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寫道,平仄是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們講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平仄在詩和韻文中的作用是構成一種節(jié)奏。作家依照漢語聲調(diào)的特點,安排一種高低長短互相交替的節(jié)奏,就是所謂“聲律”。中國文人很早就有意識地運用聲調(diào)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來尋求聲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作為一種規(guī)則固定下來,則是從近體詩開始的。聲調(diào)的交互是中國歷代詩人們長期創(chuàng)作所積累的藝術經(jīng)驗,決不是少數(shù)文人所發(fā)明的。遠在魏晉時代,詩人們可能就已經(jīng)探索用聲調(diào)的交互作為一種藝術手段,南朝的沈約等人更積極更有意識地加以提倡,沈約曾經(jīng)著有《四聲譜》對四聲有了初步的研究。平仄的交互成為詩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響是很深遠的。
我們將一些詩稱為格律詩,就是因為這些詩是作者自覺按照一定的詩律寫成的,而這個詩律的關鍵就是每個字都是要分出平仄的。律詩就是按照字的平仄排列規(guī)定寫成的詩,使用多少個字,分成幾聯(lián),每個字應該是平聲字還是仄聲字,事先都要有明確的規(guī)定,作者便可按照這個格式的要求寫出詩作來的。律詩的美感,往往就是在規(guī)定的平仄字排列中,注意作品的音調(diào)節(jié)奏,聲調(diào)有所交互,不但文字寫得有意境有韻味,而且作品朗讀起來也是鏗鏘上口,產(chǎn)生漢字獨有的音調(diào)美感。因此可以說,格律是我們祖先就發(fā)明并且體現(xiàn)了漢語音調(diào)特點的文學作品寫作規(guī)則,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制,為無數(shù)格律詩詞曲賦佳作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完全應該值得后人傳承不輟和深入研究。而要想欣賞和寫作格律詩詞曲賦,至少要懂得一些格律的基礎知識的。
律詩常見的是每行五個字的五律和每行七個字的七律。
五律和七律按照平仄的排列形式,都是只有四個類型。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guī),而且以仄起式為較常見。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入韻的仄起式也有一些,例如王維的《終南山》中的“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首句不入韻的平起式例詩有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孤城”。而首句入韻的平起式五律是極少的,如李商隱的《晚晴》:“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七言律句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兩個字,把仄起變?yōu)槠狡?,把平起變?yōu)樨破稹F哐月稍娨允拙淙腠崬檎?guī),這是與五言律詩正好相反的。
一、詩律的粘對
律詩是有“粘對”的講究的。
粘——是指上聯(lián)的對句和下聯(lián)的出句的平仄類型必須是同一大類的。
例如,上聯(lián)的對句是A型平平仄仄仄平平,則下聯(lián)的出句必須是a型平平仄仄平平仄。再如,上聯(lián)對句是B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則下聯(lián)的出句必須是b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也就是說,后聯(lián)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須是跟前聯(lián)對句第二字的平仄完全是一致的,由此就構成了“粘”的關系。平聲字粘平聲字,仄聲字粘仄聲字,就把前后兩聯(lián)粘聯(lián)起來了。
舉個例子來加深印象。
我們且看韓愈的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計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里首聯(lián)對句是“夕貶潮州路八千”,按照平仄是B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夕和八都是入聲字,在平水韻里是屬于仄聲字,與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里的讀音均為平聲字有所不同,這是一些初學者可能不了解的。)而頷聯(lián)的出句就是“欲為圣明除弊事”,按照平仄是b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其中第三字可平可仄而用了仄聲字圣,但是不影響這個出句的b型句劃分。)頷聯(lián)出句第二字的“為”在這句里是仄聲字,粘的是首聯(lián)對句第二字的“貶”(也是仄聲字)。
再如,頷聯(lián)對句是A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肯將衰朽計殘年,而頸聯(lián)出句就是a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云橫秦嶺家何在,其中后聯(lián)第二字的平聲字“橫”就是粘的前聯(lián)的“將”字。
對——是指每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反的類型。也就是在對句中,平仄完全是與對句對立的。
例如,出句是a型,則對句是B型;出句是b型,則對句是A型。
仍以韓愈的這首七律為例:
頸聯(lián)的出句為a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云橫秦嶺家何在,對句就是B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雪擁藍關馬不前(這里“擁”在古代平水韻里是上聲字,所以是仄聲字。)而頷聯(lián)的出句是b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欲為圣明除弊事,對句就是A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肯將衰朽計殘年。
不合乎粘的規(guī)則的,叫“失粘”。
不合乎對的規(guī)則的,叫“失對”。
粘對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樣化。如果因為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而如果不粘,前后兩聯(lián)的平仄又雷同了。講究粘對能使整首詩的平仄有變化、有回環(huán),對詩的節(jié)奏優(yōu)美能起一定的作用。
