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復習知識點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研究對象與學科性質
1.什么是組織行為學?
答:組織行為學是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guī)律性的科學。它采用系統(tǒng)分析的方法,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理學、生物學、經(jīng)濟學和政治學等知識,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guī)律性,從而提高各級領導者和管理者對人的行為預測和引導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實現(xiàn)組織預定的目標。
2.組織行為學的性質與特點是什么?
答:組織行為學的性質、特點是:(1)邊緣性、綜合性;(2)兩重性;(3)實用性。
第二章 發(fā)展與理論源泉
1.組織行為學的理論源泉是什么?
答:組織行為學的理論源泉主要是:(1)心理學;(2)社會學;(3)人類學;(4)政治學、倫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
2.簡述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答:組織行為學與管理心理學兩個學科的聯(lián)系集中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與行為的聯(lián)系上,心理活動是行為的內在動因,心理活動只有通過行為來表現(xiàn)和衡量;行為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行為是在一定心理活動指導下進行的。管理心理學在側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性時,離不開行為研究;組織行為學在側重研究組織中的行為規(guī)律時,也離不開心理研究。兩個學科的區(qū)別集中表現(xiàn)在研究對象各有側重和其理論基礎及應用范圍的不同。管理心理學側重于把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應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為內在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性,并相應地采取管理對策,側重于實踐和應用。而組織行為學則主要研究作為心理的外在表現(xiàn)的行為在組織中的發(fā)展規(guī)律性,側重于學術和理論研究。組織行為學的理論源泉比管理心理學更廣泛,它不僅來自心理學,還來自社會學、人類學、經(jīng)濟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等。其應用范圍也更為廣泛,它不僅把心理學原理應用于組織管理,而且把社會學、人類學、經(jīng)濟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的原理也應用于組織管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應遵循哪些原則?
答:研究方法應遵循如下原則:(1)研究程序的公開性;(2)收集數(shù)據(jù)資料的客觀性;
(3)觀察和實驗條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統(tǒng)性?(5)所得結論的再現(xiàn)性;(6)對未來的預見性。
2.組織行為學的研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
答:組織行為學的研究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1)案例研究法;(2)觀察法;(3)調查法;(4)測驗法;(5)實驗法。
第四章 知覺與行為
1.什么是知覺?
答:知覺是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整個客觀事物在大腦中的反映。
2.社會知覺會發(fā)生哪些偏差?
答:社會知覺是對人和社會群體的知覺。它包括對人知覺、人際知覺、角色知覺、因果關系知覺。由于受某些知覺規(guī)律的影響,社會知覺可能發(fā)生以下偏差:第一印象效應、暈輪效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定型效應。
第五章 價值觀、態(tài)度與行為
1.什么是價值觀?
答: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價值觀及其體系是法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2.簡述工作態(tài)度與工作績效的關系。
答:工作態(tài)度是對工作所持有的評價與行為傾向。工作態(tài)度作為工作的內在心理動力,引發(fā)各種工作行為,就是工作態(tài)度的功能。這種態(tài)度的功能主要包括影響對工作的知覺與判斷、促進學習、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一般講,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對工作的知覺、判斷、學習、工作的忍耐力等產生積極的影響,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績效,反之,消極的工作態(tài)度,由于受中介因素的影響,使工作態(tài)度與工作績效的關系十分復雜。
第六章 個性差異與工作安排
1.什么是個性?
答:個性是指一個人整個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包括
(1)個性傾向性,如興趣、愛好、需要、動機、信念、理想、世界觀等;
(2)個性心理特征,即心理過程的特征,主要包括氣質、能力和性格。
2.人的能力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人的能力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能力的水平差異;(2)能力的類型差異;(3)能力發(fā)展的早晚差異。
第七章 人際關系與群體行為
1.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著重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要和其他人發(fā)生各種各樣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就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主要表現(xiàn)如下:
(1)人際關系影響群體內聚力和工作效率;
(2)人際關系影響職工的身心健康;
(3)人際關系影響職工的自我發(fā)展與自我完善。
2.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因素:(1)距離的遠近;(2)相似 性;(3)個性特點。
第八章 信息溝通
1.什么是信息溝通?
答:信息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傳達思想和交流情報、信息的過程。傳達的工具不僅限于語言、文字、符號,也包括姿態(tài)和行為。
2.簡述人際溝通的P.A.C理論。
答:人際溝通的P.A.C理論又稱相互作用分析理論。該理論指出,每個人在心理上有三種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P)、成人自我狀態(tài)(A)、兒童自我狀態(tài)(C)。這三種狀態(tài)是一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而成為心理結構的組成部分。“父母自我狀態(tài)”以權威與優(yōu)越感為標志,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責罵和其他專制作用?!俺扇俗晕覡顟B(tài)”其特征是客觀與理智。一般能與人平等交往?!皟和晕覡顟B(tài)”以沖動、偏執(zhí)為特征?!案改浮睜顟B(tài)與“兒童”狀態(tài)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反應往往并非一貫,而“成人”狀態(tài)的思考與反應則具有統(tǒng)一性和一般性,因此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應”。上述三種心理狀態(tài),匯合為人的性格,而且蘊藏在人的潛意識中,在一定條件下會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影響人際溝通的效果。
第九章 群體行為與績效
1.什么是群體?
