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盌 雪景芭蕉
展覽名稱:山水有知音——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明清廣東山水畫展
展覽時間:2019.1.12-2019.3.31
展覽地點:一樓中國歷代繪畫館(2號館)
為了讓廣大觀眾在濃郁的文化氣氛中感受別樣年味,廣州藝術博物院新年前夕即將推出賀歲大展“山水有知音——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明清廣東山水畫展”,以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審美意趣之一的山水畫,讓觀眾在新年里暢游古人筆下山水之際,穿越時空,神思千里,樂在其間,知音共賞。
那么,這個展覽該怎么看呢?我們已經替你畫好了重點!
前言
廣東一隅,至明清兩代,文教興盛,書畫一途,人才輩出。明末清初,黎遂球、區(qū)亦軫、高儼、釋深度、袁登道等的山水畫成就最為出色,畫風深受吳派之影響。清雍、乾之世,粵中畫家,以汪后來為著,將新安一派之特點,融會成個人畫風。潮州畫家黃璧,受浙閩畫風影響,山水人物,寫實生動,自成一家。至乾隆、嘉慶,受惠于經貿發(fā)達,書畫收藏,蔚然成風,畫人眼界大開。呂翔、張如芝、梁藹如、黃培芳等,皆盛極一時的文人畫代表,尤推黎簡、謝蘭生最為杰出,將清代廣東山水畫之成就推至高峰。與其時“四王”吳惲畫風流行江南不同,廣東畫家們師法宋元名家,追慕石濤,不落俗套,別有見地,粵畫風格,初具雛形。至道光以后,隨著廣東畫人與嶺外文人交往日益密切,陳鼎、湯貽汾、戴熙等來粵任官,“四王”畫風開始流行。晚清以降,李魁、羅清、梁于渭等大膽創(chuàng)新,為廣東山水畫帶來一股新風。是次展覽,特選院藏明清廣東畫人以及寓居廣東的畫人的山水畫精品七十余件,冀望借此梳理明清以降廣東山水畫風的演變,呈現(xiàn)其中所包含的地域特點。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畫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審美意趣的畫科之一。愿各位觀眾通過展品,在暢游古人筆下山水之際,穿越時空,神思千里,樂在其間,知音共賞。
一
意會古人
傳統(tǒng)中國畫家注重臨摹。如明代畫家董其昌所說:“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而當以天地為師。”故古代畫家留下了大量的“摹古”畫作。然“摹古”并不等于泥古,不少畫家是在學習古人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個人的見解和體會,在取舍之間抒發(fā)自我的筆墨意趣,他們的“摹古”都有其鮮明的個人特點。明末以降,尤其是乾嘉以后,得益于經濟繁榮,廣東書畫收藏之風大盛,與江南、中原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這對書畫創(chuàng)作影響至深至廣。這一時期的粵人山水畫,不僅是其意會古人、借鑒時人、直抒己見之反映,亦是其時收藏風尚以及審美趣味的反映。
區(qū)亦軫 秋林停舟圖
梁樞 青山翠杉
黃培芳 山水
高儼 秋山觀瀑圖
二
寫景寫情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傳統(tǒng)繪畫創(chuàng)作理論的重要命題。畫家筆下的山水,是畫家對客觀實景融入主觀情思的形象提煉與再造。所以山水畫創(chuàng)作,既是寫景更是寫情,與追求境意相生、超乎象外的精神相應。如果說“師古人”是習畫的第一步,那么“師造化”是緊隨其后的第二步,而以“師心”為其至高境界。從清代開始,廣東畫家筆下的山水,不僅可見蔥郁濕潤的嶺南山水滋養(yǎng)的痕跡,還可見畫家們開始自覺地將鄉(xiāng)土景物作為描繪對象,諸如羊城八景、羅浮山、鎮(zhèn)海樓、木棉花等等。畫家們開始探索高度提煉又狀物傳情的“廣東山水”筆墨語言,廣東山水畫地域風格的建立,或可以此為端。
戴熊 羅浮山水圖
謝蘭生 竹灣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