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思想史料介紹
第一節(jié) 漢初諸子和黃老之學(xué)的史料
漢初諸子中有著作留傳的主要是陸賈、賈誼和劉安三人。
陸賈生平史料主要是《史記》卷97《陸賈列傳》和《漢書》卷43《陸賈傳》。陸賈的主要著作《新語》,又稱《陸子》、《云陽子》?!妒酚洝繁緜髦姓f:“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漢書·藝文志》著錄“《陸賈》23篇”。當(dāng)包括與宋代人所見的相同,即:《新語》和陸賈的其它著作在內(nèi)。今本《新語》仍為12篇,篇目《道基》、《術(shù)事》、《輔政》、《無為》、《辨惑》、《慎微》、《資質(zhì)》、《至德》、《懷慮》、《本行》、《明誡》、《思務(wù)》。宋黃震《黃氏日抄》和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編者曾認(rèn)為宋以來所傳《新語》12篇為偽書,證據(jù)不能成立,當(dāng)代有關(guān)著作均依據(jù)宋傳本研究陸賈的思想。近代以前《新語》無注本,民國唐晏《新語校注》收入《龍溪精舍叢書》?,F(xiàn)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明弘治年間李廷梧刻本和明范氏天一閣刻本?!端牟繀部繁径硐得骱胫慰瘫镜男掠”荆吨T子集成》本不分卷,系據(jù)明弘治本排印。
陸賈還著有《楚漢春秋》,其書已佚。清孫星衍輯《楚漢春秋》一卷,收入《問經(jīng)堂叢書》,清茆泮林輯《楚漢春秋》一卷,收入《后知不足齋叢書》、《龍溪清舍叢書》。
賈誼生平史料主要是《史記》本傳和《漢書》本傳。另外還有清汪中《賈誼年表》,編入汪中著作集《述學(xué)》中;清王耕心《賈誼年譜》,附錄于王耕心撰《賈子次詁》中。
賈誼的主要著作《新書》,也有題為《賈子》、《賈誼》、《賈誼新書》、《金門子》的。最初有72篇,劉向刪定為58篇,故《漢書·藝文志》著錄:“《賈誼》,58篇?!彼逡詠碛幸痪肀尽⒍肀?、三卷本。今本為十卷,本目56篇,《問孝》一篇有目無文,實存55篇。宋陳振孫、清盧文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編者曾對本書提出過疑問,清姚鼐進(jìn)而認(rèn)為這本書是魏晉以后人的著作?,F(xiàn)代研究者都認(rèn)為《新書》是賈誼的著作,其中個別篇如《連語》、《雜事》是否賈誼親著尚不能肯定。宋代以來的版本有30種以上,其中清盧文《抱經(jīng)堂叢書》本,集諸本合校最為精良。流行的有《四部備要》本,據(jù)盧文合校本排印;《四部叢刊》本,依明正德十年刻本影印;《諸子集成》本。
賈誼著作的輯本有:明喬縉輯《賈長沙集》,其中輯有《史記》、《漢書》的《賈誼傳》及《論》、《賦》;清王仁俊輯《周易賈氏義》,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續(xù)編》;上海圖書館等輯《賈誼集》。
淮南王劉安生平史料主要是《漢書》本傳和《武帝紀(jì)》。《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著錄他的著作多種,現(xiàn)存的僅有《淮南子》21篇,即《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內(nèi)書”21篇?!痘茨献印酚址Q《淮南鴻烈》。高誘《淮南注·序》中說:“此書……號曰《鴻烈》。