二、律詩的孤平
寫作律詩,還要注意避免孤平。
所謂孤平,是就B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說的。
B型句七律的第三字或者五律的第一字,必須是平聲字,否則就叫做犯孤平。
具體說來,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變?yōu)樨曝曝破截曝破?,平平仄仄平不能變?yōu)樨破截曝破健?/font>
為什么說這種錯誤用法叫孤平呢?這是因為,如果這樣寫的話,除了韻腳之外,全句就只剩下孤單的一個平聲字了,所以稱之為孤平。
孤平是寫律詩的大忌,絕對應該避免的。有些初學者以為一三五都可不論,只有二四六才分明,其實一三五也是有平仄的講究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犯孤平僅僅指的是B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仄收的句子a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和b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的。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此地一為別”中僅僅有“為”是一個平聲字,陸游的《夜泊水村》中的“一身報國有萬死”中僅僅有“身”是一個平聲字,但是卻都只能算是拗句,而不算孤平的。
三、律詩的三平調(diào)
所謂三平調(diào),是指律詩A型的句子仄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五律的第三字或者七律的第五字是平聲字,句子最后的三個字全都是平聲字。
三平調(diào)是古風的專用形式,也是古風的特點之一,而在律詩里卻是需要避免出現(xiàn)的。因此,在A型句中五律第三字或者七律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字。
應該提醒初學者的是,不要籠統(tǒng)地說凡是律詩寫作,都可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里,平仄的確定還要看是哪種類型的句子。
對于仄收的句子,例如a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和b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來說,一般是可以一三五不論的。
而對于平收的句子,例如A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和B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來說,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了。B型句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律第一字和七律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字,否則就會犯孤平。A型句仄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五律第三字和七律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字,否則就成了三平調(diào)。
四、律詩的拗救
在律詩的寫作中,出現(xiàn)過而且也允許出現(xiàn)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即所謂的拗句。不過,使用拗句是必須要“救”的。具體地說,就是一個句子在改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然后在本句或者對句的適當位置,把改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字,以便加以補救。合起來的過程,就叫做拗救。
拗救的格式如下:
1、b型句的拗救
五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
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
古代詩人喜歡把這種拗句用在尾聯(lián)的出句,在唐宋律詩中這種拗句幾乎和常規(guī)的b型句一樣常見,因此也有人認為這不是拗句,而是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
需要注意的是,這樣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或者七言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字!
例句:寒山轉蒼翠,紅顏棄軒冕,涼風起天末,他鄉(xiāng)復行役,回看射雕處,煩君最相警。
蜀主窺吳幸三峽,伯仲之間見伊呂,庾信平生最蕭瑟,千載琵琶作胡語,記取江湖泊船處。
2、B型句的拗救
五律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B型句五律第一字和七律第三字必須用平聲,現(xiàn)在用了仄聲,所以就必須在五律的第三字和七律的第五字補償一個平聲,不然就會犯孤平。
例句:故園蕪欲平。
溪柳自搖沙水清。(溪是平聲字,此處可平可仄,不過全句仍然是B型句。)
3、a型句的拗救
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a型句的拗救比較麻煩,常和B型句的拗救結合起來。
例如,李商隱的《蟬》中的“薄宦梗猶泛,故園蕪欲平”,“?!笔莂型句的拗,“故”是B型句的拗,用了一個“蕪”字,就兩個拗都救了。
又如蘇軾的《新城道中》的“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竹”和“自”都是拗的,而詩人用了一個“沙”字就兩個拗都救了過來。
這種a型拗句也可以不救的,例如王維寫的“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再如李白在《送友人》的同一首詩中,頷聯(lián)的“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就是拗而不救,尾聯(lián)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卻是有拗有救。
但是,如果這種句型五律的第四字或者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聲(有時是三四或者五六兩字都用了仄聲),那就必須在對句相救。
例如,白居易寫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其中“不”字是拗的,詩人就用“吹”字相救。
又如,陸游寫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其中“有萬”是拗的,用“無”字來救。而且,本聯(lián)同時還和B型句的拗救相結合,“無”字還救了本句的“向”字。
