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哮膏(《外治匯要》)
穴位:大椎、肺俞(雙)
藥物組成:細辛、生半夏、甘遂、延胡索、肉桂、橘紅各5克,白芥子10克,另配麝香2克,生姜適量。
制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先用生姜汁調(diào)藥末成糊狀,再加麝香于藥面上備用。取藥餅貼敷于大椎、肺俞穴上,包扎固定,每次貼2個小時,每年盛夏初伏、中伏和末伏各貼1次。
主治:哮喘(實寒型)。
注意事項:原方中麝香劑量過重,可改用0.3克。
2.哮喘方(《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穴位:大椎、大杼(雙)、肺俞(雙)
藥物組成:干姜、陳皮、燈芯各15克,鮮大蔥60克。
制用方法:將干姜、陳皮、燈芯烘干,研為細末,過篩,與大蔥共搗如泥,分貼于大椎、大杼、肺俞穴,蓋以紗布,膠布固定。然后在貼藥處放以熱水袋加溫,或紅外線照射,1次20~30分鐘,每日1~2次。
主治:哮喘(冷哮證)。
3.哮喘外治方(《外治匯要》)
穴位:肺俞(雙)、膈俞(雙)、定喘(雙)
藥物組成:炙麻黃、白芥子各30克,細辛、干姜各15克,甘遂10克,天仙子6克,生姜、飴糖適量。
制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每年三伏九天將藥末加生姜汁、飴糖適量調(diào)為泥糊狀,外敷于肺俞、膈俞、定喘穴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次貼2~3小時,每隔10天貼1次,共貼6次(即頭伏、二伏、三伏、頭九、二九、三九第1天)。一般連貼3年為一個療程。
主治:支氣管哮嘴嘴(偏寒型)。
注意事項:若貼貼后局部有灼熱或疼痛感,可提前取下;若貼后無其他不適,可多貼幾小時,待干燥后再取下。貼敷當天忌生冷、酸、辣食物,防寒保暖。
4.桑杳石苓膏(《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
穴位:華蓋、膻中、膈俞(雙)、肺俞(雙)
藥物組成: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黃芩10克。
制用方法:上藥共為細末,過篩,用涼開水調(diào)和制成直徑為2.5cm的藥餅,分貼于華蓋、膻中、膈俞、肺俞穴,包扎固定,每次貼4~5小時,每日1次,連連貼10日為1個療程。
主治:哮喘(偏熱型)
5.貼敷哮喘方1[1984年《浙江中醫(yī)雜志》(8)
穴位:華蓋、肺俞(雙)
藥物組成:麻黃、杏仁、石膏、黃芩、桑白皮、白芥子、甘遂各等份,豬膽汁適量。
制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豬膽汁調(diào)和,每次取適量,貼敷于華蓋或肺俞,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敷藥時間每年的兩個時節(jié),伏天的夏至至大暑,臘月的冬至至大寒。每1時節(jié)敷3次,每次間隔1周,連敷2年以上為1個療程。
主治:哮喘(痰熱型)。
6.貼敷哮喘方2[1984年《漸江中醫(yī)雜志》(8)
穴位:華蓋、膻中、膏育(雙)、膈俞(雙)
藥物組成:麻黃、桂枝、細辛、五味子、杳仁、遠志、半夏、黃芪、白芥子、甘遂各等份,生姜適量。
制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生姜汁調(diào)和,每次取適量,貼敷于華蓋、膻中、膏肓、膈俞,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敷藥時間每年的兩個時節(jié),伏天的夏至至大暑,臘月的冬至至大寒。每1時節(jié)敷3次,每次間隔1周,連敷2年以上為1個療程。
主治:哮喘(虛寒型)。
7.灸貼方(《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穴位:大椎、肺俞(雙)、風(fēng)門(雙)、膏肓俞(雙)
藥物組成:小艾炷、細辛19%、甘遂9.5%、白芥子38.1%、元胡14.3%、法半夏9.5%、沉香4.8%、桂心4.8%,生姜適量,麝香少許。
制用方法:將細辛、甘遂、白芥子、元胡、法半夏、沉香、桂心研為細末,用姜汁調(diào)和成藥膏備用。取大椎、肺俞和風(fēng)門、膏肓俞兩組穴位,每組穴先隔姜灸3壯,灸畢去掉姜片,再將上膏壓成藥餅,加麝香少許,貼于穴上。成人貼20~24小時,兒童貼10~12小時,兩組穴位交替灸貼。每年于初、中、末伏的最后3天內(nèi)各貼1次,連貼3年。