答:組織中的群體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體,他們遵守共同的行為規(guī)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賴,在思想上互相影響,而且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
2.影響群體行為和績效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響群體行為和績效的因素包括:群體成員的個性特征、群體特征及社會環(huán)境。其中群體特征因素主要是指群體規(guī)模、群體構成、角色、地位、規(guī)范、內聚力。
第十章 群體沖突
1.簡述沖突與競爭的區(qū)別。
答:沖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會單元在目標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或行為上的矛盾。沖突與競爭不同。沖突的對象是目標不同的另一方。而競爭的雙方則具有同一個目標,不需要發(fā)生勢不兩立的爭奪。
2.沖突的來源有哪些?
答:羅突斯認為沖突的來源有三個方面:(1)溝通因素;(2)結構因素;(3)個體行為因素。
第十一章 領導行為及其有效性
1.什么是領導?
答:領導就是指引和影響個體、群體或組織來實現(xiàn)所期望目標的各種活動過程。領導不同于領導者,領導者是指擔任某項職務、扮演某種領導角色,并實現(xiàn)領導過程的個人或集團。領導不同于管理,領導偏重于決策與用人,而管理側重于執(zhí)行決策,組織力量完成組織目標。領導作為動態(tài)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1)領導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領導是一種“投入”與“產出”;
(3)領導是領導者、被領導者及環(huán)境的函數(shù)。
2.簡述超Y理論的基本思想和要點。
答:超Y理論,實際上是一種情勢理論,也有人稱為Z理論或權變理論。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摩爾斯和伊杰?諾斯奇率先提出的。超Y理論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人們是懷著許多不同的需要和動機加入工作組織的,而且人們的需要類型可能有所不同。
(2)不同的人,對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3)組織目標、工作性質、職工的素質對組織結構和領導方式有很大的影響;
(4)當目標達到后,個人的勝任感得到了滿足,原來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目標,又會激起職工產生新的勝任感,使職工向著新的更高的目標努力。 超Y理論要求領導者與管理者在管理中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因人、因事、因其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或因循守舊。
第十二章 領導行為理論
1.有哪幾種領導行為理論?
答:領導行為理論主要有:
(1)斯多基爾和沙特爾的領導行為四分圖模式;
(2)布萊克和莫頓的領導方格模式;
(3)卡特賴特和詹德的PM型領導模式;
(4)利克特的領導系統(tǒng)模式;
(5)勒溫的領導作風理論。
2.指出1.1型、9.1型、1.9型、5.5型、9.9型領導的類型。
答:在領導方格模式中,1.1型屬貧乏型領導;9.1型屬任務第一型領導;1.9型屬俱樂部型領導;5.5型屬中間型領導;9.9型屬協(xié)調型領導。
第十三章 領導權變理論
1.有哪幾種領導權變理論模式?
答:領導權變理論包括:領導行為的連續(xù)帶模式、菲德勒模式、通路——目標模式、領導參與模式、不成熟——成熟理論、領導生命周期理論。
2.影響領導行為的權變因素有哪些?
答:影響領導行為的權變因素主要是:領導者自身的素質、被領導者的個性特點及環(huán)境。
第十四章 領導決策
1.領導決策應遵循哪些原則?
答:領導決策應遵循以下原則:(1)信息準全原則;(2)可行性原則;(3)系統(tǒng)分析原則;(4)對比擇優(yōu)原則;(5)時效原則;(6)團體決策原則。
2.簡述領導決策的程序與途徑。
答:領導決策的程序分為八個階段:
(1)發(fā)現(xiàn)問題;(2)確定目標;
(3)核定價值準則;(4)擬定方案;
(5)方案評估;(6)方案選優(yōu);
(7)試驗實證;(8)普遍實施。
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與群體化是領導有效決策的必由之路。
第十五章 激勵與需要型激勵理論及其應用
1.什么是激勵?
答:激勵指的是激發(fā)人的動機,誘導人的行為,使其發(fā)揮內在潛力,為實現(xiàn)所追求目標而努力的過程,即調動和發(fā)揮人的積極性的過程。
2.簡述激勵理論的分類。
答:激勵理論分為三類:
(1)需要型激勵理論;
(2)過程型激勵理論;
(3)狀態(tài)型激勵理論。
需要型激勵理論,是從動機——行為過程或激勵過程的起點,即人的需要出發(fā),試圖解釋是什么因素引起、維持并且指引某種行為去實現(xiàn)目標這類問題。該理論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奧德弗的ERG理論、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和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 ∵^程型激勵理論是從激勵的起點——未滿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滿足這樣的過程來探討、分析人的行為是如何產生、導向一定目標和維持下去或最后終止等問題。屬于該激勵理論的主要有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洛克的目標理論和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顟B(tài)型激勵理論,是從激勵的終點——需要的滿足與否或狀態(tài)來探討激勵問題的。它包括公平理論和挫折理論。
第十六章 過程型激勵理論及其應用
1.期望理論可用什么公式來表示?
