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今天為你說上一病,這就是日常我們經常遇到的頸椎病。
對于頸椎病,中醫(yī)的調治方法有很多。在這里,我們不能不提到我國遼沈地區(qū)的一位名老中醫(yī),這就是王樂善先生的獨特心法。王樂善先生生于1912年,遼寧省義縣人,十四歲的時候在祖父的指導下學醫(yī),隨后和父親臨床實踐。二十歲的時候獨立行醫(yī),1963年調入遼寧中醫(yī)學院任教,后來歷任遼寧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副院長、中醫(yī)外科學會主任委員等職務,為我國當代著名中醫(yī)大家。
王師一生行醫(yī),針藥并舉,對耳聾等疾病的治療有精深的造詣。對于頸椎病,王師也是頗有心得。雖然王師已經離開我們多年,但是他對于頸椎病的治療心法,一直影響著后學,這就是重視祛風散寒來實現卓越的治療效果。
原來,頸椎病的出現,雖然和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以及椎骨的進行增生等原因有關系,但是從中醫(yī)角度來看,風寒二邪傷及頸部,乃是不可忽視的病因。這也不難理解。古人有句話說得好:“神仙也怕腦后風”。我們頸部的風池、風府等穴位,都是容易感受風邪的??梢?,我們的頸部對于風寒二邪,似乎有著天然的易感性。這就難怪在此影響下,出現頸椎病了。遵此法,王師治療過很多病人,效果顯著。
下面,“精誠名醫(yī)匯”將一張王師曾經用過的好方介紹給你——
葛根20克,桂枝15克,酒芍15克,麻黃5克,甘草15克,生姜5克,大棗15克,當歸15塊,川芎15克,申姜15克,狗脊15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鹿角膠15克(搗碎沖服)即可。每日一劑,分早晚溫服。
方才說過,驅散風寒,乃是調治頸椎病的一大關鍵。因此,此方就用葛根、桂枝和麻黃這三味藥來散寒、通陽。葛根,性味甘、辛,涼,入脾、胃經,功在升陽解肌。早在張仲景的年代里,葛根就是治療頸椎病的要藥。那桂枝,性味辛、甘,溫,入歸心、肺、膀胱經,功在發(fā)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以桂枝為主藥的桂枝湯,就是解表、散寒、溫陽的代表方劑。還有那麻黃,性味辛、微苦,溫,入肺、膀胱經,功在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這三味藥配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散太陽、陽明風寒之邪。
頸椎病,之所以作痛,和氣滯血瘀有很大關系。寒邪入體,引起的主要問題,也是血凝氣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活血止痛。用什么?用酒芍、當歸、川芎和鹿角膠。所謂酒芍,實際上就是酒炒白芍。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入肝、脾經能養(yǎng)血、斂陰、止痛。酒炒白芍,活血的功效顯著增強。那當歸,性味甘、辛,溫,入肝、心、脾經,能補血活血。那川芎,為行氣活血的要藥,氣行血自行。那鹿角膠,性味甘、咸,溫,入腎、肝經,可以溫補肝腎,益精養(yǎng)血。有它們在,養(yǎng)血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血的生成與運行,離不開脾胃作為生化之源。因此,我們用生姜、甘草和大棗來固護中焦,調和營衛(wèi),使得氣血生化有源。
完成了這些事情,我們才真正著手治骨。無論怎么說,頸椎病的產生和骨的退行性病變,有密切的關系。幸運的是,我們祖國傳統醫(yī)學里,有很多可以治骨的良藥。用什么?用申姜、狗脊、杜仲、牛膝。這里的申姜,實際上就是骨碎補。骨碎補性味苦,溫,入腎、肝經,功在補腎強骨,續(xù)傷止痛。那狗脊,性味苦、甘,溫,入肝、腎經,功在補肝腎,強腰脊。那杜仲,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功在補肝腎,強筋骨。那牛膝,性味苦、酸,平,入肝、腎經,功在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應該說,在治療頸椎病、腰椎病,以及各類關節(jié)病的時候,這四味藥都是經常被排上用場的。
所以,這個方劑,抓住了頸椎病的主要病因,集養(yǎng)骨、活血、散寒、通陽等功能于一身,終于成了一張臨床驗方。凡頸椎病,遇寒加重,或者因寒而起的患者,都可以考慮應用。但是,由于每個病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所以在使用中,難免要化裁。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
但是,無論怎么說,此方作為中醫(yī)名家調治頸椎病的一張經典方劑,是值得我們收藏和研究的。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