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感悟生活 作者:貪夢牛 [個人散文集] 日期:2011-7-4 19:59:14
編者按:這一篇文字,知識性與趣味性并重,讀來既有情趣又頗受益。“知了從舊殼蛻變而出,舍卑穢,趨高潔,凌虛絕俗。三四年地下的黑暗,換來驕陽下一個月的歌唱。”這么想著,小小的生物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關(guān)于知了,編者還知道一首詩,也頗值得一讀: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也是借知了而抒懷。好文,薦閱!
已過夏至,應(yīng)該快要聽到熟悉的蟬鳴了吧?但是耳邊還聽不到熟悉的鳴叫聲。
只能從唐代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領(lǐng)略一下了: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老先生《閱世心語》:“我常以知了自比。知了的幼蟲最初藏在地下,黃昏時爬上樹干,天一明就脫掉了舊殼,長出了翅膀,長鳴高枝,成了極富詩意的蟲類,引得詩人‘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了。”其中“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便是說的這一種蟲子了。
知了是一種昆蟲,學(xué)名應(yīng)該叫蟬,在家鄉(xiāng)叫法很多,我們這一帶叫“蝴甲了”,附近也有叫“孑了子”的。知了是成蟲,知了的幼蟲叫“知了龜”,也叫“孑了龜”。
知了幼蟲、成蟲都能吃,幼蟲變成成蟲的蟬蛻還是中藥材。有很多地方可能不吃這個,有朋友從外地來,我請客時要了一盤知了龜,他一個沒敢吃,說是害怕。
在我們當(dāng)?shù)兀灾耸呛芷毡榈?,因為它是害蟲,幼蟲吸食樹根,成蟲吸食樹枝,產(chǎn)卵要產(chǎn)在樹枝上。不過危害沒有美國白蛾那么大,不用大面積防治,也沒見知了象其他昆蟲一樣泛濫成災(zāi)的。
知了的幼蟲知了龜一般會在入伏前變?yōu)槌上x,這就是捕捉的最佳時機。一場大雨后,大人們會帶著我們到樹行子里找知了龜,的確是一種樂趣。樹下有一個個小孔,用手指輕輕一摳,伸進手指去,知了龜會抓住手指,手指癢癢的,心里很興奮,輕輕一帶,就能帶出來。還有的已經(jīng)爬到樹干上,看到就把它摘下來。再就是到晚上,拿著手電筒,到樹行子里照知了龜,收獲頗豐。攢多了,回家用油炸著吃,味道很不錯的。
僥幸逃脫的知了龜變成蟬,在樹上沒命的叫。對付它們我們也有一套辦法,把面和好,用水一遍一遍的洗,最后把淀粉洗凈,剩下的東西叫“面筋”,很黏的,用樹葉包好,夾在腋下暖一下,把長桿子上面接上一根細(xì)竹竿,把面筋涂在竹竿上,冒著烈日,到樹行里粘知了。
現(xiàn)代詩人源林煙寫的數(shù)字詩《捕蟬》:
一樹蟬鳴兩三聲,
引來四五頑童攻。
六尺攆成七八步,
九丈翠柳十殼空。
大致說的就是這種情形了,一下午累得脖子痛,臉被烈日曬得通紅,一下午粘到百八十個。在夕陽的余暉中,滿載而歸,回家用油炸,或者剁細(xì)了炒辣椒,又是一頓佳肴,所有的辛苦就被美味沖淡了。
現(xiàn)在的餐桌上,知了仍然是一道常見的菜肴,吃法很多的,就不一一的說了。據(jù)說現(xiàn)在的知了都能人工養(yǎng)殖了,現(xiàn)在吃的大多是人工養(yǎng)殖的吧。
幼時粘知了、抓知了龜,是一種美好的回憶,也是小時候的一項娛樂活動,已經(jīng)很多年的事了。
知了的幼蟲在地底下大約度過它一生的前四年,在這段時間里,他吸食樹木的根部,然后從土里慢慢爬出來,憑著生存的本能爬到樹上,后抱枝飲露而鳴。古時,人們對知了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它的鳴叫聲。知了從舊殼蛻變而出,舍卑穢,趨高潔,凌虛絕俗。三四年地下的黑暗,換來驕陽下一個月的歌唱。難怪在古代,知了是文人騷客們青睞的對象,都借其抒發(fā)高潔的情懷;也難怪季羨林老先生也會以知了自比。
是啊,從夏至深秋,知了一直不不停地歌唱,為這個世界送上看似乏味卻又別具特色的旋律。想想在文字的世界里默默耕耘朋友,修飾文字、殫盡思慮,誰又能否認(rèn)與知了相類,誰還能嘲笑知了拼盡一生的傾訴呢?
昨夜偶讀歐陽文忠公《鳴蟬賦》,遂擲筆案頭,想想因為貧窮只垂涎知了的美味,而未深思知了與人極類似的一生,心中頗為后悔。
夏至已過,應(yīng)該又有滿樹滿林的蟬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