答:期望理論可用下列公式來表示,即:動機水平=期望值×效價 M=E×V 動機水平也即激勵程度(M),反映一個人工作積極性的高低和持久程度。它決定著人們在工作中會付出多大的努力。期望(E)是指人們對某一行為導致的預期目標或結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斷,也稱為主觀概率。效價(V)是指人們對所預期目標的重視程度或評價高低,即人們在主觀上認為該目標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程度。
2.簡述過程型激勵理論的應用價值。
答:期望理論不僅體現(xiàn)了需要理論的各種基本觀點,而且更完整地反映了工作動機或激勵的基本規(guī)律。管理人員在管理中既要提高人們對目標意義的認識,又要設法提高他們對實現(xiàn)目標的信心,即主觀概率?! ∧繕死碚撟鳛橐环N有效的激勵理論,其意義還在于它告訴企業(yè)管理者,應該盡可能使組織中各級人員都能經(jīng)常看到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并隨著目標實現(xiàn)的進程不斷予以反鎖。讓職工明確自己的任務與具體的責任與職權,從而激勵職工的積極性。 強化理論啟發(fā)管理人員應遵循強化原則,正確運用獎懲的手段,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第十七章 公平理論和挫折理論及其應用
1.公平理論的公式可以怎樣表示?
答:公平理論一般用以下兩種公式表示:這里所謂的“付出”和“所得”都是一個人的主觀感覺或判斷?!案冻觥敝傅氖且粋€人自己覺得勞動量多少,效率高低和質量好壞,還指自己所感覺到的能力、經(jīng)驗、資歷、學歷、投資等貢獻的高低或多少。而“所得”則指的是一個人主觀認識到的在工作勞動后所得到的回報,如工資報酬、獎金、地位、權力、待遇、獎賞、表揚甚至自己體會到的成績感等。職工的工作態(tài)度和生產積極性不僅受其所得的絕對報酬的影響,而且還受所得的相對報酬的影響。職工在群體中進行的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尤其是前者所產生的公平或不公平感往往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
2.挫折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挫折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因素:
(1)客觀環(huán)境因素,包括自然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因素;
(2)主觀條件因素,包括個人目標的適合性、個人本身能力、個人對工作環(huán)境了解的程度,個人價值觀念和態(tài)度的矛盾。
第十八章 組織理論與組織設計
1.簡述組織組成的要素即組織變量。
答:組織是一個有共同目標和一定邊界的社會實體和活動過程及活動系統(tǒng)。 組織變量包括結構變量: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標準化、權力體系、復雜性、集權化、職業(yè)化、人員結構等,因果變量:規(guī)模、技術和環(huán)境等。結構變量是靜態(tài)的,受因果變量的制約。兩者從不同角度反映著組織的內外部特征。
2.簡述組織理論的發(fā)展。
答:組織的成長發(fā)展理論揭示了組織的成長發(fā)展過程。該理論指出,組織成長發(fā)展的主要動機有下列三個方面:自我實現(xiàn)、保住優(yōu)秀人才、追求經(jīng)濟效益。組織發(fā)展往往經(jīng)歷創(chuàng)業(yè)階段、聚合階段、規(guī)范化階段、成熟階段?! 臍v史發(fā)展的進程來看,組織理論一般可以分為傳統(tǒng)、行為和現(xiàn)代三種。傳統(tǒng)組織理論的中心思想和特征是一種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把組織看成封閉系統(tǒng)的組織理論。把組織管理的重點放在組織內部,著重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資源,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大利潤,重視工作與物,而忽視人。強調管理中的規(guī)章制度與上層管理者的決策及個人的作用。行為組織理論的中心思想和特征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組織理論,強調人際關系與信息溝通?,F(xiàn)代組織理論的中心思想是把組織看成是開放的理性模式,開始認識到組織外部環(huán)境對組織內部結構和管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要服從整體戰(zhàn)略目標。它強調人是組織的中心,強調組織是個社會性組織,強調組織的生存價值、社會作用與性格特征等。按照這種組織理論組織設計必須考慮環(huán)境、戰(zhàn)略、技術和組織結構這四個數(shù)變因素。
第十九章 工作設計
1.什么是工作設計?
答:工作設計是指為了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而采取與滿足工作者個人需要有關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能和工作關系的設計。工作設計對工作績效有直接影響。
2.簡述工作設計的理論方法與實施的原則。
答:工作設計的理論方法包括工作專業(yè)化,工作輪換與擴大化,以及現(xiàn)代的工作設計方法三種?! 」ぷ髟O計的實施必須遵循綜合原則,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從心理學角度看,工作設計要考慮工作者的個人特征、工作環(huán)境中的社會心理因素、整個組織的氣氛和管理方式這三種因素。從工效學角度看,工作設計必須重視能力與知識原則、時間與功能原則、職責與權利原則、設備與地點原則。從技術學角度看,也應重視工藝流程、技術要求、生產和設備等條件對工作設計的影響。
第二十章 事業(yè)生涯的設計與開發(fā)
1.什么是事業(yè)生涯的設計與事業(yè)生涯的開發(fā)?
答:事業(yè)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所連續(xù)擔負的工作職業(yè)、職務和職位的發(fā)展道路。事業(yè)生涯的設計就是對這種發(fā)展道路的設想和計劃的過程。事業(yè)生涯的開發(fā)就是為達到設計所列出的各階段事業(yè)目標而進行的各種開發(fā)性活動。
2.事業(yè)生涯的選擇應考慮哪幾方面?
