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起,山西博物院集結(jié)湖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宜昌博物館、襄陽市博物館共6家單位收藏的331組660余件文物,在山西博物院舉辦的“爭鋒——晉楚文明特展”亮相,“講述”春秋時期瑰麗壯闊的歷史。
這是山西博物院舉辦臨時展覽以來,展品規(guī)格最高的一次,102件一級文物綻放華彩,呈現(xiàn)那一段春秋歲月。
春秋時期,晉楚都是當(dāng)時的大國,相繼稱霸。晉之文化,承繼宗周,糅雜戎狄;楚之文化,尊崇周制,浸染蠻夷。
兩者南北并立,各領(lǐng)風(fēng)騷。晉楚爭鋒,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文明的全方位競爭。
以晉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和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各自在競爭中發(fā)展壯大,客觀上促成了先秦時代“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這次展覽,展示了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的風(fēng)采,所展示的器物,也都是兩國實力的最好佐證?!表樦ぷ魅藛T的指引,在展廳正前方的右側(cè),楚國的青銅升鼎猶如一個細致、溫婉的女子,靜默地綻放著它的華彩。
它質(zhì)地精細、紋飾華美,尤其是鼎的中間部位,呈收縮狀,就好像女子婀娜的小蠻腰。
“與晉國的青銅器不同。這件鼎是敞口的,還有個腰身。鼎的四周沿上雕琢著獸頭,紋飾比較繁瑣,和咱們的中原風(fēng)格大有不同。”這件鼎名為鱗紋銅鼎,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出土于河南的淅川下寺楚國墓地,是楚國的典型器物。
相比而言,左手邊擺放的晉國列鼎,大口、深腹、圓底,給人大氣、穩(wěn)重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敦實的小伙子。這件列鼎名為附耳蹄足銅鼎,在我省侯馬市上馬墓地出土。
吳王夫差劍是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夫差所用的劍,在本次展覽中,就有一柄。通過百度檢索,這種劍目前已知存世的量只有9柄。
當(dāng)時夫差(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制造了一系列青銅劍,劍身鑄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樣。本次展示的是1976年在湖北襄陽出土的吳王夫差劍,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西周王朝,推行“封諸侯、建同姓”的國策,對先賢后代、開國功臣及同姓子弟進行大分封。
隨著國力的增強,晉、楚兩國不斷兼并周邊弱小的諸侯和蠻夷戎狄,疆域逐步擴大,形成了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圈。
要說本次展覽之所以難能可貴,就是因為還展示了晉、楚兩國輻射下的24個小國的出土文物。
文物名為“曾仲斿(yóu)父銅壺”,在湖北省京山縣蘇家垅出土。
這件銅壺的紋飾非常精美,但關(guān)于這個小國家的傳說卻更吸引人。
據(jù)工作人員介紹,春秋時期中原地區(qū)有三個曾國,有一支就遷到了湖北,曾經(jīng)名聲大噪的“曾侯乙”就屬于曾國人士。
“相傳曾國就是中原派去長江地區(qū)的一個‘眼線’,本想起到監(jiān)督楚國的作用,沒想到最后曾國‘反水’,和楚國的關(guān)系越來越好。楚昭王逃亡之際還到曾國避難,曾國算是立了大功的?!?/p>
其實關(guān)于曾國,在歷史上的記載很少,宋代以后,在出土文物中才發(fā)現(xiàn)了這個曾國,特別是上世紀(jì)70年代中期,曾侯乙墓的發(fā)現(xiàn),讓這個小國家成為不少研究者關(guān)注的焦點。
晉楚爭霸已然遠去。如果文物會說話,那么這些文物似乎訴說的就是那個時代下的風(fēng)云際會、百家爭鳴。晉楚文化的精髓,正通過這一件件文物得以呈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