是心敗不治;三,腰腫無紋理,是肺損不治;四、陰腫不起者,是腎敗不治;五、臍滿反腫者,是脾敗不治。”這些論述為水腫病的護理及預后判斷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唐代以后,對水腫的分類、論治繼有發(fā)展。
     4.對于水腫的治療,嚴用和又倡導溫脾暖腎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補法。
5. 此后,《仁齋直指方?虛腫方論》創(chuàng)用活血利水法治療瘀血水腫。
    總之,隋唐以前多從實治,概用瀉法(發(fā)汗、利小便、攻逐),宋代之后提出陰水之說,多調(diào)補脾腎。
    基本原則——發(fā)汗、利尿、瀉下逐水
    具體應用視陰陽虛實不同而異。
陽水——以祛邪為主,應予發(fā)汗,利水或攻逐,同時配合清熱解毒、理氣化濕等法;
陰水——當以扶正為主,健脾溫腎,同時配以利水、養(yǎng)陰,活血,祛瘀等法。
虛實夾雜者——則當兼顧,先攻后補,或攻補兼施。
        常用治療水腫十法
(1) 發(fā)汗消腫法(疏風利水法)——適用于頭面部水腫初起又有肺氣不宣表現(xiàn),或水腫兼有表證者,要適可而止,同時注意配合他法。
(2) 淡滲利水法——適用于水濕內(nèi)停,旁膀胱氣化不利所致之水腫,以五苓散、胃苓湯、五皮飲為代表方。
(3) 健脾益氣法——五臟水腫均可應用,主要適用于脾氣不足,氣不化水之水腫。常與利尿法合用。
(4) 利尿消腫法——為治療水腫的基本治法,常與發(fā)汗、益氣、溫化等方法配合應用
(5) 清熱利水法——用于濕熱蘊結于下焦,膀胱氣化失司之水腫,或發(fā)熱、口渴、咽痛、創(chuàng)痍的水腫,常與利尿法合用。
(6) 瀉下逐水法——適用于全身嚴重水腫,體實病急,諸法無效,二便不通者,以治標緩急。
(7) 活血利水法——適用于有瘀血,或久治不愈者。
(8) 燥濕利氣法——適用于脾虛不運、腹脹苔膩者,常與利尿法同用。氣行則水行,氣降則水降,暢通三焦,有利于利尿。
(9) 溫陽利水法——適用于陽虛水腫。包括溫腎利水法與實脾利水法。多與利尿法合用
(10) 育陰利水法——適用于陰虛水腫者,癥見口干咽燥,小便黃少,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注意事項
    慎用腎毒性藥物:水腫病久,脾腎多虛,分清泌濁功能失司,濕濁,水毒,瘀血內(nèi)停,西醫(yī)檢查大多伴有腎功能下降。對于此類病人,若因治療它病,而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時,須考慮到藥物對腎臟的毒副作用,做到合理選擇品種,合理調(diào)整劑量及用藥時間,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腎毒性藥物。此外,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如馬兜鈴、關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腎毒性,對水腫病人應避免大劑量、長時間使用,詳見“癃閉”節(jié)。
   三、證治分類
   (一)陽水
   1.風水相搏證
   癥狀:眼瞼浮腫,多有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楚,小便不利——風邪襲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
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水相搏,推波
                                  助瀾
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zhì)紅,脈浮滑數(shù)。
偏于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
    證機概要:風邪襲表,肺氣閉塞,通調(diào)失職,風遏水阻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術湯加減。本方有宣肺清熱、祛風利水之功效,主治風水夾熱之水腫證。
   常用藥:麻黃、杏仁、防風、浮萍——疏風宣肺;
   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淡滲利水;
   石膏、桑白皮、黃芩——清熱宣肺。
   加減: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祛風散寒;若風熱偏盛,可加連翹、桔梗、板藍根、鮮蘆根,以清熱利咽,解毒散結;若咳喘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氣定喘;如見汗出惡風,衛(wèi)陽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以益氣行水;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濕浸漬證論治。
臨證備要
    1. 急性腎炎(姚正平) 急性腎炎,多在感受風寒濕熱、皮膚瘡瘍和感染病灶如急性扁桃體炎等之后所引起。以兒童及青壯年的拔病較高。病屬隅水范疇,分為兩型:
   (1)風寒型:  治法:宣通肺氣,通利三焦。方藥:麻黃10g 杳仁10g 射干10g 紫菀10g 桑白皮10g 生姜10g 地骨皮10g 生石膏12g 生甘草10g 冬瓜皮3Og 茯苓15g 車前子15g(包)                              
   (2)風熱型:  治法:清熱解毒,宣降肺氣,調(diào)整三焦。方藥:連翹10g 射干10g 銀花30g 霜桑葉12g 杭菊12g 板藍根12g 生石膏12g 薄荷3g 蒲公英15g 杏仁10g鮮茅根60g 生甘草3g
    2.蟬蛻浮萍湯治風水(龍景云) 風水因風邪外襲肌表,肺氣失宣,不能通調(diào)水道,水濕流溢肌膚而成。證見眼瞼浮腫,繼則全身四肢皆腫,來勢迅速,肢節(jié)酸重,小便不利,發(fā)熱惡寒:治宜發(fā)汗解表,宣肺利水,使水濕之邪從皮膚而出。臨床使用蟬蛻浮萍湯治療此類疾患,往往應手取效。本方為蟬蛻15g,桂枝10g,漢防己15g,大腹皮15g,陳皮25g,姜皮15g,車前子20g,澤瀉15g,木通15g,坤草15g。
     2.濕毒侵淫證
癥狀:身發(fā)瘡痍,甚則潰爛——肌膚乃肺脾所主之域
腫起眼瞼,迅速延及全身,惡風發(fā)熱——風為百病之長,故病之初起,多兼
                                       風邪
皮膚光亮,尿少色赤——濕毒未能及時清解消散,內(nèi)歸臟腑,使中焦脾胃
                       不能運化水濕,失其升清降濁之能,肺不能通調(diào)水道
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風邪夾濕毒之象
   證機概要:瘡毒內(nèi)歸脾肺,三焦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代表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前方宣肺利尿,治風水在表之水腫;后方清解熱毒,治瘡毒內(nèi)歸之水腫。二方合用共起宣肺利水,清熱解毒之功,主治癰瘍瘡毒或乳蛾紅腫而誘發(fā)的水腫。
   常用藥:麻黃、杏仁、桑白皮——宣肺利水;
連翹——清熱散結
赤小豆——清熱利水消腫
加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熱解毒。
    加減:膿毒甚者,當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濕盛糜爛者,加苦參、土茯苓;風盛加白鮮皮、地膚子;血熱而紅腫,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癥見尿尿血,乃濕熱之邪下注膀胱,傷及血絡,可酌加涼血止血之品,如石韋、大薊、薺菜花
    3.水濕浸漬證
癥狀:全身水腫,日久不退——水濕之邪,浸淫肌膚,壅滯不行
小便短少——水濕內(nèi)聚,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不利
下肢明顯,按之沒指——水濕日增而無出路,橫溢肌膚
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脾為濕困,陽氣不展
