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漢代是葬玉的黃金時代。所謂葬玉即指是為下葬而做的、用于殮尸的玉器,其起源甚早,有學者認為可以追溯至良渚文化時期。良渚文化許多大墓出土很多玉器,且這些玉器多遍布墓主全身。至龍山文化時期,已出現(xiàn)專門放置死者口中的玉琀,此種做法一直延續(xù)至商代。至周代由于喪禮的完善,也隨之發(fā)展出一套在整個喪禮過程中為死者的特設(shè)玉器,如飾棺用玉、玉覆面、玉琀、玉握、喪葬用璧、足端殮玉、祭祀用玉等。
有跡象表明,在戰(zhàn)國末期一些高等級墓葬可能已經(jīng)使用玉衣,覆面也相應(yīng)地被玉衣的頭罩所取代。如中山王墓槨室內(nèi)殘留200余件玉片,而這些玉片之上又多有穿孔。相應(yīng)地,《呂氏春秋·節(jié)喪》言當時貴族喪葬中有“含珠麟施”之俗,高誘注云:“麟施,施玉于死者之體如魚鱗也?!蔽鳚h時期出現(xiàn)的玉衣則是承其緒。
02
金縷玉衣的使用直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等級,是當時等級制度化的表征之一。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使用的殮服。在漢代文獻中,玉衣又稱“ 玉匣”、“玉柙”。根據(jù)文獻記載玉衣的使用是分等級的,《后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死后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根據(jù)考古發(fā)掘資料,依據(jù)穿綴玉衣片的絲縷質(zhì)地的不同,也可將玉衣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
1946 年 9 月,河北邯鄲郎村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許多長方形、方形等形狀的玉片,這些玉片大小不一,四周邊角有細小穿孔,有的孔中還留有銅綠。這些玉片后來保存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現(xiàn)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據(jù)該墓出土的“劉安意印”銅印可知,墓主為西漢象氏侯劉安意,這是目前最早確認出土玉衣的漢代墓葬。
建國后河北望都二號漢墓、睢寧九女墩漢墓、山東東平陵山漢墓、河北定線北莊漢墓都出土有玉衣片,但這些墓葬都遭到盜擾,玉衣出土時都已散亂,無法了解其真實面目。1968年隨著河北滿城西漢中山王墓的發(fā)掘,出土了兩件完整的玉衣,由于這兩件玉衣是用金絲編綴成的,因此發(fā)掘報告中將這兩件玉衣取名為“金縷玉衣”。這使得世人重新看到真實金縷玉衣的面貌和結(jié)構(gòu)形制。
最著名玉衣的莫過于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的金縷玉衣。這件玉衣出土時,隨死者的尸骨穿在身上,共分頭、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部分,附屬的還有雙手握的璜形玉器和鎏金鑲玉的銅枕。
西漢中山懷王劉修金縷玉衣
出土時間:1973年
出土地點:河北省定州市東郊中山懷王墓
現(xiàn)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東郊中山懷王墓,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很多人都知道出土第一套金縷玉衣的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墓,卻不知道中山靖王墓只是眾多兩漢中山王陵中的一座,其他中山王陵不在滿城,而在當時中山國首府所在地,現(xiàn)在的河北省定州。中山懷王墓金縷玉衣出土于一個被盜的王陵,出土時已遭破壞,金絲早已被人抽走,所幸玉片尚存。為了重制玉衣,不得不用兩斤黃金重新打造了金絲。
據(jù)統(tǒng)計兩漢時期出土玉衣、玉套的墓葬有八十一座,目前西漢時期出土金縷玉衣14套。西漢早期所出的形制完整的玉衣中,屬諸侯王級別的墓葬有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徐州北洞山漢墓等,這些墓主使用的都是金縷玉衣;而徐州九里山漢墓、陜西咸陽楊家灣4 號漢墓等墓葬的墓主或為劉姓諸侯王的家族成員、或為列侯,其身份較諸侯王為低,使用的是銀縷玉衣;四川綿陽早期漢墓的墓主使用的是銅縷玉衣,身份應(yīng)更低??梢娪褚碌氖褂迷谖鳚h早期已有一定的等級限制。
西漢楚王(第二代楚王劉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劉戊)金縷玉衣
出土時間:1995年
出土地點: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墓
現(xiàn)藏地點:徐州博物館
1995年出土于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墓,現(xiàn)藏于徐州博物館。通常西漢玉衣所用的材質(zhì)是產(chǎn)自遼寧的岫山玉,而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這套玉衣卻完全由上等的和田玉制成,玉色十分純正,楚王陵金縷玉衣玉片總數(shù)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shù)量最多、玉質(zhì)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獅子山漢墓可能在兩漢之交就被盜掘過,但所幸的是,當時玉器是只有貴族才能享有的專利,而普通百姓掌握則屬于犯忌,如果盜墓賊盜走玉片,一旦出手,就會引起懷疑,因此玉衣上的金絲雖被抽走,但玉片完整保存下來,一片都不少。