答:事業(yè)生涯的選擇應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根據(jù)個人的職業(yè)行為、自我觀念和所處社會背景等個性特征來選擇職業(yè),以及根據(jù)組織所提供的機會和有可行性機會的信息傳遞,來選擇組織單位。
第二十一章 工作壓力
1.個人對壓力的體驗受哪些因素的制約?
答:個人對壓力的體驗受以下因素的制約:知覺、經(jīng)歷、壓力水平與工作績效、人際關系。
2.對待壓力的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答:對待壓力方法很多,諸如排除或控制壓力來源,抵消壓力的影響,增強個人抗拒壓力的能力,從事各項體育活動,飲食合適,睡眠充足,以及治療等方法。
第二十二章 組織行為合理化的標準
1.衡量組織行為合理化的標準是什么?
答:組織行為合理化標準,是組織行為合理化過程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判斷尺度。衡量組織行為合理化的標準主要有:
(1)組織結構的合理化:組織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的合理性,組織權責體系的合理界定與授權行為的合理性,組織結構功能的優(yōu)化等方面;
(2)組織運行要素的有效性:領導行為的有效性,組織決策的有效性,激勵行為的有效性,控制行為的有效性等方面;
(3)組織氣氛的和諧性:組織成員的認同程度,組織成員的協(xié)同性,組織成員參與意識的強弱,組織內部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等方面。
第二十三章 組織變革與對策
1.組織變革的動因是什么?
答:組織變革的動因來自組織的內部與外部。引起組織變革的內在基本動因是:
(1)組織目標的選擇與修正;
(2)組織結構的改變;
(3)組織職能的轉變;
(4)組織成員內在動機與需求的變化。
組織變革的外部驅動因素是:
(1)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2)組織環(huán)境的變動;
(3)管理現(xiàn)代化的需要。
2.組織變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答:組織變革的模式是指組織變革的要素構成、運行程序、變革的方式和方法的總體思維框架。組織變革模式綜合起來主要有下述幾種:
(1)組織變革動因模式;
(2)組織變革的系統(tǒng)模式;
(3)組織變革的程序模式。
第二十四章 組織文化
1.簡述組織文化的特點及功能。
答:組織文化是指一個組織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把組織內全體成員結合在一起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
組織文化的特點是:(1)有鮮明的民族特色;(2)組織文化作用是整體的效用;(3)具有歷史的連續(xù)性;(4)具有個體性;(5)具有創(chuàng)新性。
組織文化具有如下功能:(1)目標導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勵功能;(4)創(chuàng)新功能;(5)約束功能;(6)效率功能。
2.組織文化的建立應遵循哪些原則?
答:建立組織文化應遵循下列原則:
(1)目標原則;(2)價值原則;(3)卓越原則;(4)參與原則;(5)成效原則;(6)親密原則;(7)正直原則;(8)環(huán)境原則。
第二十五章 績效考核
1.什么是績效考核?
答:績效考核是對組織行為活動的效能進行科學的考察與核定的程度、方式、方法之總稱。從宏觀角度看,績效考核包括對整個組織行為活動成果的測量與評價。從微觀角度看,包括組織內各個群體和組織成員全體的考核。
2.簡述引起績效考核誤差的心理因素。
答:引起績效考核誤差的心理因素是:(注意下列概念解詞)
(1)暈輪效應;(2)首見效應;(3)常知效應;(4)近因效應;(5)趨中;(6)暗示;(7)情感。
第二部分
一.簡述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
答:1、通過制定工作定額提高勞動生產率;
2、為每項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材料,并使作業(yè)環(huán)境標準化;(標準化原理)
4、采用鼓勵性的計件工資報酬制度;
5、工人和雇主兩方面都必須認識到提高勞動生產率對兩者都有益,都要來一次“精神革命”,互相協(xié)作,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共同努力;
6、把計劃職能(管理職能)同執(zhí)行職能(實際操作)分開;
7、推行職能制和直線職能制;
8、組織機構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二、簡述企業(yè)組織設計的主要內容?
答:1、職能分析和職位設計;
2、部門化和部門設計;
3、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的分析以及設計;
4、決策系統(tǒng)的設計;
5、橫向協(xié)調和聯(lián)系的設計;
6、組織行為規(guī)范的設計;
7、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
8、組織變革和發(fā)展的規(guī)劃。
三.簡述法約爾的經(jīng)營六職能和管理五要素理論?
答:(一)、經(jīng)營六職能:
1、 技術活動;2、 商業(yè)活動;
3、 財務活動;4、 安全活動;
5、 會計活動;6、 管理活動。
(二)、管理五要素:
1、 計劃;2、 組織;3、 指揮;4、協(xié)調;5、 控制。
四.組織結構的要素有哪些?
答:組織結構的要素:在組織結構設計時,就組織內部而言,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或者主要方面。
概括的講,管理者在進行組織結構設計時,必須考慮的一些關鍵因素:
1、部門劃分;2、工作專門化;3、管理跨度;4、指揮鏈;5、集權和分權;6、正規(guī)化;7、職位界定;8、職位描述。
五.簡述管理跨度及其影響因素?
