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傷寒論》中那些平庸的影子,涉及條文4、5、7-12,本講分為3部分:①條文4、5、8、10與六經傳經有關;②條文9太陽病欲解時;③條文11、12后世之作。
朋友們大家好,這是“茶話《傷寒論》”的第6講。先回答一個問題,有朋友問我平時在哪買中藥?我買中藥大部分是在“X寶”,以中品(質)藥材為主。當然了,現在的中藥大部分都是種植或養(yǎng)殖,白芍切片比銅錢還大;甘草根莖比手指還粗;黃芩中間是實心,說明生長年限不夠;柴胡又胖又大,一看就是化肥催出來的;牡蠣還好,畢竟是貝殼類;龍骨我認為一半以上都是假貨;……。雖然品質不佳,藥效差一些,但湊合著用還是可以的,有總比沒有強。我用的少數藥材是從老家買的,品質比網上買的能好一些,我們當地人相互認識,知根知底,藥在哪片地里種、種了幾年都了解情況。個別不常用的藥材是我寒暑假回老家自己上山采,自己加工。有人說,中醫(yī)療效的下滑是中藥造成的,這種說法純粹是推卸責任。從社會角度看,目前中醫(yī)的衰落大體上有4個原因,第一,教育偏執(zhí)造成傳統文化斷代,能夠適應中醫(yī)思維習慣的人越來越少;第二,中醫(yī)的行業(yè)制度將很多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拒之門外;第三,大量中醫(yī)門外漢打著中醫(yī)旗號招搖撞騙;第四,西醫(yī)既得利益者抑制、打壓中醫(yī)的發(fā)展。從醫(yī)術角度看,中醫(yī)療效下滑,是因為中醫(yī)從業(yè)者缺乏認真解決問題的精神,以“糊口”的態(tài)度混跡于中醫(yī)圈,他們對中醫(yī)體系的能力缺乏信念,對患者缺乏責任感,對自己又沒有較高的要求,不學習、不思考、不探索、不驗證,一個中醫(yī)從業(yè)者,你自己就沒有在中醫(yī)上下過功夫,怎么可能會有好的療效?一切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人不給力,把責任推給中藥來掩飾自己的無能?中醫(yī)的關鍵在于辨證,沒有中醫(yī)辨證這個金剛鉆,就算是給你多么道地的藥材、多優(yōu)良的炮制、多么到位的熬制/將息,都是白搭!
本講涉及8個條文:
【6.0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此為傳也。
【6.0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此為不傳也。
【6.07】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七日愈,發(fā)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6.0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6.0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6.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6.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6.1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以上的條文在康平本《傷寒論》中皆低一格或低兩格寫,說明不是仲景原文。這類非仲景原作的條文,可以看做是《傷寒論》最早的注解。
【6.04】、【6.05】、【6.08】、【6.10】都與“傳經”有關。
【6.0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此為傳也?!薄!懊}若靜者”的“靜”,在《說文解字》中“丹青,明審也?!?,意思是區(qū)分得非常清楚,我認為,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保持這個樣子而沒有變化。如果在這里理解為“安靜”,太陽傷寒的脈象浮緊是一種焦躁狀態(tài),如果正在發(fā)熱則脈浮、緊、數,更是不可能“安靜”。這句話翻譯過來,傷寒第一天,太陽地面受病,脈象保持在浮緊狀態(tài)沒有發(fā)生變化,則沒有傳經(邪在太陽);如果非常想嘔吐,心情煩悶四肢躁動,脈象急數者,則傳經。這里表達得比較牽強,用脈象沒有變化這一個條件判斷“不傳”,而又用“吐”、“煩躁”、脈象三個條件判斷“傳”,這不具有對稱關系,而且表達的意思還有傳于陽明的傾向。從實際情況而言,太陽傷寒的人大多都有想吐的感覺,而且凡是生病人都會煩躁(任何病都是這樣,不只傷寒),傷寒發(fā)熱之時都會脈數,所以這3個條件,不足以判斷為傳經。如果要判斷為傳陽明,比如白虎湯證、承氣湯證,也必須要有實據才能確認。另外,“躁煩”兩個字可能需要分開來看,“躁”《康熙字典》“【釋名】躁,燥也。物燥乃動而飛揚也?!疽住は缔o】躁人之辭多?!径Y·月令】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咀ⅰ吭辏q動也。又【齊語】驕躁淫暴?!咀ⅰ吭辏^擾也?!?,意思是輕浮、浮躁、不安靜;“煩”《說文解字》“熱頭痛也。從頁從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血液上沖到頭腦,讓人方寸大亂、坐立不安,就像被一大堆要賬的來堵門了,沒錢還賬又無處躲藏,頭快要炸了的感覺一樣。有人認為,“躁”的煩亂偏于陰,難受但是不表現出來,就像慪氣,而“煩”偏于陽,喜怒皆形于色,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也有人認為,“躁”偏于肢體上的不安,“煩”偏于心神上的不安,究竟對不對,我們后邊再慢慢討論。
