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劉協(xié)是漢朝最后一位皇帝。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對這個名字都不陌生。漢獻帝是漢靈帝的第三子,劉辯之弟。董卓廢劉辯后,擁立其為帝。后曹操掌權(quán),將漢獻帝迎到許昌,作為傀儡,以令諸侯。
曹操死,其子曹丕稱帝后,漢獻帝便銷聲匿跡了。關(guān)于這位漢朝末代帝王的下落眾說紛紜,他到底是被殺了,還是被軟禁了?他死后葬在了哪里?陵墓是什么模樣?這些疑問一直令世人困惑不已。不過近年來專家們的考古發(fā)現(xiàn),使這些在人們腦海中縈繞了千百年的謎團,正在被一點一點揭開
漢朝末代帝王的行蹤探尋
要探尋漢獻帝的陵墓埋藏何處,首先要弄清他在歷史上“失蹤”的那段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據(jù)史料記載,在曹操死后,曹丕襲魏王和漢丞相職。一些大臣威逼漢獻帝學習唐堯虞舜把皇帝位禪讓給曹丕。220年10月,曹丕如愿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曹丕從魏王升到了皇帝,皇帝劉協(xié)降為了山陽公。這個山陽公還比較尊貴: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效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逐鹿城。據(jù)說,在漢獻帝離開都城前去山陽的時候,曹丕還非常客氣地說: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
可是,史書上所載的山陽逐鹿城到底在哪呢?這究竟是一個虛構(gòu)之鄉(xiāng)還是一處真實存在呢?有人說這個“山陽城”就是當年秦始皇賜封長信侯嫪毐的封地。
這個嫪毐就是與秦始皇母親趙太后私通而備受寵信的那個人,后被秦始皇車裂而死。即便真有這個地方,那么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變遷后,如今它又在何處呢?
專家們對此進行了考證,了解到史書中提到的山陽縣就在如今的河南焦作市區(qū),而獻帝居住的逐鹿城則在現(xiàn)在的修武縣李固村?,F(xiàn)存的山陽故城大部分高出地面,因為地下水位過高等原因,山陽城沒有進行過考古發(fā)掘工作。
山陽城始建于戰(zhàn)國初期的魏國,東漢中晚期和三國時期達到最繁榮,隋唐時逐漸淪為殘垣廢墟。之所以選擇此地作為貶地,一則是因為此處離曹魏的首都不遠,便于監(jiān)視;二則是因為之前漢獻帝的一個皇子曾被封為“山陽王”。按此推測,這個地址應該可信。
現(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找到了漢獻帝的貶居所在,那么就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位漢朝末代帝王被貶后的生活以及他的最終歸屬。后世流傳說,獻帝到了山陽后“不為良相卻為良醫(yī)”,成了一個懸壺濟世的醫(yī)生。據(jù)說,漢獻帝雖然是個窩囊皇帝,卻是稱職醫(yī)生,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
焦作一帶的民眾為了紀念他,不僅蓋了獻帝廟,還口編了許多關(guān)于他行醫(yī)救人的傳說。人們把他和曹皇后稱為“龍鳳醫(yī)家”。焦作老百姓出于對他倆的感激之情,對老中醫(yī)格外敬重,尊之如君。
“百姓捧土”堆成的帝王陵墓
漢獻帝劉協(xié)被貶山陽公后在民間行醫(yī)救人,救濟百姓,后病死于此,享年54歲。獻帝死后,曹家朝廷還算厚道,仍舊以漢天子的規(guī)格和禮儀安葬了他,謚號孝獻皇帝,陵曰禪陵——意思是漢獻帝“以漢禪魏”。
漢獻帝禪陵位于修武縣方莊鎮(zhèn)古漢村南,南距修武縣城約23公里,北依太行山,其余三面皆為平原。陵東南400米處有一低矮山丘,因禪陵在此而得名,曰古漢山。
北約5公里的太行山中有一幽靜凹區(qū),曰百家?guī)r。內(nèi)有一高約10米的高臺。當?shù)厝罕娤鄠鳎瑵h獻帝常來此避暑游玩,于是在高臺上建有漢獻帝廟。陵北500米處是因陵而得名的古漢村。
禪陵坐北朝南,陵內(nèi)有兩個陪葬墓。一座位于禪陵東北130米處。當?shù)厝罕娫?,早年此冢封土略比禪陵小,現(xiàn)封土大部分已被平掉,所剩封土平面直徑約2米,高約1米。另一座位于禪陵東南80米,封土呈半圓狀,筑夯,現(xiàn)有高度約2.5米。
由于常年自然和人為破壞,禪陵現(xiàn)存封土呈不規(guī)則方形土冢,南側(cè)和西側(cè)均已呈直立狀。現(xiàn)存每邊長約20余米,周長100余米。
封土夯筑,但夯層不明顯,夯土中包含有漢代筒瓦、板瓦和鵝卵石。據(jù)史料記載,曹魏時期提倡薄葬,陵墓都沒有封土堆兒,那么,何以一代“廢帝”的陵墓上反而有這么高的封土呢?
據(jù)說,獻帝死后山陽百姓紛紛前去送葬,人們用帽子、衣服盛著黃土倒入墓穴,堆起了山一樣的墓堆。當然,捧土為陵只是傳說??赡墚敃r就有封土,漢獻帝雖然死在曹魏時期,但他是以漢禮下葬的。
此外,禪陵之上還立有漢獻帝陵寢碑,碑為青石質(zhì),上圓下方,高1.55,寬0.585米。題首刻:大清乾隆五十二年暮春秋旦;中刻大字:漢獻帝陵寢;落款:河北鎮(zhèn)總兵方城王普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