1978年山東臨沂縣西漢早期劉疵墓中出土的一套玉衣就只有用金縷編綴成的頭罩、手套和腳套。該墓保存完整,因此排除了因遭盜掘而導致玉衣殘缺的可能,由于缺少玉衣的上身、衣袖、褲筒三部分,發(fā)掘簡報中將其定名為“金縷玉套”,這應(yīng)是玉衣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過渡現(xiàn)象,是玉衣的不完整形制。
復(fù)原后的“金縷玉套”
1983年,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絲縷玉衣。南越國為秦末和西漢早期割據(jù)今廣東一帶的地方政權(quán),墓主為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在位16年,死后漢廷賜謚南越文王。南越王絲縷玉衣修復(fù)后全長173厘米,共用玉片2291塊。由于偏處地處嶺南,南越國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與中原地區(qū)有很大差異,玉衣使用的等級制度也不完善,因此南越王趙眜墓與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雖然年代接近,但墓中出土的絲縷玉衣形制卻要原始得多,這是西漢中期玉衣使用制度上的特例。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
西漢中后期玉衣使用逐漸增多,其使用制度也在西漢早期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得更為嚴格,這一時期除皇室成員和實力較強的諸侯王外,金縷玉衣如非特賜是嚴禁使用的。而從這一時期的考古資料來看,出土金縷玉衣的墓葬如河北滿城漢墓、河南永城窯山3號漢墓、高郵神居山漢墓、盱眙大云山漢墓等墓的墓主主都是當時勢力較大的諸侯國國王;而使用銀縷和銅縷玉衣的墓主則大都是實力較小的諸侯國王或其家族成員。
西漢后期玉衣的使用等級嚴格化不僅體現(xiàn)在穿綴玉衣的縷絲上,制作玉衣所使用的玉材也成為區(qū)分玉衣等級的標志之一。如揚州“妾莫書”木槨墓出土的是銅縷琉璃衣,雖然琉璃在漢代也很難得,但它遠不如玉材那樣名貴,身為廣陵王侍妾的“妾莫書”身份要低于諸侯王、列侯等人,為了以示區(qū)別,她使用了銅縷琉璃衣。
1985年河南省商丘永城僖山一號漢墓出土金縷玉衣
河南博物院藏
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和鞋五大部分。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gòu)成,臉上勾勒鼻子的輪廓。上衣由前片、后片、左右袖筒組成。褲筒、手、鞋各分左右兩件。手部作握拳狀,鞋為方頭高腰形。全套玉衣共用2008片玉片組成,玉片之間用金絲加以連綴。漢代在死者的七竅中也往往塞有玉器,與玉衣構(gòu)成一套人體外完整的外衣。此件金縷玉衣即附有供手握的玉豬、口含的玉蟬、玉耳塞、玉鼻塞等。
可見這項制度在西漢使用不是那么嚴格,經(jīng)歷了較長的發(fā)展時間,而到東漢則較為完善,目前考古所見東漢諸侯王、列侯墓葬中沒有金縷玉衣的出土,諸侯王級別的墓葬中出土的都為銀縷玉衣,列侯及其同等級別的墓葬中出土的玉衣則全用銅縷穿綴。但到東漢后期,由于朝廷的衰落,禮制遭到破壞和僭越。另外,玉衣的材料除玉質(zhì)和琉璃質(zhì)玉衣外,還出現(xiàn)了用大理石和漢白玉石代替玉料制作玉衣的現(xiàn)象。
西漢江都易王劉非夫婦金縷玉衣
出土時間:2009年
出土地點:江蘇省盱眙縣大云山漢墓
現(xiàn)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2009年出土于江蘇省盱眙縣大云山漢墓,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大云山漢墓的主人江都王劉非與滿城漢墓的主人中山靖王劉勝一樣,都是是漢武帝異母兄長,七國之亂后吳國被廢除,吳國故地劃歸江都王劉非管轄。江都王劉非史書名氣不大,但是他的女兒劉細君卻是鼎鼎大名的史書所載漢朝第一位和親的宗室公主。劉非去世后六年,其子劉健因謀逆畏罪自殺,江都國被廢除,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變成了漢武帝的第五個兒子,廣陵王劉胥。
03
漢玉多出自今天的新疆和田,不僅運料困難,而且玉石的切割、磨光、鉆孔、編綴等一系列工序也極為費工,只有經(jīng)濟上的發(fā)展和社會上的穩(wěn)定才能提供保證。兩漢時期,由于社會穩(wěn)定,國力強盛,玉器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到了魏晉時期,戰(zhàn)爭頻繁,經(jīng)濟遭到破壞,反對厚葬、注重社會實際的思想開始流行,曹操和曹丕父子成為薄葬之風的先行者。魏文帝曹丕之所以禁止玉衣的使用,一方面是提倡薄葬,反對勞民傷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猖獗的盜墓之風。
漢玉曾是國家富足的標志,墓主身份地位的彰顯,但是在漢末動亂之時,美玉卻成了禍源。墓室的珍寶引來了盜墓者的垂涎,原本期待用玉衣來保護尸體不朽的墓主,結(jié)果卻骸骨無存,尊崇美玉盼來生夢碎,就這樣隨著曹魏風氣的轉(zhuǎn)變,漢代玉衣和葬玉文化從此塵封。所謂物極必反,正是因為玉衣的珍貴與難得,讓它的命運走向了終結(jié)。
金縷玉衣因是殮服,因此它反映了時人的生死觀念和態(tài)度。遠古時代,由于人類生產(chǎn)技術(shù)的原始與落后,頭腦的愚昧與單純,對人之生老病死不能合理解釋,于是產(chǎn)生了對大自然的崇拜和對虛擬的“神”的信仰。這種迷信思想長期統(tǒng)治、禁錮于人。而且西漢前期尊崇道家思想,追求長生不死和升仙。而古人認為天然的玉石凝結(jié)了天地精華,只要把玉器覆蓋在尸體的表面便可以保護尸身不朽,使魂魄化氣升天。因此,他們不僅生前熱衷佩帶玉器, 死后還要口含玉片,用玉石制作殮衣,厚葬之風空前絕后。這種“事死如事生”,祈求尸身不腐,正反映了這種迷信思想。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