苔白膩脈沉緩——濕盛脾弱之象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濕為粘滯之邪,不易驟化
   證機概要:水濕內(nèi)侵,脾氣受困,脾陽不振
  治法:健脾運濕,通陽利水
  代表方: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前方理氣化濕利水;后方通陽利水,燥濕運脾。兩方合用共起運脾化濕,通陽利水之功,主治水濕困遏脾陽,陽氣尚未虧損,陽不化濕所致的水腫。
   常用藥:
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濕行水
蒼術、厚樸、陳皮、草果——燥濕健脾
桂枝、白術、茯苓、豬苓、澤瀉——溫陽化氣行水
   加減:外感風邪,腫甚而喘者,可加麻黃、杏仁宣肺平喘;面腫、胸滿、不得臥,加蘇子、葶藶子降氣行水;濕困中焦,脘腹脹滿者,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溫脾化濕。
    4.濕熱蘊結證
      癥狀:邊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水濕之邪,郁而化熱,或濕熱之
                                     邪壅于肌膚經(jīng)髓之間
胸脘痞悶——濕熱壅滯三焦,氣機升降失常
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結——熱邪偏重,津液耗傷
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均為濕熱之象
    證機概要:濕熱內(nèi)盛,三焦壅滯,氣滯水停
    治法:分利濕熱
    代表方:疏鑿飲子加減。本方瀉下逐水,疏風發(fā)表,主治水濕壅盛,表里俱病的陽水實證。
常用藥:
羌活、秦艽、生姜——疏風解表,發(fā)汗消腫,使在表之水從汗而疏解—防風
 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淡滲利水,消除皮膚之水——茯苓、豬苓
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清熱利尿消腫(潔凈府)——黃柏
商陸、檳榔——瀉下攻逐,利水消腫——大黃(使水從大便排出
加減:腹?jié)M不減,大便不通,可合己椒藶黃丸,以助攻下之力,使水邪從大便而泄;若腫勢嚴重,兼見喘促不得臥者,加葶藶子、桑白皮瀉肺逐水;若濕熱久羈,也可化燥傷陰,癥見口燥咽干,可加白茅根、蘆根,不宜過用苦溫燥濕、攻逐傷陰之品。
臨證備要:(1)正確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療陽水的一種方法,即《內(nèi)經(jīng)》“去菀陳莖”之意。只宜用于病初體實腫甚,正氣尚旺,用發(fā)汗.利水法無效,而確有當下之脈證者,癥見全身高度浮腫,氣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脈沉而有力者。使用該法,宜抓住時機,以逐水為急,使水邪從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棗湯治療,但應中病即止,水腫衰其大半即應停藥,以免過用傷正。俟水退后,即行凋補脾胃,以善其后。病至后期,脾腎兩虧而水腫甚者,若強攻之,水稍退可暫安一時,但攻逐之藥多易傷正,究屬病根未除,待水邪復來,勢更兇猛,病情反重,故逐水峻藥應慎用。
(2)鄧鐵濤:1978年我摸索到一個更捷的峻下逐水方法,用甘遂末lg,裝于空心膠囊,早晨白粥送,一次吞服(若患者服后,有嘔吐可招腸溶膠囊套裝,便可防止或減輕副作用),此方法的確具有驗、便、廉的優(yōu)點。若患者上半身腫甚或見胸腔積液者,則先予麻黃(微妙)15g,杏仁10g,熟附子3g,生姜3片,赤小豆30g,茯苓皮60g,叩水服,以開鬼門。夏天冷服,冬天溫服,服后微汗出為度。待水胂尹陶水減輕后,仍予參苓白術散加減;若經(jīng)治療后病人癥狀基本消失,唯尿蛋白長期不除者,則改用自擬消尿蛋白飲:黃芪15~30g,龜板30g,淮山藥15g,薏苡仁15g,玉米須30g。本方具有健脾固腎,利濕化濁之功,經(jīng)臨床驗證,效果尚好。
    (二)陰水
    1.脾陽虛衰證
癥狀:身腫日久,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易復起——中陽不振,
                      脾運失司,氣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濫
 脘腹脹滿,納減便溏——脾虛運化無力
面色不華或萎黃,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脾虛氣弱,形神失榮
神倦肢冷——陽不溫煦
小便短少——陽不化氣,水濕不行
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脾陽虛衰,水濕內(nèi)聚之象
    證機概要: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本方功效健運脾陽,以利水濕,適用于脾陽不足伴有濕困脾胃的水腫。
   常用藥:干姜、附子、草果仁——溫陽散寒利水——桂枝
   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益氣
茯苓、大腹皮、木瓜——利水去濕消腫——澤瀉、車前子
木香、厚樸、大腹皮——理氣,氣行則水行
    氣虛甚者,氣短聲偌,加人參、黃芪以健脾益氣;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澤瀉,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
又有水腫一證,由于長期飲食失調(diào),脾胃虛弱,精微不化,而見遍體水腫,面色萎黃,晨起頭面較甚,動則下肢腫脹,能食而疲乏無力,大便如?;蜾?,小便反多,舌苔薄膩,脈軟弱,與上述水腫不同。此由脾氣虛弱,氣失舒展,不能運化水濕所致。治宜益氣健脾,行氣化濕,不宜分利傷氣,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浮腫甚,大便溏薄,可加黃芪、桂枝益氣通陽,或加補骨脂、附于溫腎助陽。并適當注意營養(yǎng),可用黃豆、花生佐餐,作為輔助治療,多可調(diào)治而愈。
臨證備要:(1)朱良春:關于水腫的消除,我常用生黃芪、制附子、石葦?shù)?,特別是益母草用量最大,有明顯的活血利水作用。如尿少短澀者,另用蟋蟀20g,沉香5g,共研細末,膠囊裝盛,每顆6粒,1日2~3次,有較好的利尿之功。
證施治外,可加重石葦用量,一般可用30~50g。仙鶴草、益母草對消除尿蛋白亦有效?;蛴蒙泵?、土茯苓備45g,菝葜30g,亦佳。
    (2)岳美中:出現(xiàn)大量蛋白尿,消退困難,除辨治水腫方:炙黃芪18g,黨參18g,炒白術24g龍眼12g,苡米12g,山藥12g,蔻仁1.5g,干姜6g,炮附子6g,陳皮3g,牛膝9g,生妻3g,大棗3枚,水煎服。方中用參、芪、龍眼肉補心脾之氣,干姜、附子以溫脾腎之陽,白術、山藥以調(diào)理脾腎陰陽之平秘,佐陳、蔻、生姜和胃氣,苡米滲濕邪,合牛膝引水下行,有如驕陽當行,氣化得行,大氣一轉,水濕邪氣乃散。本方對于氣虛水停,出現(xiàn)虛寒證象,全身或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苔白厚,脈主者,較為適宜?!叭獍慈缒唷保稍鳇S芪30~60g,另加茯苓24g,芡實30g(尿量極少者不用芡實),以增土制水;胃納太差,可加砂仁竹以和胃醒脾;若無心悸,可去龍眼肉。(中醫(yī)研究院西苑醫(yī)院主編.岳美中醫(yī)話集.第2版.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4:27~29)
   2.腎陽衰微證
   癥狀:水腫反復消長不已,面浮身腫,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
                   腰膝以下,腎氣主之,腎氣虛衰,陽不化氣,水濕下聚
尿量減少——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行
或反多——因下元不固
腰痛酸冷,四肢厥冷,怯寒神?!I陽虧虛,命門火衰,腰府肢體失于溫養(yǎng)
面色咣白——陽氣不能溫煦上榮
甚者心悸胸悶,喘促難臥——水氣上凌心肺
腹大脹滿——水停于腹中,氣機不利