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眻?zhí)筆者有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披、伍初、晉昌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書末《要略》一篇相當(dāng)于全書的序文漢代人的許多著作都有一篇序文性質(zhì)的文章,置于全書最后,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淮南子·要略》、《論衡·自紀(jì)》、《潛夫論·敘錄》等,這類篇目多對其書的寫作意圖和各篇旨趣加以扼要說明,對于掌握全書內(nèi)容和史料分布很在幫助。一一指陳全書各篇要旨外,還對先秦各學(xué)派提出一個總的看法?!痘茨献印冯s采先秦諸家史料,后來先秦書籍大量佚失,它所保存下來的史料彌足可貴。其中有關(guān)鄧析的史料見于《主術(shù)訓(xùn)》、《要略》和《汜論訓(xùn)》;有關(guān)陰陽家的史料見于《地形訓(xùn)》、《時則訓(xùn)》;有關(guān)道家的史料見于《原道訓(xùn)》、《道應(yīng)訓(xùn)》;有關(guān)儒家的史料見于《汜論訓(xùn)》、《繆稱訓(xùn)》。《淮南子》在漢代有馬融、司馬彪、許慎、高誘注。今存《淮南子》題為漢劉安撰,漢高誘注。但據(jù)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14考證,今存“高誘注”實是高誘、許慎二人注的混合本,題解下有“因以題篇”四字的各篇注文為高注,無此四字的各篇為許注。這種注的通行版本是《二十二子》本和《諸子集成》本。此外有近代人劉家立撰《淮南集證》、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二書都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結(jié)集,劉文典撰有《三余札記》,對劉文典的集解有所補(bǔ)充。
漢初諸子學(xué)者和在思想史上有影響的政治家,多數(shù)沒有著作,他們的生平事跡和思想觀點主要保存在《史記》、《漢書》的有關(guān)紀(jì)傳中。儒家叔孫通、伏勝、轅固生、申培公等人的史料見于《史記》的《儒林列傳》(卷120)、《楚元王世家》(卷50)、《叔孫通列傳》(卷99),又見于《漢書》的《儒林傳》(卷88)、《叔孫通傳》(卷43)。黃老學(xué)者蓋公、曹參的史料見于《史記》的《曹相國世家》(卷54),又見于《漢書》的《曹參傳》(卷39)。晉皇甫謐《高士傳》亦有蓋公的傳記??v橫家酈食其、蒯通的史料見于《史記》的《酈食其列傳》(卷97)、《漢書》的《酈食其傳》(卷43)、《蒯通傳》(卷45)。陰陽家張蒼的史料見于《史記》的《張丞相列傳》(卷96)和《漢書》的《張蒼傳》(卷42)。
黃老之學(xué)在漢初學(xué)術(shù)思想領(lǐng)域占主導(dǎo)地位,是漢初政治的理論基礎(chǔ)。漢初的政治家漢文帝、漢景帝、竇太后、陳平、汲黯等也都是黃老學(xué)者。研究漢初黃老之學(xué)不能離開這些人物。有關(guān)這些人物的史料主要是:《史記》的《孝文帝紀(jì)》(卷10)、《孝景帝紀(jì)》(卷11)、《外戚世家》(卷49)、《陳丞相世家》(卷56)、《汲黯列傳》(卷120),《漢書》的《文帝紀(jì)》(卷4)、《景帝紀(jì)》(卷5)、《陳平傳》(卷40)、《汲黯傳》(卷50)、《外戚傳上》(卷97上)。
黃老學(xué)派的著作還有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古佚書《經(jīng)法》、《十六經(jīng)》、《稱》、《道原》四篇。文物出版社將四篇古佚書合為一冊出版,題名為《經(jīng)法》。
第二節(jié) 漢代經(jīng)學(xué)與讖緯的史料