答:管理跨度(管理幅度、控制跨度)——一個上級直接監(jiān)管的下級人員的數(shù)量。由于管理者受自身知識、能力、經(jīng)驗的限制,能有效管理的下屬是有限的。
一位管理者的管理跨度的大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管理者的能力——管理者能力強,管理跨度大;反之要小一些。
2、 被管理者的水平——被管理者能力強,素質高,管理跨度可以大一些。
3、 工作性質——工作復雜多變,需要的監(jiān)管工作量大,管理跨度小一些。
4、 溝通的有效性——溝通渠道暢通、準確,管理跨度可以大些。
5、 監(jiān)管手段——監(jiān)管手段先進,管理跨度可以大一些。
6、 管理層次的高低——組織的高層管理者主要承擔重大的、復雜的策略性問題的決策,管理跨度應小一些;反之,較低層次的管理人員的管理跨度應大一些。
六.企業(yè)的組織結構形式分為那幾種類型?
答:按照業(yè)務經(jīng)營部門職責權限的大小以及業(yè)務經(jīng)營部門與職能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不同,可以分為:直線型、參謀型、職能型、事業(yè)部型、矩陣型、多維型、網(wǎng)絡型。
七.簡述職能型結構?
答:職能型結構——當參謀部門有權向直線型經(jīng)理直接下達指令時所形成的組織結構,也被稱為職能制結構。參謀部門能夠對直線型經(jīng)理下達指令這樣一種關系被稱為職能關系。
隨著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需要進一步分工,以發(fā)揮專業(yè)職能部門的作用,于是產生了職能型的組織結構形式。
但是,由于職能制存在多頭領導的缺點,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得到廣泛推廣。
八.簡述事業(yè)部型結構?(2004)
答:事業(yè)部型——在總部下面設立有獨立經(jīng)營自主權的事業(yè)部來進行管理的一種組織結構形式,一種分權制的組織,為規(guī)模巨大的企業(yè)所采用。
該類組織結構形式的主要特點是:
1、 按照產品、地區(qū)或者市場劃分事業(yè)部;
2、 事業(yè)部相對獨立經(jīng)營,單獨核算,擁有一定的經(jīng)營自主權;
3、 總公司的最高管理層有人事決策、財務控制、規(guī)定價格幅度和監(jiān)管等大權,并利用利潤等指標,對事業(yè)部進行控制。
九.簡述引起疲勞的原因和防止疲勞的方法?
答:(一)引起疲勞的原因:1、作業(yè)強度大小;2、作業(yè)速度;3、作業(yè)持續(xù)時間的長短;4、環(huán)境條件 5、作業(yè)時刻;(夜班、白班)6、操作者身體素質;7、勞動態(tài)度。
(二)防止疲勞的方法(措施):
1、 建立健全保護勞動能力的貴證制度,保證勞動者合理的作業(yè)負荷,避免長期差負荷工作。
2、 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工作環(huán)境,使勞動者避免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工作。
3、 合理組織工作地,減少并盡可能消除多余重復勞動,使操作活動安全方便。
4、 改進操作方法,科學地選擇作業(yè)速度和作業(yè)姿勢,盡可能做到省時、省力。
5、 加強工作的計劃性和預見性,使工作保持良好的節(jié)奏。
6、 在緊張活動之后,人體各運動部位注意及時放松。
7、 團結互助、心情舒暢的氣氛,能夠轉移和減輕身體的疲勞。
十、簡述倫西斯-利克特的四種制度組織理論?
答:利克特在1950——1970年期間曾長期擔任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中心主任,對企業(yè)的組織理論等進行過較多的研究,這種研究被稱為:密歇根研究。
利克特根據(jù)研究結果提出了4種制度的組織理論(4種領導方式類型):專權的命令式、溫和的命令式、協(xié)商式、參與式。
前三種制度可以統(tǒng)稱為權力主義組織方式,只有第四種才是效率高的組織方式。
利克特認為,對人的激勵形式有經(jīng)濟激勵、安全激勵、自我激勵、創(chuàng)造激勵。
★★★十一、論述正式和非正式群體的類型(案例)!
答:正式群體——根據(jù)目標和任務的需要,通過上級組織決定成立的群體。如:企業(yè)中的車間、班組。
正式群體的類型:命令型群體、任務型群體、交叉功能型群體、自我管理型群體。
非正式群體——自然或者自發(fā)形成的、以共同的興趣或者愛好為基礎而建立的群體。
1、 利益型群體——為了某個大家共同關心的目標而走到一起所組成的群體。
2、 友誼型群體——在共同的興趣、愛好、地緣關系基礎上形成的群體(工作之外形成的)。Eg:年齡相近、支持某個球隊、政治觀點相同、一起驅車上班。
3、 傳統(tǒng)關系型群體——建立在血緣、地緣、業(yè)緣等關系上的群體。Eg:親戚、老鄉(xiāng)、同學、戰(zhàn)友。
4、 壓力組合型群體——因外部驅動力或壓力作用而形成的群體。
案例:冷靜觀察和思考,真正把握問題的來龍去脈;通過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和提高素質,來增強自身的威信;抓住時機,同下屬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必要時,請求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權威人員進行協(xié)調。
十二、簡述群體發(fā)展的5階段模型?
答:該理論認為,群體的發(fā)展要經(jīng)過5個階段的標準程序,即:形成階段、振蕩階段、規(guī)范化階段、執(zhí)行任務階段、中止階段。
十三、論述寶爾斯的人類行為分類系統(tǒng)?