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均為陽氣虛衰,水濕內(nèi)盛之象
    證機概要:脾腎陽虛,水寒內(nèi)聚。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代表方: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前方溫補腎陽,后方溫陽利水,二方合用適用于腎陽虛損,水氣不化而致的水腫。
    常用藥:附子、肉桂、巴戟天、仙靈脾——溫補腎陽
     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通利小便
     牛膝——引藥下行
   加減:小便清長量多,去澤瀉、車前子,加菟絲子、補骨脂以溫固下元。若癥見面部浮腫為主,表情淡漠,動作遲緩,形寒肢冷,治以溫補腎陽為主,方用右歸丸加減。病至后期,因腎陽久衰,陽損及陰,可導致腎陰虧虛,出現(xiàn)腎陰虛為主的病證,如水腫反復發(fā)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渴干燥,五心煩熱,舌紅,脈細弱等。治當滋補腎陰為主,兼利水濕,但養(yǎng)陰不宜過于滋膩,以防傷害陽氣,反助水邪。方用左歸丸加澤瀉、茯苓、冬葵子等。腎虛肝旺,頭昏頭痛,心慌腿軟,肢困者,加鱉甲,牡蠣、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如病程纏綿,反復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證見發(fā)熱惡寒,腫勢增劇,小便短少,此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急則治標,先從風水論治,但應顧及正氣虛衰一面,不可過用解表藥,以越婢湯為主,酌加黨參、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藥,扶正與祛邪并用。
  臨證備要:(1)治陰水一得(張世英) 水腫病人盡管病因不同,但病久多見:脾腎陽虛證候,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自擬健脾溫腎湯治療久病陰水,獲得良效。處方:益母草100g,黨參25g,黃芪25g,生山藥50g,補骨脂50g,肉桂20g,白術20g,茯苓20g   水煎服,日2次,早晚服之。  
     (2)鄧鐵濤:脾腎陽虛型,可用真武湯合五苓散、五皮飲加減化裁。基本方∶熟附子10~15g,姜皮20g,白芍12g,白術15g,云苓皮3Og,肉桂3g(熵),大腹皮12g,豬苓15g,澤瀉12g,黨參20g,黃芪20g。方中黨參、白術、黃芪補氣健脾,附子、肉桂溫腎,白芍監(jiān)制附子、肉桂之溫燥,姜皮、腹皮、苓皮、豬苓、澤瀉利水,合成溫陽利水之功。其加 減可參考上述脾虛濕阻型。 
    3.瘀水互結證
   癥狀:水腫延久不退,腫勢輕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腫,以下肢為主                  
                ——水腫日久,壅阻脈絡,血行不暢,“血不利則為水”
皮膚瘀斑,腰部刺痛——瘀阻于皮下或腰部
或伴血尿——瘀血內(nèi)阻,血溢脈外,滲入膀胱
舌紫暗,苔白,脈沉細澀——血瘀水停之象
   證機概要:水停濕阻,氣滯血瘀,三焦氣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氣行水。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前方活血化瘀,后方通陽行水,適用于水腫兼夾瘀血者或水腫久病之患者。
    常用藥:當歸、赤芍、川芎、丹參——養(yǎng)血活血;
    益母草、紅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活血通絡;
    桂枝、附子——通陽化氣;
    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消腫。
   加減:全身腫甚,氣喘煩悶,小便不利,此為血瘀水盛,肺氣上逆,可加葶藶子、川椒目,澤蘭以逐瘀瀉肺;如見腰膝酸軟,神疲乏力,乃為脾腎虧虛之象,可合用濟生腎氣丸以溫補脾腎,利水腫;對氣陽虛者,可配黃芪、附子益氣溫陽以助化瘀行水之功。
   對于久病水腫者,雖無明顯瘀阻之象,臨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澤蘭、桃仁、紅花等藥,以加強利尿消腫的效果。
臨證備要:活血化瘀利水法的應用:水與血生理上皆屬于陰,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狀態(tài)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腫。水腫日久,水濕停積,一則久病人絡,氣機不利,血流不暢,成為瘀血。二則臟腑陽氣受損,血失溫運而滯留。反之,瘀血阻肺,不能通調(diào)水道,水蓄上焦,泛濫為腫。瘀血阻心,心陽不振,循行不利,亦可為腫。血瘀肝脾,脾之運化失健,肝之疏泄失常,水停中焦,發(fā)為水腫。瘀血在腎,腎之溫煦失司,膀胱氣化失調(diào),可致水停下焦??梢?,水蓄可病血,血結亦病水。對于此類水腫,單純采用發(fā)汗、利水,行氣,溫陽之法,往往水腫難除,如化瘀得當,則水腫自消。因此對于瘀血之水腫,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腫療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臨證選方,對濕熱瘀積之水腫,可選用三妙丸合血府逐瘀湯,以清熱利濕,祛瘀利水。對寒濕瘀結之水腫,可用麻黃附子細卒湯合桃紅四物湯,以散寒除濕,逐瘀消腫。氣虛陽微,瘀水交阻之水腫,用附桂八味丸合桃紅四物湯加黃芪,以溫陽益氣,通瘀利水。肝腎陰虛之水腫,方用六味地黃丸合桃紅四物湯加雞血藤,桑寄生,以滋陰養(yǎng)血,化瘀行水?,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活血化瘀之中藥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腎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抗缺血缺氧,抑制抗體產(chǎn)生等作用,對于各種心臟病心衰,肝硬化、腎衰所致水腫,效果良好。
     水腫嚴重變證的治療:
     水腫諸型,久治不愈,或誤治失治,都可發(fā)展成脾腎衰敗,或濕濁蘊結不泄,氣機逆亂的各種嚴重變證。若不及時救治,均可危及生命。臨證應不失時機,力挽危局。水腫的嚴重變證主要有:
① 水毒內(nèi)阻,胃失和降:本證多由濕熱壅塞及通降受阻發(fā)展而來。癥見神昏嗜睡,泛惡嘔吐,口有尿味,不思納食,小便短少,甚或二便不通,舌苔濁膩,脈細數(shù)。治宜通腑泄?jié)?,和胃降逆。方用黃連溫膽湯加大黃、石菖蒲。
② 水凌心肺,陽氣衰微:本證多由陽虛水泛發(fā)展而來。癥見心悸胸悶,喘促難臥,咳吐清涎,手足腫甚,舌淡胖,脈沉細而數(shù)。治宜通陽泄?jié)?,溫振心陽。方用真武湯合黑錫丹。
③虛風擾動,神明不守:本證是由腎精內(nèi)竭、肝風內(nèi)動發(fā)展而來。癥見頭暈頭痛,步履漂浮,肢體微顫等。治宜熄風潛陽,補元固本。方用大補元煎合羚羊鉤藤湯。
④邪毒內(nèi)閉,元神渙散:本證多由各型陰水遷延不愈發(fā)展而來。癥見神昏肢冷,面色晦滯,泛惡口臭,二便不通,肌衄牙宣,舌紅絳,苔焦黃,脈細數(shù)。治宜清熱解毒,通竅泄?jié)帷7接冒矊m牛黃丸或紫雪丹口服,大黃煎液保留灌腸。
    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
    急性腎炎(姚正平) 急性腎炎,多在感受風寒濕熱、皮膚瘡瘍和感染病灶如急性扁桃體炎等之后所引起。以兒童及青壯年的拔病較高。病屬陽水范疇,分為兩型:
  1.風寒型:感受寒邪,肺失宣達,三焦氣化失調(diào)。證見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口渴,頭面下頦,四肢浮腫,甚或伴有胸水,尿少色黃,大便干。尿檢:蛋白+++~++++,紅細胞20~30個,白細胞3~5個,顆粒管型1~3個。血壓偏高,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沉細(脈為水隔)。   
