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跟戰(zhàn)友聊天,說到鄭州,說到商丘,春秋時期為宋國,到了戰(zhàn)國時期屬于哪個國家。一時之間我們?nèi)齻€爭執(zhí)不下,有的說是魏國,有的說是韓國,有的說是楚國。我本能以為是齊國,也不大確定,但怎么也不會想到與楚國有關。于是就看了下戰(zhàn)國七雄的地圖,才發(fā)現(xiàn)商丘在魏國、韓國和楚國的交界地區(qū),尤其讓我詫異的是,楚國的版圖竟然如此之大,本以為是在長江流域,沒想到已經(jīng)跨越了淮河,北上直到中原。后來查了下,在戰(zhàn)國后期公元前286年,齊國、魏國、楚國等國軍隊共同進攻宋國,將其滅國,魏國分到了現(xiàn)在的商丘,齊國分到了現(xiàn)在的魯西南地區(qū),楚國分到了現(xiàn)在蘇北徐州地區(qū)和安徽北部地區(qū)。
從這個小事,我其實也算是重新認識了楚國,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其疆域有“楚境橫天下”之稱,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陜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面積最大的諸侯國。
而在疆域之外,楚國對于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的意義,也有待重新認識和評價。《楚國興亡史》就是這樣一部重新發(fā)現(xiàn)和認識楚國的史學佳作。該書作者為張宏杰,喜愛中國歷史的朋友對這個名字肯定不會陌生,他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其著作《曾國藩傳》《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饑餓的盛世》等皆入圍歷史暢銷書榜單,而且他還在《百家講壇》主講了《成敗論乾隆》。此外,除了明史和清史,張宏杰對楚國歷史也深有研究,是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的總撰稿人。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編年史的時間序列,詳細講述了楚國八百來年的歷史,尤其是介紹了那些對楚國起源、發(fā)展和衰亡具有重要影響意義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如弭兵大會、昭惠中興、吳起變法、宣威盛世,以及楚莊王、楚靈王、楚懷王等。在生動有趣的歷史敘事之外,作者還深入探討了楚國歷史對后來者秦漢王朝和華夏文明的影響,也即,“包括楚文化在內(nèi)的長江文化,是中國文化同樣重要的一個搖籃。它與北方的黃河文化雙峰并峙,二水同流,在文明高度上不相上下?!?/span>
一、篳路藍縷:楚文化起源和楚國創(chuàng)建
1. 先王熊繹:正史記載的第一位楚國國君,活躍于長江中游。商周之變,周人聯(lián)合各方力量推翻商王朝,楚人部落也在其列。周朝建立后,周王分封功臣,熊繹獲得子爵頭銜,外加50里封地。楚國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壯大的。
2. 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熊繹帶著族人鏟除荊棘、清除雜草,利用從中原學來的農(nóng)耕技術開荒種地,漸漸站穩(wěn)腳跟。楚國發(fā)展出弓箭和苞茅兩種特產(chǎn)。
3. 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周成王在岐山以南召見諸侯,熊繹帶弓箭和苞茅獻給周成王,成王讓他定期繳納。這標志著楚國正式被中原王朝接納,開啟了融入華夏文明的進程。
二、開疆拓土:武德充沛的蠻夷之邦
1. 周王伐楚:周昭王垂涎楚國的銅礦資源,三次征討,結果三戰(zhàn)三敗,周昭王也死了。周穆王舉全國之力打擊楚國,楚人被迫往南遷徙,讓出了銅礦。
2. 西周滅亡,東周建立,周王室權威大不如前,自顧不暇,楚國趁機大肆擴張,成為一個以江漢平原為核心、地方千里的區(qū)域性大國。
3. 就文明程度來說楚國依然是蠻夷,這主要體現(xiàn)在楚人不遵守禮儀制度:
(1)擅自稱王: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王,與周天子并駕齊驅。
(2)吞并他國:春秋時代的戰(zhàn)爭很少以消滅對手、搶占土地為目的,楚國則四處出擊,吞并周邊小國,結果成為中原諸侯嚴加防范的對象。
(3)不講信義:春秋時代,中原諸侯都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像楚成王那樣熱衷于搞陰謀詭計的受到強烈鄙視和譴責。
三、爭奪霸業(yè):學習中原與晉楚爭霸
1. 楚成王推動一系列改革,外交方面,改變一味消滅鄰國的做法,而是以結盟的方式加以控制。同時積極學習周朝的禮樂制度,按照中原的規(guī)制鑄造青銅器、建造宮殿,在物質(zhì)層面實現(xiàn)“中原化”。
2. 中原諸侯對楚國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大家仍然盼望出現(xiàn)一個齊桓公式的人物,維護秩序。晉文公重耳就承擔了這一責任。公元前633年,晉軍在城濮之戰(zhàn)中擊敗楚軍,遏制了楚國的擴張勢頭,并拉開晉楚爭霸的帷幕。
3. 晉楚爭霸:
(1)弭兵大會:晉楚之間的紛爭讓夾在兩國當中的小國左右為難,它們兩頭不討好,煩透了。它們兩次召開弭兵大會,規(guī)定諸侯同時向晉國和楚國納貢,晉楚則不再挑起事端。此舉發(fā)揮了一定作用。
(2)吳越相爭:為削弱晉國,楚國扶持晉國西邊的秦國,晉國以牙還牙,扶持楚國南邊的吳國。公元前506年,吳軍攻克楚國首都郢,楚幾乎滅國。所幸秦國出手相救,楚國得以幸存。此后楚國扶持吳國的鄰居越國,造成吳越相爭的局面。最終越國滅掉吳國,楚國的危機徹底解除。
四、大爭之世:變法夭折與亡國之痛
1. 戰(zhàn)國時代,秦、楚、齊、韓、趙、魏、燕并稱“戰(zhàn)國七雄”,七雄你爭我斗,競爭趨于白熱化。為了在大爭之世中取勝,各國紛紛變法。楚國也不例外,進行了吳起變法。
2. 吳起變法的重點在于削弱封君,強化王權。經(jīng)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楚國國力顯著提升,然而,飽受變法之苦的楚國貴族絕不會輕易就范,他們殺死了吳起。吳起變法半途而廢,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3. 楚懷王在位時,屢次受秦國欺騙,楚懷王本人也被秦國囚禁而死。這也表明,那個銳意進取、威震中原的楚國,已然蛻變?yōu)橐粋€不思進取、貪圖小利的國家。
4. 公元前223年,秦國舉全國之兵60萬伐楚。個歷經(jīng)800余年,鼎盛時占據(jù)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廣袤區(qū)域的國家,至此滅亡。
楚國歷史上人才輩出,有伍子胥、文種、百里溪、甘茂、魏冉、李斯等等,他們沒有得到重用,反而遭到排擠,流落他國,給楚國帶來了極大的打擊,縱觀楚國歷史,它的王權變化極為慘烈,但又能夠傳承下去,楚國的文化廣為流傳。楚國最后被秦國所滅,由秦國統(tǒng)一中國,但是,秦國也是被楚所滅,被劉邦項羽推翻,正應了那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