答:他和他的同事在哈佛大學社會關系實驗室進行了試驗,這是社會科學家首次以系統(tǒng)的方式對群體中的個體行為進行的分析研究。通過研究,提出了一個綜合性的人類行為分類系統(tǒng)——“交互作用過程分析理論”。
羅伯特-寶爾斯的主要貢獻:
1、 提出了12種人類行為類型;(群體功能理論)
2、 提出了群體面臨的共性問題是內部溝通和群體的組織與維持,同時指出了群體的行為過程將要經(jīng)過4大階段:定位、評價、控制、成員角色具體化。
3、 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群體中單個成員的行為可以分為四大類(a.在社會情感方面的積極行為、b.任務相關行為、c.與任務相關的咨詢行為、d.社會情感方面的否定行為),四類行為在不同類型的群體中所發(fā)生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
4、 指出了“角色區(qū)別”是群體中的一個一般特征。
十四、簡述領導者職能和管理者職能?
答:領導者職能——為使群體高效運作,領導者或者其他人必須完成的群體維持活動和與任務相關的活動,是各類領導者的主要職責及工作內容在理論上的概括。
管理者職能——在管理活動中所應當作的事情。一般認為,管理者職能有4項:計劃、組織、指揮(領導)、控制。
十五、簡述領導者的一般職能?
答:1、完成任務職能:分配任務、安排工作、配備人員等活動,其目標是為完成預期的工作任務,實現(xiàn)預定的目標。
2、群體維持職能:協(xié)調內部沖突、確保群體對成員的尊重等活動,其目標是維系群體的良好關系和高昂的士氣。
十六、簡述管理的4項職能?
答:1、計劃職能:確立企業(yè)目標及實現(xiàn)企業(yè)目標途徑和方法的活動,是管理過程的起點。
2、組織職能:對實現(xiàn)企業(yè)目標的各種要素及人們在經(jīng)濟活動中的相互關系進行組合和配置的活動。
3、指揮職能:管理者或管理機構,通過下達各種信息(命令、工作意見),來調度和引導下級實現(xiàn)計劃的活動。
4、控制職能:糾正偏差、保證目標實現(xiàn)的活動。
十七、簡述根據(jù)下屬成熟度的不同階段,應當采用的領導類型?
答:1、命令型;(高工作、低關系)
2、說服型;(高工作、高關系)
3、參與型;(低工作、高關系)
4、授權型。(低工作、低關系)
☆赫塞—布蘭查德模型(情景領導理論、領導生命周期理論):
1、該理論1966年首先由美國的科曼提出,其后由美國的 赫塞 & 布蘭查德 加以發(fā)展。
2、基本觀點:領導者的風格應適應其下屬的“成熟程度”(工作成熟度、心理成熟度),依據(jù)下屬的成熟度水平來選擇正確的領導風格就會取得領導的成功。
3、主要內容:該理論認為,領導的有效性是由工作行為、關系行為、下屬的成熟度3個因素決定的。隨著下屬成熟度程度由低到高,形成了領導的生命周期:“高工作、低關系”——“高工作、高關系”——“低工作、高關系”——“低工作、低關系”。
根據(jù)下屬成熟度的不同階段,應采用的領導類型有:命令型、說服型、參與型、授權型。
十八、簡述領導風格的基本類型?
答:領導風格——在指導和影響下屬的過程中,領導者所欣賞的各種行為模式。采用什么樣的領導風格,受到領導者個人因素、被領導者的素質、情景因素的影響。
根據(jù)領導的兩種職能(完成任務職能、群體維持職能),有兩種基本的領導風格:
1、任務導向型的領導風格——具有這種風格的領導者密切監(jiān)督員工以確保任務的圓滿完成,完成任務被置于員工成長和員工滿意感之上。
2、員工導向型的領導風格——具有這種風格的領導者把重點放在激勵而不是控制下屬上。他們尋求與員工建立友好、信任、相互尊重的關系,通常允許員工參與對其有利害關系問題的決策過程。
當然,以上兩種領導風格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對于大多數(shù)領導者而言,兩種風格都具備一些,只不過他們對任務或員工常常各有不同的側重。
十九、簡述領導風格的具體類型?
答:1、獨裁型領導風格——決策權基本集中在最高領導者的一種領導類型。(屬于高工作、低關系的領導方式)
適用于:規(guī)模較小、下屬素質較差的企業(yè)。
2、民主型領導風格——除了少數(shù)重大問題由領導者做出決策外,一般的決策均由下屬做出的一種領導類型。(高工作、高關系)
適用于:規(guī)模較大、部門較多、下屬的素質較高的企業(yè)。
3、參與型領導風格——民主型領導風格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大多數(shù)決策是在同下屬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達成的,把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放到首位。(高關系、低工作)
適用于:員工凝聚力較強、素質較高的企業(yè)。
4、放任型領導風格——決策權基本授予下屬,領導者主要負責指導、協(xié)調、激勵職能的一種領導類型。(低工作、低關系)
適用于:高科技、需要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部門、下屬素質較高的單位。
二十、溝通雙方存在的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那幾方面?