  治法:宣通肺氣,通利三焦。
 方藥:麻黃10g 杳仁10g 射干10g 紫菀10g 桑白皮10g 生姜10g 地骨皮10g 生石膏12g 生甘草10g 冬瓜皮3Og 茯苓15g 車前子15g(包)          
  加減:如高度浮腫,麻黃重用可加至15g,有胸水去紫菀改用苦葶藶子l0g。                   
  方解:此方由三個復方加減組成,即麻杏石甘湯以外解寒邪,內(nèi)清里熱,并有宣通肺陽作用,使陽氣外達于皮膚組織間隙,調(diào)節(jié)三焦氣化功能以消水腫;射干麻黃湯溫肺驅寒,升降肺氣以治喘,有開上源利下源調(diào)整三焦氣化、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作用,為行氣利水法;仿五皮飲之意,方用冬瓜皮、桑白皮、地骨皮、茯苓、佐車前子以調(diào)理脾肺,消除水腫。         
  2.風熱型:感受外風內(nèi)蘊熱毒,肺失肅降,三焦氣化失調(diào)。證見頭痛發(fā)熱,咽喉腫痛(咽峽炎、扁桃體炎),咳嗽氣喘,口渴喜飲.開始面部頭皮浮腫,四肢輕度浮腫,逐漸高度浮胂,尿少赤澀,大便干。檢查可見咽峽充血或咽壁有濾泡,扁桃體腫大充血,舌苔白、中心黃、質(zhì)紅,脈沉滑數(shù)或弦大躁動。尿蛋白+++~++++,紅細乜滿視野或數(shù)十個以上,白細胞10個以上,顆粒管型3~5個。血壓升高。
  治法:清熱解毒,宣降肺氣,調(diào)整三焦。
  方藥:連翹10g 射干10g 銀花30g 霜桑葉12g 杭菊12g 板藍根12g 生石膏12g 薄荷3g 蒲公英15g 杏仁10g鮮茅根60g 生甘草3g
  方解:此方系桑菊飲加減。連翹、銀花、板藍根、蒲公英、射干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以消除感染病灶;桑葉、菊花、薄荷、杏仁在疏鋁外風宣降肺氣之中寓有清熱平肝之意,尚有平降血壓開肺利水之用;重用鮮茅根清熱涼血利尿,以消水腫制止紅細胞外溢,則蛋白尿轉陰矣。(《北京市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編委會饣北京市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96~98)
   2.蟬蛻浮萍湯治風水(龍景云) 風水因風邪外襲肌表,肺氣失宣,不能通調(diào)水道,水濕流溢肌膚而成。證見眼瞼浮腫,繼則全身四肢皆腫,來勢迅速,肢節(jié)酸重,小便不利,發(fā)熱惡寒:治宜發(fā)汗解表,宣肺利水,使水濕之邪從皮膚而出。臨床使用蟬蛻浮萍湯治療此類疾患,往往應手取效。本方為蟬蛻15g,桂枝10g,漢防己15g,大腹皮15g,陳皮25g,姜皮15g,車前子20g,澤瀉15g,木通15g,坤草15g。本方藥性平和,對風水初起、寒熱區(qū)別不大明顯的患者用之較宜。若偏寒者,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浮緊,宜加麻黃發(fā)汗解表利水。若偏熱青,舌尖邊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去桂枝加石膏辛寒清熱。若咽喉紅腫疼痛,去桂枝加雙花、連翹、牛子清熱解毒利咽。若小便不利、水腫明顯,加苓皮、翠衣利水消腫。若熱重傷陰,見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加生地、元參養(yǎng)陰生津。若咳嗽喘促,加麻黃、杏仁、雙皮宣肺止咳平喘。若表虛衛(wèi)陽不固,見汗出惡風,加黃芪益氣固表。若頭暈,加夏枯草、菊花平肝潛陽。(夏洪生主編.北方醫(y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24~225)      
     3.談《止園醫(yī)話》(岳美中) 治水腫方:羅止園對腫脹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他認為久病高度水腫,純屬虛寒,“一切熱征,均系假象”,應扶脾滲利、益氣補陽,大劑治之方效。余曾吸取羅氏之說,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制一治水腫方:炙黃芪18g,黨參18g,炒白術24g龍眼12g,苡米12g,山藥12g,蔻仁1.5g,干姜6g,炮附子6g,陳皮3g,牛膝9g,生妻3g,大棗3枚,水煎服。方中用參、芪、龍眼肉補心脾之氣,干姜、附子以溫脾腎之陽,白術、山藥以調(diào)理脾腎陰陽之平秘,佐陳、蔻、生姜和胃氣,苡米滲濕邪,合牛膝引水下行,有如驕陽當行,氣化得行,大氣一轉,水濕邪氣乃散。本方對于氣虛水停,出現(xiàn)虛寒證象,全身或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苔白厚,脈主者,較為適宜?!叭獍慈缒唷?,可增黃芪30~60g,另加茯苓24g,芡實30g(尿量極少者不用芡實),以增土制水;胃納太差,可加砂仁竹以和胃醒脾;若無心悸,可去龍眼肉。(中醫(yī)研究院西苑醫(yī)院主編.岳美中醫(yī)話集.第2版.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4:27~29)
    4.談治療慢性腎炎的經(jīng)驗(鄧鐵濤) 對本病的辨證我主張分為4型:(1)脾虛濕阻,(2)脾腎陽虛,(3)肝腎陰虧,(4)脾腎衰敗、濁蒙心竅四個證型。而脾虛是本病的共性,治療過程中應時時注意訶補脾氣,保持脾氣的健運,這是愈病不可忽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對于慢性腎炎脾虛濕阻型的治療,我較常用的是參苓白術散加減以健脾利濕?;痉綖椋狐h參15g,白術12g,云茯苓25g,甘苜4g,山藥12g,薏仁15g,黃芪20g,牛膝12g,豬苓15g,桂枝12g(或肉桂心1.5g)。方中黨參、白術、山藥、黃芪、甘草健脾補氣,砂仁、云苓皮、豬苓利水而不傷正,桂枝溫陽利水,牛膝引水下行。加減:若濕重,苔白厚膩,去山藥,加防己1Zg,砂仁;血虛明顯的加豬苓、桂枝,加當歸12g(或雞血藤30g),枸杞子12g以養(yǎng)血;若血壓升高,重用黃芪(用至30g以上),去桂枝、山藥,加生石決明
30g(先煎),代赭石30g以潛虛陽;若見血尿(鏡下血尿)者,去桂枝,選加小葉鳳尾草15g,淡豆豉3Og,田七末3(沖服);若水腫嚴重,尤其是胸腹腔有大量積水,則先治其標。早年我多采用十棗湯或棱蒼丸;三棱2.8g,莪術2.3g,蒼術2.3g,春砂仁2.3g,連翹2.3g,黑丑1.5g,大戟1.5g,巴戟1.5g,陳皮1.5g,川椒1.5g,葶藶子1.5g,桑白皮1.5g,益智仁1.5g,漢防已1.5g,芫花1.5g,青皮1.5g,小川芎1.5g,牛膝1.5g,檳榔半個,大黃7.7g,甘遂1。3g,木香4.6g,紫荊皮3.1g,研為細末,糊為小丸每次服12.5g,每二日于五更空腹時一次吞服,連服3天,第1天用淡姜湯送服,第2天用陳皮湯送服,第3天用桑白皮湯送服。本方為民間驗方,有一定療效。以去苑陳堇、潔凈府。在水腫明顯減輕后,再予參苓白術散加臧。1978年我摸索到一個更捷的峻下逐水方法,用甘遂末lg,裝于空心膠囊,早晨白粥送,一次吞服(若患者服后,有嘔吐可招腸溶膠囊套裝,便可防止或減輕副作用),此方法的確具有驗、便、廉的優(yōu)點。若患者上半身腫甚或見胸腔積液者,則先予麻黃(微妙)15g,杏仁10g,熟附子3g,生姜3片,赤小豆30g,茯苓皮60g,叩水服,以開鬼門。夏天冷服,冬天溫服,服后微汗出為度。待水胂尹陶水減輕后,仍予參苓白術散加減;若經(jīng)治療后病人癥狀基本消失,唯尿蛋白長期不除者,則改用自擬消尿蛋白飲:黃芪15~30g,龜板30g,淮山藥15g,薏苡仁15g,玉米須30g。本方具有健脾固腎,利濕化濁之功,經(jīng)臨床驗證,效果尚好。
   脾腎陽虛型,可用真武湯合五苓散、五皮飲加減化裁?;痉健檬旄阶?0~15g,姜皮20g,白芍12g,白術15g,云苓皮3Og,肉桂3g(熵),大腹皮12g,豬苓15g,澤瀉12g,黨參20g,黃芪20g。方中黨參、白術、黃芪補氣健脾,附子、肉桂溫腎,白芍監(jiān)制附子、肉桂之溫燥,姜皮、腹皮、苓皮、豬苓、澤瀉利水,合成溫陽利水之功。其加 減可參考上述脾虛濕阻型。  
    肝腎陰虛型,則多用杞菊地黃湯加牛膝、車前子等。若為陰陽兩虛者,則可用濟生腎氣丸;若血壓升高者,則加生牡蠣30g,草決明25g。       