漢代經(jīng)學(xué)的史料相當(dāng)紛繁雜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①漢初儒家所傳的先秦儒家經(jīng)籍。這部分史料又有兩類,一類是今文經(jīng)學(xué)的經(jīng)典,包括浮丘伯所傳的《詩》,伏勝所傳的《尚書》,高堂生所傳的《禮》,田何所傳的《易》,胡母生所傳的《春秋公羊傳》。受傳的弟子各自成家,今文經(jīng)學(xué)每一經(jīng)又分為數(shù)家。同出于浮丘伯的《詩》分為齊詩、魯詩、韓詩三家;同出于伏勝的《尚書》分為歐陽、大夏侯、小夏侯三家;同出于高堂生的《禮》分為大戴、小戴、慶普三家;同出于田何的《易》分為施、孟、梁丘、京房四家;同出于胡母生的《公羊春秋》也分為嚴(yán)氏、顏氏兩家。另一類是古文經(jīng)學(xué)的經(jīng)典,包括毛亨所傳的《毛詩》,還有相傳出于孔子舊宅壁中的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還包括北平侯張蒼所傳的《春秋左氏傳》。
②漢代經(jīng)師們對儒家典籍的訓(xùn)解闡釋。例如京房的《京房易傳》、伏生的《尚書大傳》、韓嬰的《韓詩外傳》、衛(wèi)宏的《毛詩序》、鄭玄的《毛詩傳箋》、許慎的《五經(jīng)異義》、鄭玄的《駁五經(jīng)異義》、《六藝論》等等。這部分是漢代經(jīng)學(xué)史料的主體,數(shù)量很大。在使用竹帛為書寫材料的漢代,“經(jīng)”的復(fù)本不會很多,“傳”的復(fù)本自然更少。加之經(jīng)學(xué)著述多數(shù)是“經(jīng)”的注釋,一旦新的更好的注釋得以流行,同一經(jīng)籍的原有注釋就被取代,很容易被棄置亡佚。所以,漢代的經(jīng)學(xué)著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都散失了。清代學(xué)者為了尋找散失的經(jīng)學(xué)著述,用了很大功夫,把各種文獻(xiàn)中引用的佚書的文字搜集出來,集錄在一起,成為輯佚之作,這就部分地恢復(fù)了佚書的面貌,對后人很有用處。例如清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清黃的《漢學(xué)堂叢書》都是這樣的著述,是研究經(jīng)學(xué)必須利用的史料。
③漢代經(jīng)學(xué)家的生平傳記資料。主要保存在《史記·儒林列傳》、《漢書·儒林傳》和《后漢書·儒林傳》中,有一些重要的經(jīng)學(xué)家,在《史記》、《漢書》、《后漢書》中有單獨的傳記。他們的生平傳記,一般都很簡短,有些連生卒年和著作也不很清楚。但要了解漢代經(jīng)學(xué)的派別流變還是離不開這些史料。
今文經(jīng)學(xué)大師董仲舒,其生平史料主要是《史記》本傳,《漢書》本傳,還有《漢書》的《五行志》、《武帝紀(jì)》、《論衡·實知》,《太平御覽》卷976的引文和《西京雜記》卷二。近代人蘇輿撰有《董子年表》,見于《春秋繁露義證》卷首。
董仲舒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董仲舒》123篇及《公羊董仲舒治獄》16篇。今存的最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17卷,82篇。《春秋繁露》這個書名在《漢書》中沒有出現(xiàn),最先見于晉葛洪的《西京雜記》?!端鍟そ?jīng)籍志》始著錄為17卷,《崇文總目》始著錄為82篇,今本皆與之相符?!稗丁北緛硎且粋€篇名,匯編成集時以《春秋繁露》作書名,就將《蕃露》篇改題為《楚莊王》?!洞呵锓甭丁犯髌瓉砜赡芏及ㄔ凇抖偈妗?23篇中?!