4、A型句一般不用拗救。
不過,A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字,以免后三字成為三平調(diào)。
例句:一封朝奏九重天。蓬門今始為君開。百年多病獨登臺(獨是入聲字,即為仄聲字。多是平聲字,此處可平可仄。)
五、律詩的對仗
唐以后近體詩的對仗,明顯受了駢體文的影響,律詩出現(xiàn)了“駢散兼行”的現(xiàn)象。
律詩的一般情況是半駢半散,即首尾兩聯(lián)是散行的,而中間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兩聯(lián)則規(guī)定要用對仗。
一般來說,律詩極少有完全不用對仗的,也極少有全首詩每一聯(lián)都用對仗的。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一樣,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以不用對仗,但是中間的各聯(lián)是要用對仗的。
律絕一般是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lián),也就是完全不用對仗。不過,也有的律絕是截取律詩的后半部分,即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因此開始的一聯(lián)就用了對仗。例如,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也有不多的律絕,是截取的中間兩聯(lián),完全用的對仗,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蛘?,是截取了律詩的前半部分,后面一聯(lián)用了對仗。例如,李白寫的“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近體詩的對仗和駢體文的對仗一樣,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為對仗,這是正格。
但是也應注意到,近體詩的對仗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對,不要求句法結構相同。例如,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所謂字面相對,就是詞類相同的互為對仗: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
依照傳統(tǒng),名詞還可以分為以下一些小類:
1、天文——日月風云等。
2、時令——年節(jié)朝夕等。
3、地理——山水江河等。
4、宮室——樓臺門戶等。
5、器物——刀劍杯盤等。
6、衣飾——衣冠巾帶等。
7、飲食——茶酒餐飯等。
8、文具——筆墨紙硯等。
9、文學——詩賦書畫等。
10、草木——草木桃杏等。
11、鳥獸蟲魚——麟鳳龜蛇等。
12、形體——身心手足等。
13、人事——道德才情等。
14、人倫——父子兄弟等。
同義的詞相對是工對,顏色對和數(shù)目對也是近體詩常用的工對類型。同義詞相對,則在近體詩中比在駢體文中要少得多。
寫格律詩講求對仗,卻要避免合掌。
所謂合掌,是指一聯(lián)的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這是詩家的大忌。
寫詩不宜出現(xiàn)合掌,還因為詩的篇幅短,要使詩的內(nèi)容盡大豐富,就應該讓每一個字詞都充分發(fā)揮在詩里的作用。
近體詩的對仗,一般避免用同一個字相對。同時,由于平仄格律的規(guī)定,近體詩的對仗一般總是平對仄、仄對平。近體詩對仗的平仄,比駢體文的要求要相對更加嚴格。
近體詩的對仗有兩種特殊的類型:
①流水對——相對的兩句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也即出句和對句不是兩句話,而是一句話。
例如: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流水對常用于詩的尾聯(lián)。
②借對——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或者丙義來與另一個詞相對。
例如,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李”由“行李”借用“桃李”意)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此處“尋?!庇伞捌匠!苯栌脕韺?shù)目。)
漢苑風煙吹客夢,云臺洞穴接郊扉。(“漢”為“漢朝”的意思,借用“星漢”的意思來與“云”字相對。)
在一些顏色對里,有時不是借用字的意義,而是借用字的聲音。
例如,馬驕珠汗落,胡舞白題斜。(借珠為朱)
滄溟恨衰歇,朱紱負平生。(借滄為蒼)
事直皇天在,歸遲白發(fā)生。(借皇為黃)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同樣借滄為蒼)
律詩的對仗,是寫律詩的一個很大的障礙。
因為律詩的平仄和韻腳字,可以憑借工具來檢查核對,一般不容易出大的問題。例如,在中華國粹網(wǎng)上可以利用系統(tǒng)來核查正誤。但是,惟有對仗的工整,不是哪個系統(tǒng)可以幫忙的,必須要靠寫作者自己的文字功底和悟性。所以,說詞比詩難寫,如果把律詩的對仗也考慮在內(nèi)的話,就不一定是準確的了。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在談到律詩的對仗時寫道:總的來說,近體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詩人在運用對仗的時候有更大的自由。詩人善于運用對仗,可以增加詩的藝術性;但是太拘泥了就會束縛思想內(nèi)容的表達。宋詩在對仗上比唐詩纖巧,因而風格也往往卑下一些。
同意教材中關于對仗的這個觀點。律詩只不過是感情表述的一種文學體裁與表達形式,如果因為強求詩中的對仗而喪失了律詩的意蘊,那就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有的律詩作品可能對仗不是很工整,但是只要寫的新穎,蘊含較深的意境,那么就是不錯的作品。而那些就算對仗頗為工整但是了無新意的詩作,也沒有多大的藝術價值的。不過,余對宋詩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覺得不能簡單地與唐詩加以比較,這一點與一些名人的觀點或許有所不同,各自看法不同罷了。
本文主要是引用和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有關章節(jié)。
對已經(jīng)逝去的王力先生和參與本教材編著的其他學界前輩,表示深深的敬意!
我們會充分利用諸位先賢的學術成果,繼續(xù)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探討,力求寫出較高質(zhì)量的格律詩詞作品,讓格律詩詞這個我們祖先歷經(jīng)多年辛勞創(chuàng)制的不凡文學體裁在新的歷史年代里依然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