    脾腎衰敗,濁蒙心竅型,除按上述脾虛濕阻,或脾腎陽虛辨證用藥口服之外,還可用生大黃30g,水煎,保留灌腸,每日1次,連用數(shù)天,有時能使血氮下降,對消水腫亦有幫助。若出現(xiàn)昏迷不醒時,宜即針灸人中與涌泉;如濕濁化熱患者見舌苔焦黑而干者,則兼灌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本型病情危急,宜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劉強等選輯.名老中醫(yī)醫(yī)話.第1版.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5:29~31)             
    5.治療慢性腎炎的經(jīng)驗(朱良春) 我對慢性腎炎的治療,注重于標本兼顧,補泄并施,益氣化瘀,通腑泄?jié)帷?br> 1.脾腎陽虛是慢性腎炎的主要證型,因此溫補脾腎是重要的治法。附子、仙靈脾、黃芪是關鍵性藥物,除舌質(zhì)紅絳,濕熱熾盛者外,均選作主藥。
 2.我自擬的“益氣化瘀補腎湯”對隱匿型腎炎有顯著療效。方為:生黃芪30g、全當歸、川芎、紅花各10g,丹參30g,仙靈脾15g川斷、懷牛膝各10g,石葦20g,益母草(煎湯代水)120g。加減法:“慢腎”急性發(fā)作,各型“慢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感染,出現(xiàn)嚴重蛋白尿者,去黃芪、紅花,加金銀花、連翹、漏蘆、菝葜各15g,地鱉蟲10g,魚腥草、蛇舌草各30g,蟬衣5g。各型“慢腎”以腎功能低下為主者,加炮山甲8g陽虛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巴戟天;腎陰虛者,加生地黃、龜板、杞子、女貞子、旱蓮草;丹卑虛者,加黨參、白術、山藥、苡仁;氣虛甚者,重用黃芪,加太子參30g;腎虛不卩者,加金櫻子、芡實、益智仁;浮腫明顯,并伴高血壓者,加水蛭(研末,裝膠襄,分吞)2g,以化瘀行水;血尿者加琥珀(研末,分吞)3g白茅根30g;血壓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g,廣地龍15g。
3.關于水腫的消除,我常用生黃芪、制附子、石葦?shù)?,特別是益母草用量最大,有明顯的活血利水作用。如尿少短澀者,另用蟋蟀20g,沉香5g,共研細末,膠囊裝盛,每顆6粒,1日2~3次,有較好的利尿之功。
  4.出現(xiàn)大量蛋白尿,消退困難,除辨證施治外,可加重石葦用量,一般可用30~50g。仙鶴草、益母草對消除尿蛋白亦有效?;蛴蒙泵住⑼淋蜍邆?5g,菝葜30g,亦佳。
  血膽固醇高者,加強運脾之品。顆粒透明管型多者,應加強滋腎、補腎,如山萸肉、杞子之類。            
  5.舌體的胖瘦可作為預測腎炎預后的指征?!奥I”舌體胖大者,預后多姣佳;如瘦長變薄者,預后多險惡。       
  6.療效鞏固問題?!奥I”好轉后,一般可長期服用丸藥,偏陰虛者可選六味地黃丸,偏陽虛者可用金匱腎氣丸。冬蟲夏草不僅可以鞏固療效,且有改善腎功能等作用,是治療重型“慢腎”和鞏固療效之佳品。每日用4g煎湯,連續(xù)服用,或研末膠囊裝盛,每服4粒。(江蘇省中醫(yī)管理局編.醫(yī)海拾貝.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5~7)
  6.慢性腎病重在通補(姚九江)   
  1.水腫:溫陽利水常配清利疏風
  慢性水腫,其本多為腎虛,其標有寒濕、濕熱之別,一般規(guī)律是陽虛笫見寒濕,陰虛多為濕熱。但有些陽虛病人,溲黃赤而短少或苔干白而板滯,脈象沉細而滑者,投溫陽行水,水腫卻不易消退,此為水濕內(nèi)蘊日久化熱之象,表現(xiàn)為本寒標熱的特殊性。挾濕熱者,單溫其陽則濕熱愈甚,氣化不復,水胂難消。故取溫陽與清利并行,以溫補其源,清通其流,雙向調(diào)節(jié),水腫易消。溫陽藥可重用附、桂,清利藥可取黃柏、石葦、鳳尾草、木通、螻蛄、碧玉散、車前子等。若溲多腫消則去之,避其滲利傷陰,苦寒傷陽。并酌加仙茅、仙靈脾、鹿角片、菟絲子等藥溫養(yǎng)腎督,以固其本。“風勝濕”,疏風藥除用于腎炎陽水外,對反復發(fā)作之陰水,有肌膚脹痛或咽痛骨楚者,均可配合使用。溫散者取麻、桂、羌活、防風,涼散者取浮萍、薄荷、秦艽、蟬衣,如此更能加強通陽之力,有利于水腫之消退。
    2.蛋白尿:益脾養(yǎng)肺,宜佐活血、淡滲
  慢性腎炎見大量蛋白尿,與肺虛氣失治節(jié)、脾虛精微下泄、腎虛封藏失蟄均有密切關系。治療以養(yǎng)肺健脾為補,活血淡滲為通,對腎有益。     
     腎病治肺,旨在治節(jié)有度,水道通調(diào),增進腎之分清泌濁。重用黃芪、太子參、百合、玉竹益氣養(yǎng)肺,腎病久延,氣虛血滯,加用活血之品,促使氣血運行,暢通少陰經(jīng)脈之滯澀,有助于腎氣的恢復。大量丹參、益母草,小劑紅花、赤芍尤為相宜,但應避免被血化瘀重劑。脾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脾虛則“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故精微下泄的尿蛋白與脾虛有關。黨參、白術、淮藥、蓮肉健脾補中。腎炎雖無水腫,勿忘濕邪暗戀,佐以甘淡滲濕之茯苓、澤瀉、石葦、通草、茅根、玉米須等,務使?jié)窕⒔?,增強后天之本,充實氣化之源,更利于蛋白尿之消失?br>  3.  血尿:滋陰益腎,參合涼血、化瘀
     慢性腎炎血尿,原因有三:一為水濕傷陽,脾腎陽虛,氣不攝血;二為陽病及陰,陰虛火旺,絡傷血溢;三為腎病日久,氣虛血滯,瘀阻絡傷。從臨床病例觀察,其癥腰痛明顯,溲色有鮮紅、暗紅、深褐、黃渾、淡黃等區(qū)別,總以鏡檢為據(jù)。面色萎黃或顴紅,神態(tài)倦乏或虛煩,或有耳鳴,口干咽燥,舌質(zhì)暗紫或邊尖殷紅,脈象多為糾小、細數(shù)或細澀。慢腎病程較久,血尿長期不愈,多屬氣陰兩虛,產(chǎn)熱阻絡,絡傷血溢之機。常用熟地、萸肉、甘杞子、女貞子、黃精、川斷、杜仲等以滋陰兼益腎氣;丹皮、人中白、生地、生茅根、茜草根、旱蓮草以涼血清熱;血余炭、蒲黃炭、小薊炭、藕節(jié)炭以化瘀止血。氣虛明顯者加黃芪、太子參、淮藥;濕熱重者加知母、黃柏。守法治療,隨癥損益,其效遠較單純止血為佳。辨治過程中如血尿間斷出現(xiàn)或腰痛而熱者,此為新血,可偏重涼血清熱,若長期持續(xù)血尿或腰痛如刺者,此為瘀血,則著眼活血化瘀,必要時涼血化瘀并行。由于本病以虛為主,均應在滋陰益腎的治法上配合選用。(江蘇省中滅管理局編.醫(yī)海拾貝.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92~295)
    7.治陰水一得(張世英) 水腫病人盡管病因不同,但病久多見:脾腎陽虛證候,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自擬健脾溫腎湯治療久病陰水,獲得良效。
    處方:益母草100g,黨參25g,黃芪25g,生山藥50g,補骨脂50g,肉桂20g,白術20g,茯苓20g   水煎服,日2次,早晚服之。  
    加減法:嘔吐不止加半夏、生姜、陳皮;脘腹脹滿加萊菔子、木香;食欲不振加砂仁、白豆蔻;浮腫嚴重加大腹皮、玉米須;腰背酸弱加杜仲、川斷;畏寒肢冷加巴戟天、附子;尿少尿閉加澤瀉、豬苓;神疲肢倦重用黨參、黃芪,亦可用人參;頭痛眩暈加天麻。
    根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對大多數(shù)陰水病人,用健脾溫腎利水法之后,會出現(xiàn)氣陰兩虛的證候,這是由于久病氣虛,陽損及陰之理,故先健脾溫腎,而后益氣滋陰,是我治療陰水病所遵循的大法。本人勻擬健脾溫腎湯,重在健脾溫腎治其本;利水腫治其標。不健脾溫腎,效果不好,反之,不利水消腫,只健脾溫腎效果亦不佳,必標本同治而效果滿意。此方用益母草利水用量要大,可用l00g至200g。在治療過程中,對消腫也不要過急,大多數(shù)患者服十幾劑后浮腫消盡,隨之諸癥減輕。本人曾遇一患者,脾腎陽虛水胂很重,曾健脾溫腎湯;服十幾劑不見效,后來某醫(yī)生想更方,快速消盡水腫,開疏鑿飲子,以求速捷之功。然患者未服此方之前,浮腫已開始漸誚,兩三日浮腫盡退。這種在治療上扶正與祛邪并用,而著重扶三治本,正是祖國醫(yī)學治療本病之特長所在。(夏洪生主編.北方三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32~234)
