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思想;
當我們的孩子,能夠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向父母提出要求時,值得被認真對待。
——虎媽
作者丨哎呀媽
最近,在商場買年貨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學生模樣的男孩,杵在玩具店門口,怯生生盯著店里的展示臺。
很快,有位穿著艷麗,畫著精致彩妝的年輕女子走了過來,朝他嚷嚷:
“你怎么跑到這里來,害媽媽找了你半天。”
小男孩沒太大反應,仍舊看著展示臺。
“看什么看,走啦!”媽媽有點急,想拉著小男孩趕緊走開。
這時,小男孩開口問了一句:“媽媽,我可不可以買那個變形金剛……”
話音剛落,媽媽看都不看一眼,說:“不買不買,哪有錢買?。 ?/p>
說完,就把小男孩拽走了。
看到小男孩不情不愿地跟媽媽走開,我心里感慨萬千。
眼前這個場景,想必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不陌生。
特別是春節(jié),孩子總想借這個機會提出自己的購買需求,想讓爸爸媽媽滿足下自己。
有些父母覺得既然過年了,就大方一回聽孩子一次;
有些父母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認為孩子要的東西不必要沒意義,就找理由各種搪塞。
買或不買,看似就兩個簡單的選擇。
這背后,卻藏著孩子一生幸福與否的答案。
心里匱乏的孩子
多少錢都救不回來
《奇葩說》最新一期有道辯題,剛好談到“錢”這個話題: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里不富裕?”
在場很多父母表示,就得讓孩子知道家里沒錢,孩子才懂得節(jié)儉,知道珍惜感恩。
可辯手席瑞卻不贊同。
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里的他,聽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家里沒錢,你媽一個人養(yǎng)你不容易”。
這句話是事實,也是跟隨他整個童年的咒語。
以致于他小時候和大人逛超市,從來都不敢抬頭,只敢看地板。
因為他怕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控制不住想要買的欲望。
有次他沒忍住,盯著展架臺上的橘子罐頭看了許久,甚至還用手摸了一下。
雖然發(fā)現(xiàn)他這個舉動的大人,最終還是買下了罐頭。
可大人嘴里念叨的那句“這個罐頭的錢,抵得過我們吃一頓飯”,讓他心生強烈的罪惡感。
原本可口美味的橘子罐頭,成了童年中最苦的回憶。
長大后的席瑞,即便有能力消費,心里始終不安:
出門買東西一定要帶夠三倍以上的錢、不敢輕易上醫(yī)院、面對別人的好會感到虧欠。
其實一個罐頭而已,家里不是買不起,孩子難得提出一次要求,滿足一下也并不為過。
而且,當孩子向父母伸手的那一刻,說明他對父母是依賴的、信任的,是可以大膽說出內心真實欲望的人。
而父母總是用是利用自己大人的權威,把孩子幼小的內心一次次踩在腳下,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
這些一次次被拒絕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是變得懂事了,但實際上,他們往往是悄悄在壓抑自己合理的需求,逐漸衍生出嚴重的心里匱乏感。
他們在看到心儀的東西時會認為:我不該提出要求,不配擁有欲望。
他們隱藏起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變得小心翼翼,委曲求全;
他們長大以后明明渴望物質享受,卻時常陷入“我不配、我不該”的自卑當中。
最后,多少錢都沒辦法彌補心里的“黑洞”。
被愛“富養(yǎng)”的孩子
擁有內心豐盈的一生
李玫瑾說: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的。
被父母忽視內心的感受,過分“窮養(yǎng)”的孩子,只會陷入深深的沮喪和悲哀中;
而聰明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用愛和力所能及的滿足給孩子最好的“富養(yǎng)”。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克里斯的兒子托弗,典型的“窮人家的孩子”,但在爸爸愛的滿足下,他從不為自己的環(huán)境和條件感到羞恥難堪。
就算——
家里沒錢還信用卡和房租,爸爸傾家蕩產代理的產品嚴重滯銷,入不敷出;
媽媽離家出走,他和爸爸被房東趕出家門,流浪街頭;
睡過地鐵里的廁所,和流浪漢們爭入住庇護所的名額。
那又怎樣?
他依舊可以和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起看球賽,交談甚歡,沒有半分尷尬;
陪爸爸出入各種推銷場所,遭到客戶的拒絕,不卑不亢;
和爸爸暢談自己想當職業(yè)籃球手的夢想,不因環(huán)境而放棄希望。
他的開朗、自信、樂觀,都能在爸爸對他的愛和關懷中,找到答案。
不管處境多難,爸爸從不犧牲他的物質需求,盡力滿足。
除了每天為他準備的三餐,爸爸還特地從生活費中抽出錢給他買糖,還有拼盡力氣地為他爭取“教會住房”。
由始至終,爸爸從沒嫌棄過他,或向他吐槽抱怨生活,而是不斷關心他,支持他!