洞呵锓甭丁返淖⑨層星辶枋镒洞呵锓甭蹲ⅰ?,收入《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又收入《龍溪精舍叢書》,又有近代人蘇輿撰《春秋繁露義證》,內(nèi)容較凌曙著有增改。今存董仲舒著作還有《舉賢良對策》三篇,存于《漢書》本傳中,此外,有四種董仲舒著作輯本:①《春秋決獄》一卷,清洪頤煊輯,收入《問經(jīng)堂叢書》;②《春秋決事》一卷,有清王模的輯本和清馬國翰的輯本兩種,分別收入《漢魏遺書抄》和《玉函山房輯佚書》;③《周易董氏義》一卷,清王仁俊輯;④《董子文集》一卷,明汪士賢輯,收入《叢書集成初編》。
讖緯的假托神或圣人造作的預(yù)言以及附合儒家經(jīng)典的著作,它的真正作者一般無法考知。歷史上第一次編纂讖緯是在王莽時期。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遣五威將軍王奇等十二人頒《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保ā稘h書·王莽傳》)劉秀即位后,第二次編纂讖緯,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圖讖于天下”(《后漢書·光武帝紀(jì)》),共81篇。曹魏時期和南朝宋代,也制作過一些讖語增加到緯書中去,但沒有進(jìn)行過大規(guī)模編纂讖緯的工作?!端鍟そ?jīng)籍志》記載,隋代所見的讖緯仍為81篇,包括7緯36篇,其他45篇。
由于讖緯容易被不同政派別利用,漢唐之間的統(tǒng)治者都是一面利用對自己有利的讖緯,一面查禁反對自己的讖緯。隋唐以來,讖緯大部亡失,只有《易緯》的一部分流傳下來。
明代開始,又有人從學(xué)術(shù)史的角度重新輯集讖緯著述。明孫?輯《古書微》36卷,是第一部讖緯輯佚之作?!豆艜ⅰ穼?緯36種都有輯錄,但所輯每種的內(nèi)容遺漏很多,又有不少杜撰。清代出現(xiàn)了輯有讖緯書籍的叢書,它們是:黃《漢學(xué)堂叢書》,輯錄7緯34種,另有其他讖緯21種共55種。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緯書29種(無《易緯》),另有其他讖緯11種,共40種。趙在翰《七緯》38卷,輯錄7緯36種。陳喬樅《詩緯集證》4卷,輯錄《詩緯》4種。另有今日本人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合著的《緯書集成》,是一部比較完備的讖緯輯集。這幾種輯佚叢書所撰的緯書篇目互有重復(fù),內(nèi)容多少不一,可以互相參證。
第三節(jié) 司馬遷、揚雄、桓譚、王充
及漢末社會思潮史料司馬遷的傳記史料是《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卷63《司馬遷傳》。《太史公自序》首敘先祖世系,于其父司馬談事跡敘述較詳,并錄引了司馬談的論著《論六家之要指》。次以答上大夫壺遂問的形式闡明《史記》寫作宗旨。末系《史記》130篇提要?!稘h書·司馬遷傳》前一部分照錄《太史公自序》,敘述司馬遷的先祖世系及其生平。中間引用司馬遷答上大夫壺遂問,亦照錄《太史公自序》,接著列舉《史記》130篇篇目。后一部分全文引錄司馬遷《報任安書》(又見于《昭明文選》)?!秷笕伟矔肥惆l(fā)司馬遷受刑后憤怨心情及隱忍茍活以完成《史記》的抱負(fù),是理解司馬遷思想性格的重要史料。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史學(xué)著作,在思想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史記》各篇都有冠以“太史公曰”的史評,在《紀(jì)》、《傳》部分置于各篇尾,在《書》、《表》部分置于篇首或篇中。這些史評直接表達(dá)司馬遷的思想觀點,是司馬遷思想的重要材料?!妒酚洝返淖⑨層心铣闻犷Q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又有日本人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