主治:哮喘(虛寒型)。
8.虛寒型哮喘夏治方(《外治匯要》)
穴位:肺俞(雙)、膏肓(雙)、定喘(雙)
藥物組成:白芥子、細辛、甘遂、黃芪、甘草各等份,麝香、米醋適量。
制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取藥末適量,并加麝香適量,以米醋調(diào)為稀糊狀,貼于肺俞、膏肓、定喘穴位上,于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進行貼敷,每
次貼敷24小時。
主治:支氣管哮喘(虛寒型)。
注意事項:貼敷當天忌生冷、酸、辣食物,防寒保暖
9.平喘餅[1962年《上海中醫(yī)藥雜志》(3)]
穴位:百勞(雙)、肺俞(雙)、膏育(雙)
藥物組成:細辛21克,甘遂12克,白芥子21克,延胡索12克,麝香1.5克,生姜適量。
制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用生姜汁120毫升,調(diào)成糊狀,制成藥餅6只,再用麝香1.5克,研細后均分6份,放在藥餅中央,備用。將藥餅放在直徑約10cm的圓形布上,貼在百勞、肺俞、膏肓穴上,用膠布固定。初伏貼1次,中伏貼2次,末伏貼1次,每次貼敷2小時。
主治:支氣管哮喘。
10.麻白餅(《外治匯要》)
穴位:百勞(雙)、肺俞(雙)、膏育(雙)、涌泉(雙)
藥物組成:麻黃5克,白芥子20克,甘遂12克,細辛8克,玄明粉、前胡各15克,桑白皮30克。
制用方法:先將桑白皮加水煎取藥液,其他藥共研細末,均分作2份,備用。用時各取1份,用桑白皮煎液調(diào)勻,做成餅狀,分別貼敷于百勞、肺俞、膏育、涌泉穴。并外以紗布蓋上,膠布固定。每次貼敷6小時。
主治:支氣管哮喘。
11.哮喘夏治方(《外治匯要》)
穴位:肺俞(雙)
藥物組成:生白芥子、甘遂各28克,延胡索、細辛各15克,生姜適量。
制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取藥末,用姜汁調(diào)勻,做成餅狀,外敷于雙側(cè)肺俞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于每年夏至之日起貼敷,連續(xù)貼敷10天。
主治:支氣管哮喘。
注意事項:若貼后覺背部灼熱疼痛時,應(yīng)取下,待疼痛消失后再貼敷。貼敷當天忌生冷、酸、辣食物,防寒保暖。
12.白胡散[1984年《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
穴位:肺俞(雙)、心俞(雙)、膈俞(雙)
藥物組成:炙白芥子、延胡索各21克,細辛、甘遂各12克,生姜適量。
制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用時將藥粉用生姜汁調(diào)制成餅,在夏季三伏天貼于雙側(cè)肺俞、心俞、隔俞穴上,外以紗布蓋上,膠布固定。貼4-6小田時取下。每10天貼敷1次,每年貼3次。
主治:支氣管哮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
13.溫白膏(《理瀹駢文》)
穴位:肺俞(雙)
藥物組成:生麻黃、白及、紫菀各10克,天南星、半夏、桔梗、川貝、細辛、杏仁、甘草各15克,生姜32克,阿膠32克。
制用方法:上藥用麻油熬,黃丹收,阿膠32克攪勻即成,貼肺俞。
主治:哮喘。
14.平喘膏(《外治心悟》)
穴位:膻中、上脘、定喘(雙)、風(fēng)門(雙)
藥物組成:蟬蛻10克,淡豆豉、馬兜鈴各30克,生五靈脂、杏仁、白砒各15克,輕粉、葶藶子各20克,生姜汁適量。
制用方法:將輕粉、生白砒分別研細,再將余藥粉碎為末,過篩,然后混合均勻,以生姜汁適量與藥末調(diào)和如膏狀備用。取藥膏蠶豆大,捏作圓餅形,每穴貼1粒,分別貼于膻中、上脘、定喘、風(fēng)門穴上,蓋以紗布,膠布固定。2天換藥1次。
主治:哮喘,喉間有痰鳴。
⊙版權(quán)聲明:本平臺文章源于網(wǎng)絡(luò),如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圖文僅供大家參考學(xué)習(xí),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以依據(jù),如有需要,請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使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