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羲之《遠宦帖》
書法之“解衣般礴”
鄒凌
書法之“解衣般礴”,就是說書法家在寫字時必須專心致志而又隨心所欲,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藝術(shù)效果,具有一種樸素自然的美。這種“任自然”的思想最早見于《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將畫圖,眾史①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②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矣?!边@則故事雖然指的是繪畫,但用之于書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漢蔡邕書法【×】
我國歷代書法家大都主張作書時要態(tài)度從容、任情恣性,不要有所束縛,如果精神緊張,那就很難寫出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漢末著名書法家蔡邕在《筆論》中首先提出:“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矣?!敝赋鰧懽謺r要放松自己,要有思想情趣,若無興致不可勉強,否則即使用再好的毛筆,也無濟于事,寫不出佳作。接著又說:“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造,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既說出了書寫前必須“墨坐靜思”,意在筆先,又指明了書寫時“隨意所造”,心平氣和才能給作品帶來氣韻神妙的自然效果。明朝書法家項穆也主張“如意所愿”,作書要興手拈來,“斯可稱神”。他說:“書之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書必舒散懷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稱神”。(明·項穆《書法雅言》)
宋歐陽修《灼艾帖》
一件精妙的書法作品,人們常稱之為“神來之筆”。宋代歐陽修曾說:“法帖者,乃魏晉時人施于家人、朋友、其逸筆余興初非用意,而自然可喜?!保ㄋ?/span>·歐陽修《集古錄》)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流傳下來的“法帖”,原本是魏晉時朋友,或家人之間的書信往來,作者在書寫時并沒有刻意而為,而是隨意寫之,所以顯得非常自然可喜。宋代書法家蘇東坡也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追求?!庇终f:“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熳是吾師。”(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是說書法創(chuàng)新沒有固定的成法,不能走老路,好的成功經(jīng)驗往往來自于偶然發(fā)現(xiàn);要率意,而不要拘束,“天真爛熳是吾師”。蔡邕路過鴻都門學③見工匠用笤帚沾石灰水劇墻,別具風味,他由此觸引,回去后取筆欲學其法,十數(shù)遍而不能得,后偶爾習之,始得其妙,創(chuàng)立“飛白”書,為后人所推宗。④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評蔡邕的“飛白”書是“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解衣般礴”說,在哲學的審美范疇中是相對的,屬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要求書法家作書時不但要情趣高揚,而且還要思想集中,達到忘乎所以的境地。南朝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指出:“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書法家在書寫時是一種超乎人世間,追求“三界”外的思想狀態(tài);是一種有如修煉得道,飄若神仙般的意念;“心手達情,書不妄想”才能達到“求之不得”的藝術(shù)效果。唐代書法家虞世南也反復強調(diào):“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保ㄌ?/span>·虞世南《筆髓論·契妙篇》)顯然歷代大書家都主張作書時應旁無雜念,志氣相和,心手一致,從而一氣呵成。
南朝齊王僧虔《王琰帖》
“解衣般礴”的書法理念之所以為歷代書法家贊賞,是因其本身來源于生活,體現(xiàn)了自然,表達出書法藝術(shù)的樸實無華和自由自在的書寫情趣。
唐虞世南楷書《昭仁寺碑》(局部)
當然,要使書法藝術(shù)達到“解衣般礴”的境界,書家首先必須具備厚實的書法功底,其次是豐厚的文化素養(yǎng);如果沒有厚實的書法功底,而又缺乏一定的文化積淀,那么在書寫時越是隨心所欲,便越糟糕。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解衣般礴”一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史:畫家。戰(zhàn)國時稱畫家為史。
②即“解衣箕踞”。解衣,脫衣;箕踞,坐下的姿態(tài)。指書法的質(zhì)野風情,不受羈束,有似于畫家之解衣般礴。
③鴻都門學:東漢明帝時在宮廷內(nèi)設立的文學藝術(shù)家組織。
④見林樹中《中國美術(shù)史·秦漢書法》。
(原載:1986年第一期《嶺南書藝》)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