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藍天白云本身就是尼諾山秋天最好的伴侶,因為每個秋天里去尼諾山,都能與純凈的藍天白云相遇,前年如此,去年如此,今年亦如此。
滇西高原上的昌寧,山是這里最不缺的主題,山的那邊除了山,似乎還是山。尼諾山在昌寧,并不算高,也沒有太多的傳奇,但卻是出名較早。它出名,是因為這里生產(chǎn)出了一種因山命名的茶——尼諾茶。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還不講究名山名樹的年代,尼諾茶卻早早地以山為名,在“滇紅”、“滇綠”的世界里,成為了一支“奇葩”。
那個年代里,上山下鄉(xiāng)的熱情已逐漸消退,有計劃的商品經(jīng)濟悄然興起,返城熱后的進城熱剛剛熱起來。而溫泉供銷社的老主任卻反其道而行之,帶領著一群“吃商品糧”的職工,選擇了到尼諾山開創(chuàng)企業(yè)拓展的新基地,一直依靠收購黑茶銷售的企業(yè)創(chuàng)出了自己的茶葉品牌。1987年,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專家安東尼奧迪到昌寧考察時,飲此茶后贊不絕口;1988年,斯里蘭卡茶葉專家戈林到昌寧,品嘗后稱之為“茶中精品”;連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的茶葉專家也帶著他的學生到溫泉實習,并對茶的性狀進行了科學分析……
于是,那個時代,誰能被泡以一杯尼諾綠茶,便已成為了最高禮遇;誰能獲贈一袋綠袋子包裝的尼諾茶,便已是最佳禮品。尼諾茶也由尼諾到溫泉、由溫泉到昌寧、由昌寧到保山、由保山到省城昆明,一路飄香,風靡茶界,成為了當時茶界的一匹黑馬、一個奇跡。
時至今日,尼諾茶在名茶紛爭的市場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這充分說明了奇跡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眾所周知,茶尤其是好茶,對土壤、光照、水分、溫度等自然環(huán)境的要求近乎苛刻。尼諾山的茶地平均海拔1875米,年平均氣溫13.9℃,年降雨量1650毫米,土壤型屬黃壤,勐統(tǒng)壩的熱氣與山上冷氣在這里交匯,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山巒重疊,早霧晚藹,云霧多且霧期長,這一切都與茶樹對環(huán)境的要求“不謀而合”,似乎專門為茶而存在。
時至今日,說尼諾山是世外桃源也不為過。尼諾地處兩縣四鄉(xiāng)交界,因交通不便遠離中心城鎮(zhèn),遠離工業(yè)污染。放眼連綿的群山,綠色是這里唯一的主題,綠色的茶園,綠色的樹木,連山上的尼諾湖水也被映成了綠色。
用山泉水泡一杯綠茶,于湖邊靜品,杯中映出純凈的藍天白云,誘人的茶香從“天空”里散發(fā)而出。輕呷一口茶湯入口,自然的清爽讓人瞬間沉醉,茶湯里不僅有尼諾“老品種茶”純正的滋味,還融入了青山綠水、清新空氣、藍天白云的氣息。
一邊品茶,一邊也泛起了好奇心。從小時候就開始好奇“尼諾”之名的來歷,但一直沒有得到答案。猜想中,“尼諾”應該來源于某個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最為接近的應該是彝族。從相關資料中得知,“尼”是彝族父系名稱,是彝族自稱的核心;而“諾”則是彝語“尼”的方言音變。一些“江湖傳言”顯示,尼諾及周邊一些區(qū)域恰好是彝族香堂人的聚居地,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改了族別,或是遷徙別的地方居住,在這些區(qū)域再也找不到香堂人。
無論是何種由來,卻也是一個叫了千百年的“老品種名字”。在茶湯中品味著自然味道的時候去糾結這個,似乎與環(huán)境不符。突然間啞然失笑,連“老品種名字”都蹦了出來。大概因為村里的女書記的介紹,現(xiàn)在尼諾的茶大多是有性繁殖的“老品種茶”,種植管理方法也多為傳統(tǒng)的“老品種法”。而且她說,雖然現(xiàn)在看來遇到些難題,但她相信總有回歸的那一天,而且不會太遠。
或許是因為“老品種”的緣故,再喝一口茶入口時,感覺滋味更加醇厚了。其實,尼諾山與尼諾茶,就是一個山成就了茶、茶成就了山的“老品種”傳奇。
喝著茶,思緒紛飛?;蛟S,在全世界都追求創(chuàng)新、追求速成、追求效益的時代,堅守“老品種”會贏得另外一種機遇。這想法一冒出來,再看湖面,似起波瀾。不知是不是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在點頭回應。
責任編輯:吳再忠
本期編輯:楊曉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