    8.腎病綜合征證治瑣談(張鏡人) 腎病綜合征,乃現(xiàn)代醫(yī)學病名。對患者進行實驗檢查,可發(fā)現(xiàn)蛋白尿、血清蛋白總量降低,血膽固醇增高,臨床辨證僅見浮腫,乏力,脈常濡細,苔白薄膩、舌質(zhì)濃微胖。脈證相參,當屬脾腎氣虛、濕濁潴留所致。蓋脾主運化,作用于精微的攝取與水液的輸布;腎司開闔,作用于精氣的藏蓄與濕濁的排泄。太陰虛則運化無權,難以攝取精微,又難以輸布水液;少陰虛則開闔失常,未能固攝精氣,又未能排泄?jié)駶?。清不升而濁不降,漸致血清白蛋白偏低、膽固醇反高,尿蛋白大量喪失。因知浮腫乏力等癥,確與脾腎同病,濕濁中困有關,且濕濁易從熱化,故治法氣陰兼顧,濕熱兩清。余常用保真湯加減,取得良好療效。本方出自《證治準繩》,由人參,黃芪,白術,甘草,茯苓,五味子,當歸,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白芍,柴胡,黃柏,知母,地骨皮,蓮心,陳皮,姜,棗等藥組成。唯五味子嫌澀斂;熟地嫌滋膩;天麥冬嫌潤;知柏與地骨皮嫌涼,恐壅滯水濕濁邪,均宜去之。人參易孩兒參,蓮子易蓮須,再增芡實、山藥平補脾腎,米仁根、石韋、大薊根、澤瀉、清化濕熱,每獲桴應。從實踐中體會,中醫(yī)升清降濁之理,含義良深,值得重視探討。(詹文濤主編.長江醫(y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262沌263)
    9.攻補交替治水腫(金友) 臨床上對高度浮腫,高膽固醇,大量蛋白尿,低血漿蛋白患者,西醫(yī)謂之慢性腎炎腎病型。對按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著者,采取攻補交替之治,可收奇功。
     3年前有一男患者,年方25歲,自述幼年罹患腎炎已治愈。近1個月來,因著涼而出現(xiàn)顏面及全身浮忡,腰酸尿少,腹脹納呆,下醫(yī)診斷為慢性腎炎腎病變型,予以激素和利尿劑治療,效果不著。求治中醫(yī),診其脈沉,舌體胖大,苔白而膩,身腫按之如泥,投實脾飲加減治療,藥用:茯苓、白術、川樸、大腹皮、草果、木香、木瓜、附子、干姜、澤瀉、生姜皮、大棗,水煎服。服用半月效果不顯,且浮腫越來越重?;颊哳^暈身倦,腰痛腹脹,食納欠佳,氣短懶言,尿少早寒。擬投真武合腎氣湯加減,但患者的病情仍不見好轉,且從西醫(yī)角度看己經(jīng)出現(xiàn)腎功不全。余無奈之際想起《證治準繩》中沉香琥珀丸的用法,方書說:沉香45g(另研),琥珀(另研)、杏仁(去皮尖炒)、紫蘇、赤茯苓、澤瀉各15g,苦葶藶(隔紙焙)、郁李仁(去皮)各45g,陳皮(去白)、防己(酒洗)各22.5g,研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麝香3g為衣,每服25丸,加至50丸或100丸,空腹時熱湯送下,虛者加人參湯下。鑒于此患者正虛邪實,想用此方下試。但我藥局無此丸藥,乃取其意用:沉香5g,琥珀5g,杳仁15g,蘇子15占,茯苓5Og,澤瀉25g,葶藶15g,大腹皮15g;大黃10g,陳皮15g,防己15g,黑白丑備5g,水煎服,每日下午用人參50g煎湯頻服,兩方如法交替,3天后患者尿量大增,水腫漸退,腰酸、頭暈、腹脹減輕,接著改用先服人參湯3天,再服上方(改稱沉香琥珀飲)3天,如此反復交替用半個月,浮腫全消,癥狀好轉,另擬調(diào)理。
    上述方法曾給數(shù)例頑固水腫病人用之,每每見效。單獨用人參煎湯取獨參湯之意,和沉香琥珀飲交替服用,我的體會是:較人參混合他藥同煎效果要好。目前西藥用利尿劑尚主張聯(lián)合、間斷、交替使用。如對血漿蛋白低患者,先糾正血漿蛋白,再用利尿藥方可蓁效。如此用藥與西醫(yī)有異曲同工之妙。(夏洪生主編.北方醫(y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18~219)
    10.水毒證治療一得(范國粱) 水毒證,為水腫病惡化的一種臨床常見危重癥候群,首見《巢氏病源》。以高度水腫或不腫,顏面蒼白或光白,頭暈,乏力,身癢,惡心,嘔吐,納呆,甚或腹瀉,便黑,齒、鼻衄血,口淡臭味為特征。多因水腫失治,水毒濕濁之邪壅聚于上,傷及于中,下?lián)p肝腎以致邪毒彌漫于機體內(nèi)外,導致肺氣衰于上,脾氣敗于中,腎氣絕于下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腎。
   余以解毒復腎湯于臨床,效驗可喜,藥物組成: 羚羊3g(單包煎服) 木賊50g 石斛25g 土茯苓200g 生茅根100g 杏仁15g 砂仁15g 佩蘭15g 當歸20g 寸冬15g 杞果25g 薏米100g 生白術25g 巴戟肉25g 水煎溫服,日2次。   
     本方以分利清濁而解毒,制肝補脾益腎而補先后天;宣上利肺以通調(diào)水道,使毒邪得除,氣機得復,水津代謝得暢而病愈。剔除單純利尿為主的世俗之治。(夏洪生主編.北方醫(y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31~232)
     11.慢性腎炎后期的黃芪粥治療(岳美中) 慢性腎炎病的后一階段,治療比較棘手,有的浮腫長期不退,有的浮腫雖退而尿蛋白長期不消,勞累或感冒則病勢復發(fā)。
  慢性腎炎善后辦法,究竟應當采取何種措施呢?連年遇到不少幼兒慢性腎炎病,有的二三年不愈,有的遷延到十余年,中西藥間進雜投,而癥狀卻都是起伏無常,不能根治。我想幼兒體質(zhì)嬌脆,臟氣未充,久服中西藥品,補多則壅滯,玫多則摧傷,而不服藥又無以愈病,苦思之下,惟覺谷氣可以養(yǎng)人,若得到飲食常品而兼具藥物作用者,長期服用,可能有益無害。乃本著陸以將《冷廬醫(yī)話》中所載黃芪粥加味成一方。
  生黃芪30g 生苡仁30g 赤小豆15g 雞內(nèi)金(為細末)9g金橘餅2枚 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鐘,撈去渣,次入薏苡,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人雞內(nèi)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餅1枚。每日服1劑。
  本方用黃芪,取《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久敗瘡、排膿止痛,《名醫(yī)別錄》主利氣,利陰氣之功用,以治腎臟傷損,恢復其功能。用薏苡,取《名醫(yī)別錄》消水腫,甄權治積膿血,以滲濕消腫排膿。惟此物力緩,須多用方效。用赤小豆,取《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下水腫,《名醫(yī)別錄》主下腹脹滿。以緊小似綠豆狀的紫色種臍為白色狀呈窄長線形者為良,不可用半紅半黑之相思子,亦不可用色紅赤粒大圓形之紅飯豆。金橘餅,能下氣開膈消脹,其功效捷于砂仁、豆蔻;并可防止黃芪服后起壅脹的副作用。若無金橘餅,可用廣陳皮3g與黃芪同煎,去渣。雞內(nèi)金,能助消化,惲鐵樵謂其能補內(nèi)膜之破壞。糯米能溫中益氣。
    此方對于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存的浮腫療效較高,消除尿蛋白亦有效。
    在服用此方之前,要檢查腎功能和尿蛋白等,服過1月后,再事檢查。若腎功能有所改善,蛋白尿有所消失,則持續(xù)服用1~2月,待腎功能完全恢復,尿蛋白完全消失后,仍繼續(xù)服用3個月,以鞏固療效。并應當安排好休養(yǎng),以免復發(fā)。
    此方在腎陽虛腎氣衰弱的情況下使用最為適宜。腎陰虛,脈細數(shù),舌質(zhì)紅絳者,不宜用。我用此方曾治愈小兒慢性腎炎迂延不愈者數(shù)例,內(nèi)有尿毒癥前期癥2例。成人服此,在掌握了辨證論治的法則下,使用得當,亦能收到滿意療效。(中醫(yī)研究院主編.岳美中醫(yī)案集.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8:28~29)
   12.談黃芪鯉魚湯(聶莉芳) 黃芪鯉魚湯其藥物組成為鯉魚一尾(半斤重),黃芪30g,赤小豆30g,砂仁10g,生姜10g,先以適量水煎藥,30分鐘后將去內(nèi)臟并洗凈后的一尾鯉魚放人藥鍋內(nèi),魚藥同煎,不得入鹽,開鍋后以文火燉40分鐘,取出即得。
    本方為食療方,可配合藥物治療。適用于脾腎氣陰兩虛,以氣虛為主,水濕內(nèi)停的腎病水腫患者。臨床表現(xiàn)如:肢體浮腫,尿少色清,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納差嘔惡,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弱。患者水腫較甚時,應在服用利水中藥的同時,配合本方。一旦腫退或留有微腫時,則可單進本方以善后調(diào)理。方中黃芪在水胂明顯期應以生者為宜,轉入恢復期則以炙黃芪為佳。