答:1、“歸因”帶來的盲目推斷。
a.“刻板印象”——將群體進行分類,然后根據(jù)不同的類別來推斷該類群體所具有的性格特點。(如:認為某地區(qū)的人是庸俗的,Marry是該地區(qū)的人,就推斷Marry是庸俗的)
b.“暈輪效應”——當假設某個人有某一種行為特征時,將推斷某人必然具有其他的行為特征。(如:男性招聘人員會認為一個求職秘書職位的相貌入時的女性自然擅長打字、速記;認為口才好的求職者必然高智商和勤勉——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
2、投影帶來的溝通困難。(將自己的特點看成其他人特點的一種傾向,它能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
3、 溝通焦慮——在口頭溝通、書面溝通、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溝通中,感到過分緊張和焦慮。
4、 缺乏了解。
5、 個性差異。
6、 群體成員資格差異。
7、 語言理解不同。
8、 忽略非語言提示。
9、 語法不夠準確。
10、 缺少溝通機會。
11、 認知差異(最常見)。
12、 認識上的偏見。
二十一、簡述溝通鏈條上存在的溝通障礙?(了解)
答:1、沉長的命令傳遞引起溝通困難;
2、地理位置引起的溝通困難;
3、組織關系不明確帶來的困難;
4、部門之間不合作帶來的溝通困難;
5、 建立部門王國是另一個妨礙溝通的原因;
6、 場景與背景也將影響著溝通;
7、 信息過載給溝通帶來的困難。
二十二、簡述在企業(yè)中影響有效溝通的障礙有哪些?(了解)
答:物質障礙、代碼障礙、心理障礙、利益障礙、超載障礙、程序障礙、技能障礙、機制障礙。
二十三、簡述發(fā)送者和接收者存在的障礙?
答:1、發(fā)送者方面存在的障礙:信息過濾、管理風格、信息適應性。
2、接收者方面存在的障礙:選擇性知覺、情緒、缺乏興趣、缺少傾聽的能力。
二十四、簡述正式與非正式溝通網(wǎng)絡及其類型?
答:1、正式溝通網(wǎng)絡——一般是垂直的,它遵循權力系統(tǒng),并只進行與工作相關的信息溝通。
圖:正式的小群體溝通網(wǎng)絡及有效性指標:
指標 鏈式網(wǎng)絡(嚴格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統(tǒng)) 輪式網(wǎng)絡(把領導者作為所有群體溝通的核心) 全渠道式網(wǎng)絡(允許所有的群體成員相互之間進行積極的溝通)
速度 中 快 快
精確性 高 高 中
領導者的出現(xiàn) 中 高 無
成員的滿意度 中 低 高
2、非正式溝通網(wǎng)絡——常常稱為小道消息的傳播,它可以自由的向任何方向運動,并跳過權力等級,在促進任務完成的同時,非正式溝通滿足了群體成員的社會需要。
小道消息的傳播形勢:單線傳言鏈、閑談傳言鏈、隨機傳言鏈、積聚傳言鏈。
二十五、簡述赫茲伯格雙因素理論的主要觀點?
答:“雙因素理論”是赫茲伯格1966年在《工作與人性》一書中首創(chuàng)的“激勵因素(滿意)—保健因素(不滿意)理論”。
保健因素與工作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有關,其內容包括公司的政策與管理、督導、工資、同事關系、工作環(huán)境等方面。
激勵因素是指適合個人心理成長的因素,內容包括成就、贊賞、工作本身、責任感、上進心等。激勵因素以工作為核心,激勵因素是在工作進行時發(fā)生的,由于在工作時能得到滿足,所以在工作時就可能調動內在的積極因素。
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滿足都能激勵起人們的積極性,只有那些被稱為激勵因素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才能調動積極性。缺乏保健因素時,將帶來強烈的不滿,但保健因素得到滿足時,并不能帶來強烈的激勵作用。
二十六、簡述強化理論?
答:1、“強化理論”由哈佛心理學家B-F-斯金納提出,也叫行為修正理論。
該理論認為:可以通過對個人工作環(huán)境的專門設計,并對業(yè)績好的加以贊揚,而對業(yè)績差的加以懲罰,來影響人們的行為,進而激勵人們不斷進取。
2、強化理論是一種行為主義觀點,它認為強化塑造行為,同目標設置理論相對立:
目標設置理論是一種認知觀點,它假設一個人的目的指引他的行為。
強化理論認為,通過外部的強化可以塑造行為。
3、強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
A.把行為看成是由環(huán)境引起的;
B.認為不必關心人們的內部認知活動,控制行為的因素是外部強化物;
C.行為結束之后如果能馬上跟隨一個反應,則會提高行為被重復的可能性。
二十七、簡述強化行為的方法?
答:1、積極強化——當一種反映伴隨著愉快的事件時的一種情形。
2、消極強化——當一種反映伴隨著中止或逃離不愉快事件時的一種情形。
3、懲罰——為了減少不良行為而導致的不愉快情境。
4、忽視——消除任何能夠維持行為的強化物的情形。當行為不被強化時,便可能傾向于逐漸消失。
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都導致了學習,他們強化了反應,增加了其重復的可能性。
二十八、簡述決策的過程?
答:決策不是瞬息之間的行為,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系統(tǒng)分析判斷過程。決策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找出問題、查證原因、確定決策目標、提出備選方案、選擇方案、執(zhí)行決策、分析執(zhí)行結果。
二十九、簡述群體決策的概念、過程、影響因素、優(yōu)缺點?
