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從離開校門的那一刻起或者更早,你就開啟了與之前不同的人生——你要開始工作、自己租房、用勞動所得養(yǎng)活自己、不再向爸媽要生活費。我們常常把這個過程叫做獨立,而在心理學上,我們會采用一個含義更豐富的詞匯——自主。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和獨立自主有關的那些事。
如何判斷你是不是一個自主的人?
心理學家提出,在獲得自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作出以下3個方面的改變。而如果這些改變沒有全部完成,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就很有可能出現(xiàn)各種問題。
1.完成分離
完成分離,指的是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在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之間建立清晰的邊界。
這一過程的主要評判標準是責任的劃分,一個完成了分離的人能夠在各個方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除此之外,在完成分離的過程中,我們還會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與父母發(fā)展出除了親子關系之外的、新的感情。
而有些成年很久的孩子仍然會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在經(jīng)濟上依靠父母,很難與他人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戀愛關系,這就是沒有完成分離的表現(xiàn)。
2.掌握自主的能力
自主的能力指的是很好地適應外界環(huán)境、在環(huán)境中獨立生存的能力。它的評判標準包括自立水平和決策水平。
自立水平高的人通常非常自信,即使沒有他人幫助也能處理挑戰(zhàn)和困難。而一個不夠自立的人,往往無法獨自解決問題,只能轉而尋求家庭的幫助。
決策水平高的人在面對重大選擇、人生走向時,往往能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獨立地做出決定。而決策能力較弱的人往往會在自己的決定與家人發(fā)生沖突時感到焦慮和羞恥,并很有可能會將決定權交給父母。
3.掌控自己的情緒
“情緒自主性”是指主導自己情緒的能力,比如掌控自己內心沖突的能力、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情緒自主性也有兩個評判標準。
一是自我控制水平,即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受他人(特別是父母)的影響和控制。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可能會被動防御或干脆聽之任之,導致自己做出一些不恰當?shù)?、敵對的行為?/p>
二是自我堅定水平,即能否建立自我價值的評估標準,并且勇于表達和他人(特別是父母)不同的需求和價值觀。自我堅定水平較低的人在成年以后,還會用父母的評判標準監(jiān)測自己的行為,因為他們害怕父母的反對。
為什么我們需要獨立自主?
1.獨立自主能提高自尊和幸福感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態(tài)度上、情緒上或行為上更自主的人,往往自尊水平更高、更能適應社會、更少有抑郁情緒。
對63個不同國家的42萬人進行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對自己的人生自主權越高的人,基本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焦慮和壓力水平越低。
2.自主能激發(fā)成就表現(xiàn)
馬來西亞學者針對425名大學生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自主性較高的學生總平均績點較高,且英語和數(shù)學兩個單科的成績都更好。而且,經(jīng)過能提高自主性的教育和訓練后,學生獲得了更好的學習成績。
心理學家同樣發(fā)現(xiàn),獨立自主的狀態(tài)有助于使人在工作中尋求興趣和價值,從而提高工作滿意度;而在更復雜的工作任務中,自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既然獨立自主可以給我們帶來如此大的正面影響,我們又應該如何做到獨立自主呢?
如何做到真正的自主?
1.找到最佳的自主水平
研究發(fā)現(xiàn),自主也存在一個“最佳水平”,比“最佳水平”更高或更低的自主性都未必是好的。在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如果一味地追求與父母的分離、追求完全的自我決定,可能適得其反。
2.不要為了追求獨立而忽視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獨立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與父母產生沖突,但獨立并不意味著和父母決裂;相反,父母應該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正向的作用。研究顯示,大量青少年的獨立過程是在父母的陪伴和幫助下進行的,父母會鼓勵他們發(fā)展自我意識、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學會自己做重大決定。
追求獨立自主的過程中,要警惕“偽獨立”狀態(tài)?!皞为毩ⅰ敝傅氖?/strong>為了爭取獨立,對父母持冷漠或輕蔑的態(tài)度、總是認為父母在過分地控制自己,并有意制造與父母的沖突或冷戰(zhàn)。這可能對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關系模式、社會生活功能產生負面作用。
3.明白自主并非為所欲為,它也意味著責任。
人不可能脫離與他人的關系而存在,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能夠很好地把握“自主”與“關聯(lián)”的關系,依戀與獨立的平衡,并隨著個人的發(fā)展而調節(jié)二者的限度。自主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希望KY的小伙伴們都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主,既享受自由也有為自己負責的能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