    本方選鯉魚、黃芪,既能啟上源,又能助脾運,故能補氣運陽以利水;赤小豆活血利水,生姜能溫胃散水,和胃降逆;砂仁醒胃化濁。該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利水、和胃之功。部分患者服用本方后,尿蛋白減少是與黃芪的補氣升陽作用有關,因肺脾之氣得補,嶼節(jié)有令,升降復常,清者升,濁者降,各行其道,腫勢可消。(陳彤云主編.燕山醫(y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86~88)
     13.治療慢腎蛋白尿之管見(宋少僧) 我對慢性腎炎蛋白尿的治療,以培補脾腎為主,參以固攝之品。驗之臨床,療效當好。基本方:
    潞黨參20g 焦白術20g 炙黃芪30g 大熟地(砂仁4g 拌打)15g 懷山藥30g 仙靈脾15g 仙茅12g 肉蓯蓉15g 山萸肉15g 菟絲子20g 金櫻子30g 雷公藤(先煎2小時)20g
    方中參、術、芪、山藥益氣健脾,培補后天,使脾旺食增,促進后天再生之功能;熟地、仙茅、仙靈睥、萸肉、蓯蓉、菟絲子溫補腎陽,陽生陰長,肉蓯蓉味咸入腎,熟地、山萸酸甘化陰,名為溫補,實則陰陽兼顧,補火生土;金櫻子益腎固澀,雷公藤消除蛋白尿均為醫(yī)家公認。本方溫而不燥,補而不膩,具有溫補脾腎,固澀止精(消蛋白)之效用。
    加減法:水腫偏甚者,去熟地、金櫻子,加豬苓15g,澤瀉20g;食欲不振,舌苔較膩者,去熟地、蓯蓉,加陳皮15g,谷芽20g;血尿較甚者,去仙茅、仙靈脾,加生地15g,小薊炭30g;頭目眩暈,血壓偏高者,去黨參、蓯蓉、焦白術,加黃柏12g,知母12g,懷牛膝20g。若久病陽損及陰,陰虛不能斂陽,以致浮腫反復發(fā)作,在溫補前提下,可配合養(yǎng)陰之品。陽虛水腫以溫運與利水同用。久病宜陰陽兼顧,不宜一味溫腎壯陽。(江蘇省中醫(yī)管理局編.醫(yī)海拾貝.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283~284)
     14.蛋白尿治療瑣談(王鐵良)   臨床上慢性腎炎腎病型,水腫消退后,大量蛋白尿依然存在,水腫亦易反復發(fā)作。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析,此類病人屬脾腎兩虛,故治療時宜培補脾腎、益氣利尿,處方多用以黃芪為主的復方,如用清心蓮子飲化裁或復方黃芪膏(系大苴黃芪和龜板膠、鹿角膠、魚鰾膠熬煉而成)治之,結果多數(shù)病例蛋白尿消失或明顯減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黃芪對提高血漿蛋白、消睜蛋自尿,效果更為明顯,筆者曾先后觀察了近百例慢性腎炎患者.經(jīng)用以黃芪為主的復方治療后,血漿蛋白皆有明顯上升,蛋白尿也多數(shù)減退或消失。值得注意的是,臨床大量應用黃芪時,必須限于氣虛受補者,如果慢性腎炎腎病型患者,水腫消退后余濕逗留、濕郁化熱而成濕熱內(nèi)戀者,就不應大量使用黃芪了。此時必須按照中醫(yī)的理法方藥,予以辨證施治,給以清熱利濕之劑,癥狀多會逐漸減輕,蛋白尿、血漿蛋白亦會隨之好轉。
    另外,黃芪藥性偏溫燥,由于病人的個體差異及病情程度不同,有的患者在長期服用黃芪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咽干、口燥、食欲不佳等陰虛內(nèi)熱現(xiàn)象。筆者體會,臨床上如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減少黃芪用量,并于原方中加人雙花、連翹、生地、玄參、寸冬、黃連須等滋陰清熱解毒之品。(夏洪生主編.北方醫(y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22~223)       
     15.臟器療法冶療蛋白尿(許玉山) 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之蛋白尿,遷延難愈,極難解決。近代醫(yī)家多以激素治之。然多暫時控制而不能根除。余研究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30余年,療效尚佳,處方有三:
    1.豬腎湯:豬腎(即豬腰子)2個 當歸6g 砂仁5g 陳皮6g 紫肉桂3g 生姜3片
   煎法:豬腰用刀剖開數(shù)瓣,與上藥同入砂鍋內(nèi),以文火燉熟,臨服將藥渣去凈,吃腎喝湯。適用于腰困腰痛,腎功能低下,大量蛋白尿者。
    2. 三腎保元丸:熟地30(砂仁水炒) 山萸肉30g 鹿腎30  驢腎90g 海狗腎10條 核桃仁60g 枸杞子60g 山藥30g云苓24g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9g,日服3次。適用于尿毒癥危瞼期已過,病情穩(wěn)定后,體質(zhì)虛弱,腎功能低下者。
    3.健脾祛白湯:山藥12g 白扁豆9g 蓮肉12g 苡米仁12g 芡實12g 黃精9g 黑豆9g元肉9g  炙黃芪12g  白術12g 。水煎服。紫河車粉0.6g,裝入膠囊,分2次沖服。
    適用于小兒水腫已消,大量蛋白尿者。(孫繼芬主編.黃河醫(y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98)
     16.蛋白尿(徐嵩年) 腎炎蛋白尿因不同類型,治療各異,主要有兩個方面:即滋陰清熱和溫腎固澀同用。滋陰清熱如熟地、龜板、黃精、桑椹子、玄參、知柏等,溫腎固澀如附子、仙靈脾、補骨脂、菟絲子、復盆子、鎖陽、赤石脂等。對蛋白尿治療主要在腎,治腎的根本方法就是按“陰陽互根”的原理,或“陽中求陰”,或“陰中求陽”,求取“陰平陽秘”恢復功能為目的。治蛋白尿的方法,以補益脾腎,清化濕熱為主要手段,藥如淮山藥、野料豆、石龍芮、生熟米仁、玉米須、石葦、火魚草、燈芯等,這是處方組成的主要方面,臨床再按不同情況作相應處理。例如晨間尿蛋白少,活動后尿蛋白多的為肺脾氣虛不能統(tǒng)攝,加升麻、黨參、黃芪、淮山藥之類益氣舉陷,晨間尿蛋白多,下午尿蛋白少則重用補骨脂、復盆子、赤石脂之類溫腎固澀。經(jīng)常感冒反復發(fā)作則治在上焦,用清熱解毒消炎,控制上呼吸道感染,藥如蟬衣、蛇舌草、一枝黃花等。其他如七葉一枝花、蒲公英、板藍根、蒼耳子等亦常選用。為了增強腎的血流量,保持腎功能不趨衰竭,則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方法亦常配合應用,藥如當歸、益母草、大薊、扦扦活、天葵子等古這些都是治療蛋白尿的基本觀點,使用得當,常能獲效。(上海市衛(wèi)生局編.上海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綰.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0:208~21⑴
    17.功能性水腫治在調(diào)補氣血(劉志明) 功能性水腫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水腫,因其發(fā)病原因不明,故亦稱原因不明性水腫。本水腫男女均可發(fā)生,但以女性為多,水腫往往局限于兩下肢,亦有擴展成全身者,呈輕度或中度,可間歇或持續(xù)數(shù)年,常伴有頭暈,乏力.納差,失眠等癥。應用西藥利尿劑水腫可減輕或消失,但停藥后又常反復,缺乏根治方法。 
    我認為功能性水腫病因病機與一般水腫有別,故治療不可于常法。根據(jù)個人的認識及臨床經(jīng)驗,此類水腫主要是氣血失調(diào)所致,故治療應注重調(diào)補氣血。
     清代吳鞠通在《溫病條辨》“治血論”中指出“蓋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氣”。所謂“治氣”即包括益氣和調(diào)氣。氣為陽,血為陰,欲達陰平陽秘,氣血調(diào)和之目的,必須健脾調(diào)氣與養(yǎng)血和血同時并舉,況本病又常伴經(jīng)血不調(diào)等癥,故養(yǎng)血之品必不可少。臨證中,我多以歸脾湯加減。其中黨參、黃芪、白術、云苓、苡仁等健脾益氣,當歸、白芍養(yǎng)血調(diào)血,并酌用棗仁、遠志養(yǎng)心安神,共奏益氣養(yǎng)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俾氣血調(diào)和,水液代謝有常,不利水而腫自消。
     功能性水腫屬本虛標實之癥,治療應以補虛扶正為主,若重用分利之品,不僅浮腫不消,反易傷正氣。曾遇患者李某,西醫(yī)診為功能性水腫已半年,西藥治療罔效而求治中醫(yī)。初診時我即用黨參、黃芪、白術、云苓、配當歸、白芍以健脾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治之,服5劑而腫見消?;颊叩?次復診,某醫(yī)生觀我所用方藥有術、苓等健脾利濕之品,以為意在利水,故又于原方中加入若干分利之品,但3診時患者腫反甚,我再處以第1方,數(shù)日后,患者欣然告曰腫己消盡,何以第2方無效?因過于分利,反致氣血不調(diào)之故。  