答:群體決策——由群體的多數(shù)成員而不是個人實行的決策行為,又稱集體決策。
(組織中的許多決策,尤其是對組織的活動和人事有極大影響的重要決策,多是由群體來完成的,這些群體包括:委員會、工作隊、審查組、研究小組等)
(一)群體決策過程包括:
1、 診斷和確定問題;
2、 尋找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
3、 分析、比較、做出決策。
(二)群體決策成功的影響因素:
1、 個人的控制支配。
2、 小群體意識——不合理的過分追求群體內部一致性的現(xiàn)象和傾向,是群體凝聚力增強后可能帶來的一種不良后果。
3、 極化現(xiàn)象(極端型轉移)。
(三)群體決策的優(yōu)缺點:
1、 優(yōu)點——提供更完整的信息、產生更多的方案、提高了決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
由于群體決策有多人參加,集中了多人的知識、經(jīng)驗、信息,因而往往有較高的正確性;群體決策能提高群體成員對決策成敗的責任感,并便于貫徹執(zhí)行。
2、 缺點——消耗時間、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屈從壓力、責任不清。
在決策的速度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則不如個人決策;在風險方面,容易出現(xiàn)從眾行為和責任不清。
(了解)三種決策類型:
1、 確定型決策——各種方案只有一種確定的結果。
2、 風險型決策——決策者對未來的情況雖然無法做出肯定的判斷,但在已知事件發(fā)生概率情況下所進行的決策。
3、 不確定型決策——在決策中,存在著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各種方案的結果又是未知的,只能靠決策者的經(jīng)驗判斷而做出的決策。
三十、簡述改善群體決策的措施?
答:1、群體領導人要防止迫使部屬接受自己偏愛的方案,要歡迎別人對自己的意見提出不同的看法,要支持和保護持異議者表達他的意見和見解。
2、在把問題交付群體進行決策討論時,領導人不要在一開始就表示自己的傾向性意見。
3、除了有保密的必要外,要盡可能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或者邀請群體外的專家來參加討論。
4、如果需要,群體領導人可以事先指定一位成員,在討論時,專門提出與眾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以便促使大家進一步深思熟慮,把問題考慮的更加全面。
5、當對重大問題作決策時,不要匆忙做出決策,而要設法創(chuàng)造一個讓大家再一次深思熟慮的“第二次機會”,以便使最后做出的決策更加完善。
三十一、簡述壓力產生的原因?(工作原因、組織原因、其他原因)
答:(一)工作上的壓力:1、 工作性質不適合個人的興趣與能力;2、 工作環(huán)境不利于工作的順利開展;3、 角色模糊;4、 工作崗位因素;5、 人際關系因素;6、挫折因素。
(二)組織上的原因:1、 組織的管理方式;2、組織結構因素;3、 組織的領導作風;4、 組織的運行周期(初創(chuàng)、成長、成熟、衰退)。
(三)其他因素(非工作因素):1、 環(huán)境因素——經(jīng)濟環(huán)境因素;政治環(huán)境因素;技術環(huán)境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2、 個人因素——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家庭的經(jīng)濟開支;個性特點(生理條件、動機沖突、心理偏見、心理矛盾、目標期望)
三十二、簡述壓力緩和劑和其影響的因素?
答:壓力緩和劑——對壓力的適應能力,即:受到壓力時避免行為失常的能力。
影響壓力緩和劑的因素有:頑強的性格、對壓力的知覺判斷、生理條件、過去的經(jīng)驗與學習。
(了解)壓力的后果:生理癥狀(血壓升高、頭痛、易患心臟病);
心理癥狀(不安、緊張、焦慮、易怒、情緒低落);
行為癥狀(攻擊、退化、固執(zhí)、冷漠)。
三十三、簡述緩解壓力的途徑(措施)?
答:(一)員工個人減輕壓力的途徑:1、 科學管理時間;2、 加強體育鍛煉;3、進行放松訓練;4、 擴大社交網(wǎng)絡。
(二)組織方面減輕壓力的途徑:1、加強人事遴選和工作安排;2、設置可行的目標;3、重新設計工作;4、提高員工的參與決策水平;5、 加強組織溝通;6、 為員工增加身心健康項目(方案);7、 改善人際關系;8、 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9、 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
三十四、簡述處理沖突的方法?
答:1、第三者裁決;2、妥協(xié);3、拖延;4、和平共處;5、壓制沖突;6、轉移目標; 7、教育; 8、 重組群體。
三十五、簡述變革的動機?
答:1、勞動力性質的變化;2、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3、經(jīng)濟沖擊;
4、競爭的加劇。
三十六、簡述變革過程的構成要素?
答:1、確認問題;2、識別原因;3、形成變革動機;4、進行變革;
5、管理變革過渡階段;6、支持和評價變革。
三十七、簡述變革的類型&變革的方式?(了解)
答:1、變革的類型——結構變革、技術變革、工作環(huán)境變革、人員變革。
2、變革的方式——改良式變革、激進式變革、計劃式變革(理想)。
三十九、簡述變革的阻力?
答:1、個人方面的阻力:習慣性、安全性、利益性、不確定性、信息選擇性、認識模糊性。
2、組織方面的阻力:相關部門的阻力、群體慣性、對部門利益的威脅、對權力關系的威脅。
變革阻力的表現(xiàn)形式:直接和公開的阻力、潛在或延后的阻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