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劉渡舟老先生為公認(rèn)的傷寒大家,一生研究《傷寒論》并應(yīng)用于臨床,收效甚佳,本文篇幅不長,論述精要,解析《傷寒論》赤石脂湯類方的解析及經(jīng)典醫(yī)案。
赤石脂湯類方概述
赤石脂湯類共有二方。一名赤石脂禹余糧湯,是治療下焦下利、下焦滑脫而不能固澀所致。一名桃花湯,是治療少陰病下利便膿血,由于下焦不約,氣病及血之所致。
總而言之,赤石脂類為溫澀固脫之劑。兩方皆治下利,皆有澀腸固下的作用,但對熱濕相蘊的下利后重、口渴欲飲等證,則是絕對禁用。
一、赤石脂禹余糧湯
【藥物組成】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糧(碎)一斤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適應(yīng)證】
治療少陰病虛寒下利,日久不止,下焦滑脫,腎關(guān)失約之證。
【原文】
第159條。
【方義】
赤石脂甘溫而澀,有填補下焦、澀腸固脫的作用;禹余糧能補脾澀腸。二藥合用,為澀以固脫之法。
【選注】
柯韻伯:“夫大腸之不固,仍責(zé)在胃,關(guān)門之不閉,仍責(zé)在脾……石者,土之剛也,二石皆土之精氣所結(jié)……實胃而澀腸。用以治下焦之際,實以培中宮之本也?!?/span>
【按語】
本方所治之下利,是滑泄不禁,為下元不固,大腸滑脫所致。仲景立固澀一法而別開生面。
赤石脂、禹余糧均難溶于水,而奏治療之功,可能與它的微量元素有關(guān)。若參照桃花湯服法,將二藥研細末,煎其一半,調(diào)服藥末一半,使藥吸著腸壁,則效果更好。
本方治崩中、漏下、白帶、脫肛,凡因脾虛下陷或腎虛不固等疾患,方中加入此藥,以求其效。
【方歌】
赤石禹糧兩藥珍,大便滑脫利不禁;
理中不應(yīng)以此法,澀以固脫是指針。
【醫(yī)案選錄】
陳某,男,56歲?;颊哂谑昵?,因便秘努責(zé),導(dǎo)致脫肛,勞累即墜,甚至脫出寸余,非送不入。
繼之并發(fā)痔瘡,經(jīng)常出血,多方治療不愈。按脈虛細,舌淡,體形羸瘦,膚色蒼白,精神委頓,腰膝無力,納食呆滯,大便溏滑。證屬氣虛下陷,脾腎陽微。
以赤石脂、禹余糧各五錢,菟絲子、炒白術(shù)各三錢,補骨脂二錢,炙甘草、升麻、炮干姜各一錢五分。
服三劑后,直腸脫出能自縮入,糞便略調(diào)。繼服三劑,腸脫未出肛口,大便正常,食欲增加。后隨證略為損益,繼服六劑,脫肛完全治愈。
同時,如黑棗大的痔瘡縮小為黃豆大。一年后復(fù)診,見其膚色潤澤,精神飽滿,詢知脫肛未復(fù)發(fā)。
二、桃花湯
【藥物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煎服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適應(yīng)癥】
瀉下膿血,滑脫不禁,暗淡不鮮,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弱無力。
【原文】
第306、307條。
【方義】
赤石脂甘溫而澀,有調(diào)中固脫之功;干姜辛熱,守而不走,能溫中止利;又益以粳米之甘,而充養(yǎng)胃氣,以滋養(yǎng)化源。
【選注】
成無已:“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補元氣。”
【按語】
下焦下利,陽損及陰,而血脈損傷,遂致膿血夾雜而滑脫不禁。這與起病急暴、腹痛拒按、里急后重、口渴喜飲而小便短赤的濕熱下利不能混為一談。
本方溫中固脫,澀腸止利,若酌加參芪補虛之品亦無不可。
赤石脂一半用粉末沖服,意在令其附著腸道,以加強收斂而保護腸粘膜。
【方歌】
桃花石之米干姜,少陰下利膿血方;
穩(wěn)固下焦和胃氣,湯末搭配力方彰。
【醫(yī)案選錄】
程某,男,56歲?;寄c傷寒住院治療40余日,基本已愈。唯大便瀉下膿血,血多而膿少,日行三四次,腹中時痛,履職不效。其人面色素來不澤,手腳發(fā)涼,體疲食減,六脈弦緩,舌淡而胖大。
此證為脾腎陽虛,寒傷血絡(luò),下焦失約,屬少陰便下利便膿血無疑,且因久利之后,不但大腸滑脫,而氣血虛衰亦在所難免,治當(dāng)溫澀固脫保元。
赤石脂30克(一半煎湯、一半研末沖服),炮姜9克,粳米9克,人參9,克,黃芪9克。
服三劑而血止,又服三劑,大便不瀉而體力轉(zhuǎn)佳。轉(zhuǎn)方用歸脾湯加減,鞏固療效而收功。
(摘《新編傷寒論類方》)
本文講透經(jīng)典經(jīng)方,為劉渡舟老先生經(jīng)驗之談,從理論到臨床,讀完收獲良多,學(xué)到知識的你,動一動手指,把它轉(zhuǎn)給更多中醫(yī)人看吧!
熱門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