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中國,流通最廣甚至作為國幣的銀元有四種,老百姓分別稱為蟠龍(主要是北洋龍)、大頭、小頭、帆船,由于在市面上居于壟斷地位,戲稱“四大家族”。
“蟠龍”: 自廣東,湖北自鑄龍銀后, 廣受歡迎,朝廷亦鼓勵各省仿鑄,以便扺制墨洋。于是在光緒二十二年起,由當時以制造軍火為主的北洋機器局附鑄銀元,其所鑄之銀元,打破了我國歷代以來以兩錢計重制,而改為以枚數(shù)計算的元角制之開路先鋒。
遺憾的是鑄造期間僅短短三年,即光緒二十四年就未再續(xù)鑄,這或許是直隸總督由榮祿接替王文紹有關(guān),又或許是國民對于元角制為單位的銀元未能習慣,導致北洋當局不得不隨俗。自光緒二十五起,其所鑄之龍銀,改為計重制,并將 “大清北洋機器局造”改為“北洋造”三字,背面改為蟠龍圖,這種開倒車以求適應(yīng)的作法,頗令人感嘆。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由于義和團到處燒教堂殺洋人,引來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和北京,設(shè)在天津的北洋機器局,因受到聯(lián)軍的破壞,光緒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均未鑄銀元。光緒二十七年,李鴻章死,由袁世凱繼任北洋大臣,便決定籌設(shè)銀元專局,于光緒二十八年十月落成,命為“北洋鑄造銀元總局” 。
北洋造光緒七錢二分銀幣,由北洋機器局光緒二十二年(1896)開始制造。該廠生產(chǎn)之銀幣共有兩大系列,第一系列采用圓、角、分紀值方法發(fā)行銀幣,有光緒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個年份,分一圓、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五個等級。第二系列采用錢、分、厘紀重方法發(fā)行銀幣,有光緒二十五、二十一六、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三、三十四六個年份,分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五個等級。發(fā)行量最大的年份為光緒三十四年七錢二分銀元,鑄造了近1億枚。該幣在袁大頭出世前,一直作為國幣鑄造流通到1915年初。北洋龍銀元,直徑39毫米,重量26.8克,成色88%。
“袁大頭”:是袁世凱像銀幣的俗稱,又稱“大頭”,是中國近代貨幣上鑄量最多、流通最廣、信譽最好的一種銀元,其名稱是因為幣面鐫有民國初期的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袁世凱的側(cè)面頭像,該幣在頭像上方列有年號“***三年”六字,而以后生產(chǎn)的另外三個年號即八年、九年、十年的年號則由七字組成,在年號后加有一個“造”字,如九年則是“***九年造”,背模是左右互交的嘉禾二株,下系結(jié)帶,中間鐫有面值“壹圓”二字。
“袁大頭”是1914年按照當年二月八日北洋政府頒布,又在八月修訂的《國幣條例》鑄造,據(jù)《國幣條例》規(guī)定,國幣“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即二十三格蘭姆又九零二四八零八)為價格之單位,定名曰圓…一圓銀幣總重量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 …
此幣的原模由北洋政府的造幣總廠,即天津造幣廠制模,由意大利技師L•Giorgi鐫刻。天津造幣廠于1914年12月24日開始鑄造,除天津外,當時的武昌、南京、廣州、杭州、安慶各分廠在1915年后先后投產(chǎn)鼓鑄,由于鑄造廠家眾多,所以該幣花紋細處多有不同,邊紋線數(shù)也各有多少,據(jù)資料,總廠當時生產(chǎn)的邊紋是185線。“袁大頭”作為“國幣”發(fā)行以后,較當時市面上流通的數(shù)十種銀元花樣新穎、型式劃一、重量、成色符合規(guī)定,故信譽很好,極受歡迎,很快在全國金融市場上取代“龍洋”提起了“主幣”的作用。“袁大頭”的直徑39毫米,重量26.8克,成色89%。