【6.0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此為不傳也。”我們之前在第4講“《傷寒論》六經與《黃帝內經﹒熱論》篇的關系”中已經討論過了,按照《黃帝內經﹒熱論》篇的法則,日傳一經,第一天在太陽,第二天傳陽明,第三天傳少陽,在這里,第二天、第三天沒有出現陽明證、少陽證,說明邪氣一直停留在太陽地面,沒有繼續(xù)向后傳經。我們多次提到“太陽地面”,“地面”這個詞在這里稍微解釋一下。因為不同的人對《傷寒論》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有的人側重于把六經當做是疾病發(fā)展的六個階段,有的人則側重于把六經看做是疾病深入的不同位置,當把六經看做是位置的時候,疾病處于太陽的位置,就叫“太陽地面”。
【6.0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和【6.05】類似,按照《黃帝內經﹒熱論》篇“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太陽病,頭痛”是“病熱”引起的。邪氣居于太陽,從第一天開始日傳一經,到第六天應該傳至厥陰,到了第七天,太陽經自愈,第八天陽明經自愈,直到第十二天厥陰經自愈完成后,六經就已經全部自愈。《黃帝內經﹒熱論》篇有一個常數“6”,這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風格顯著不同之處?!饵S帝內經》整整齊齊如同士兵列隊,《傷寒論》雜亂無章如同戰(zhàn)場膠著。對于“6”這個常數,我個人傾向于相信有這個規(guī)律存在,雖然我并沒有驗證出對與錯。但是,我嚴重反對用《易經》“七日來復”、用數術12地支六合局這樣的方式來進行類似的解釋,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除非明確證明,否則,不要想當然地去找答案?!叭粲髟俳浾摺?,已經超過7天了而癥狀沒有減輕,說明傷“病熱”的“熱”仍在,針刺足陽明瀉熱,不再傳經。我不懂針灸,根據這句話,既然針刺足陽明能夠瀉熱,瀉熱則不再傳經,不再傳經則病愈。既然如此,又為何不在傷寒第一天就針刺足陽明以瀉熱而直接治愈?為什么要等這么久繞這么大一個圈子?我猜,也許古人對于針刺也是謹慎的,能不刺就不刺,盡量以求身體自愈?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我們現在滿大街的針灸館,天天讓女人、老人去扎針的做派,對人體的傷害就很值得我們警惕了。
【6.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XX家”在《傷寒論》表述體質或發(fā)病傾向,我們找找桂林本《傷寒論》全部的“家”,1胃家、2虛家、3飲家、4濕家、5風家、6喘家、7淋家、8瘡家、9衄家、10亡血家、11汗家、12冒家、13嘔家、14黃家、15脾家、16失精家、17咳家,總17種?!帮L家”,就是很容易中風(傷風)的人、常常中風的人。“表解”就是表證已經解除,表證就是發(fā)熱、惡寒等出現在體表的異?;蝮w表感受的異常。“不了了”,“了”讀“l(fā)iǎo”,意思是完成、結束,“不了了”就是沒有完全結束,在這里指病沒有完全痊愈,留了點尾巴。合起來,經常容易中風的人,表解以后沒有完全痊愈,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十二天就會自愈。和【6.08】條類似,《黃帝內經﹒熱論》篇前6天每天日傳一經,從第7天開始太陽自愈,第8天陽明自愈,直到第12天厥陰自愈,則6經全部自愈,合起來就是“十二日愈”。最后,在在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的規(guī)律,還是僅僅是“數術家”的美好情結?我自己沒有觀察到。因為我接觸的人不多,而且隨著我中醫(yī)水平的提高,自己和家人的外感病幾乎都被消滅在襁褓(qiǎng bǎo)之中,沒得觀察。
【6.07】“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七日愈,發(fā)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薄_@句話罪惡累累!在康平本出現之前,很多傷寒名家似乎都堅信這是仲景之作,執(zhí)迷于這個信念,就“翻車”在這句話中?!瓣帯焙汀瓣枴眱蓚€字在傷寒論中并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們從康平本中找出所有仲景原文的“陰”、“陽”二字,就能看到,除了六經名目,“陽”字大多與脈有關,少數言“陽氣”,亦有言表里者;而“陰”字只與脈有關?!鞍l(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惡寒”兩個字是相同的,發(fā)于陰和陽的差異在于發(fā)熱與否。舉一個反例,我們之前講過,太陽傷寒未發(fā)熱之前一定先會出現惡寒,這是同一個病癥的不同階段,不存在發(fā)于陰還是發(fā)于陽的差別。“發(fā)于陽七日愈,發(fā)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焙苊黠@是用數術在套中醫(yī)。這里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誰告訴你陽數7陰數6了?我們讀讀民國杭辛齋的《杭氏易學七種》,陰陽數術在于靈活變通,但絕不存在陽數多少陰數多少的定論。第二,就算是陽數7陰數6,這與愈期并沒有必然關聯,既然生病,往往就是破壞了秩序、超出了一般規(guī)律,怎么會按照某個固定數字這樣“美好”的夢想去生病呢?疾病是來禍害你的,讓你防不勝防,它不是愛你的男/女朋友,不會在你生日那天送給你生日禮物!