    在多年臨床實踐中,我每以此法用于功能性水腫而獲效,故調(diào)補氣血應不失為治療本病的方法之一。(劉強等選輯.名老中醫(yī)醫(yī)話.第1版.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5:16⑵
    18.黑丑丸治水濕型腎炎(唐致平) 水濕型腎炎證見肢體浮腫,按之明顯凹陷,甚至如按泥中,指痕緩緩消失,小便不利,身體困倦,舌質(zhì)胖嫩,苔白膩,脈沉緩。甚者水濕久聚,出現(xiàn)胸悶腹脹,小便坷赤,大便干結、尿閉、或伴氣喘,臥則呼吸困難,脈象沉實,舌苔黃拭。病熱已急,但正氣未衰,可按急則治標之原則,采取逐水及利濕交替之法治之。茲就我院以自制黑丑丸所得療效及其處方配制方汝介紹如下:炒黑丑100g,沉香5g,共研細末,生姜汁(用鮮姜去皮切成小塊,用粗布擰取汁)15g   紅塘150g,蜂蜜200g煉蜜為小丸,每服15g。一般服后2小時排稀便3~5次,以后即可瀉水,勢如暴注,浮腫得以迅速消退。不瀉者服藥如前法,得水瀉后,小便亦往往隨之暢通。當浮腫消退接近正常時,按“衰其大半而止”的治則,給以胃苓湯扶脾利濕調(diào)理之。倘病人不瀉水便,只瀉稀便,則停服,改方治療。
    水濕久聚之證,用下法往往收到顯效,如只利小便,往往適得其反而尿閉更甚。團病邪盛,常導致腎功能減退,不能發(fā)揮其化氣行水的作用,瀉大便正是因勢利導,水濕由腸道排出體外,不僅浮腫很快消失,腎主水之功能亦得以恢復,小便亦暢通矣。(夏洪生主編.北方醫(y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20~221)                 
    19.益母草、白茅根治急性腎炎(柳學洙)  益母草、白茅根治急性腎炎甚效,干品每味30~60g;鮮品90~120g。
    1969年長夏,馬某,患急性腎炎,頭面周身俱腫,轉來我科。告以每日自采益母、茅根鮮品,每味100g,煮水飲。1周后腫大消,有時因心中發(fā)熱,或尿色發(fā)黃,即加自采鮮旱蓮草、鮮生地各30g,至1個月痊愈。查尿完全正常,后未復發(fā)。以后又用此法治療多人皆效??芍^簡、便、廉、驗。(柳學洙編著?醫(yī)林錐指.第1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261~262)
      20.妙用商陸(聶光榮) 商陸,屬利尿逐水峻藥。臨床用治大腹水腫,小便不利,有去菀陳薟之功。商陸有赤白兩種,臨床應以白花商陸入藥。白花商陸,味苦寒、性微辛、無毒。花白帝,根塊商陸呈白而微黃色,狀如白甘馨,表皮淺褐色。
    余喜用白花商陸,內(nèi)服常用量,干品10~15g,外用50~100g 家傳商陸、鮮蔥貼敷小腹法,治療腹水腫滿、癃閉。其法用白花商陸,干品100g或鮮品150g(鮮品更佳),鮮蔥50g,共搗爛如泥,置鍋內(nèi)炒熱,貼敷小腹,冷則妙熱又貼,如此反復多次,一般4~6小時即可達目的。
     白花商陸對備種原因所致的腹水,如急、慢性腎炎、尿毒癥之腹水、心源性腹水、肝硬化腹水、尿潴留,用貼敷法,均具有獨特而卓著的療效。而且外用,患者也樂于接受。敷時不要過燙,對皮膚亦無刺激。
     需要注意者:赤花商陸苦寒有毒,內(nèi)服慎用。我只用白花商陸,赤者均不作內(nèi)服、外用。 
    白花商陸內(nèi)服除應掌握劑量外,應注意患者病情及體質(zhì)。體虛者應從小量用起,或摻入扶正之藥,外用則無妨?,F(xiàn)尚未發(fā)現(xiàn)白花商陸的副作用及毒性反應,故不須畏懼。(劉尚義主編.南方醫(yī)話.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626~628)
     21.蟾附散治水腫(王化文) 蟾附散是流傳在民間治療后期水腫病的經(jīng)驗方。用制附子粉從蟾蜍口內(nèi)填人,填至蟾蜍之腹結實鼓起為度。外面裹上一層黃泥,文火焙干,將泥去掉,再把藥蟾研成細末,分作7包,每天1包,開水送服。服完后如病情不瘥,可繼續(xù)配制,服至痊愈而止。此方對高度水腫才能顯效。方內(nèi)附子辛熱,溫陽消陰;蟾蜍含有蟾酥,性味辛溫,能開竅啟閉,通調(diào)水道。陽復陰消,決瀆暢利,水腫自退。(孫繼芬主編.黃河醫(yī)話.第1版.北京
    預防調(diào)護
   1.避免風邪外襲。外感風邪是水腫發(fā)生與復發(fā)的重要因素,為防止風邪外襲,病人應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節(jié),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場所;居室宜通氣,經(jīng)常用食醋熏蒸,或用艾葉消毒香焚點,進行空氣消毒。長期水腫病人衛(wèi)表多虛,應參加體育鍛煉,常服玉屏風散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防止水濕外侵。生活環(huán)境潮濕者,宜遷居干燥處,平時應避免冒雨涉水,或濕衣久穿不脫,以免濕邪外侵,造成水腫發(fā)生。
    3.注意調(diào)攝飲食。水腫病人應忌鹽,腫勢重者應予無鹽飲食,輕者予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3—4克),腫退之后,亦應注意飲食不可過咸。若因營養(yǎng)障礙而致水腫者,不必過于忌鹽,飲食應富含蛋白質(zhì),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4.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破皮膚。水腫病人水液潴留肌膚,皮膚繃緊,容易破損,此外,水腫病人長服腎上腺糖皮質(zhì)激素,皮膚容易生痤瘡,故在洗澡時防止擦傷皮膚,避免抓搔肌膚,以免皮膚感染。對長期臥床者,皮膚外涂滑石粉,經(jīng)常保持千燥,并定時翻身,以免褥瘡發(fā)生,加重水腫的病情。
   5.每日記錄水液的出入量。水腫期間,應嚴格記錄出入量,每日測量體重,以了解水腫的進退消長。若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時,要警惕癃閉的發(fā)生。
   6.堅持治療,定期隨訪。水腫患者若已治愈,仍應長期隨訪,定期復查。若臟氣已傷,未能治愈,必須長期治療,以期延緩病情進展,保持相對健康,盡量帶病延年。
   7.勞逸結合,調(diào)暢情志。患者應起居有時,避免過度勞累,節(jié)制房事,凋攝情志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結  語
   水腫是指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表現(xiàn)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類病證。病因有風邪襲表,瘡毒內(nèi)犯、外感水濕,飲食不節(jié)及稟賦不足、久病勞倦。形成本病的機理為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輸,腎失開合,三焦氣化不利。臨床辨證以陰陽為綱,分清病因,病位,還須注意寒熱、虛實的錯雜與轉化。治療方法,陽水應發(fā)汗、利水、或攻逐,以祛邪為主,同時配合清熱解毒、健脾理氣等法;陰水當溫腎健脾,以扶正為主,同時配以利水、養(yǎng)陰,活血、祛瘀等法。對于虛實夾雜者,或先攻后補,或攻補兼施,須視證的性質(zhì)、輕重、轉變趨勢而靈活應用。各種冶法中尤應慎用攻逐法,以免傷正。一般而言,陽水易消,陰水難治。由于瘡毒內(nèi)侵及飲食不足所致水腫,治療得當,水腫可望治愈。若陰水日久,導致正氣大虧,肺,脾、腎三臟功能嚴重受損,則難向愈,且常易轉變?yōu)殛P格,癃閉,胸痹,心悸,眩暈等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水腫中醫(yī)辯證論治
劉渡舟醫(yī)論醫(yī)話100則——水證論(一)
治療“水腫”病方劑匯總
老中醫(yī)治療水腫醫(yī)案大全
醫(yī)療招聘考試中醫(yī)學資料:腎系病證-水腫考點總結
杜雨茂經(jīng)方辨治腎病綜合癥臨床經(jīng)驗(轉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