“小 頭”: ***開國紀念幣是民國早期的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該幣直徑39mm,成色90%,重量26.9克。正面中間鐫有***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先生側(cè)面便服肖像,周環(huán)珠圈,珠圈上是隸書“***”,下方是隸書“開國紀念幣”五字,兩側(cè)是帶有枝葉的梅花圖形,背面正中是隸書面值“壹圓” 兩字,兩側(cè)是相交的嘉禾,下系結(jié)帶,外周珠圈上方是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 (***),下方是英文ONE DOLLAR(壹圓),在幣面左右下方的上下行英文間各隔有五角星壹顆,由于該幣所鐫刻的孫中山先生肖像同“袁大頭”上的人像相比,小了很多,所以民間俗稱該幣為“小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同年12月9日,各省代表會議在南京選舉出中央臨時政府,孫中山先生當選為***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鑒于民國初建,幣制未立,各地造幣都還用前清模具鑄造銀幣,故孫中山先生就財政總長陳錦濤為統(tǒng)一幣制的呈文于民三月十一日頌令財政部“…查幣制改良,新民耳目,自屬要圖。所請以一千萬元上刊第一期大總統(tǒng)肖像,以為紀念一節(jié),應(yīng)準照行。其余通用新花紋,中間應(yīng)繪五谷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nóng)務(wù)本之規(guī)。為此訓令該部,即便遵照,速將新模印就,分令各省造幣廠,照式鼓鑄可也。此令”。至新模制成,南京江南造幣總廠于民國元年五月開始鑄造該開國紀念銀幣。
民國元年始鑄的開國紀念銀幣,現(xiàn)在存世不多。原因應(yīng)是民國三年后的銀元毀舊鑄新時大量銷毀之故。目前流傳的開國紀念銀幣絕大多數(shù)是1927年鑄造的。是年,北伐勝利,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造幣廠修改背模后重鑄銀質(zhì)“開國紀念幣”。此版銀幣的背面珠圈上是英文MEMENTO(紀念)下面則是BIRTH OF REPUBLIC OF CHINA(***開國),二側(cè)上方各有六角花星壹顆分隔,此版銀元尚有多種錯版,另有一種英文由五角星分隔的也不多見,據(jù)傳是1927年由天津造幣廠后鑄的。
又據(jù)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的報告:南京造幣廠自民國16年6月起至次年12月,共鑄成該幣8926萬枚。
“船洋”:是民國后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推行“廢兩改元”,實施“銀本位幣鑄造條例”,于1933年開始發(fā)行的銀本位幣的俗稱,該幣自1933年3月1日起由上海中央造幣廠(即上海造幣廠)正式投產(chǎn)鑄造,是上海造幣廠建廠后鑄造的第一套用于正式流通的硬幣。
“船洋”的正面圖案為年號及由意大利制版雕刻的孫中山側(cè)面頭像;背面圖案是由美國費城造幣廠制版雕刻的雙桅船圖,并標有“壹圓”幣值。根據(jù)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guī)定,該幣直徑39.4毫米,重量26.6971克,成色88%,含銀23.493448克。
由于最初鑄造的二十一年版“船洋”的幣面帆船頂上飛翔著三只鳥和洋面上初升的朝陽,故該版“船洋”又俗稱“三鳥”。“三鳥”幣剛發(fā)行即引起了一場風波,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犯上海的“一•二八”事變發(fā)生后不久,人們對“三鳥”有明顯的反感。傳言有“太陽升起的地方是日本”、“空中飛舞的是日本的戰(zhàn)斗機”、“天上的老鷹是外國人的徵記,凌駕在中國帆船之上”等等。眾說紛紜,都認為不妥。所以剛鑄不久,即行停止。二十一年版“船洋”共鑄226萬枚,其中220萬枚收回改鑄,流出發(fā)行約6萬枚。
1933年6月,二十二年版新模鐫成,該版版面除改年號外,背模的圖案作了較大的修改,除去了天上飛翔著的三鳥及旭日、光芒。該版銀元在6月中旬開始投產(chǎn)鑄造,日產(chǎn)20萬枚,于同年7月1日發(fā)行流通。二十二年版“船洋”的生產(chǎn)持續(xù)到1934年上半年,總的生產(chǎn)量為4640萬枚,而以后的二十三年版“船洋”的鑄造,則直至1935年底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之前,二十三年版當時統(tǒng)計的鑄造量為9874萬枚。
1949年7月全國大部份地區(qū)已經(jīng)解放,“金元券”全面崩毀,已撤退到廣州的國民黨政府為解決恢復銀本位制時的銀元不足,除在四川、海南恢復鑄造“船洋”外,又委托美國三家造幣廠代鑄二十三年版“船洋”3000萬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