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yuǎn)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是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的話語,因為很多俗話是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的,因此,它涉及的領(lǐng)域極其廣泛,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攬,自然,其中一部分俗話,是涉及到相術(shù)的。相術(shù)是一門流傳甚久的民間學(xué)問,是一種相人之術(shù),也被稱為“老祖宗的識人術(shù)”,今天,要講的就是這句涉及相術(shù)的俗話,叫——“頭生五貴骨,早晚必顯貴”,這句俗話是什么意思?所說的“五貴骨”是什么?看看你有沒有?
相術(shù),也有很多分類,例如除了常見的面相、手相之外,還有骨相、氣相、聲相等等,總而言之,古人看相,講究的是“相不獨論”,即要各種相結(jié)合在一起看,不能單單論其中一種,而骨相,在相術(shù)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卻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人們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骨相“山騫不崩,唯石為鎮(zhèn)”,山之所以不會崩塌,是因為其內(nèi)里有鎮(zhèn)山之石,而骨相在相術(shù)中的地位,就像是鎮(zhèn)山之石。
關(guān)于骨相,相書中道:“一身骨相,具乎于面”、“頭無異骨,難成貴相”,可見,骨相主要是看頭。首先,要提出“九龍骨”的概念,它指的是頭部的九塊骨相,最早記載在古籍《通志·藝文略》中,所謂的九龍骨,分別指的是“顴骨、驛馬骨、將軍骨、日角骨、月角骨、龍宮骨、伏犀骨、巨鰲骨、龍角骨。”,這九塊骨頭,都有各自的說法,例如人們較為熟知的伏羲骨,認(rèn)為“伏犀貫頂,老而有福”,例如驛馬骨,有說法道:“顴插天倉號驛馬”,至于這九龍骨的具體分布位置,在很多資料上都能找到,篇幅有限,這里并不一一贅述。
其次,還要引出“九貴骨”的概念,古代的相術(shù)相對發(fā)達,留下的相術(shù)典籍不在少數(shù),而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曾國藩所寫的《冰鑒》,在古代相術(shù)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曾國藩在書中指出了“九貴骨”,認(rèn)為“骨有九起”,這九貴骨分別是:天庭骨、枕骨、頂骨、佐串骨、太陽骨、眉骨、鼻骨、顴骨和項骨。當(dāng)然,曾國藩所說的“九貴骨”,與“九龍骨”有重合的地方。
至于“五貴骨”,則是曾國藩在九貴骨的基礎(chǔ)上,選出得更為重要的五塊貴骨,分別是在位于頭頂?shù)模?strong>天庭骨、枕骨和太陽骨,位于面部的眉骨、顴骨。
五股骨的具體位置,也比較容易分辨,天庭骨是額頭的上半部分、枕骨位于后腦勺,太陽骨位于太陽穴附近,眉骨位于眼眶上部、顴骨位于眼眶外下方。
其中,天庭骨以飽滿為佳、枕骨以顯露為佳、太陽骨要直線上升、眉骨要顯而不露、含而不發(fā)、而顴骨既不能陷下去、也不能露出來,要有力有勢。
符合以上五種情況的,才能稱之為“貴骨”
上文所說的五貴骨,如果五者皆具備,曾國藩認(rèn)為是“柱石之器”,既會成為棟梁。
“一則不窮、二則不賤、三則動履稍勝,四則貴矣”,也就是說,符合其中一項,則會一生不受窮,符合兩項,則一生不會卑賤、符合三項,則遲早能夠發(fā)達,符合四項,則地位顯赫。
來看看你符合幾項吧!
參考書目:《冰鑒》(清.曾國藩)、《通志·藝文略》(宋.鄭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