揚雄的生平史料主要是《漢書》卷87《揚雄傳》。此外,清人全祖望著有《揚子云生卒年考》,收入《鮚亭集外編》。近人董作賓著有《揚雄年譜》,發(fā)表在《中山大學(xué)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第85~87期合刊上(1929年9月出版),近人湯炳正著有《揚子云年譜》,發(fā)表在《論學(xué)》雜志第4~7期上(1934年出版)。揚雄的著作《太玄》,因為形式是仿《周易》而作的占卜書,與一般著作結(jié)構(gòu)不同,“觀之者難知,學(xué)之者難成”(《漢書·揚雄傳》),閱讀時需要參閱有關(guān)介紹對其結(jié)構(gòu)先有個了解?!短返摹陡妗贰ⅰ丁?、《圖》、《瑩》部分對“體自然”的觀點有較多表述,《視》、《瑩》、《勤》部分討論認(rèn)識問題。漢代開始就有人為《太玄》作注。司馬光說:“漢五業(yè)主事宋衷始為玄作解詁,吳郁林太守陸績作釋正,晉尚書郎范望作解贊,唐門下侍郎平章事王涯注經(jīng)及首、測。宋興,都官郎中直昭文館,宋惟?通為之注,秦州天水尉陳漸作演玄,司封員外郎吳秘作音義?!保ā短颉罚┧抉R光用了30年時間研究《太玄》,明清繼續(xù)有研究者?,F(xiàn)有重要注本是:①晉范望《太玄經(jīng)注》,有《四部叢刊》本;②宋司馬光《太玄經(jīng)集注》,有清代嘉慶刻本和《道藏舉要》本;③明葉子奇《太玄本旨》,有明刻本;④《太玄闡秘》,有清末刻本。揚雄的《法言》包括13篇文章,篇名是《學(xué)行》、《吾子》、《修身》、《問道》、《問精》、《問明》、《寡見》、《五百》、《先知》、《重黎》、《淵騫》、《君子》、《孝至》。主要討論人生和政治問題,其中的《問道》、《問神》、《五百》、《學(xué)行》、《君子》等篇也討論了自然觀和認(rèn)識問題?!斗ㄑ浴返默F(xiàn)存注本以晉李軌《揚子法言注》為最早,有清刻本和《諸子集成》本,還有近人汪榮寶著《法言疏證》(1911年出版)和《法言義疏》(1933年出版)。
桓譚的生平史料主要是《后漢書》卷58《桓譚傳》。他的著作《新論》29篇早已亡佚?,F(xiàn)從《后漢書·桓譚傳》中可見《新論》的全部篇名,《弘明集》中保存有《新論·形神》一文,另外在王充《論衡》、魏征《群書治要》、《太平御覽》卷六分別保存著《新論》的一些佚文。清嚴(yán)可均《全后漢文》輯有《桓子新論》,為較為完備的輯本。
王充的傳記史料主要是《論衡·自紀(jì)》、《對作》和《后漢書》本傳。《后漢書》本傳僅敘其年里和著述,十分簡略?!蹲约o(jì)篇》敘其家世、生平、性格較詳,并以答問的形式申明其著作的基本傾向和特點?!秾ψ鳌芳嘘U述自己的寫作意圖及其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此外,黃暉著有《王充年譜》附編于《論衡校釋》。王充說他的著作有《論衡》、《譏俗》、《政治》、《養(yǎng)性》四種(見《論衡·自紀(jì)》),現(xiàn)在僅存《論衡》一種?!逗鬂h書》本傳說:王充“著《論衡》85篇,20萬余言?!爆F(xiàn)存84篇,缺《招致》一篇。《論衡》中的《自然》、《談天》、《道虛》、《物勢》、《寒溫》諸篇是自然觀的重要篇章;《實知》、《知實》諸篇是認(rèn)識論的重要篇章;《論死》、《訂鬼》、《死偽》諸篇是無神論的重要篇章;《治期》、《齊世》、《宣漢》諸篇是社會政治和歷史觀的重要篇章;《命義》、《逢遇》、《命錄》、《偶會》則具有命定論的思想。在古代,除極個別人(如清初自熊伯龍)稱贊王充的無神論外,贊賞者多以其論點新奇,可以作為“談助”,如宋高似孫《子略》說:談助之言,可以了此書矣。反對者則斥其“過激”,如宋黃震《黃氏日抄分類》卷75說:《論衡》“持論至于過激,失理之平正。”以至認(rèn)為它“誣及圣賢”、“非圣滅道”(《四庫全書總目·卷首》)《論衡》一書一直沒有受到重視,沒有注釋。近人的注釋有黃暉的《論衡校釋》和劉盼遂的《論衡集解》。黃著資料豐富,劉著見解新穎,二書可以互相補(bǔ)充。
