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膏、白烏膏、 貼頭止痛膏、偏頭痛膏、 蝎辛膏
1. 頭痛膏
【方劑來源】《山東中醫(yī)雜志》
【適應病證】血管性頭痛。
【藥物組成】全蝎10克,川芎15克,細辛6克
【配制方法】將以上藥研極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將藥粉用姜汁調(diào)成糊狀。
【使用方法】將調(diào)成糊狀的藥膏,制成0.5厘米厚、0.5-1厘米大小敷于太陽穴、風池穴、合谷穴(雙)上,用膠布固定,敷貼8 – 12小時取下,每日1次,6次為—療程。
【典型病例】趙某,女。 52歲。1987年9月15日就診。兩太陽穴跳痛,反復發(fā)作8年,加電3天。因情志不暢引起發(fā)作,伴心煩口苦失眠。曾做腦電圖、腦血流圖、顱腦超聲波等檢查無明顯異常。經(jīng)多方治療未能根除。脈弦,舌苔較黃厚。診為血管性頭痛。辨證:肝陽化火,上擾于頭。治宜平肝降火,熄風通絡。給予頭痛膏穴位貼敷,每日1次,3次頭痛明顯減輕,夜間睡眠佳,6次頭痛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fā)。
2. 白烏膏
【方劑來源】《新中醫(yī)》
【適應病證】三叉神經(jīng)痛。
【藥物組成】生川烏15克,生草烏15克,白芷15克,黃丹100克,香油100克。
【配制方法】將上藥用香油浸泡24小時,然后用文火煎藥,炸焦去渣,在油中徐徐加入黃丹成膏狀,再將藥倒人冷水中浸24小時(去火毒)備用。
【使用方法】將膏劑杏核大加熱后攤在紗布塊上(依疼痛部位剪成圓形或長條)貼在患處,每5日換藥1次。
【注意事項】發(fā)作頻繁、疼痛劇烈者,可將前三昧中藥加水200毫升煎成湯劑,煎取60 – 80毫升,盛瓶中,用紗布折疊數(shù)層,藥汁浸泡濕敷患處,1-2天疼痛減輕后,繼貼自烏膏。
【典型病例】李某,男,51歲。1974年秋后側(cè)面部陣發(fā)性閃電樣]9割似劇痛,經(jīng)我,院門診確診為三叉神經(jīng)痛。經(jīng)用維生素B12、654 -2肌注,口服苯妥英鈉及止痛鎮(zhèn)靜藥等無效。曾到西安市某醫(yī)院神經(jīng)科作無水乙醇注射,稍有好轉(zhuǎn),一年后又復發(fā),又去北京某醫(yī)院手術(shù)治療,一年后又復發(fā)。用白烏膏中前三昧中藥煎湯劑濕敷2天痛減,后改用白烏膏外貼,一年余未復發(fā)。
【按語】膏中川烏、草烏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和麻醉作用,白芷有止痛作用。通過香油的滲透對末梢神經(jīng)麻醉而起到止痛效果。如痛止后遺有蟻行感,可在本膏中加入麝香少許再貼,即可消失。
3. 貼頭止痛膏
【方劑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適應病證】風寒外襲,頭絡受之,頭痛頭暈。
【藥物組成】荊芥穗7.5克,穿山甲4.5克,白芷7.5克,螻蛄4.5克,干蝎3克(去毒),土鱉蟲3克,牙皂4.5克,冰片0.9克(后兌),僵蠶3克,南薄荷1.5克。
【配制方法】上藥除冰片外,共為極細面,兌人冰片,用蜂蜜調(diào)勻,攤于光布上。
【使用方法】貼于兩太陽穴處。
注意事項孕婦禁貼。
【按語】此膏具有疏風、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據(jù)光緒30年前后《起居注》:頭暈頭痛為未戴小帽所致??芍洳☆^痛緣于風寒,故治療除內(nèi)服藥外,亦貼此膏。光緒帝以“萬乘之尊”竟于兩太陽穴處外貼此膏,可見此膏實有止頭痛之功效。惟方中甲介、蟲類藥頗多,盡管搜風力強,但對皮膚的刺激,不可不加防范。
4. 偏頭痛膏
【方劑來源】《山東中醫(yī)雜志》
