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彧白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于歷史與社會條件的變化,在不同的時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書體。
秦朝之前的諸國文字、秦朝的篆書、漢朝的隸書、魏晉南北朝的魏碑、行草書、唐朝的楷書,無不是盛極一時。
那么,在這些盛行千年的書體當中,初學者應該選擇哪一種書體來入門呢?
在中國的書法流變中,按照用筆與結(jié)體的不同,大致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體系!
第一個體系是篆書、隸書體系
喜歡篆隸的朋友可以先從篆書、隸書入手學習,篆書、隸書的筆法相對簡單,也比較容易上手,但這兩種書體的實用性差些,遠不及楷書、行書,甚至還不及草書。
但是,無論是學習哪一種書體,篆書、隸書都是繞不過去的兩種書體。
學習篆書有兩個時期是必學的,第一個時期的秦朝,第二個時期是晚清民國時期。這兩個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篆書好書,秦篆影響千古,清朝的篆書風格多樣,如鄧石如、趙之謙等人,皆是不世出的一代大家。
第二個體系是真行草的體系
在真行草書的體系中,有一個在當代不斷被討論的問題。
張旭光書法
在古代私塾當中,沒有史料能發(fā)現(xiàn)古人學習書法先從行書練起的。古代的讀書人初學書法,往往由長輩指點學習擘窠大字,然后是對著當代人的墨跡進行描紅,待掌握了一定的書法用筆之后,再去通過老師的指點學習古人的經(jīng)典碑帖。
這種方法一直延續(xù)當了建國之前。
但在當代許多的名家看來,可以不必要先學楷書,行書是可以直接學習的。
當代帖學大家張旭光先生就曾說:
按照書體形成的順序,并不是現(xiàn)有楷書再有行書的。而楷書的形成和成熟是在唐代,唐代諸家,遠遠晚于東晉王羲之的時代。
我們自己的觀點是,先找自己感興趣的書體進行學習,不論是行書也好,還是楷書也好。但學習的行書的朋友到達了一定階段,必須轉(zhuǎn)回來學習楷書,學習楷書的朋友,到了一定階段之后也必須重新學習行書。
這兩種書體的筆法有著共同之處,只學楷書不學行書,則楷書失之于板滯,只學行書而不學楷書則其行書則失之于油滑。
那么學習行書和學習楷書的順序是怎樣的呢?
學習行書的順序一般為,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的手札——王羲之《蘭亭序》,然后再去反復觀摩二王行書體系其他書家的作品。反復逡巡,方能有所進益。
學習楷書一般可以從唐朝諸名家入手,比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這些人都是船只千古而不易的大家。而且不能只學一家,必學諸家兼學,才能是自己的書法多樣而豐富!
聯(lián)系客服