漢末清議的史料主要是《后漢書》卷67《黨錮列傳》?!饵h錮列傳》前一部分?jǐn)⑹隽饲遄h的出現(xiàn)和黨錮始末,一般稱為《黨錮列傳序》。后一部分是21個人物傳記。他們是劉淑、李膺、杜密、劉、魏明、夏馥、宗慈、巴肅、范滂、尹勛、蔡衍、羊陟、張儉、岑,陳翔、孔昱、苑康、檀敷、劉儒、賈彪及何。此外,《后漢書》中還有一些清議人物的專傳,有《后漢書》卷66《陳藩傳》、卷69《竇武傳》、卷56《王暢傳》、卷74《劉表傳》、卷38《尚度傳》、卷68《郭泰傳》、卷62《荀淑傳》附荀翌傳、卷75《呂布傳》附張?傳,以及卷74上《袁紹傳》附胡母班傳。
王符的傳記史料是《后漢書》卷49《王符傳》。其著作《潛夫論》,本傳中說有30余篇,今本36篇,大約沒有佚失?!稘摲蛘摗分袛?shù)量最多的是政論,《本政》、《論榮》、《遏力》、《賢難》、《實貢》、《忠貴》、《浮侈》、《述赦》、《交際》反映著他的貴民務(wù)本、實行法治、反對奢侈、講求實際及加強(qiáng)邊防的政治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史料。他的哲學(xué)思想主要反映在《本訓(xùn)》、《德化》、《贊學(xué)》、《慎微》、《明暗》等篇中?!睹靼怠菲岢觥八悦髡呒媛犚玻园嫡咂乓病?,具有認(rèn)識論的意義,后來被提煉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格言?!恫妨小?、《巫列》、《相列》、《夢列》四篇反映著他的無神論思想?!秹袅小肥枪糯治鲎鲏衄F(xiàn)象的一篇重要文獻(xiàn),其中用“記想”、“感氣”、“時應(yīng)”、“性情”等說明夢的成因,包含著相當(dāng)可貴的科學(xué)成分?!稘摲蛘摗返淖⑨尡居星逋趵^培撰《潛夫論箋》,收入《諸子集成》、《四部備要》。又有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的《潛夫論箋》,由趙鐸校正標(biāo)點。
仲長統(tǒng)的傳記史料是《后漢《后漢書》卷79《仲長統(tǒng)傳》符傳》?!度龂尽の簳③總鳌返淖⑽闹幸婟彽摹督y(tǒng)昌言表》,也記述了仲長統(tǒng)的生平。其著作《昌言》原有34篇10萬余言,已經(jīng)佚失?!逗鬂h書》本傳引有《理亂》、《損益》、《法誡》三篇的基本部分,反映仲長統(tǒng)的政治思想?!度簳我饭?jié)引有《昌言》的九段文字,未標(biāo)篇名,反映仲長統(tǒng)的哲學(xué)思想。此外,《齊民要術(shù)》中也有幾處引文。明清人輯錄的《昌言》有多種:①明葉紹泰輯《昌言》一卷,有《增訂漢魏六朝別解》本;②明胡維新輯《仲長統(tǒng)論》一卷,收入《叢書集成初編》;③明歸有光輯《黌山子》,與王符著作輯本《回中子》合為一卷,收入《諸子匯函》;④清馬國翰輯《仲長子昌言》二卷,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⑤清王仁俊輯《仲長子昌言》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續(xù)編》;⑥清嚴(yán)可均輯《昌言》二卷,收入《全后漢文》卷88、卷89.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