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語錄
由于思維模式是潛意識層面的,所以我們一般覺察不到,即使有意識去覺察也是很難深入,這就是“病”,也是人的痛苦的根源。佛教中的唯識派,就是教人解決這個問題的。能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的局限性,而且還有能力去克服掉,這就是“病病”。唯有“病病”,才能“不病”,所以哲人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承啟】
承接上一章,在本章,老子講述順勢而為沒有固定模式。所以,要順勢而為,就要不斷地清除自己大腦中的關(guān)于成功的固有思維模式,防范“成功是失敗之母”。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明白如何順勢而為但覺得自己不明白,
這是最好的順勢而為;
不明白順勢而為反而說得清清楚楚,
這是沒有變換思維模式的表現(xiàn)。
只有變換自己的思維模式,
才能真正明白如何順勢而為。
圣人沒有固有的思維模式,
是因為圣人不斷變換自己的思維模式,
所以沒有固有的思維模式。
【譯文】
這一章的句式實在太簡約,很難理解。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章是和第四十一章存在著某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估計是因為老子已經(jīng)在第四十一章有了詳細(xì)交代,所以在這里就講述得極為簡略。
首先,本章的“知不知”,就是“明道若昧”,即知道了反而更加不知道。因為大道無邊,領(lǐng)悟的越多,感到自己不知道的越多。確實,悟道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當(dāng)你覺得“上善若水”的道理了,就覺得“圣人不仁”其實還不夠深邃;當(dāng)你知道了“知足之足,常足”了,就覺得“知足不辱”其實還不夠深邃。所謂“道”,與其說是由近及遠(yuǎn)的道路,莫若說是自下而上的臺階。每上一層臺階都是對前一個臺階的否定之否定——眼前的世界與前一個臺階所見大不相同!
自然,“不知知”就是“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了。即本來對于大道不甚明白,但是卻覺得自己極為明白。其實,這是我們每個人的通病。因為人的思維來自思維模式。
由于思維模式是潛意識層面的,所以我們一般覺察不到,即使有意識去覺察也是很難深入,這就是“病”,也是人的痛苦的根源。佛教中的唯識派,就是教人解決這個問題的。能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的局限性,而且還有能力去克服掉,這就是“病病”。唯有“病病”,才能“不病”,所以哲人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如何“病病”?應(yīng)該說從《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直到現(xiàn)在這一章,無不在教授人們“病病”,而且是多層次、多維度,理論上講解,方法上總結(jié),實踐應(yīng)用歸納,案例說明上不斷反復(fù),等等,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了。尤其是在“道生”篇中,更是對人的大腦做了深層次的CT。所以老子才說:“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此外,老子說“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類”,講的不是一次性“病病”,而是時時刻刻“病病”,即持續(xù)地克服思維誤區(qū)。
《孫子兵法》講“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講的就是不斷地變換思維模式才是長久制勝之道。本篇老子講述“勢成”思想,最后把“勢”落腳到“思維模式”,就是說勢無常勢,只有不斷變換思維模式才能始終順勢而為。這對于我們常人來說,無疑是點到了死穴。
如果統(tǒng)治者得到這個寶,時刻警惕和糾正自己的思維模式,就能更好地順勢而為,就會“有罪以免”(六十二章)。勢成篇最后一章即七十二章就講述統(tǒng)治者如何以此寶“有罪以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