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不敬父母的養(yǎng),和養(yǎng)狗養(yǎng)馬有什么區(qū)別?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教孝,孔子直接說,對父母臉色好看,不是單有事青年人干,飲食老者先食就是孝了。
孔子對子游講的孝是敬,給子夏講的孝是給父母好臉色,給父母的好臉色很難。
孝道必須發(fā)乎于心。孝“敬”是應(yīng)該表現(xiàn)的態(tài)度,給好臉色雖然也是應(yīng)該表現(xiàn)的態(tài)度,卻可能要委屈自己去悅父母的心。
我想起以前一次在公園上的見聞。一個看起來比較成功的人士,開著車帶著母親和孩子也來到公園玩。從下車到各個游覽過程中,全家人都是對老人恭恭敬敬的,真是羨慕他們幸福一家。后來不知道老人說了什么,兒子不耐煩的說:“媽,你管自己就行了,其他的,你就別摻和了!”看得出,這臉色和言語是傷到了老人家的心了,老人有點后悔和失落,游玩的氣氛就沒有開始時的融洽了。
能養(yǎng)父母,能敬父母,但是有時到了一些方面,還是不能給父母好臉色,傷了父母的心了。能養(yǎng)父母的身,還不能養(yǎng)父母的心啊!
領(lǐng)導(dǎo)面前,客戶面前,敢“色難”嗎?不過是看人下菜,沒有把父母當回事罷了。雖能養(yǎng)父母,雖能敬父母,“色難”是內(nèi)心未到重父母。
原來不(臉)“色難”(看)比孝“敬”難得多了!孔子先給子游講孝在“敬”,再給子夏講孝在“色難”,那可真是由易到難呦。
相由心生,“色難”來之于心難。心中只看到了自己的難,沒有見到父母的難。
心中沒有見父母的苦和難,不能容忍父母有時的不對,不能給父母好臉色。
不向內(nèi)觀照,見不到正識,所以能愛而未能真愛,能敬而未能不“色難”。
父母未必是對的,但“色難”就一定是兒女的不對。孝道中講“大棒則逃,小棒則挨”,其實就是要人變通的去面對孝。不偏離孝道,不失孝義,而把孝行做好。
能夠做好到不“色難”的,絕對是溝通的高手。誰在他身邊,都能感受到一種舒適。你看,孝道也是一種大能力。
咱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對父母的“色難”,也是在于我們的溝通的能力不足?
社會從來都是在進步,父母那一輩人有可能會落后。但是,孝敬而養(yǎng),和父母好的溝通、對父母不“色難”卻不會落后。
敬養(yǎng)父母身,悅養(yǎng)父母心。愿孝道孝“敬”不“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