【適應病證】偏頭痛,其特點是:①反復發(fā)作頭痛,每次發(fā)作的性質(zhì)、過程相似,發(fā)作間歇期正常。②發(fā)作前后伴有或不伴有先兆癥狀,如眩暈、耳鳴、復視、共濟失調(diào)、輕癱等。③頭痛大多位于額、顳、眼眶部,局限一側(cè),個別為兩側(cè),呈搏動性痛或鉆痛。④頭痛發(fā)作持續(xù)4-12小時。辨證分2型:①風寒外感型,主癥符合上述標準,伴惡風寒,遇風尤劇,常喜裹頭,得溫痛減,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②瘀血阻絡型,主癥符合上述標準,伴頭痛屢發(fā),痛有定處,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藥物組成】
(1) 風寒外感型:細辛、附子、藁本、白芷、川芎各30克,丁香10克,皂角刺、延胡索、當歸各20克。
(2) 瘀血阻絡型:水蛭50克,桃仁30克,川芎、延胡索各20克,細辛10克,斑蝥10個。
【配制方法】將上述2型藥物分別共研細末,混合均勻,貯瓶備用。
【使用方法】風寒外感型:選擇風池、風府、頭維、太陽等穴,以受風后疼痛較劇的部位為重點,取該型藥末適量,用溫姜汁調(diào)成膏糊狀外敷取汗,每日1次,5天為1
瘀血阻絡型:以疼痛部位為重點,取上述藥末適量,用溫酒調(diào)成膏糊狀外敷,每日1次,7天為1療程。
臨床療效共治療40例,其中風寒外感型18例,瘀血阻絡型23例。經(jīng)1-2療程治療,治愈18例,顯效15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100%。
【按語】“不通則痛”,故治療偏頭痛重在“通”。風寒外感者重在溫通。方中重用細辛,以其發(fā)散風寒,溫經(jīng)通絡,伍以性大熱、走而不守之附子,其效更著。又兼川芎活血止痛,白芷祛風止痛,延胡索行氣止痛,藁本除濕散寒,丁香辛溫化濁,皂角刺豁痰除濕,風、寒、濕、濁皆除,脈絡暢通,疼痛自除。方中用當歸,意在養(yǎng)血活血,頭痛日久,患者多伴有血虛之故。瘀血阻絡者重在活血化瘀以通絡止痛,水蛭之性最善破血逐瘀,斑蝥亦善攻毒逐瘀,配以桃仁、川芎活血此痛,延胡索理氣止痛,少佐細辛溫通經(jīng)脈。血瘀消,經(jīng)絡通,頭痛自止。
5. 蝎辛膏
【方劑來源】《中國臨床康復》
【適應病證】神經(jīng)性頭痛。
【藥物組成】全蝎、細辛各等份。
【配制方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
使用方法】用時取上述藥末適量,用溫開水調(diào)成膏糊狀,敷于兩側(cè)太陽穴處,外用膠布固定?!久咳論Q藥1次,15天為1療程。
【臨床療效】共治療26例,經(jīng)1個療程治療后,頭痛完全緩解,停止發(fā)作20例;頭痛減輕或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6例。隨訪1年無復發(fā)者16例,復發(fā)4例,繼用本膏外敷仍可緩解。
【按語】神經(jīng)性頭痛為臨床常見慢性病,西醫(yī)學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部分患者西藥治療無效。中醫(y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肝經(jīng)風火,瘀血阻絡所致。目前臨床多采用中藥內(nèi)服,針灸等治療,運用蝎辛膏外敷亦有較好的療效。本膏中全蝎入肝經(jīng),有平肝搜風、通絡止痛的功效;細辛含揮發(fā)油,味辛善走竄,且性主升浮,善去頭面之風而止痛。在朱良春大師驗方基礎(chǔ)上加用細辛外敷太陽-穴,意在增強藥物的辛竄滲透之力,從而增強祛風通絡止痛作用。‘本法療效可靠,簡便易行,且無毒副作用,不失為治療偏頭痛的一個理想方法。
注:本文僅供參考,請在正規(guī)醫(yī)師指導下用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