《傷寒論》中這些神叨叨的東西不是仲景的原作,一些人執(zhí)迷于《傷寒論》陰陽術數的影子,搞出什么《易經》解讀《傷寒論》一類的東西,套陰陽五行、套天干地支、套六十四卦,成天擺弄那些數字順逆,已經完全脫離了中醫(yī)治病去疾“藥到病除”的實際需求,朋友們遇到這類東西,要擦亮眼睛,避免上當受騙!
【6.0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這又是一條罪惡累累的條文!從我第一次讀《傷寒論》,我就對“欲解時”這個問題很留意,因為我從小喜歡總結規(guī)律,對于能夠“形而上”提煉為“道”的東西有天性的敏感。我們先看看六經欲解時: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如果在圓周布置上12地支,把每經的欲解時標記出來,從丑寅之間的間隔線連到未申之間的間隔線,有一個軸對稱關系??瓷先ズ苊篮茫∫驗樗虾芏嗳藢﹃庩枖敌g的期望。但是很遺憾,在我之后多年的實際驗證中,沒有體會到絲毫這樣的規(guī)律。我在《學醫(yī)沉思錄》中講過,陰陽數術的思維方式是中醫(yī)的靈魂所在,但絕不能用陰陽數術直接去套中醫(yī)。傷寒論講的是生病,生病以后的身體秩序都是亂的。整整齊齊的東西都是理論,不是實際,這樣去套,一定是錯的!疾病就如同戰(zhàn)爭中的敵我,敵人又不是傻子,怎么會按照你所期望的目標出牌?
六經欲解時是《傷寒論》的糟粕,跟“陽數七,陰數六”一樣,非但不是仲景原作,而且讓很多學醫(yī)人誤入歧途,增加了學習《傷寒論》的難度,也給了諸多詆毀中醫(yī)的人以口實。
【6.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6.1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捌つw”和“骨髓”是虛指,表達體表和體內,即表里。看起來,作者的本意想表達的是,“身大熱”、“身大寒”是體表溫度,“寒在骨髓”、“熱在骨髓”是體內溫度。但是,仔細想一想,這話似乎不對。當人體發(fā)熱的時候,隨著血液流通,人的整個體溫都會偏高,溫度應該大體均勻,不論體內還是皮膚都會偏高,不大可能出現表里寒熱迥異的情況。對于作者原意,只能理解為,一個是實際溫度,一個是感受溫度。實際溫度就是溫度計測量出來的溫度,感受溫度只是自己的感受,未必和溫度計測量的溫度相關。如發(fā)熱而怕冷,實際溫度是有發(fā)熱,自己感受的溫度卻是冷。這在實際情況中一眼便知,小孩發(fā)燒皮膚很燙,但是蜷縮在厚被窩中發(fā)抖的同時還喊著自己冷,一目了然。這并不是內寒外熱或者內熱外寒,而是發(fā)熱惡寒。為了讓體表出汗以排出邪氣,人體把自己所感受的溫度調低,身體為了彌補這個溫度差所以不斷地生熱,即感受很冷,實則體溫很高。這兩句條文,“身”和“骨髓”哪個是實際溫度,哪個是感受溫度,并沒有指出,所以沒有參考價值。在實際中,局部發(fā)熱的情況是存在的,比如只是軀干發(fā)熱而腦袋和四肢不發(fā)熱,或者只是頭發(fā)熱而身體其他部分不發(fā)熱。還有如所謂的“火郁證”,脈象常浮緊,重按有力,常常咽干、口苦、胃部嘈雜、熱利卻又肢寒怕冷,但這里的肢寒怕冷只是患者感受而不是實際溫度。另外,人的體溫是有下限的,發(fā)熱常常見到有熱到42度的,但是沒有見過誰體溫低于36度、35度,注意,我對西醫(yī)一竅不通,只是歸納生活經驗。所以,這兩句條文一點水平都沒有,表達不清晰,說了就跟沒說一樣。以表里寒熱來看待問題,而不區(qū)分發(fā)熱惡寒,極容易誤導他人。我認為,這條兩條條文可以直接刪除于《傷寒論》!
這一講總結一下。本講的8個條文全部不是仲景之作,【6.07】、【6.09】可謂純屬瞎掰;【6.11】、【6.12】條文說了跟沒說一樣,其它4條都與傳經有關,總結起來,就是沒有一個條文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仲景之作精簡清晰,后世之作虛妄累贅,高下之別判若天壤。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