甚至在家庭最艱難的時候,爸爸還叮囑他:“別讓別人告訴你成不了才,即便是我也不行”。
一個不被家庭窮苦束縛內心、被愛“富養(yǎng)”的孩子,過得有多爽?
就像小托弗那樣,不抱怨不委屈,坦然接受一切,和家人共進退,內心自由幸福。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
小時候,父母離異,他跟媽媽一起居住在擁擠的小房子里。
為了更好照顧到他和弟弟妹妹,媽媽每天打兩份工,還有各種兼職。
生活的確拮據(jù),可媽媽發(fā)現(xiàn)他愛看書,就經(jīng)常買書給他;在他對電腦產生極大興趣時,媽媽也沒有阻攔,攢錢給他買了人生第一臺電腦。
正因為媽媽總能看見并滿足他內心的需求,才成就了埃隆·馬斯克這位創(chuàng)業(yè)奇才:
前瞻性超前、想象力豐富、執(zhí)行力驚人,深受眾人追捧和愛戴。
武志紅說,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不是讓他們背負過多的枷鎖。
真正的愛,是卸下孩子心里的負擔,為他注入能量,好讓他不看環(huán)境、不囿于物質,勇往直前追逐夢想。
當孩子提出需求時
父母的回應,影響孩子一生
豐子愷說:“兒童富有感情,卻缺乏理智;兒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p>
孩子對物質有追求,是他的本能。
高層次的父母,從不一味滿足或壓抑拒絕,而是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欲求,并做出正確的回應。
當孩子開口說“媽媽,我想買……”時,我們不妨這么做:
1. 正視孩子的需求,但消費要有原則
有一次,黃奕聽到女兒說想要兩把瑞士軍刀。
她沒有立即去否定孩子的需求,而是先問清原因。
原來,女兒看到別的同齡人有兩個,自己只有一個,心有不滿。
很顯然,這個理由說服不了黃奕,在她看來,攀比式購物是不可取的。
果斷拒絕女兒后,她耐心列舉拒絕的理由,不斷引導女兒思考,明白花錢的原則:
“買東西是自己需要才買,我覺得你沒有這個需要,再跟別人比,你什么都不要了?!?/p>
孩子提出購物需求,別急著拒絕或打斷,而是先聽聽,孩子為什么想要。
如果不過分,適當滿足他的欲望是可以的。
但如果孩子明明不缺,是虛榮心作祟,父母就要樹立原則,耐心解釋,杜絕無節(jié)制的消費。
有原則的教育,才是愛的教育。
2. 幫助孩子理清錢的概念,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都不知道父母掙錢多么不易,以為打開手機點點點,東西就能到手。
我們做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錢是怎么來的,甚至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下掙錢的過程。
像霍啟剛和郭晶晶夫婦,在金錢教育上很值得我們學習。
他們利用休息日動員孩子們洗車,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到“想要收獲就要先付出”的道理。
再比如,有些孩子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幫忙后,親身體會到一分一毛的來之不易,變得懂事體貼。
這也是孩子成長很好的經(jīng)歷。
別不舍得“用”孩子,只有讓孩子親眼見證、親手感受過賺錢的艱辛,他才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不隨意提出過分的要求。
3. 制定消費契約,引導孩子合理用錢
教育專家尹建莉認為,花錢是孩子的天性,做父母要懂得用智慧的方式去滿足孩子。
她從女兒圓圓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給她固定的零花錢,并完全允許女兒獨立支配使用。
但同時,她也和女兒約定:如果想買什么,錢不夠的話,就得從下一個月的零花錢提前預支。如果超支比較多,她會適當多給她一些當“獎金”。
花錢上,她給女兒極大的信任和寬容,就算女兒花錢被騙,或買了不該買的東西,她都不批評,而是及時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
果然,女兒變得越來越“精明”,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也不在錢上和她較勁算計。
與其替孩子決定怎么花錢,不如和孩子做好約定,給他“消費自由”的機會。
相信孩子的智慧,孩子學會管好錢,日后也會懂得管好自己。
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曾在《童年的秘密》中說:
“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會決定他的一生?!?/strong>
孩子成長路上,沒有誰比父母更能決定他的命運了。
無論貧富,我們都應該讓孩子相信:你的需求很美好,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
別用我們的偏見,去試探孩子的每一個用意。
我們越是懂他的內心,越是無條件愛他、接納他,孩子一定會越愛自己,愛身邊周圍的一切。
真正的教育,源于心與心的碰撞,愛的流通和澆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